导读:本文包含了库仑土压力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压力,理论,墙体,挡土墙,最大值,主动,极限。
库仑土压力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珠,贺梓宸[1](2016)在《库仑土压力理论的不足及修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的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所得合力作用点高度在H/3墙高处,如此则导致墙后土体合力距不为0;二是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所得土压力分布为线性,与实际观测结果不同。针对两点不足提出修正:一是采用力矩平衡法计算合力作用点位置,而非直接积分;二是认为土压力沿墙体高度呈抛物线分布,进而求解主动土压力分布方程。修正后公式结果表明:随着φ的增大,土压力作用点逐渐降低,随着δ的增大,土压力作用点逐渐升高;土压力沿墙高呈非线性分布,与实际相符。(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17期)
赵均海,周先成,李艳[2](2015)在《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的统一解。将计算结果与非饱和土朗肯被动土压力统一解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并得到了中间主应力、基质吸力和有效内摩擦角等参数对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和非饱和土朗肯被动土压力均为其特例。中间主应力、基质吸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对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十分显着,并且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随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基质吸力和有效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10期)
周群,朱建明[3](2015)在《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再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研究陈文胜等发表在2013年第34卷第7期上的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时(以下简称原文),对此理论深感兴趣,发现已有如下的讨论内容:(1)李大钟[2]针对墙体移动与土压力关系的讨论。(2)李大钟[3]又针对挡土墙后土体破坏的极限状态进行了讨论。以上讨论陈文胜等[4?5]给予了详细地解答。但事实上,文中在求解库仑主动土压力最大值的过程中,其作用方向的问题也值得商榷,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7期)
陈文胜,李苗苗[4](2015)在《“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再讨论的回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于2013年7月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发表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后,持续得到同行们的关注,并提出一些不同观点与笔者进行讨论[2?5],笔者从讨论中受益匪浅,在此一并感谢。收到再讨论稿后,笔者经过慎重的思考,尝试从下面的分析来解答再讨论稿中提及的相关问题。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再讨论稿笔者与原文[1]一致,不同意原库仑土压力理论规定的主动土压力作用方向,认可原文主张的主动土压力的作用方向是(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大钟[5](2014)在《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常感谢陈教授等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1]中讨论文中疑问的细致答复和富有意义的讨论。笔者仍有些不同的看法,希望借本刊进一步阐述讨论文的观点和探讨的出发点。"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2]以下称为原文,"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3],以下称为讨论文,"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1],以下称为回复文。(a)破坏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12期)
陈文胜,李苗苗[6](2014)在《“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几点补充——兼答复李大钟先生的第2次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库仑土压力理论最早是由库仑提出来的,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理论简单实用,虽然有一些简化和不足,甚至力学上存在弯矩不平衡的遗憾,但一直被工程界采用。笔者近十年来,由于在大学教学的原因,需要给学生讲述此理论,并需要给出正确的力学解释,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便对原传统理论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撰文"对(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12期)
李大钟[7](2014)在《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文胜教授等论文《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3年7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原文对土压力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如下看法。(1)关于最大和最小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3期)
陈文胜,李苗苗,张永杰,蔡小林[8](2014)在《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1](以下简称原文)一文于2013年7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4卷第7期,得到了李大钟先生的关注,也对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和观点,这对更好地研究本文涉及的问题和澄清一些理论上的分歧非常有益,在此非常感谢。针对李大钟先生在讨论稿中提出的问题[2](以下简称讨论文),笔者在本文将分别给出答复和解释。(1)关于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讨论文中给出了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的关系图,见讨论文图1。尝试将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4年03期)
陈文胜,李苗苗,张永杰,蔡小林[9](2013)在《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库仑土压力理论至今仍是计算土压力的重要方法而被人们所熟知。通过分析库仑土压力的墙后土楔体的受力特点,特别是深入研究了土楔体与墙的作用力关系,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给出了一些修正。认为土楔体和挡土墙之间的作用力(即定义的土压力),并非一定要达到极限状态,所以不能确定土压力的作用方向,但土压力的作用方向必须在其允许的角度范围之内。所以,认为库仑主动土压力为作用方向角度变化范围内的最大值,库仑被动土压力为作用方向角度变化范围内的最小值。对于墙后土楔体,认为墙体和土楔体是两个不同物体,土楔体的形成是因为土中产生潜在破裂面,而原库仑土压力理论要求墙体与土之间也达到临界状态是不必要的。墙体对土楔体的作用力(即土压力)实质就是相当于一物(墙)施加于另一物(土楔体)的力,即使土楔体滑动了,两物之间也并非要滑动。推导了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给出了被动土压力的近似计算方案。算例证明,计算结果与原库仑理论有明显不同。该研究对库仑土压力的修正和求解值得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3年07期)
孙志屏,李深田[10](2011)在《基于库仑理论的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假设,挡土墙土压力是由墙后填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出现的滑动楔体产生,对局部叁角形滑楔体进行力和力矩平衡分析,建立挡土墙上土压力强度的两个基本微分方程式;比较两式得到了主动土压力分布系数,由此推导了土压力强度和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的理论公式,并分析了填土内摩擦角、墙背摩擦角、填土倾角、墙背倾角和填土表面均布压力对主动土压力强度系数、破裂角和土压力分布的影响,进一步科学地分析了主动土压力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非线性分布特性。(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库仑土压力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和基质吸力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的统一解。将计算结果与非饱和土朗肯被动土压力统一解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并得到了中间主应力、基质吸力和有效内摩擦角等参数对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和非饱和土朗肯被动土压力均为其特例。中间主应力、基质吸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对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十分显着,并且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随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基质吸力和有效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库仑土压力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朱永珠,贺梓宸.库仑土压力理论的不足及修正研究[J].价值工程.2016
[2].赵均海,周先成,李艳.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非饱和土库仑被动土压力统一解[J].工业建筑.2015
[3].周群,朱建明.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再讨论[J].岩土力学.2015
[4].陈文胜,李苗苗.“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再讨论的回复[J].岩土力学.2015
[5].李大钟.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的讨论[J].岩土力学.2014
[6].陈文胜,李苗苗.“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几点补充——兼答复李大钟先生的第2次讨论[J].岩土力学.2014
[7].李大钟.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J].岩土力学.2014
[8].陈文胜,李苗苗,张永杰,蔡小林.对“关于‘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的讨论”的答复[J].岩土力学.2014
[9].陈文胜,李苗苗,张永杰,蔡小林.对库仑土压力理论的若干修正[J].岩土力学.2013
[10].孙志屏,李深田.基于库仑理论的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特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土压力的考虑因素及计算-图8.6 库仑土压](/uploads/article/2020/01/06/fb3accbc195a6ba36212dd86.jpg)
![装载砂石的干货舱Fig.4-1Cargoholdlo...](/uploads/article/2020/01/06/166f5248db94fc618251e893.jpg)
![基于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模型](/uploads/article/2020/01/06/7e895ae678fded7d746792c4.jpg)
![地震作用下的ACSF(3)不考虑地震作用,...](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10247398.nh0031&suffix=.jpg)
![一5水平动土压力响应波形](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6091596.nh0013&suffix=.jpg)
![1 主动土压力计算简图](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LNGX2010030080001&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