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雌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雌性,水稻,形态学,毒性,基因,家蚕,辛烷。
雌性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井勇,闫昊,彭宝,张春宝,李慧[1](2019)在《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雌性育性对异交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雌性育性差异,明确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否存在雌性育性降低的现象,探讨不育系雌性育性与异交率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在200余份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依据异交结实率高低,选择有代表性的不育系及保持系6对;然后通过网室内投放蜜蜂传粉对不育系进行异交率鉴定,确定不育系的异交率高低水平;再对6份不育系利用同一父本恢复系进行不去雄人工杂交试验,明确不同异交结实率不育系在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最后利用同一恢复系作共同父本,通过去雄、不去雄人工平行杂交方法,研究不育系及对应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差异,对6份不育系及6份对应保持系雌性育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不育系异交率与雌性育性的相关性。【结果】网室异交率鉴定表明,供试6份不育系异交率存在显着差异,最高达49.46%,最低仅15.94%。6份不育系在人工授粉杂交成活率上也存在显着差异,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和JLCMS82A)杂交成活率显着高于中、低异交率不育系,中异交率不育系(JLCMS9A和JLCMS47A)杂交成活率显着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JLCMS89A和JLCMS31A)。人工去雄平行杂交成活率,高、中异交率不育系显着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高、中、低异交率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无显着差异;杂交成活率在高、中异交率不育系与对应保持系间无显着差异,而低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显着低于其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人工不去雄平行杂交成活率,高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显着高于中、低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高、中、低异交率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无显着差异;高、中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与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无显着差异,而低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则显着低于其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结论】在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高异交率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低异交率不育系中存在因雌性育性差而影响正常结实的情况,雌性育性差是造成其异交结实性低的原因之一,不同异交率不育系对应保持系雌性育性均正常;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去雄杂交成活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不去雄杂交成活率也呈极显着正相关。去雄和不去雄平行杂交结果均可用于鉴定不育系的雌性育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彭晨星[2](2017)在《家蚕淡墨突变体(bd)雌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大的生殖能力是昆虫繁衍生息的重要基础,而卵子发生(Oogenesis)作为昆虫生殖的重要环节,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卵子发生为后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其中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雌原核为受精提供了配子;卵母细胞吸收并储存的卵黄原蛋白为受精后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卵室进行形态构建形成的卵子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场所。研究发现,昆虫的卵子发生涉及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对该过程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能进一步理解生殖及胚胎发育的遗传基础,也为探究昆虫繁衍与进化提供线索。家蚕是重要的农业经济昆虫,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自20世纪初期以来,经历数代人的收集保存、诱变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家蚕突变体,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随着家蚕基因组数据的公布以及长期的生物学关注,其被作为鳞翅目的模式昆虫,为鳞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家蚕雌不育突变体淡墨(black dilute,bd)为材料,淡墨突变体具有幼虫体壁黑化和雌蛾不育的双重表型。在本小组先前的研究中,通过定位克隆与功能验证等手段鉴定了该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一个编码BTB-ZF类型的转录因子,Bmbd。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一系列表型分析鉴定了bd突变体是一个卵子发生异常的突变体,同时分析其雌性不育的原因和发生缺陷的关键时期;随后通过对Bmbd基因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其如何影响家蚕bd突变体卵子发生。对家蚕中与卵子发生相关突变体的研究,能为鳞翅目昆虫雌性生殖发育及卵子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鳞翅目害虫防治提供潜在靶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bd突变体不育原因的分析对野生型和家蚕bd突变体雌性内生殖发育、卵子发生和交配受精等生物学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育的发生原因。通过解剖雌性内生殖系统和卵巢管DAPI染色观察,bd突变体生殖系统发育、卵子发生过程与对照相比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结合扫描电镜与受精卵DNA染色观察,发现bd突变体卵孔孔道异常导致精子不能正常进入卵中;人工孤雌生殖实验表明bd突变体卵存在发育潜能缺陷。综上所述,卵孔孔道异常与卵存在发育潜能缺陷是bd突变体不育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卵孔孔道形成与卵室内边界细胞的形成与迁移相关,在bd突变体中卵孔孔道异常可能是边界细胞的异常形成或迁移所致。2.Bmbd基因在家蚕卵子发生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Bmbd基因作为家蚕bd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我们分别对家蚕卵巢及卵巢管中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室进行取材,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Bmbd基因在卵巢发育与卵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家蚕卵子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时间与部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mbd基因在家蚕生殖细胞分化关键时期(4龄眠前后)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卵室成熟发育阶段(5龄早期和上簇至化蛹期)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原位杂交实验发现其在卵子发生过程早期具有较高表达,且表达主要集中在滤泡细胞中。3.Bmbd基因上下游调控基因的筛查与分析分别对Bmbd基因转录起始上游区域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通过bd突变体转录组数据筛查选取潜在的下游基因进行分析,鉴定Bmbd基因上下游可能相互作用的基因。通过genomatix网站预测分析发现Bmbd基因上游存在与边界细胞形成与迁移密切相关的STAT和slow border cells两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筛查选取了与卵子发生相关的Bmovo-1基因和与染色质形成相关的BmHp1b-l基因,对这两个基因在野生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选取关键表达时期检测其在bd突变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这两个基因在bd突变体中均具有显着表达差异,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均可能作为Bmbd基因的下游靶基因参与影响家蚕bd突变体生殖异常的发生。并进一步推测,bd突变体中Bmbd基因的功能缺陷,可能引起边界细胞形成或迁移异常,从而引起卵孔结构破坏,同时该基因的缺陷可能导致下游Bmovo-1和BmHp1b-l基因表达水平改变,造成不育的发生。4.Bmbd基因功能验证与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通过构建细胞表达载体对Bmbd基因两种剪切形式进行核定位分析,结果发现Bmbd-1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表达,而Bmbd-2集中于细胞核周围与细胞核中表达,两种剪切形式所编码的蛋白核定位的差异暗示着其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通过构建Bmbd基因在细胞中的过表达载体以及合成dsRNA,在家蚕卵巢细胞系中分别过表达和干涉Bmbd基因,结果发现Bmbd基因表达下调会引起家蚕卵巢细胞的迁移受阻,这进一步验证了Bmbd基因在边界细胞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mbd基因编码具有BTB结构域的蛋白,而包含BTB功能域的蛋白可结合其他蛋白形成蛋白复合体进行作用,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了Bmbd-1蛋白能与边界细胞迁移相关的重要蛋白Actin和Ral-a结合。本部分我们在细胞水平证实Bmbd基因会影响细胞的迁移,并可能与Actin和Ral-a蛋白相互作用影响该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18)
龙思芳,张大双,彭强,姜雪,雷月[3](2017)在《水稻雌性半不育突变体M21的细胞学研究和基因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雌配子的发育直接影响水稻的育性。由于雌配子败育的机理复杂,使得雌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研究以EMS诱变获得的半不育突变体M21为研究材料,采用细胞学技术发现M21是由胚囊部分败育造成的。以M21//M21/N22回交群体BC1F1为作图群体全基因组分析,构建全长为2674.2 cM的遗传图谱,包含了189对SSR标记,平均遗传距离为14.1 cM;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QTL定位,在第11号染色体检测到一个新的雌配子半不育QTL qPS-a,初定位在标记RM26761和RM26841之间,其贡献率为20.2%。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水稻雌性半不育的遗传机制。(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04期)
龙思芳[4](2017)在《水稻雌性半不育突变体m21的细胞学研究和基因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胚囊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器官,与花粉的育性相比胚囊更能影响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雌性不育通常是由胚囊发育异常构成的,但由于胚囊发育的机理的复杂,使得水稻雌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本研究中,以EMS诱变获得了一个可稳定遗传的半不育突变体m21材料,对突变体m21进行细胞学、遗传学及基因的初步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导致水稻突变体m21半不育的细胞学研究为了明确突变体m21半不育的原因,本研究调查了造成m21半不育的各个因素。育性考察发现,突变体m21的花粉育性、花粉离体萌发率与野生型粤丰B无显着差异;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发现粤丰B成熟的胚囊正常,m21的胚囊部分异常。因此推测胚囊部分败育是造成突变体m21半不育的主要原因。2.导致水稻突变体m21半不育的遗传研究育性考察发现,突变体m21表型为半不育,野生型粤丰B结实正常,粤丰B和m21正反交的杂交种F1结实率正常,经t测验分析发现粤丰B与F1之间和正反交F1之间,结实率差异不显着,m21与粤丰B和F1比较,结实率差异显着。考察BC1F1(m21//m21/N22)群体小穗结实率从15.0%-100.0%呈双峰分布,在65.0%-70.0%处有一个低谷,正常可育个体与半不育个体经卡方检验符合1:1,因此推测m21的半不育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3.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雌配子半不育基因的定位利用189对SSR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覆盖12条染色体的遗传图谱,平均遗传距离为14.1cM,在第11号染色体上标记RM26761-RM26841之间检测到一个控制雌性半不育的QTL位点,其贡献率为20.2%,目前该区间没有报道与育性相关的基因。本研究为后续对M21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对其功能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5)
官文祥,邓赟,李小旭,吴为人,郑燕[5](2017)在《水稻雌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育性是水稻的关键农艺性状,其发生机理和遗传基础是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不育可分为雄性不育和雌性不育。雌性不育由于性状难鉴定、突变体难获得及内部机制复杂等原因,其研究远远滞后于雄性不育。近年来,由于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的不断发现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快速进步,一批控制水稻雌性不育的基因相继被定位和克隆,为揭示水稻雌性不育发生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水稻雌性不育分子遗传机理的有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杂种不育基因,影响胚珠发育、细胞分裂和花器官发育的基因,以及转录组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加深对水稻雌性不育的认识,促进对水稻雌性不育的探索和利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02期)
文永霞,马文智,刘香,陈海斌,崔静[6](2015)在《全氟辛烷磺酸新生发育期胁迫致雌性大鼠成年期生育能力下降和子代不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低剂量接触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 lfonate,PFOS)对大鼠生殖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PFOS组低,中,高剂量组。PFOS各组均颈部皮下注射PFOS,对照组颈部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雌雄合笼,自然观察各组体重发育以及生殖繁育能力以及子代仔鼠早期生长发育和存活状况。再将已孕母鼠哺乳期仔鼠染毒,观察母鼠产仔情况。结果 1PFOS组毛色萎黄,食欲不振,易激惹、低剂量组雌鼠一般情况尚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易惊厥,抽搐,高剂量组易相互撕咬攻击致死。2PFOS组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较对照组轻且随染毒时间延长而明显。3PFOS组染毒大鼠高剂量组分娩率为零,低剂量组有分娩率,但产后死亡率高,胎儿发育不全并出现畸胎,且仔鼠出生体重轻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FOS染毒哺乳期仔鼠可导致其健康母鼠再次受孕生育能力下降,中、高剂量组其母鼠不生育。结论新生发育期PFOS慢性染毒能引起雌性大鼠的生长发育迟缓,并致成年时生育力下降,不孕不育,该生殖毒性可遗传子代。(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5年24期)
赵红艳,柴志艳,王太霞,李景原[7](2015)在《库拉索芦荟雌性不育的胚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的开花过程以及有性生殖过程中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的动态过程,为探讨芦荟的雌性不育提供胚胎学依据。【方法】以库拉索芦荟为材料,应用植物解剖学和荧光显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形态学、细胞学、生殖生物学的角度对芦荟雌性不育进行研究。【结果】在芦荟雌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胚囊发育为四孢型。胚囊发育至四孢子期后出现了异常,四分体逐渐解聚,内容物降解消失。【结论】库拉索芦荟大孢子母细胞最终没有形成功能性的胚囊,不具备成熟的雌配子体,无法正常进行受精结实,导致其雌性不育。(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王成,李在留[8](2015)在《一种改进的石蜡切片技术在植物雌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植物雌性不育的各类实验中,为了确定雌性不育的发生时期,一般要借助石蜡切片技术。石蜡切片技术虽然是一门传统且成熟的制片技术,但具体到植物雌性不育的相关研究中,尚有改进的必要,以便在确保制片质量的前提下,节省人力、材料以及时间。(本文来源于《广西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周训军,杨玉超,王勇,张美文,李波[9](2015)在《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复合不育剂(EP-1)对雌性东方田鼠生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一次性灌胃的方式研究了左炔诺孕酮-炔雌醚复合不育剂(EP-1)对雌性东方田鼠激素、生殖系统、胎仔数、受孕率的影响及药效持续时间,旨在检验其应用于野外东方田鼠不育控制的价值。结果表明,各浓度EP-1灌胃均能显着提高雌性东方田鼠的子宫系数,使子宫形态发生变化,对卵巢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卵泡和黄体的发育,但是对雌二醇含量和子宫长度没有明显影响;60 mg/kg EP-1灌胃能显着提高促卵泡刺激素含量和卵巢系数,而10 mg/kg、30 mg/kg EP-1灌胃对二者没有明显影响。室内繁殖实验表明,各浓度EP-1灌胃均能不同程度延迟初次怀孕时间,并降低试鼠的怀孕率和胎仔数,但抗生育作用具有可逆性且与药物浓度相关,10 mg/kg、30 mg/kg和60 mg/kg剂量组生殖系统恢复时间分别为16 d、38 d和52 d。(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德兴,胡灵芝,肖文婷,倪小路,胡江琴[10](2013)在《中国特有植物喜树的雌性不育形态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雌性不育与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开花期花序大量掉落的关系,本文采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各个发育时期的喜树的花进行解剖学观察。喜树花均为两性花,雄蕊发育正常,雌蕊柱头有叁种不同形态,即上位、中位和下位;柱头上位的小花,花柱伸长正常,柱头叁裂,外翻,子房膨大,胚珠饱满,胚囊发育正常;柱头中位的小花,雌蕊选择性败育,柱头和花柱伸长缓慢,柱头外翻异常,局部子房细胞液泡化,胚珠退化,胚囊发育异常;柱头下位的小花,花柱退化,柱头不露,珠被细胞发育异常,大孢子母细胞未能减数分裂,胚珠萎缩,子房外形瘦长,室内中空。喜树雌性器官的发育与其柱头在子房上的表现形态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雌性不育发生于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后,而且雌性不育是喜树花序掉落的内部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雌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强大的生殖能力是昆虫繁衍生息的重要基础,而卵子发生(Oogenesis)作为昆虫生殖的重要环节,是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卵子发生为后期的胚胎发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其中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雌原核为受精提供了配子;卵母细胞吸收并储存的卵黄原蛋白为受精后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卵室进行形态构建形成的卵子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场所。研究发现,昆虫的卵子发生涉及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对该过程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能进一步理解生殖及胚胎发育的遗传基础,也为探究昆虫繁衍与进化提供线索。家蚕是重要的农业经济昆虫,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自20世纪初期以来,经历数代人的收集保存、诱变创造,积累了丰富的家蚕突变体,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随着家蚕基因组数据的公布以及长期的生物学关注,其被作为鳞翅目的模式昆虫,为鳞翅目昆虫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家蚕雌不育突变体淡墨(black dilute,bd)为材料,淡墨突变体具有幼虫体壁黑化和雌蛾不育的双重表型。在本小组先前的研究中,通过定位克隆与功能验证等手段鉴定了该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一个编码BTB-ZF类型的转录因子,Bmbd。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一系列表型分析鉴定了bd突变体是一个卵子发生异常的突变体,同时分析其雌性不育的原因和发生缺陷的关键时期;随后通过对Bmbd基因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其如何影响家蚕bd突变体卵子发生。对家蚕中与卵子发生相关突变体的研究,能为鳞翅目昆虫雌性生殖发育及卵子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鳞翅目害虫防治提供潜在靶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bd突变体不育原因的分析对野生型和家蚕bd突变体雌性内生殖发育、卵子发生和交配受精等生物学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育的发生原因。通过解剖雌性内生殖系统和卵巢管DAPI染色观察,bd突变体生殖系统发育、卵子发生过程与对照相比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结合扫描电镜与受精卵DNA染色观察,发现bd突变体卵孔孔道异常导致精子不能正常进入卵中;人工孤雌生殖实验表明bd突变体卵存在发育潜能缺陷。综上所述,卵孔孔道异常与卵存在发育潜能缺陷是bd突变体不育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卵孔孔道形成与卵室内边界细胞的形成与迁移相关,在bd突变体中卵孔孔道异常可能是边界细胞的异常形成或迁移所致。2.Bmbd基因在家蚕卵子发生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Bmbd基因作为家蚕bd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我们分别对家蚕卵巢及卵巢管中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室进行取材,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原位杂交实验检测Bmbd基因在卵巢发育与卵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家蚕卵子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时间与部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mbd基因在家蚕生殖细胞分化关键时期(4龄眠前后)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卵室成熟发育阶段(5龄早期和上簇至化蛹期)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原位杂交实验发现其在卵子发生过程早期具有较高表达,且表达主要集中在滤泡细胞中。3.Bmbd基因上下游调控基因的筛查与分析分别对Bmbd基因转录起始上游区域进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通过bd突变体转录组数据筛查选取潜在的下游基因进行分析,鉴定Bmbd基因上下游可能相互作用的基因。通过genomatix网站预测分析发现Bmbd基因上游存在与边界细胞形成与迁移密切相关的STAT和slow border cells两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筛查选取了与卵子发生相关的Bmovo-1基因和与染色质形成相关的BmHp1b-l基因,对这两个基因在野生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选取关键表达时期检测其在bd突变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这两个基因在bd突变体中均具有显着表达差异,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均可能作为Bmbd基因的下游靶基因参与影响家蚕bd突变体生殖异常的发生。并进一步推测,bd突变体中Bmbd基因的功能缺陷,可能引起边界细胞形成或迁移异常,从而引起卵孔结构破坏,同时该基因的缺陷可能导致下游Bmovo-1和BmHp1b-l基因表达水平改变,造成不育的发生。4.Bmbd基因功能验证与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通过构建细胞表达载体对Bmbd基因两种剪切形式进行核定位分析,结果发现Bmbd-1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表达,而Bmbd-2集中于细胞核周围与细胞核中表达,两种剪切形式所编码的蛋白核定位的差异暗示着其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通过构建Bmbd基因在细胞中的过表达载体以及合成dsRNA,在家蚕卵巢细胞系中分别过表达和干涉Bmbd基因,结果发现Bmbd基因表达下调会引起家蚕卵巢细胞的迁移受阻,这进一步验证了Bmbd基因在边界细胞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mbd基因编码具有BTB结构域的蛋白,而包含BTB功能域的蛋白可结合其他蛋白形成蛋白复合体进行作用,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了Bmbd-1蛋白能与边界细胞迁移相关的重要蛋白Actin和Ral-a结合。本部分我们在细胞水平证实Bmbd基因会影响细胞的迁移,并可能与Actin和Ral-a蛋白相互作用影响该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雌性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井勇,闫昊,彭宝,张春宝,李慧.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雌性育性对异交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彭晨星.家蚕淡墨突变体(bd)雌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龙思芳,张大双,彭强,姜雪,雷月.水稻雌性半不育突变体M21的细胞学研究和基因的初步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7
[4].龙思芳.水稻雌性半不育突变体m21的细胞学研究和基因的初步定位[D].贵州师范大学.2017
[5].官文祥,邓赟,李小旭,吴为人,郑燕.水稻雌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7
[6].文永霞,马文智,刘香,陈海斌,崔静.全氟辛烷磺酸新生发育期胁迫致雌性大鼠成年期生育能力下降和子代不育[J].职业与健康.2015
[7].赵红艳,柴志艳,王太霞,李景原.库拉索芦荟雌性不育的胚胎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王成,李在留.一种改进的石蜡切片技术在植物雌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林业科学.2015
[9].周训军,杨玉超,王勇,张美文,李波.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复合不育剂(EP-1)对雌性东方田鼠生殖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5
[10].张德兴,胡灵芝,肖文婷,倪小路,胡江琴.中国特有植物喜树的雌性不育形态解剖学研究[J].植物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