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酰腙论文-周蓉

芳酰腙论文-周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酰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芳酰腙,结构表征,核磁共振谱

芳酰腙论文文献综述

周蓉[1](2017)在《芳酰腙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酰腙类化合物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设计合成了4种芳酰腙,并以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17期)

徐国宏,汤贝贝,陈超远,宋建彪,李晖[2](2016)在《芳酰腙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配体的多样化设计而得到多样化结构的功能配合物,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兴趣~([1-2])。本论文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基团的酰腙配体,与醋酸锌作用,得到了一种双核结构的锌配合物。从固态和液态两个方面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并在晶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锌离子的配位作用,以及配体中的功能基团对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对于酰腙类配体的配位化学和荧光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五分会:分子与固体化学》期刊2016-07-01)

海士坤,娄淑芳,仇晓阳[3](2016)在《芳酰腙铜(Ⅱ)和锌(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菌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对结构类似的双核铜和锌配合物,Cu_2(L~1)_2(1)和[Zn_2(L~2)_2(CH_3OH)_2](2),其中L~1和L~2分别是2-溴-N′-(2-羟基-5-甲基苯亚甲基)苯甲酰肼(H_2L~1)和2-氯-N′-(2-羟基-5-甲基苯亚甲基)苯甲酰肼(H_2L~2)的二价阴离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它们的结构。配合物1以叁斜晶系P1空间群结晶,其晶体学参数:a=0.914 11(6)nm,b=1.180 04(7)nm,c=1.359 36(9)nm,α=101.928(2)°,β=91.399(2)°,γ=107.873(2)°,V=1.359 3(2)nm3,Z=2,R_1=0.054 0,wR_2=0.118 9,GOF=0.970。配合物2以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结晶,其晶体学参数:a=1.216 97(9)nm,b=1.214 96(9)nm,c=1.212 83(9)nm,β=110.939(1)°,V=1.674 8(2)nm~3,Z=2,R1=0.034 1,wR_2=0.068 9,GOF=1.024。X射线分析表明2个化合物都是中心对称的双核配合物,其中配合物1中的Cu原子是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配合物2中的Zn原子是四方锥配位构型。还通过MTT法研究了这两个配合物的抗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和抗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菌)活性。(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贺淼,焦庆祝,陈相飞,李健,陈杰[4](2015)在《芳酰腙和麦芽酚混合配体钒(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其类胰岛素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2个钒配合物[VOLL1](1)和[VOLL2](2),其中L为N′-(3,5-二溴-2-羟基苯甲基)-3-甲基苯甲酰肼,L1为甲基麦芽酚,L2为乙基麦芽酚。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每个配合物中,钒原子都是由来自配体L中的3个配位原子,来自L1或L2中的2个配位原子,以及1个氧基配体进行配位的,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将配合物通过灌胃对正常的大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给药2周时间,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在剂量为10.0和20.0 mgV·kg-1时可以显着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值,而正常大鼠的血糖值却没有改变。(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杨锐[5](2014)在《含肽键芳酰腙镧(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对四种作物病害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镧(Ⅲ)与含肽键芳酰腙配体(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的配合物,经化学分析、元素分析及摩尔电导率等表征推测其组成为:La(H2L)(HL)·H2O(H3L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通过红外、紫外及荧光的研究表明配体以羧基氧、羰基氧和亚氨基氮与La3+叁齿配位,形成了两个共边五元环的稳定结构。盆栽活体试验表明该配合物对四种作物病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80.8%。(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4年08期)

汤贝贝[6](2014)在《不对称芳酰腙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酰腙希夫碱(Acylhydrazone)是希夫碱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和重要研究领域。实现酰腙希夫碱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合成是一个前沿性但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课题通过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定配位构型及功能基团的酰腙希夫碱配体,自组装为具有预设计结构和功能性质的32个配合物。这32个配合物的表征是通过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重(TGA),X-射线粉末衍射(XPRD)及单晶衍射等方法进行测试。对其中Zn和Cd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酰肼与水杨醛的配体H3L1,分别与Cu盐、Ni盐及Zn盐反应,通过合成方法及第二配体的调控,得到了4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u (H2L1)(Me2NCO)]2(1)[Cu (H2L1)(NO3)]·H2O (2)[Ni (H2L1)2]·3DMSO·H2O (3)[Zn2(H2L1)2(4,4′-bipy)(H2O)2](NO3)2(4)配合物1和2分别为Cu的双核和单核配合物。在配合物1中,首次发现配位的DMF以负一价离子参与配位。配合物2通过O-H···O强氢键作用构筑一维右手螺旋链状结构,进而通过非经典氢键作用构成单一手性的叁维超分子框架结构。配合物3是单核的Ni配合物。配合物4是在主配体H3L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4,4′-联吡啶作为第二配体得到了双核Zn配合物。固体荧光性质表明:配合物4较配体发生了蓝移,并且能够发强的绿色荧光。2.设计并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酰肼与2-羟基-1-萘醛的配体H3L2,分别与Cu盐、Zn盐及Cd盐反应,通过阴离子及第二配体的调控,得到了13个结构新颖的配合物:[Cu (H2L2)(CH3OH)2] NO3(5)[Cu (H2L2)(NO3)(H2O)]·H2O (6)[Cu(H2L2)Cl]·2H2O (7)[Cu(H2L2)(CH3OH) Cl]·CH3OH (8)[Cu(HL2)(H2O)]·CH3OH (9)[Cu(H2L2)(SCN)(DMF)]·DMF (10){[Cu(H2L2)(4,4′-bipy)] ClO4·4DMF}n(11)[Zn (H2L2)2]·2DMF·H2O (12){[Zn(H2L2)(4,4′-bipy)]ClO4·DMF·CH3CN}n(13)(4,4′-bipy为4,4′-联吡啶的简写){[Zn(H2L2)(bpe)]NO3·DMF·CH3CN}n(14)(bpe为1,2-二吡啶基乙烯的简写)[Zn2(H2L2)2(bpa)(H2O)2](ClO4)2·6DMF (15)(bpa为1,2-二吡啶基乙烷的简写)[Cd(H2L2)2]·2DMSO (16){[Cd (4,4′-bipy)2](ClO4)2·2H3L2·4CH3OH}n(17)使用不同的铜金属盐(Cl-,NO3-,ClO4-和CH3COO-)和溶剂,得到了5种结构不同的单核Cu配合物5-9;加入第二配体(硫氰酸根和4,4′-联吡啶),分别得到一个单核和一维的Cu配合物10和11。其中只有配合物9中配体H3L2采用醇式参与配位。配合物12和16分别为单核Zn和Cd配合物。通过第二配体(4,4′-bipy, bpe, bpa)的引入,双核Zn配合物15,一维Zn配合物13和14,以及二维Cd配合物17被合成。其中配合物12-15的荧光性质表明:第二配体的共轭刚性越强,配合物荧光发射波长越向长波方向移动。从而在紫外灯照射下,配合物14(bpe作为第二配体)发出橙色荧光,配合物13(4,4′-bipy作为第二配体)发出黄色荧光,配合物12(没有加入第二配体)发出黄绿色荧光以及配合物15(bpa作为第二配体)发出绿色荧光。可以作为潜在的荧光材料。3.设计并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酰肼与2,3-二羟基苯甲醛的配体H4L3,分别与Cu盐、Co盐、Zn盐、Cd盐及Dy盐反应,我们得到了单核,双核,叁核,四核,十叁核和一维链状结构的10个配合物:[Zn4(H2L3)4]·3DMF·3H2O (18)[Zn4(H2L3)2(CH3COO)4]·2DMF·2CH3OH (19)[Cd2(H3L3)2(DMF)4](NO3)2·2CH3CN (20){[Cd2(H3L3)(H2L3)(bpa)(EtOH)(MeOH)]NO3·2DMF·EtOH·bpa}n(21)[Cd13(H2L3)4(HL3)2(CH3COO)12]·6H2O (22)[Cu (H3L3)(H2O)]NO3·2H2O (23)[Cu4(H3L3)4](NO3)4·2CH3CN·4H2O (24)[Co (H3L3)2]·2DMF·H2O (25)[Dy2(H3L3)2(NO3)4]·4CH3CN·2CH3OH (26)[Dy3(H2L3)2(CH3COO)5(DMF)3]·DMF·CH3OH·1.5H2O (27)配合物18和19是两种结构不同的四核Zn配合物。18是具有船式Zn4O4核的簇合物,这种构型的酰腙簇合物是非常少见的。通过强的氢键作用自组装成二重互穿的叁维类金刚石框架结构。配合物19是一个有限一维四核Zn配合物。配合物18和19固体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的最强荧光发射峰的位置较配体发生了红移。同时它们在不同溶剂中荧光发射峰的位置受到溶剂的极性、配位能力及形成氢键的作用的影响。配合物20是一个双核Cd配合物。配合物21可以看做是以双核Cd配合物20作为次级结构单元,通过bpa桥连成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2是风车状结构的13核Cd簇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可形成二维蜂巢形的层状结构,并在叁维结构中存在1.7nm的孔道。其中配合物20和22的固体荧光表明:配合物的最强荧光发射峰的位置较配体发生红移,且配合物20和22分别发出蓝色和绿色的荧光。基于溶剂调控,配合物23是单核Cu配合物,配合物24为立方烷结构的四核Cu配合物。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单核Co配合物25。配合物26和27分别为双核和叁核Dy配合物。配合物27的超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发现,水分子之间通过O-H···O氢键作用形成四元水簇存在于叁维超分子结构中。4.基于荧光功能性质的调控,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的Zn/Cd的配合物。设计并合成了4-硝基水杨醛和对羟基苯甲酰肼的配体(H3L6,配合物28);设计并合成了2,3-二羟基苯甲醛和香草酸肼的配体(H4L4,配合物29);设计并合成了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和对硝基苯氧乙酸肼的配体(H2L5,配合物30);设计并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酰肼的配体(H4L8),并加入bpa作为第二配体,与Zn金属盐反应,得到了二维层状结构的配合物31;设计并合成了2,3-二羟基苯甲醛和对硝基苯氧乙酸肼的配体(H3L7,配合物32)。固体荧光性质表明:配合物29和30的最强荧光发射峰的位置较配体发生了红移,波长在550nm左右而发黄绿色荧光。[Zn (H2L6)(CH3COO)]2·CH3OH (28)[Zn4(H2L4)2(CH3COO)4]·4DMF (29){[Zn4(L5)2(CH3COO)4]·DMSO}n(30){[Zn (H3L8)(bpa)]ClO4·4CH3OH}n(31)[Cd2(H2L7)2(DMF)4](ClO4)2·4DMF (32)(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符永鹏[7](2013)在《长链烷氧基芳酰腙和芳腙类离子响应型超分子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分析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超分子凝胶研究的进展和本课题组在刺激响应型超分子凝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多个系列的基于烷氧基长链、芳环、芳酰腙和腙类超分子凝胶因子。这些凝胶因子的设计思路是:为了实现在低浓度下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凝胶,在凝胶因子中同时引入长烷基链间的强范德华力、芳环间的π-π作用和芳酰腙之间的多重氢键作用这三种自组装驱动作用。为了实现对特定阴离子的选择性刺激响应,引入硝基苯基呋喃甲酰腙、羟基萘甲酰腙和喹啉-2-甲酰腙等既含有离子结合位点,又含有信号基团的酰腙单元作为氢键自组装位点。在这一设计思路下我们得到了一系列能形成低浓度稳定超分子凝胶的凝胶因子,它们形成的超分子凝胶能在宏观形态不破坏的情况下比色、荧光可逆响应氟离子、氰根离子等的刺激,可作为这些离子的识别材料。其中设计合成的新型智能凝胶因子3,4,5-叁(十六烷氧基)-N'-(5-(4-硝基苯基)-呋喃-2-亚甲基)-苯甲酰腙(F1)能在DMF中形成黄色凝胶,通过FESEM方法进行了表征,凝胶呈缠绕的叁维网状结构。凝胶因子F1的溶液状态几乎没有荧光,而当自组装成有序的凝胶态时产生棕黄色荧光。1HNMR,XRD表明凝胶是通过氢键作用、长烷基链作用和π-π作用自组装形成的,在该凝胶中加入F~-时,由于对氢键的破坏,凝胶的颜色由黄色转变为红棕色,同时,荧光猝灭。再向其中加入甲醇、高氯酸等质子溶剂或酸时,凝胶颜色和荧光恢复。与常见的只通过氢键自组装的凝胶相比,由于该凝胶中还有长烷基链作用和π-π作用,因此氟离子只能通过脱质子作用对其氢键和颜色及荧光产生影响,而对凝胶状态不产生宏观的破坏。该有机凝胶对F~-显示出很好的刺激响应性,可用于裸眼检测氟离子,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设计合成的基于4-硝基苯亚甲基芳腙和长烷氧基链的凝胶因子F2在DMSO溶液中对F~-有单一的选择性比色识别能力,在F2的DMSO溶液中加入氟离子时,溶液的颜色由浅黄色变为紫色。另外,受体F2在DMSO为溶剂时形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2~1.5%的凝胶,通过FESEM方法进行了表征,凝胶呈缠绕的叁维网状结构。当在该凝胶中加入F~-时,由于对氢键的破坏凝胶颜色发生变化。再向其中加入甲醇、高氯酸等质子性溶剂或酸时,凝胶颜色和荧光恢复。该有机凝胶对F~-显示出很好的刺激响应性,可用于裸眼检测氟离子。另外,设计合成的基于喹啉酰腙和长烷氧基链的凝胶因子F4能在DMF溶液中能形成稳定的有机凝胶。当向该凝胶中加入Cu~(2+)时凝胶颜色发生变化同时凝胶的荧光猝灭,继续向其中加入CN~-后,凝胶的颜色和荧光恢复,F~-,Cl~-,Br~-,I~-,AcO~-,H_2PO_4~-,HSO_4~-,ClO_4~-等阴离子的加入,对该识别过程基本没有干扰。所以,F4凝胶与Cu~(2+)结合后形成的金属凝胶,能高选择性的比色~-荧光双通道识别CN~-。(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8](2012)在《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有机小分子凝胶一般是由很少量的有机小分子凝胶因子(low-molecular-mass organic gelators,LMOGs)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氢键力、静电力、范德华力以及π-π相互作用等)将大量的有机溶剂分子或水分子固定在凝胶的网络中,使体系形成果冻状的结构,该体系被称为分子凝胶(或超分子胶,Supramolecular gel).这些有机小分子凝胶可以作为智能材料,对外界刺激(热、光、电、(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7)

汤贝贝,李晖[9](2012)在《芳酰腙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合成、超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d~(10)电子构型的锌离子与含有苯环的芳酰腙共轭体系相连更能促使荧光性能的优化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辅助配体的调控,设计合成得到了叁种结构新颖的Zn(ⅡⅠ)配合物[(ZnL_2)(DMF)(H_2O)](1),[ZnL_2(4,4'-bipy)]_n(ClO_4)(DMF)(CH_3CN)(2),[ZnL_2(bpe)]_n(NO_3)(DMF)(CH_3CN)(3)(H L=(E)-4-hydroxy-N′-((2-hydroxynaphthalen-1-yl)methylene)benzohydrazide)。通过元素分析、红外(FT-IR)、紫外可见(UV-vis)、热重(TGA)、X-射线(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7-02)

霍平,刘万云[10](2012)在《柚皮素芳酰腙化合物的微波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辐射技术,以柚皮素和芳酰肼为原料设计合成3种柚皮素芳酰腙类化合物,应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用合成的柚皮素芳酰腙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抑菌实验,显示出较好的抑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2年04期)

芳酰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配体的多样化设计而得到多样化结构的功能配合物,引起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兴趣~([1-2])。本论文通过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基团的酰腙配体,与醋酸锌作用,得到了一种双核结构的锌配合物。从固态和液态两个方面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并在晶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锌离子的配位作用,以及配体中的功能基团对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对于酰腙类配体的配位化学和荧光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酰腙论文参考文献

[1].周蓉.芳酰腙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J].广东化工.2017

[2].徐国宏,汤贝贝,陈超远,宋建彪,李晖.芳酰腙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五分会:分子与固体化学.2016

[3].海士坤,娄淑芳,仇晓阳.芳酰腙铜(Ⅱ)和锌(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菌活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6

[4].贺淼,焦庆祝,陈相飞,李健,陈杰.芳酰腙和麦芽酚混合配体钒(Ⅴ)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其类胰岛素活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5

[5].杨锐.含肽键芳酰腙镧(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对四种作物病害的抑制作用[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4

[6].汤贝贝.不对称芳酰腙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

[7].符永鹏.长链烷氧基芳酰腙和芳腙类离子响应型超分子凝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8].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C].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2

[9].汤贝贝,李晖.芳酰腙配体的Zn(Ⅱ)配合物的合成、超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C].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霍平,刘万云.柚皮素芳酰腙化合物的微波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2

标签:;  ;  ;  

芳酰腙论文-周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