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阻软化论文_竺明星,卢红前,戴国亮,万志辉,龚维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侧阻软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阻力,直径,模型,桩基,载荷,抗力,机理。

侧阻软化论文文献综述

竺明星,卢红前,戴国亮,万志辉,龚维明[1](2018)在《基于侧阻硬化与软化模型的大直径桩基水平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桩侧竖向摩阻力作为大直径基桩水平承载力显着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首先分别建立了桩侧摩阻力硬化和软化τ–s模型作用下单位长度桩身抗力矩Ms的数值解及其相应的解析方程。随后,在传递矩阵法基础上分别推导了考虑桩身抗力矩Ms影响的传递矩阵系数解析解。最后,通过影响参数及工程案例对比分析,分别证明了本文所推导的附加弯矩–转角本构模型和传递矩阵解的正确性,并得出以下结论:对侧阻硬化模型而言,桩身抗力矩Ms随着桩径d、抗剪刚度系数比值k2/k1的增加以及弹性极限位移seu的减小而增加;对侧阻软化模型而言,桩身抗力矩Ms随着桩径d、参数β(=su2/seu)和αres(=τu,res/τu,eq)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张利鹏,周志军,魏进,王端端[2](2016)在《侧阻软化对摩擦桩承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现场试验达到破坏的摩擦桩,分析侧阻产生软化的范围及其对侧阻力、桩端阻力和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临近极限荷载时上部土层侧阻产生软化,极限荷载下硬塑、可塑粉质黏土的侧阻软化段长度分别为4和8 m;硬塑、可塑粉质黏土软化段的侧摩阻力值分别较极值平均小14.98%和22.23%,但侧阻软化段对该层土总的侧摩阻力值影响较小;试桩破坏时桩端阻力未充分发挥,圆砾土桩端阻力的试验值较勘查值和规范值(下限值)分别小10.80%和25.67%,硬塑粉质黏土桩端阻力的试验值较勘查值和规范值分别小22.11%和29.52%。对于侧阻易产生软化的摩擦桩,采用现行规范计算其承载力时桩端阻力应考虑一定的折减。(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张广兴,李燕,管林波[3](2013)在《考虑桩侧阻软化的非线性指数荷载传递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考虑桩侧阻软化的非线性指数荷载传递函数,并根据浙江地区实测工程资料,给出了各参数的取值方法及建议值。该侧阻软化函数中桩侧摩阻力残余值!f与峰值!u之比βs越小,软化现象越明显,残余强度越低;桩侧阻出现软化时的极限位移Su与桩侧阻跌落至残余强度时的桩土位移值Ss之比βc越大,软化现象越明显,残余强度越低。参数Su决定侧阻软化函数的临界点,即出现软化时的极限位移;参数!u决定了桩侧极限摩阻力值的大小。经过大量实测工程资料统计得出:βs约为0.84~0.98,结构性强的土质取小值;βc约为0.42~0.69,结构性强的土质取小值。应用本文提出的侧阻软化函数对实测工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很接近,说明本文建立的侧阻软化函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桩出现侧阻软化时的桩土荷载传递关系。(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3年04期)

张乾青,李术才,李利平,陈云娟[4](2013)在《考虑侧阻软化和端阻硬化的群桩沉降简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位于成层土中的单桩和群桩非线性受力性状的简化算法。单桩沉降计算时采用侧阻软化模型模拟桩身位移与单位侧阻间的关系,采用双折线硬化模型模拟桩端位移与单位端阻间的关系。采用上述2种计算模型,提出单桩受力性状的迭代算法。获得单桩沉降后,结合等代墩法建立群桩沉降的简化算法。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和其他方法的计算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竺松[5](2010)在《桩侧阻软化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桩侧阻软化在建筑物的施工阶段、均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本文把桩侧阻软化分为四种类型,从土的类型、桩土界面性状、水平面有效应力和外部荷载四方面来阐述桩侧摩阻力的软化机理。(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0年S2期)

辛公锋[6](2006)在《大直径超长桩侧阻软化试验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大跨桥梁等建(构)筑物的建设,大直径超长桩因具有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软土地基中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变形机理和试验中发现的桩侧阻软化现象,从现场试验、室内常规试验与离心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叁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对深厚软土地基中的大直径超长桩进行了同时观测桩顶、桩端沉降和桩身应力应变的静载荷试验,研究了荷载水平、桩身几何参数、桩端持力层性质、桩身压缩变形特性对其承载变形性状的影响;得到了侧阻与端阻的发挥规律,二者的发挥是一个异步且互相耦合的过程。研究发现深厚软土中的大直径超长桩存在侧阻软化现象,在实测基础上给出了侧阻软化后桩的典型Q-S曲线。 对现场取样的桩侧泥皮土和桩间土进行了室内常规试验和叁轴试验,得到了其物理力学性能和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泥皮土比桩间土更容易发生应变软化。对9根不同桩长、桩径、持力层的单桩和4组群桩进行了考虑与不考虑泥皮效应的离心模型试验,分析了泥皮对桩侧摩阻力和承载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软土中大直径超长桩承载变形性状,得到了桩径、桩长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侧阻软化效应并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桩距对大直径超长群桩承载性状的影响以及承载力的群桩效应,对比了单桩与群桩侧阻发挥的异同。 采用统一强度理论和叁折线软化模型分析了柱孔收缩问题,基于Drucker-Prager模型分析了桩侧土体的结构性软化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摩擦本构关系以及桩侧土体主应力轴旋转对侧摩阻力的影响,分析了长径比对桩身压缩量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周土体性状、桩土界面性状、荷载水平、桩身几何与压缩变形特性都将对侧阻软化产生影响。通过对离心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归纳分析,建立了归一化后的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函数关系,提出了侧阻在不同阶段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一个广义双曲线函数来考虑侧阻软化效应,基于荷载传递法,通过耦合Mindlin解来考虑桩侧摩阻力引起的桩端沉降,采用Rusch模型来考虑高荷载水平下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特性,建立了大直径超长单桩分析模型。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和离心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其合理性。采用该分析模型,分析了桩身几何参数、桩顶荷载水平、混凝土弹塑性和桩侧阻软化效应对大直径超长单桩承载变形性状的影响。提出了最优桩长和最优弹性模量概念,得到了大直径超长桩轴向割线刚度和端阻比的变化规律。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群桩分析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桩侧土体的应变软化以及桩土界面的摩擦性状,对大直径超长群桩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群桩侧摩阻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4-01)

辛公锋[7](2003)在《竖向受荷超长桩承载变形机理与侧阻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桥梁的建设,具有高承载力优点的超长桩的大量使用成为必然。尽管超长桩被大量使用,但关于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却还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因此,研究超长桩的承载变形机理既是桩基工程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界的迫切要求。 本文首先论述了桩基计算理论和超长桩的研究现状,并给予了综合评述。然后应用大型有限元程序,采用土的Drucker-Prazer模型,建立了超长桩分析计算的桩土模型,系统分析了超长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机理和变形特性,研究了超长桩的荷载—沉降特性,端阻、侧阻的发挥性状以及超长桩的有效桩长,得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 然后通过一个具体工程实例的分析,对超长桩的受力性状和变形特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超长桩在工作荷载下表现为摩擦桩,应以沉降变形来确定承载力为宜。超长桩为可压缩性桩,桩身压缩在桩顶沉降中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在沉降计算中应充分加以考虑。超长桩侧阻和端阻的发挥是异步的,即使是同一土层,其埋深不同发挥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承载力的确定中对每一层土应采用不同的分项系数。论文同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桩底(侧)后注浆技术以及推广使用tapered桩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超长桩在受荷过程中出现的侧阻软化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做了初步探讨。分析了c、φ的异步发挥,土的剪胀性,土单元主应力方向旋转,孔隙水压力以及损伤软化对侧阻发挥的影响。根据工程实际测试结果,提出了发生桩土滑移的桩顶沉降的临界值为0.01D~0.02D,并对发生滑移后桩侧土摩阻力残余强度的确定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均质土层中考虑侧阻软化的超长桩荷载沉降的叁折线软化模型,得到了其解析解,并推广到成层土地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02-01)

侧阻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现场试验达到破坏的摩擦桩,分析侧阻产生软化的范围及其对侧阻力、桩端阻力和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临近极限荷载时上部土层侧阻产生软化,极限荷载下硬塑、可塑粉质黏土的侧阻软化段长度分别为4和8 m;硬塑、可塑粉质黏土软化段的侧摩阻力值分别较极值平均小14.98%和22.23%,但侧阻软化段对该层土总的侧摩阻力值影响较小;试桩破坏时桩端阻力未充分发挥,圆砾土桩端阻力的试验值较勘查值和规范值(下限值)分别小10.80%和25.67%,硬塑粉质黏土桩端阻力的试验值较勘查值和规范值分别小22.11%和29.52%。对于侧阻易产生软化的摩擦桩,采用现行规范计算其承载力时桩端阻力应考虑一定的折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阻软化论文参考文献

[1].竺明星,卢红前,戴国亮,万志辉,龚维明.基于侧阻硬化与软化模型的大直径桩基水平承载力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2].张利鹏,周志军,魏进,王端端.侧阻软化对摩擦桩承载特性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

[3].张广兴,李燕,管林波.考虑桩侧阻软化的非线性指数荷载传递函数[J].工程勘察.2013

[4].张乾青,李术才,李利平,陈云娟.考虑侧阻软化和端阻硬化的群桩沉降简化算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

[5].竺松.桩侧阻软化理论探讨[J].建筑科学.2010

[6].辛公锋.大直径超长桩侧阻软化试验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

[7].辛公锋.竖向受荷超长桩承载变形机理与侧阻软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桩身侧阻软化模型桩身侧阻软化模型桩身侧阻软化模型该模型能反映...3 宁波嘉和中心 22 号试桩(未注浆)侧摩阻随沉降变化曲线不同荷载水平下各断面

标签:;  ;  ;  ;  ;  ;  ;  

侧阻软化论文_竺明星,卢红前,戴国亮,万志辉,龚维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