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触角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触角,超微,结构,电镜,形态,麦蛾,尺蠖。
触角感器论文文献综述
徐伟,董亚南,崔娟,张益恺,史树森[1](2019)在《豆卜馍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豆卜馍夜蛾Bomolocha tristalis Lederer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超微结构、数量和分布,探索其化学感受机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豆卜馍夜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豆卜馍夜蛾触角上共观察到8种类型感器:B?hm氏鬃毛(两种亚型,BBⅠ型和BBⅡ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腔锥形,除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外,其他感器数量在触角鞭节从基部到端部呈现由少到多,再减少的趋势。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鞭亚节多2~4节;毛形、刺形和鳞形感器明显长于雌蛾,耳形感器明显短于雌蛾;毛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均明显多于雌蛾。豆卜馍夜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数量较多,雌、雄蛾间存在性二型现象,B?hm氏鬃毛、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在结构和分布上存在有利其功能的特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林高振,孙勇,陈玉鑫,徐世才,李广伟[2](2019)在《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超微观察,为研究该虫的嗅觉感器功能、寄主选择机制及利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治苹褐带卷蛾提供形态学依据。应用扫描电镜对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芽形感器及B?hm氏鬃毛等8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存在的数量最多,锥形感器仅在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有分布,鳞形感器和芽形感器分别存在于雌虫触角和雄虫触角中,其它类型感器均可在雌雄虫触角的腹背两侧观察到。此外,通过对苹褐带卷蛾成虫喙的形态结构观察显示,其共存在3种感器,即毛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居多,仅存在少量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苹褐带卷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其具体执行后嗅觉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锋,洪波,王远征,任平,李英梅[3](2019)在《枣食芽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及分布。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焰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含7个鞭亚节)构成,共有7类8种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2种端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端指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各种感器的数量分布以鞭节上最多,柄节次之,梗节最少;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在雌、雄成虫间差异不大,仅雄虫触角平均长度较雌虫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方梅,金银利,张丽丽,尹健,陈俊华[4](2019)在《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克民会,朱鑫隆,方涛,常晨希,金银利[5](2019)在《茶蚜有翅成蚜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茶蚜有翅成蚜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数量与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有翅成蚜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节组成,其中鞭节由4个亚节组成;共观察到4类感器,分别是原生感觉圈、次生感觉圈、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感器功能的相关研究等,分析了茶蚜有翅成蚜触角各类型感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06期)
乔海莉,陆鹏飞,刘赛,徐常青,郭昆[6](2019)在《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的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野螟在我国白木香种植区重发、频发,导致被害树光秃无叶,呈现大片枯死状。前期发现黄野螟成虫触角感受器在其寄主定位、交配和产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触角感受器的类型、结构、数量、分布及雌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黄野螟触角呈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其中柄节粗长,梗节短小,鞭节由约64个亚节组成,鞭节仅背面覆盖有大量鳞片。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8种类型的感受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在触角各亚节上的分布和数量各不相同,感器主要着生于触角鞭节腹面和侧面,柄节和梗节上仅有B?hm氏鬃毛和少许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Ⅲ是雄虫触角所特有的感受器,其余各类型感受器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存在差异。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黄野螟对寄主和配偶的识别机制,实现利用信息化学物质对其监测和防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徐伟,毕嘉瑞,刘梅,张吉辉,张益恺[7](2019)在《杨背麦蛾(鳞翅目:麦蛾科)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杨背麦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和超微形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杨背麦蛾雌、雄蛾的触角感器。【结果】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鞭节的腹面和侧面,少部分位于柄节和梗节。基于感器外部形态可分为8种类型:B?hm氏鬃毛(BBⅠ型和BBⅡ2种亚型)、毛形感器、锥形感器(SBⅠ和SBⅡ2种亚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锥形和耳形感器表皮具多孔,属于嗅觉感器。雌、雄蛾触角感器形态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雄蛾触角与雌蛾相比,亚鞭节多1~4节;毛形和锥形SBⅡ感器明显长于雌蛾;刺形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明显长于雌蛾;毛形、锥形、刺形、腔锥形和鳞形感器总数均明显多于雌蛾。【结论】杨背麦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雌、雄蛾触角感器在数量和特征上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洋洋,李国勇,杨琳,陈祥盛[8](2019)在《扁角豆芫菁成虫雌雄异型触角感器精细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和CH2),2种锥形感器(SB1和SB2),1种B9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和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和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和SB5)和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和GP)、嗅觉受体(CH3,SB1-SB5,SA和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和CA)。(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静,张晶晶,史宗畔,闫振天,陈斌[9](2019)在《疟疾媒介中华按蚊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着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慧婷,彭竹,杜亚丽,姜玉锁[10](2019)在《中华蜜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触角作为蜜蜂重要的感觉器官,在感受外界环境刺激、实现个体间信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华蜜蜂是我国本土蜂种,亦是一类经济昆虫。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与雄蜂触角及其表面感受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蜂触角呈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工蜂柄节比雄蜂的修长,而雄蜂鞭节较工蜂的粗壮,且多一节。工蜂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多,雄蜂触角上有6种感器,其中板形感器分布最多。在雄蜂触角上发现了一类新的感器为栓锥形感器。工蜂和雄蜂触角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和触角节数上,其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9年03期)
触角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超微观察,为研究该虫的嗅觉感器功能、寄主选择机制及利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治苹褐带卷蛾提供形态学依据。应用扫描电镜对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芽形感器及B?hm氏鬃毛等8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存在的数量最多,锥形感器仅在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有分布,鳞形感器和芽形感器分别存在于雌虫触角和雄虫触角中,其它类型感器均可在雌雄虫触角的腹背两侧观察到。此外,通过对苹褐带卷蛾成虫喙的形态结构观察显示,其共存在3种感器,即毛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居多,仅存在少量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苹褐带卷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其具体执行后嗅觉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触角感器论文参考文献
[1].徐伟,董亚南,崔娟,张益恺,史树森.豆卜馍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与分布[J].植物保护.2019
[2].林高振,孙勇,陈玉鑫,徐世才,李广伟.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锋,洪波,王远征,任平,李英梅.枣食芽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2019
[4].张方梅,金银利,张丽丽,尹健,陈俊华.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J].昆虫学报.2019
[5].克民会,朱鑫隆,方涛,常晨希,金银利.茶蚜有翅成蚜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观察[J].农技服务.2019
[6].乔海莉,陆鹏飞,刘赛,徐常青,郭昆.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的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7].徐伟,毕嘉瑞,刘梅,张吉辉,张益恺.杨背麦蛾(鳞翅目:麦蛾科)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J].林业科学.2019
[8].刘洋洋,李国勇,杨琳,陈祥盛.扁角豆芫菁成虫雌雄异型触角感器精细结构观察[J].昆虫学报.2019
[9].张静,张晶晶,史宗畔,闫振天,陈斌.疟疾媒介中华按蚊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昆虫学报.2019
[10].赵慧婷,彭竹,杜亚丽,姜玉锁.中华蜜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蜂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