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映:云南罗平佛教文化的地理学透视论文

王洪映:云南罗平佛教文化的地理学透视论文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它的起源、分布与传播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佛教的发展路径在时空上也体现着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塑造的特点。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从宗教地理学的角度阐明罗平地区佛教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罗平县宗教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就整合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建议。

关键词:云南罗平;佛教文化;宗教地理学;文化环境互动;整合建议

据康熙版《罗平州志》和民国版《罗平县志》记载,历史上的罗平曾有着丰富的宗教活动,从县城城区到各乡镇除佛寺景观外,还存在着大量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宗教活动场所[1]。在众多的宗教活动中,由于汉族人民在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佛教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来看,具有一定规模并定期开展宗教活动的佛寺有12座。由于罗平县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被深深地打上地域的印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佛教文化也嵌入了当地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中。

一、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视角

宗教信仰相同的信徒互相凝聚为社会力量,在空间上有自己的集合地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因而宗教在其起源、扩散与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宗教地理学探讨的正是宗教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来看,首先,一定的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的重要因素。宗教源于人类对自然认知的缺陷并由此而产生的原始崇拜,宗教的产生正是源于早期人类对诸多自然力量的不解从而将其人格化的结果,正所谓“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3]。地理学家辛普尔就曾指出,由于沙漠居民所处的环境单调,夜晚天空星体清晰,因而牧民能看到天空中天体有秩序地运行和重复出现。这种生活环境启示沙漠中的星象家认为,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手在控制着这个运行系统,进而也就产生了神[4]。这种解释或许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有所夸大,但历史上众多的宗教起源于中东、西亚的沙漠地区确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宗教的教义在形成过程中也体现出自然环境所打上的烙印,如有学者指出伊斯兰教对猪肉的禁忌也与在炎热的半荒芜的古代中东地区,养猪成本高有着密切关系[5],传说佛祖悉达多——乔答摩正是在菩提树下顿悟,因而佛教向来注重清修、宁静。因而从宗教的起源及教义形成的角度来看,宗教有着天然的地理背景。其次,宗教在传播及分布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天下名山僧占多”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这反映出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事实。再次,宗教的存在也对环境产生反作用,由于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不管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都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技术更新在提高沃尔沃FH、FM和FMX系列卡车燃油效率的同时,支持我们的客户在排放法规逐步严苛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沃尔沃卡车总裁Claes Nilsson说。

总体来看,宗教地理学以宗教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地域系统为舞台,着重探讨宗教的起源、分布与传播,文化景观的形成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互动与相互塑造作用。

二、罗平的地理区位与佛教文化分布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隶属曲靖市,地处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有着“云南东大门”之称,又因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素有“雄鸡一唱三省鸣”之称。在地势上,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质结构复杂,西部和北部是较为完整的滇东高原面,中部属岩溶断陷湖形盆地,东部和南部受河流侵蚀、切割,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气候方面除南部八大河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外,其余为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锋控制,常阴雨连绵。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是全省的多雨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日照时数1685小时,年平均气温15.1℃,年均无霜期为280天左右。

沙门氏菌对生鸡蛋的污染是一个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Yousef和Rodriguez-Romo开发了利用温和的热量和气态臭氧相结合,在蛋壳中灭活沙门氏菌的方法。这些处理在不影响蛋类质量的情况下,灭活了蛋类中6.3个对数单位以上的病菌。

自然环境与宗教的关系是双向的,佛角自然也不例外,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罗平地区佛教文化对周边区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佛家向来提倡慈悲之心,这种理念也体现在善待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上。因此佛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罗平地区普遍存在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但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佛寺周边地区一般自然环境保护得较好,由于佛寺的存在,出于对佛家理念的敬畏,人们对于佛寺周边的自然环境还是采取了较好的保护措施。腊山寺位于白蜡山脚下,面对龙王庙水库,坐西向东,大门正对水库,沿地势依山而建,顺势而上,逐渐进入大雄宝殿。前些年佛寺周边的自然环境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建寺后,周边环境明显改善,可以说寺院的修建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

罗平地区是重要的油菜种植基地,由于佛家倡导素食,而佛教信徒在当地主要食由油菜籽榨出的香油,因此佛教的存在也为当地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从交通建设上来讲,佛教文化在罗平的传播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近些年佛寺的修建,尤其是县下属乡镇上佛寺的修建,对交通状况的改善提出了要求,随着寺院建成,交通建设也取得了进步,前述腊山寺的修建带动了白蜡山区交通建设的推进,另外钟山乡石龙山寺庙的建设使得周边村委会的交通大大改善,正是这一作用的体现。

三、罗平地区佛教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

在气候上,罗平地区除南部八大河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外,其余为高原季风气候,干湿较为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是全省的多雨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85%。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锋控制,常阴雨连绵。这种气候造成了该地区大型佛教活动多集中于干季,即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而且由于年降水量总体较多,湿度较大,佛寺在建设过程中均采取了防潮、防雨措施,如佛寺屋顶斜度一般比内地更大,寺内地板均铺设瓷砖。

罗平现有较大规模的佛寺12处,分别为:准提阁、朝宗寺、白云寺、南祥寺、富乐毕米观音寺、长底发达观音寺、青龙寺、灵仪寺、龙泉寺、白腊山观音寺、腊山寺、腊山街道观音古寺。从分布来看,县城城区及其周围有5处佛寺,其余分布在各乡镇,总体上呈现出以县城为中心的散布状态。

近些年罗平地区着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佛教文化场所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罗平重要的几个旅游景点如金鸡峰林、九龙瀑布景区内均有佛教文化的存在。佛教文化的存在为景区增添了人文气息,丰富了旅游资源。可以看到,每逢旅游的旺季,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到佛家文化的人文景观。这弥补了罗平地区缺乏人文景点的不足,丰富了地区文化景观。

(一)罗平地区地理环境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罗平地区地处我国大西南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境内相对高差1746米,山地面积广大,自古交通不便,这种自然地理情况可解释佛教传入较晚的原因。由于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在历史上人口增加速度较慢,多数文化的传入是伴随着明清以后中原人口的迁入而实现的,长期以来远离文化中心区域。另外,由于该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存在大量原始的少数民族信仰,因此佛教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一些地方的原始信仰产生了碰撞。由于人口数量的限制,长期以来罗平地区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佛寺,境内佛寺均以中小规模为主,由于信众绝大多数为汉族人民,同时又由于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的杂居,佛寺在地里分布上也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与境内各民族分布特点基本吻合。

从前述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我们能看出,一定的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大舞台,大背景。人类文化的产生、传承总是以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又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相应的反作用,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得以发展,文化得以延续,这种相互塑造的互动模式也体现在佛教文化上,自然环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佛教的发展也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

另外,从寺院的选址上来看,则更加明显的体现了罗平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罗平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溶洞广泛分布于县中部地带,由于溶洞的出现,一些佛寺的建设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长底发达观音寺。发达观音寺原名观音洞,始建于清朝年间,是一个天然溶洞。洞顶离地面六米左右,洞内地面平宽约30m2。洞内的钟乳石形态各异,其有一石很像观音坐莲台,1986年重建办寺,在洞前建盖用木料作框架瓦屋的简易房子作佛堂,塑佛像7尊,在洞内塑6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天然溶洞的出现,寺院的建设便就地取材,依洞而建,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同时也符合佛家远离尘世,摆脱世俗杂念,心安静修的理念,佛家向来偏爱寂静优美之地,选择这样的建寺场地可谓一举两得。

(二)佛教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她似笑非笑,眼神在那两人身上疾速刮过。很轻,但足以刮掉一层皮。网友说,这段,实力展现了殷桃演技的条理感。

40例患者定期接受膀胱化疗和膀胱镜检,8例患者未定期行膀胱化疗和膀胱镜检,其中5例患者因自身身体素质的原因停止化疗,另外3例通过家属的沟通和后期健康教育,定期行膀胱化疗,行腹壁膀胱造瘘的1例患者自理能力好,无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造口周围炎经积极治疗后痊愈,自理能力好。

从规模来看,以中小规模的佛寺见多。从上述统计我们可以看出,罗平县内以汉传佛教为主,从建寺时间来看,与内地相比,总体上较晚,绝大部分是清朝以后修建,最年轻的佛寺甚至只有20年的历史,这说明该县佛教传入时间较晚,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下辖乡镇平均佛寺数量在一个左右,从这里可以看出佛教在当地具有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广泛。另外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每个佛寺并非某个佛教菩萨的单一道场,大多数寺院内共同供奉了包括观世音、地藏王、文殊、普贤、财神在内的菩萨,而不像四大佛教名山那样,均为佛教某一菩萨的单一道场。“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从罗平县内的佛寺来看仍然适用。罗平县内绝大多数寺院依山而建,如准提阁、白云寺、南祥寺、富乐毕米观音寺、长底发达观音寺、青龙寺、灵仪寺、龙泉寺、白腊山观音寺、腊山寺,只有腊山街道观音古寺、朝宗寺未属此类。

综上所述,罗平地区佛教文化以该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为依托取得了发展,同时其也对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显著的反作用,生动的体现了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四、罗平地区佛教文化发展刍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佛教文化如何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同时发挥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在考察与反思的基础上,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一)在现有基础上将佛寺进行道场化整合

如前文所述,现有佛寺从供奉的佛教菩萨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佛寺都供奉了多位菩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优点,但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的不合理性。原因在于,首先,罗平地区人口有限,而且信众较为分散,但是目前的佛教发展走的路线却是“小但全”,这无法凸显出每一佛寺的特色,几乎所有的佛寺都没有突出菩萨的道场专一性,使得县内所有的佛寺几乎雷同,本来就规模较小的佛寺在吸引信众、游客上无法形成互补而是竞争的关系,无法最大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这种“小但全”的模式不利于佛寺自身的管理,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一些交通较为不便的佛寺由于常年香客较少,再加上没有地方特色,已经面临着经费困难,基本设施维护艰难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佛寺需要转向“小而专”的发展路线,应该对现有佛寺进行道场化整合。具体来说就是某一寺院不必再供奉多位菩萨,而应该像我国佛教四大名山那样,将每一寺院打造成为某一菩萨的专一道场,“不求全但求专”,这样既能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又能方便佛寺管理。

企业管理系毕业的高材生莫高是这样解释的:企业与员工之间无所谓忠诚与否,重要的是能否彼此满足。男女之间,也是如此。他的话让青春单纯的楚墨赏了他一记狠狠的耳光,那记耳光让莫高终生难忘。

(二)在旅游中进一步融入宗教元素,积极引导佛教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罗平地区向来以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见长,而人文气息一直以来则成为旅游发展的软肋。因此将佛教文化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具有现实必要性。如果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外,游人还能感受到人文气息,这必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近年来宗教旅游在国内外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积极效果,前述罗平地区佛教文化的广泛分布也使得该地区在这方面有功课可做。相关学者已经探讨过在县内多依河景区、油菜花海景区、九龙瀑布景区、县城城区植入宗教元素的问题。如能将现有佛教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将其与景区自然风光紧密结合起来,罗平地区将显示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旅游业必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何晓坤.宗教元素与罗平旅游[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2):20.

[2] 赵钦和.宗教地理学引论[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3):106.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

[4] [5]李悦铮.试论宗教与地理学[J].地理研究,1990(3):72-75.

StudyontheBuddhistCultureinLuopingCountyofYunnanProvinceformthePerspectiveofGeography

Wang Hongying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 Religion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ideology when human society develops to a certain stage. Its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dissemination are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Buddhism also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tual shaping betwee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field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ddhist culture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Luoping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geography,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Luoping Coun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Buddhist cul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Yunnan Luoping; Buddhism culture; religious geography;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tegration suggestion.

收稿日期:2018-03-27

作者简介:王洪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19)01-0012-04

[责任编辑:李丹]

标签:;  ;  ;  ;  ;  ;  ;  ;  ;  

王洪映:云南罗平佛教文化的地理学透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