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鸡骨提取物的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晗之[1](2021)在《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高汤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高汤作为烹饪中的常用底料,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占有很大市场份额。东亚国家的高汤原料多以动物肉骨为主。目前市面上的高汤产品存在原料品种单一、风味与家庭厨房熬煮汤相差较远等问题。因此开发一款风味独特的速食高汤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课题以鸡骨架和猪筒骨为原材料,主要从鸡骨酶解粉的干燥、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高汤的制备及稳定性的提高、高汤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及风味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两种典型东亚高汤原材料制备出复合肉类风味的高汤产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酶解联合发酵处理可显着提高鸡骨酶解液中氨基酸态氮和多肽含量(p<0.05)。之后比较了喷雾干燥(SD)、冷冻干燥(FD)和红外联合冷冻干燥(IRFD)对干燥后鸡骨酶解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IRFD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与FD样品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高过SD样品;IRFD和FD样品的抗氧化性显着高过SD样品(p<0.05);电子鼻能很好地区分三种干燥方式和鸡骨酶解液的风味,PCA的DI值为98.6%。SD各传感器响应值最高,但其气味感官评分最低,FD和IRFD的风味更接近干燥前的鸡骨酶解液,说明它们对酶解液风味保护得更好;电子舌结果表明:IRFD电子舌鲜味值(13.85)和丰富度(3.31)最高(p<0.05);色泽上,IRFD样品的L*值(74.59)最大,色泽最鲜亮;且IRFD和FD样品在分散时间、湿润时间和休止角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均优于SD样品;此外,IRFD干燥时间较FD缩短了约75%,能耗较FD降低了约66.55%。其次,对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高汤的制备及提高稳定性两方面进行研究。先是比较了开盖熬煮、常压熬煮和高压熬煮对营养物质溶出和感官评分的影响,最终确定为常压熬煮方式;最终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猪骨汤的熬煮工艺:沸腾后汤汁温度90°C,熬煮时间8 h,料水比1:4,此时骨汤中蛋白质溶出率达到最高值为45.96%;然后对复合肉类风味高汤的浓缩、调配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浓缩对骨汤脂肪氧化和风味影响较小,且20%的固形物含量为浓缩终点较为合适;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复合风味高汤最佳调配稀释方案为:稀释9倍,鸡骨酶解粉7%,白砂糖0.15%,食盐0.2%。此时综合感官评分达到最高,为26.47;体系稳定性研究表明12%油脂、44.62%的单硬脂酸甘油酯和55.38%的蔗糖脂肪酸酯复配(HLB值为10)得到的3%复配乳化剂、0.4%~0.5%黄原胶作为稳定剂以及20 MPa下均质两次,体系最为稳定。最后,研究制备的复合风味高汤在两种温度下(4°C和25°C)的贮藏品质变化。在4±1°C条件下,高汤贮藏到100天时过氧化值(0.255 g/100g)才超标,而在25±1°C条件下,高汤贮藏到第40天时过氧化值(0.248 g/100g)已经接近临界值(0.25g/100g);两种贮藏温度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都没有超标。此外低温下贮藏的样品感官评分更高,色泽保护得更好;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预测货架期,得出该产品在4°C下可贮藏96天。电子鼻和GC-MS结果表明:相较市售猪骨高汤产品,两种浓缩高汤(纯猪骨风味和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风味更接近厨房熬煮汤;浓缩高汤在三类呈味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更接近厨房熬煮汤;此外,自制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高汤的电子舌鲜味响应值(16.23)、鲜味游离氨基酸含量(10.78 mg/m L)最高,且高汤特征滋味(鲜味和咸味)与部分呈味物质存在一定相关性。
李庭树[2](2020)在《鸡骨草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体外初步探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不同极性溶剂从广西鸡骨草中分离出的提取物对SGC-7901胃癌细胞、BEL-7404肝癌细胞、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从而筛选出体外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鸡骨草提取物。在体内对鸡骨草提取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建立SGC-7901、BEL-7404、MCF-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鸡骨草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结合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结果,从而筛选出鸡骨草体内外均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提取物,为进一步分离鸡骨草抗肿瘤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以SGC-7901、BEL-7404、MCF-7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及观察细胞的形态来检测鸡骨草提取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3)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对鸡骨草提取物的体内安全性进行评价;(4)建立SGC-7901、BEL-7404、MCF-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鸡骨草提取物对SGC-7901、BEL-7404、MCF-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瘤效果,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1)CCK-8法的结果表明鸡骨草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对SGC-7901、BEL-7404、MCF-7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成剂量依赖性。除石油醚提取物外,另三种溶剂的提取物在药物浓度为0.7 mg/m L左右时,细胞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最强;(2)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显示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BEL-7404细胞24 h后能有效诱导BEL-7404细胞凋亡(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BEL-7404细胞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组表现为G0/G1期细胞比例显着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其中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各浓度组的G0/G1期、S期、G2/M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小鼠的体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无任何中毒症状、无死亡情况,解剖后小鼠主要脏器的外形颜色,大小比例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改变,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分别大于16080、27600、35360 m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表数值可判定CAE、NBE、WE无毒,表明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4)体内实验结果表明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均表现出抗肿瘤效果,随着提取物给药剂量的增加抑瘤效果越明显。其中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体内抑瘤效果最强,对SGC-7901、BEL-7404、MCF-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瘤率分别为43.64%、47.35%、29.53%;HE染色结果显示,3种肿瘤细胞的模型组肿瘤组织中癌细胞排列紧密,生长旺盛,细胞核大;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各给药组的肿瘤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坏死、核溶解、消失、肿瘤细胞大小不一,胞间疏松,细胞核较小,胞浆部分破裂,不完整,肿瘤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以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肿瘤组织坏死最明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中、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Bax积分光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Bcl-2积分光密度值低于模型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低剂量组肿瘤组织中Bax、Bcl-2积分光密度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鸡骨草提取物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大小为: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2)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诱导BEL-7404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的作用;(3)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4)鸡骨草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提取物对SGC-7901、BEL-7404、MCF-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抑制作用,并且能诱导细胞凋亡。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能上调Bax蛋白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
郑自立[3](2019)在《基于供给侧的红烧牛肉面臊子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根据需求侧对美味方便佳肴的需要,以牦牛筋腱肉为主要原料,开发红烧牛肉面臊子新产品。在传承红烧牛肉面的基础上,将川菜技艺与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紧密结合,助推红烧牛肉面臊子新业态形成。1.通过质构仪和气相质谱色谱联用仪等测定炒制后牛肉的各类指标,对牛肉油炸炒制增香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通过预油炸炒制实验,结合感官评价和水分含量测定,确定出牛肉在130℃-160℃的油温环境下炒制,易增香且容易避免焦糊。后续实验在160℃油温下进行,选取综合评价最高的牛肉,测得水分含量为34.74%,焖煮后硬度为1.22kg,咀嚼力为585.37g。对未炒制和炒制后的牛肉进行香味对比实验,使用固相微萃取GC-MS测定,未炒制组测出29类香味物质,炒制组测出38类,并且炒制后醛类含量提升3.04%,酮类含量提升8.72%,醇类含量提升11.78%,因此证明炒制对牛肉增香有重要作用。2.通过对炒制工艺中原辅料预处理、辅料耐热性及添加量等工艺参数探讨,优化炒制工艺。结果表明:通过以腥味和牛肉水分的脱除为指标,确定了漂洗-预煮的前处理工艺,经过处理的牛肉水分含量为53.82%,脱腥40.65%。通过辅料耐热性的研究,模拟炒制温度曲线,确定了先放双酱料,再放双椒,最后添加秘制香辛料的顺序。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实验,确定了炒制26min、双酱料添加13.00%、双椒添加4.50%和秘制香辛料添加7%的炒制工艺参数。3.通过原料骨处理实验、熬制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结合总氮溶出率、胶原蛋白、感官等指标,探讨骨汤熬煮工艺。结果表明:原料骨破碎成碎骨可提升营养成分的提取率;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原料骨按牛骨、猪骨和鸡骨按3:5:2比例进行搭配,风味更佳适合本产品,且测得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2.73mg/ml,钙含量为1.13mg/L,磷含量为2.26μg/L;通过响应面优化同时结合生产效益需求,在常压条件下,液料比为4:1,熬制温度为97℃以上,时间为5h,所得的样品骨汤总氮溶出率高达63.86%,感官评定为86.55分。4.通过底物原料对焖煮增香实验、焖煮工艺对牛肉品质影响实验,结合牛肉质构测定和罐藏产品保藏试验,优化出最佳焖煮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底物中加入2.00%的酵母提取物,可以增加焖煮时的美拉德反应而提升风味;并且复合氨基酸按:半胱氨酸0.10%,甘氨酸0.05%,蛋氨酸0.05%,丙氨酸0.02%的量添加,可提升红烧肉的香味,同时增加产品的醇厚口感;定制配送类臊子调料在常压条件下,100℃环境中焖煮2.0h-2.5h,质构仪测得牛肉硬度为1.31kg,符合人们膳食习惯;罐藏类臊子产品,在高压121℃环境下,焖煮35min,质构仪测得牛肉硬度为1.26kg,且能保藏120天以上。
田刚[4](2018)在《鸡骨蛋白粉的超声波辅助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鸡骨架为分割鸡肉生产的主要副产物,其中骨占大部分比重,并含有未剔除干净的肌肉、结缔组织和脂肪等,被认为是极有价值的蛋白质来源。鸡骨架价格低廉,资源丰富,但目前除部分被加工成低值的骨粉饲料外,大部分被直接废弃,其中的骨资源不仅被白白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对鸡骨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超声波技术辅助传统酶法提取鸡骨中的蛋白质,同时研究超声波处理对鸡骨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鸡骨蛋白粉,并评价其营养价值。以期为鸡骨的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鸡骨蛋白的酶法提取工艺研究使用7种不同蛋白酶在最适条件下对鸡骨蛋白进行酶法提取,以蛋白质提取率和水解度为指标,筛选出了酶法提取鸡骨蛋白的较适用酶—木瓜蛋白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酶法提取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底物浓度3.1%,加酶量4019 U/g,温度42℃,pH值6.9,在此优化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为50.47%。2.超声波预处理辅助酶法提取鸡骨蛋白的工艺研究采用超声波技术对鸡骨进行预处理,辅助酶法提取鸡骨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优化得到超声波预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120 min,超声温度45℃。在此条件下鸡骨蛋白提取率达到56.49%。应用超声波预处理辅助酶法显着提高了鸡骨蛋白的提取率。3.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研究了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不仅改变了鸡骨蛋白的二级结构,而且提高了其表面疏水性。超声波预处理没有改变鸡骨蛋白的内源荧光光谱形状和最大发射波长,但降低了其荧光强度,表明鸡骨蛋白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的分子量无显着影响,但是明显改善了其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及吸油性。4.喷雾干燥制备鸡骨蛋白粉的工艺研究将鸡骨蛋白提取物喷雾干燥制备鸡骨蛋白粉。以集粉率、水分、润湿性、分散时间、堆积密度和休止角为指标,考察喷雾干燥条件(进料浓度、进风温度和进风量)对鸡骨蛋白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制备鸡骨蛋白粉的工艺参数应控制在:进料浓度20%,进风温度180℃,进风量8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鸡骨蛋白粉集粉率高,水分含量低,流动性较佳。5.鸡骨蛋白粉的营养价值评价对鸡骨蛋白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采用化学评价法评价鸡骨蛋白粉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同时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均较低,可作为蛋白补充剂添加到食品中。鸡骨蛋白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7.37%。与原料鸡骨粉相比,蛋白粉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提高了36.09%。鸡骨蛋白的营养价值低于乳清浓缩蛋白,略高于大豆分离蛋白。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为鸡骨蛋白的限制性氨基酸。可将鸡骨蛋白与乳清浓缩蛋白互相搭配,提高二者的营养价值。
阮孝慈[5](2017)在《骨骼在离子液体中羟基磷灰石的分离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溶剂,由阴、阳离子构成,可直接溶解动物蛋白。羟基磷灰石(HAP)是天然骨组织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是公认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动物骨骼是一种广泛存在、成本低廉、HAP含量较高的原材料。选用氯化胆碱-甘油离子液体为溶剂,采用不同方法提取鸡骨中的HAP,探讨HAP的提取工艺,并制备羟基磷灰石/胶原仿生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生物相容性。提取鸡骨HA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加入量1%,pH值9.5,60℃温度下溶解4 h,升温至120℃继续溶解4.5 h,溶解时固液比(原鸡骨与离子液体质量比)为1:20,骨溶解率可达48.69%,HAP得率约为26.10%。对提取HAP进行FT-IR表征、粒度分析、堆密度分析、XRD表征及SEM表征可得:提取HAP晶格中部分PO43-被C032-取代,与人骨HAP组分相似;提取HAP的平均粒径分布为509.7nm,堆密度平均值约为2.93g/cm3;提取HAP的结晶度较完善,与标准卡片的相似程度高;晶型不定,显示为不同的形态粒子。离子液体溶解鸡骨提取HAP主要是对鸡骨中胶原进行溶解从而分离得到HAP,其历程主要为:离子液体破坏鸡骨胶原的空间网状结构和三股螺旋结构,使肽键断裂形成多肽类物质,胶原溶解对骨骼中HAP的束缚消失,与HAP间的氢键作用减弱,成为离子液体溶解骨骼的原因之一,达到分离提取HAP的目的。制备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去离子水为沉淀剂,加入量1.5倍(相对于离子液体混合液),沉淀时间60h,沉淀温度为高温+高温(离子液体+沉淀剂)组合,复合材料产率最高可达15.76%。对复合材料进行FT-IR表征、XRD表征、SEM表征、TG表征及DSC表征可得:仿生复合材料的FT-IR谱图与鸡骨FT-IR谱图相似,说明复合材料的物质组成成分与鸡骨的构成成分类似;复合材料中含有胶原和羟基磷灰石,且结晶度完整;产品晶貌呈不规则形状,表面粗糙,表层有孔隙;所得复合材料的总体失重率为54.59%,组成成分比例与鸡骨样品构造相似;另外,与原料鸡骨相比,复合材料中胶原的热收缩温度为60°C左右,热变性温度范围变宽。对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研究可得:复合材料有轻微的急性毒性和轻微过敏性,无致热源,无致溶血性,符合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热源试验要求、全身过敏性实验要求及溶血实验要求,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
袁旭江[6](2013)在《鸡骨草有效成分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鸡骨草化学成分、有效成分的虚拟筛选、活性、黄酮类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出新化学成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最具活性潜力的有效成分,开展其相关活性试验,以期阐明鸡骨草的有效物质基础,进一步建立专属、稳定、可行的有效物质质量评价技术,并评价其质量,为提高我省道地药材鸡骨草的药用价值、质量评价以及品质优选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依据以及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采用溶剂提取结合柱层析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富集、分离和纯化,运用理化性质测定结合UV、MS、TLC、HPLC和NMR等波谱技术分析并鉴定其结构;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分子对接技术,对鸡骨草的化学成分与相关疾病活性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并分析各类化学成分的活性潜力;通过DPPH法、磷钼络合物法测定鸡骨草黄酮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胰脂肪酶活力测定法体外检测鸡骨草黄酮类成分的降血脂效果;构建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研究黄酮类的体内降脂保肝效果;采用MTT法研究鸡骨草黄酮苷部位及其苷元芹菜素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通过小鼠灌胃初步探索酰胺化合物鸡骨草甲素的体内吸收分布情况,并采用MTT法研究鸡骨草甲素和乙素对四氯化碳肝损伤的保护活性;利用HPLC建立并测定酰胺类成分鸡骨草甲素含量;运用UV技术结合不同显色方法探索不同构型黄酮成分的显色原理并建立芹菜素黄酮类成分专属性含量测定方法——三乙胺(TEA)显色法;采用正交法研究鸡骨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运用HPLC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建立鸡骨草黄酮成分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运用HPLC构建鸡骨草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分析评价技术。结果:从鸡骨草中分离出13个化合物,鉴定出12个,分别为β-谷甾醇(1)、肌醇甲醚(3)、脯氨酸(4)、3,6-二甲基-2,5-哌嗪二酮(5)、相思子碱(6)、下箴刺桐碱(7)、芹菜素-6-C-葡萄糖-8-C-葡萄糖苷(8)、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9)、芹菜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10)、N-(4-羟基桂皮酰)酪氨酸(11)、鸡骨草乙素(12)和鸡骨草甲素(13)。ADMET预测和分子对接结果提示,鸡骨草保肝降脂成分活性大小为酰胺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生物碱和其他类>皂苷类,最具活性潜力成分为:鸡骨草甲素、鸡骨草乙素、N-(4-羟基桂皮酰)酪氨酸、相思子碱、芹菜素和木犀草素及其糖苷、查尔酮、原儿茶酸、异落叶松树脂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以酰胺类成分得分最高,高于阳性药物阿德福韦酯,不与CYP2D6和血浆蛋白结合,提示以游离状态进入血液发挥药效作用,酰胺类和黄酮类成分在降脂方面的活性潜力也优于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鸡骨草黄酮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0.116 5(芹菜素-6,8-C-二葡糖苷)、0.120 3(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0.125 4(芹菜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0.465 6(总黄酮),但均弱于Vc(0.009 1),但随着浓度增大,黄酮类成分的DPP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活性而增强。黄酮类成分能增强脂肪酶活性,且随浓度增大而增强,提示具有一定体外促进作用。小鼠灌胃给药14天后,结果显示模型组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肝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中上述各指标均明显得到改善,特别是在降低TG方面,鸡骨草总黄酮(ZHT)组要稍优于血脂康组。肝脏病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脂肪肝均具改善效果,以ZHT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最佳。鸡骨草黄酮类成分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抑制结果显示,不加药的空白对照组和DMSO溶媒对照组均无抑制作用;总黄酮浓度在200 μmol/L体现出26%的抑制率;芹菜素在12.5 μmol/L时抑制率约为17%,在25 μmol/L时抑制率约为47%,在50μmol/L时抑制率约为90%,随着浓度的提高对B16的抑制率明显增强,根据抑制浓度曲线推测出芹菜素抑制B16细胞的IC50约为28 μmol/L。与总黄酮相比,芹菜素在25μmol/L和50μmol/L处的抑制活性明显均强于总黄酮(P<0.01),结果表明,芹菜素与其二糖碳苷类成分对B16细胞抑制活性上具有明显差异。鸡骨草甲素通过口服后以原型进入血液和各个组织部位,血液中药物浓度最大,其他依次为肝、胰腺和肾。鸡骨草甲素和鸡骨草乙素浓度在50、100、200和400 μg/mL处对L-02细胞具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P<0.01),且随浓度的升高不断增强。但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升高其显现出一定的毒性,在800 μg/mL时,其细胞存活率约为86%,初步预测其IC50分别为1 078 μg/mL和1 068 μg/mL,表明肝细胞毒性很小。CC14致L-02细胞损伤模型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鸡骨草甲素和乙素高(500 μg/mL)、中(250μg/mL)、低(125μg/mL)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CC14损伤组,与模型组相比,其差异存在极其显着性或显着性意义(P<0.01,P<0.01,P<0.05),且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稍高于阳性药物联苯双酯组,结果表明鸡骨草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保肝护肝活性。酰胺类成分鸡骨草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鸡骨草叶中鸡骨草甲素含量在0.038%~0.146%之间,毛鸡骨草叶中鸡骨草甲素含量在0.08~0.12%之间。黄酮类构型与显色方法关系研究显示,不同显色方法对不同黄酮类结构的吸收光谱变化具有显着影响,黄酮类结构中4位羰基、羟基的位置和数量、羟基是否有取代基团等与吸收光谱的变化相关,与是否为邻二酚羟基无关。TEA显色法可使芹菜素黄酮类成分在400 nm处具有特征吸收,其中水的存在和浓度对芹菜素黄酮类成分的TEA显色法具有显着影响,当水达到一定浓度后,其影响达到了最佳的平衡状况。鸡骨草中芹菜素黄酮类的UV含量测定可采用TEA显色法,供试品溶液制备的溶剂均采用50%乙醇提取或定容,以芹菜素类为指标时其配制溶剂用50%乙醇,以芦丁为指标时其配制溶剂采用95%乙醇,并于波长400 nm处测定显色前后吸收差值(4显色后-A显色前)进行评价。以芹菜素-6,8-C-二葡糖苷、芹菜素和芦丁均可用于鸡骨草总黄酮含量评价,三者具一定的换算关系,当测定吸收差值较低时,用芹菜素和芦丁换算得到的含量值偏大;当吸收差值达0.50以上,三者换算含量值较为接近。经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鸡骨草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大小为叶部位>茎部位>根部位,叶中含量在1.0~5.0%之间,最高达4.80%;茎中含量在0.1~1.0%之间,根中含量在0.01~0.1%之间;不同鸡骨草样品中总黄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该差异可能受产地或药用部位含量不同所影响。鸡骨草总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筛选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评价结果与3个主黄酮成分含量和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超声时间(C)因素的影响最大,具有显着性(P<0.05),料液比(B)因素的影响最小,经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A2B1C3D2,即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0,超声时间45 min,提取次数2次。芹菜素-6,8-C-二葡糖苷(1)、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2)和芹菜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3)的外标法(ESM)与一测多评法(QAMS)测定结果表明叶部位中含量误差均控制在5%以内;茎部位中含量误差大部分在8%以内,个别超过8%;根部位中含量误差最大;提取过程中含量误差能得到良好控制,均在7%以内。鸡骨草含量结果显示:茎中1含量为0.005 0~0.095%,2含量为0~0.083%,3含量为0.010~0.14%;根中1含量变化为0.002 0~0.006 3%,2含量为0.006 0~0.013%,.3含量为0.003 9~0.014%,叶中1含量为0.013~0.54%,2含量为0.031~0.85%,3含量为0.019~0.88%。毛鸡骨草含量结果显示:茎中1含量变化为0.006 5~0.033%,2含量为0.015~0.033%,3含量为0.014~0.033%;叶中1含量为0.34~1.95%,2含量为 0.59~0.31%,3 含量为 0.51~1.22%。鸡骨草黄酮类HPLC指纹图谱评价结果显示,鸡骨草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叶)的化学成分色谱峰明显存在差异,叶部位色谱峰特征性强且稳定,信息多,基线平整;茎部位色谱峰类似叶部位,但峰较低,基线不平整;提示叶部位用于指纹图谱分析最佳。通过分析比较15批鸡骨草叶HPLC色谱图,标记出10个特征性较强的黄酮类成分共有峰,其峰面积总和占所有峰总面积95%以上,已知黄酮成分峰面积和占所有黄酮类成分总峰面积均在45%以上;1号峰为芹菜素-6-C-葡萄糖-8-C-葡萄糖苷,记为参照峰(S);各共有峰的保留时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峰面积存在差异。通过计算机软件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鸡骨草,产地较为邻近,其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较为接近,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第二类为鸡骨草,产地距离第一类相对较远,图谱相似度较低,相关系数在0.30~0.88之间;第三类为毛鸡骨草,产地接近第一类,图谱相似度次之,相关系数在0.83~0.98之间。通过应用于20批鸡骨草饮片相似度评价,表明鸡骨草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受产地影响,产地越接近,相似度越高。结论:共鉴定出12个化合物;其中脯氨酸、3,6-二甲基-2,5-哌嗪二酮和N-(4-羟基桂皮酰)酪氨酸为首次分得;2个为新化合物:鸡骨草乙素和鸡骨草甲素。ADMET和分子对接预测表明鸡骨草降脂保肝的最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酰胺类、黄酮类成分。活性实验研究表明鸡骨草黄酮类成分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促进脂肪酶活力和降脂保肝作用,提示黄酮类成分为鸡骨草降脂保肝有效部位;且鸡骨草黄酮类成分对B1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芹菜素及其碳苷具有构效关系,芹菜素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碳苷类;以上实验结果与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一致。细胞活性研究和ADMET预测均表明鸡骨草甲素以原型进入体内发挥药物疗效,鸡骨草甲素和乙素对肝细胞毒性小且增殖作用,对CC14致L-02肝细胞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提示鸡骨草酰胺类成分为鸡骨草新的保肝护肝部位,具有药物开发潜力。建立了鸡骨草叶酰胺成分鸡骨草甲素HPLC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准确、可行。不同显色方法与黄酮结构类型的吸收光谱变化具有相关性,TEA-UV法对芹菜素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具有专属性和稳定性,适合鸡骨草芹菜素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TEA和水是影响芹菜素类成分显色后呈现特征吸收波长的关键因素。鸡骨草总黄酮含量可用芹菜素苷、芹菜素和芦丁为指标进行测定评价,以芹菜素苷为指标评价含量较准确真实,以芹菜素为指标只能评价苷元含量,以芦丁为指标可用于初步间接评价。鸡骨草总黄酮最佳工艺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便,适合鸡骨草总黄酮提取研究。QAMS具有良好的校正因子,方法学考察稳定可行,与ESM测定值之间误差在合理范围。ESM和QAMS均适合于鸡骨草药材的黄酮类多成分质量评价。HPLC评价结果与TEA-UV总黄酮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药用部位和产地对鸡骨草和毛鸡骨草的总黄酮和3个黄酮苷成分含量均有显着影响,以叶部位最高,茎次之,根最小,毛鸡骨草黄酮类含量稍高于鸡骨草;提示鸡骨草入药应根、茎和叶齐全为佳。产地和部位对鸡骨草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具有影响,产地越接近,图谱越相似,越可能聚为同一类。鸡骨草叶具有良好的相似度,多数相关系数达到0.90以上,鸡骨草饮片相似度较差,相关系数均低于0.90,提示开展鸡骨草的指纹图谱分析选择叶部位最佳。该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准确、稳定、可行,适合于鸡骨草叶黄酮类成分的分析评价。综上所述,鸡骨草为我省道地药材,其叶部位有新类保肝活性部位,应加强其开发利用,以提高鸡骨草的药用价值和科技含量。
董宪兵[7](2013)在《鸡骨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与骨素(肽)风味基料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高效热压抽提、组合-分段酶解、美拉德生香一系列反应开发高价值、高营养的骨素(肽)风味基料,对鸡肉屠宰、分割后的骨副产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鸡骨的附加值,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研究了鸡骨素衍生化开发过程中,蛋白酶的选择、酶解工艺、美拉德生香反应的配方及工艺参数,为鸡骨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借鉴。对骨素(肽)风味基料进行风味分析,说明所得产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系统的研究了鸡骨热压抽提过程中营养物质、风味、外观变化规律,以实现鸡骨的高效抽提,用最少能耗生产营养高、风味和外观好的骨素产品,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结果表明:鸡骨抽提过程中总可溶性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存在着线性关系;提高抽提温度,增加抽提时间有助于鸡骨中的营养物质溶出和蛋白质降解,但是褐变程度加深,而钙含量与抽提时间之间变化显着,与抽提温度变化不显着;鸡骨抽提物中风味物质受抽提温度影响显着,抽提温度为130℃时风味相对其他两种抽提温度肉味和烤香味浓郁;综合鸡骨抽提过程中营养物质、风味、外观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抽提条件为:抽提温度130℃,抽提时间90min。(2)对鸡骨素成分分析表明:鸡骨素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属于高营养低热能食品;氨基酸种类齐全,54.74%为呈味氨基;鸡骨素体外消化率和氨基酸评分高,属于优质的蛋白源。(3)对不同酶解方式(单酶、组合酶同时添加、组合酶分段添加)水解鸡骨素进行研究,得到水解鸡骨素的最优工艺为:pH6.8,温度40℃,料液比1:3条件下,采用先加1.5%的复合蛋白酶水解2h,灭酶后再加1.5%的风味蛋白酶水解2h。(4)对美拉德生香反应制备骨素(肽)风味基料的工艺进行单因素研究并对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美拉德反应制备骨素(肽)风味基料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温度为110℃,时间70min,pH6.60,木糖添加量2.5%,半胱氨酸添加量0.95%,VB1添加量0.75%,鸡骨油添加量0.5%,通过验证实验说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5)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骨素(肽)风味基料进行风味分析,一共检测出醛类、醇类、含氮硫类、酮类、酯类、呋喃等59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醇类含量最高,占总量的28.65%,醛类次之,占19.68%,含氮、含硫化合物占18.93%,酮类占11.69%,烃类、呋喃、酯类等共占21.05%。骨素(肽)风味基料中,风味物质丰富,肉香味浓郁。
温秀萍[8](2012)在《毛鸡骨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药鸡骨草使用的基源植物有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Hance)和毛鸡骨草(Abrus mollis Hance),其中鸡骨草已被药典收录,是广西道地药材,为我国特有种;毛鸡骨草是民间常用药材,被广西中药材标准收载,也是治疗肝炎药物“鸡骨草胶囊”的主要原料,常作为鸡骨草的替代品使用。为了充分利用鸡骨草资源,明确毛鸡骨草的质量特性,本研究在分析毛鸡骨草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探讨了毛鸡骨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如下:1、毛鸡骨草不同溶剂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以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活性最强,其次是石油醚萃取部分。采用FRAP法和清除羟基自由基法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都强于FeSO4和VC;接着是石油醚萃取物,其抗氧化活性强于FeSO4,弱于VC;抗氧化能力最弱的是正丁醇萃取物。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毛鸡骨草的95%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农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葡萄球菌四种细菌均有抑菌效果,而对黑曲霉和木霉两种真菌均无抑菌作用。95%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抗菌作用较强。2、从毛鸡骨草全草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EIMS)等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Abr-1)、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Abr-2)、5,7-二羟基-3-甲氧基-二氢黄酮(5,7-dihydroxy-3-methoxyflavone)(Abr-3)、3,4,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烷(3,4,3’-trihydroxy-7,4’-dimethoxy-flavan)(Abr-4)、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3,4-dihydroxybenzoic acid ether)(Abr-5)、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Abr-6)、7,3’,4’-三羟基二氢黄酮(7,3’,4’-trihydroxyflavanone)(Abr-9)、没食子酸(galic acid)(Abr-10)、吲哚-3-羧酸(indole-3-carboxylic acid)(Abr-13)、E-4-羟基-2-壬烯酸(E-4-hydroxy-2-hexenal)(Abr-14)、豆甾醇(Stigmasterol)(Abr-15)、β-谷甾醇(β-Sitosterol)(Abr-16)、相思子碱(Abrine)(Abr-17)、棕榈酸单甘油酯(monopalmitin)(Abr-18)、熊果酸(Ursolicacid)(Abr-19)。其中化合物Abr-4、Abr-9、Abr-14和Abr-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Abr-15-Abr-17、Abr-19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首次运用FRAP法和清除羟基自由基法两种抗氧化方法,对毛鸡骨草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2个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单体化合物中抗氧化能力最强的是化合物Abr-1,其次是化合物Abr-5和化合物Abr-6,抗氧化能力都强于VC和FeSO4,其中化合物Abr-5的抗氧化活性又强于化合物Abr-6;化合物Abr-3、Abr-9的抗氧化能力弱于化合物Abr-1和VC,但强于FeSO4;其余的化合物都弱于VC和FeSO4。同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首次对毛鸡骨草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2个单体化合物对农杆菌和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而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且对2个供试真菌均无抑菌活性。对四种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化合物分别是Abr-15、Abr-16,Abr-1,Abr-9,Abr-9,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mg/mL、166.67μg/mL,31.25μg/mL,41.67μg/mL,83.33μg/mL;对农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最弱的都是化合物Abr-13,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666.67μg/mL、833.33μg/mL、416.67μg/mL、833.33μg/mL
蔡蕊[9](2012)在《湿法超细粉碎鸡骨泥品质及加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鸡胸骨架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鸡龄的生鲜和熟制鸡骨原料的营养特性和不同部位鸡骨的硬度分布,以及高温高压蒸煮作用对软化特性的影响,确定蒸煮前处理工艺。系统地研究了湿法超细粉碎制备鸡骨泥的加工工艺和关键参数控制,鸡骨泥流变学特性、凝胶强度、质构等加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蛋鸡鸡骨中蛋白质、脂肪、钙、磷等营养成分含量显着高于肉鸡鸡骨,熟制过程会使鸡骨的营养成分有部分损失,损失不大,制成鸡骨泥后营养成分含量也会有降低,降低幅度不大,仍然具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值得进行加工和再利用。2.制备超细粉碎鸡骨泥的加工工艺流程为:鸡骨原料→切块→高温高压蒸煮软化(骨水比1:2、121℃,60min)→骨汤、骨渣分离→绞肉机粗磨骨渣→胶体磨细磨骨浆→超细粉碎鸡骨泥→装瓶→贮存。3.随着胶体磨磨片间隙变小,胶体磨磨制时添水量减少,超细粉碎鸡骨泥的平均粒径均会变小,最小可达到51.722μm,研磨开始时稍有管道堵塞现象,随着磨制的进行,堵塞现象缓解。胶体磨磨制鸡骨制备鸡骨泥随着磨制时间的延长,颗粒的细化度最终会趋于一个稳定平衡。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磨片间隙,选择合适的蒸煮加水量,摸索平衡粒径所需时间,从而粉碎效果良好的前提下有效地节能。4.熟制鸡骨泥的感官得分比生鲜鸡骨泥高,肉鸡骨泥和蛋鸡骨泥的感官评定得分差别不大。随着鸡骨泥粒径变小,感官评定得分增大,在平均粒径为50μm左右时,鸡骨泥基本无颗粒感,感官比较容易接受。鸡骨泥的浓度对感官影响不大。5.超细粉碎鸡骨泥为非牛顿流体,具有触变性和明显的剪切稀化特征,为假塑性流体,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鸡骨泥的粒度、浓度,测定的温度都对其流变学特性有显着影响。随着鸡骨泥平均粒径降低,触变性变大,屈服应力增大,在同样的剪切速率下,粘度增大。随着鸡骨泥浓度的升高,触变性变大,屈服应力显着增大,在相同剪切速率下,粘度也相应增大。6.卡拉胶、明胶、琼脂的添加均可显着地改善鸡骨泥的凝胶强度和凝胶硬度,但是对于弹性和内聚性影响不显着。随着卡拉胶和明胶添加量的增加,鸡骨泥凝胶强度和凝胶硬度相应增大,并且不同添加量之间的差异显着。添加琼脂也可以显着改善鸡骨泥的凝胶强度和凝胶硬度,但是添加量的各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显着。7.熟制过程会破坏鸡骨泥的凝胶和质构特性,肉鸡和蛋鸡的生鲜鸡骨泥的凝胶强度、凝胶硬度、弹性、内聚性均显着高于熟制鸡骨泥。蛋鸡骨泥的营养成分含量高于肉鸡骨泥,无论生鲜和熟制,蛋鸡骨泥的凝胶强度、凝胶硬度、弹性、内聚性均高于肉鸡骨泥。8.超细粉碎鸡骨泥的粒度和浓度均对鸡骨泥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有显着影响。随着鸡骨泥粒度的变小,浓度的变大,凝胶强度和凝胶硬度均不断增大,而且增幅比较明显,各个粒径水平间的差异显着。弹性和内聚性随着鸡骨泥粒径的减小和浓度的增大也相应增大,但是相邻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
黄平[10](2011)在《毛鸡骨草及其醇提取物的无机元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毛鸡骨草药材及其醇提取物中的无机元素。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结果对鸡骨草和毛鸡骨草药材中的29种无机元素进行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了毛鸡骨草及其体积分数50%乙醇提取物中17种无机元素。结论鸡骨草和毛鸡骨草所含无机元素的种类相似,毛鸡骨草乙醇提取物中的有害元素含量明显降低。
二、生产鸡骨提取物的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鸡骨提取物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高汤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汤产品概述 |
1.1.1 高汤产品简介 |
1.1.2 高汤产品现状 |
1.1.3 存在问题 |
1.2 加工工艺对高汤品质影响 |
1.2.1 熬煮工艺研究 |
1.2.2 干燥技术研究 |
1.3 风味品质研究 |
1.3.1 风味来源 |
1.3.2 影响风味的因素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鸡骨酶解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制备 |
2.3.2 样品干燥 |
2.3.3 指标测定 |
2.3.4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酶解和发酵对原料活性成分的影响 |
2.4.2 干燥曲线 |
2.4.3 干燥方式对抗氧化性的影响 |
2.4.4 干燥方式对风味的影响 |
2.4.5 干燥方式对滋味的影响 |
2.4.6 干燥方式对营养成分和其他品质的影响 |
2.4.7 干燥方式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
2.4.8 干燥能耗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高汤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3.2 猪筒骨主要成分测定 |
3.3.3 熬煮方式比较 |
3.3.4 熬煮工艺单因素试验 |
3.3.5 熬煮工艺正交试验 |
3.3.6 浓缩方式对高汤品质和风味的研究 |
3.3.7 高汤调配稀释方案优化 |
3.3.8 提高高汤稳定性的研究 |
3.3.9 指标测定 |
3.3.10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猪筒骨主要成分分析 |
3.4.2 熬煮方式对猪骨汤品质的影响 |
3.4.3 熬煮工艺单因素结果 |
3.4.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4.5 浓缩方式对比结果 |
3.4.6 复合高汤稀释调配结果 |
3.4.7 高汤稳定性研究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汤贮藏期品质及风味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复合风味高汤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
4.3.2 高汤货架期预测 |
4.3.3 自制复合风味高汤与熬煮汤和市售产品的对比分析 |
4.3.4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高汤贮藏过程中脂肪氧化程度的变化 |
4.4.2 高汤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4.4.3 高汤贮藏过程中色差的变化 |
4.4.4 高汤贮藏过程中感官得分的变化 |
4.4.5 复合风味高汤货架期预测 |
4.4.6 复合风味高汤与熬煮汤和市售产品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产品与主要仪器设备图 |
(2)鸡骨草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鸡骨草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有效成分的提取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鸡骨草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鸡骨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BEL-7404肝癌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鸡骨草提取物急性毒性初步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鸡骨草提取物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鸡骨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供给侧的红烧牛肉面臊子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四川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四川肉牛养殖现状 |
1.1.2 肉牛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
1.2 牛肉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牛肉消费现状 |
1.2.2 牛肉加工产品现状 |
1.2.3 牛肉加工产业存在问题 |
1.2.4 牛肉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
1.3 红烧牛肉面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红烧牛肉面的现状 |
1.3.2 红烧牛肉面发展存在问题 |
1.3.3 红烧牛肉面发展趋势 |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2 牛肉炒制油炸增香工艺及其效果评价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设计 |
2.2.1 油温和时间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
2.2.2 炒制条件对牛肉硬度和风味的影响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2.3.1 指标的测定 |
2.3.2 数据处理与作图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炒制条件对牛肉水分和感官的影响 |
2.4.2 不同炒制条件对牛肉色泽的影响 |
2.4.3 不同炒制条件对牛肉质构的影响 |
2.4.4 固相微萃取GC-MS对牛肉风味的测定 |
2.4.5 不同炒制条件对牛肉风味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红烧牛肉臊子炒制工艺优化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设计 |
3.2.1 牛肉原料的选择 |
3.2.2 炒制工艺的筛选 |
3.2.3 炒制工艺参数的确定 |
3.3 分析检测方法 |
3.3.1 指标测定 |
3.3.2 感官评价 |
3.3.3 数据处理与作图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牛肉原料的比较和选择 |
3.4.2 炒制前处理工艺确定 |
3.4.3 主要辅料耐热性及加料时间的确定 |
3.4.4 炒制原辅料工艺参数的确定 |
3.4.5 牛肉炒制流程及温度曲线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红烧牛肉骨汤的制备工艺与优化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原料骨的前处理实验 |
4.2.2原料骨种类对品质的影响实验 |
4.2.3熬制工艺参数的优化实验 |
4.3 分析检测方法 |
4.3.1 检测方法 |
4.3.2 感官评价指标 |
4.3.3 数据处理与作图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原料骨前处理工艺的确定 |
4.4.2 不同种类原料骨对品质的影响 |
4.4.3 不同熬制条件对汤品质的影响 |
4.4.4 骨汤熬制工艺参数响应面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红烧牛肉的焖煮增香工艺优化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设计 |
5.2.1 底物原料对焖煮风味的影响 |
5.2.2 常压焖煮的工艺优化 |
5.2.3 高压焖煮条件的优化 |
5.3 分析检测方法 |
5.3.1 检测方法 |
5.3.2 感官指标 |
5.3.3 数据处理与作图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底物原料对焖煮增香的影响 |
5.4.2 复合氨基酸对产品风味的影响 |
5.4.3 定制产品常压焖煮工艺的确定 |
5.4.4 罐藏产品高压焖煮工艺的确定 |
5.5 本章小结 |
6 红烧牛肉臊子推广应用信息 |
6.1 产品分类 |
6.2 产品销售方式 |
6.2.1 定制调料类红烧牛肉臊子 |
6.2.2 罐藏类红烧牛肉臊子 |
6.3 产品生产关键要点 |
6.3.1 生产技术规程 |
6.3.2 感官评价标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4)鸡骨蛋白粉的超声波辅助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畜禽骨的营养特性及开发研究现状 |
1.2.1 畜禽骨营养特性 |
1.2.2 国外对畜禽骨的开发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对畜禽骨的开发研究现状 |
1.3 蛋白质传统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1.4 超声波技术在蛋白质提取及改性中的研究现状 |
1.4.1 超声波技术概述 |
1.4.2 超声波对蛋白质提取影响的研究现状 |
1.4.3 超声波在蛋白质改性中的研究现状 |
1.5 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
1.5.1 喷雾干燥技术概述 |
1.5.2 喷雾干燥法制备蛋白粉的研究现状 |
1.6 蛋白粉营养价值评价 |
1.6.1 概述 |
1.6.2 蛋白粉营养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鸡骨蛋白的酶法提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鸡骨中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2 工艺流程 |
2.3.3 鸡骨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
2.3.4 水解度的测定 |
2.3.5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2.3.6 酶的筛选 |
2.3.7 酶法提取鸡骨蛋白单因素试验 |
2.3.8 酶法提取鸡骨架蛋白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鸡骨中基本营养成分 |
2.4.2 牛血清白蛋白(BSA)标准曲线 |
2.4.3 蛋白酶活力 |
2.4.4 蛋白酶的筛选 |
2.4.5 酶法提取鸡骨蛋白单因素试验 |
2.4.6 酶法提取鸡骨架蛋白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波预处理辅助酶法提取鸡骨蛋白的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鸡骨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
3.3.3 超声波预处理单因素试验 |
3.3.4 超声波预处理正交优化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超声波预处理单因素试验 |
3.4.2 超声波预处理正交优化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检测方法 |
4.3.2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4.4.2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4.4.3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影响 |
4.4.4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
4.4.5 超声波预处理对鸡骨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喷雾干燥制备鸡骨蛋白粉的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原料前处理 |
5.3.2 检测方法 |
5.3.3 喷雾干燥条件对鸡骨蛋白粉品质的影响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进料浓度对鸡骨蛋白粉品质的影响 |
5.4.2 进风温度对鸡骨蛋白粉品质的影响 |
5.4.3 进风量对鸡骨蛋白粉品质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鸡骨蛋白粉的营养价值评价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蛋白粉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
6.3.2 氨基酸组成测定 |
6.3.3 蛋白粉营养价值评价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蛋白粉基本营养成分 |
6.4.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6.4.3 蛋白粉的营养价值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骨骼在离子液体中羟基磷灰石的分离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离子液体概述 |
1.2.1 离子液体的分类 |
1.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1.2.3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2.4 离子液体在天然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 |
1.3 骨骼概述 |
1.3.1 骨骼的组成 |
1.3.2 骨骼的利用 |
1.4 羟基磷灰石概述 |
1.4.1 羟基磷灰石的晶体结构 |
1.4.2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
1.4.3 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应用 |
1.5 研究意义 |
2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研究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
2.2.2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表征 |
2.2.3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选择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2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紫外光谱分析 |
2.3.3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浊度性质研究 |
2.3.4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黏度性质研究 |
2.3.5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2.3.6 氯化胆碱类离子液体的选择 |
2.4 小结 |
3 骨骼中羟基磷灰石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原料鸡骨处理 |
3.2.2 氯化胆碱-甘油离子液体溶解鸡骨预实验 |
3.2.3 氯化胆碱-甘油离子液体溶解鸡骨单因素实验 |
3.2.4 正交实验 |
3.2.5 平行再现实验 |
3.2.6 产品表征分析 |
3.2.7 氯化胆碱-甘油离子液体回收 |
3.2.8 氯化胆碱-甘油离子液体溶骨机理探讨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3.3.2 表面活性剂加入对离子液体溶骨的影响 |
3.3.3 油浴溶剂法溶骨提取HAP的工艺探究 |
3.3.4 研磨更新法溶骨提取HAP的工艺探究 |
3.3.5 产品表征及性能分析 |
3.3.6 离子液体的回收 |
3.4 溶骨机理探讨 |
3.4.1 离子液体中骨骼溶解过程 |
3.4.2 离子液体中骨骼溶解机理 |
3.5 结论 |
4 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4.1.1 实验药品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原料鸡骨处理 |
4.2.2 羟基磷灰石与骨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3 羟基磷灰石与皮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复合材料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AP/BCol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4.3.2 HAP/SCol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4.3.3 复合材料的表征 |
4.4 结论 |
5 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5.1 复合材料的急性毒性实验 |
5.1.1 实验前准备 |
5.1.2 实验方法 |
5.1.3 评价方法 |
5.1.4 实验结果 |
5.1.5 讨论 |
5.2 复合材料的热原试验 |
5.2.1 实验前准备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判断标准 |
5.2.4 实验结果 |
5.2.5 讨论 |
5.3 复合材料的全身过敏试验 |
5.3.1 实验前准备 |
5.3.2 实验方法 |
5.3.3 评价方法 |
5.3.4 实验结果 |
5.4 复合材料的溶血试验 |
5.4.1 实验前准备 |
5.4.2 实验方法 |
5.4.3 结果评价标准 |
5.4.4 实验结果 |
5.4.5 讨论 |
5.5 结论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6)鸡骨草有效成分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鸡骨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鸡骨草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第二节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三章 鸡骨草化学成分保肝活性分子对接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鸡骨草主要化学成分活性研究 |
第一节 黄酮类成分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二节 黄酮类成分保肝降脂作用研究 |
第三节 黄酮类成分对黑色素瘤B16细胞抑制影响 |
第四节 鸡骨草酰胺类成分保肝活性研究 |
第五章 鸡骨草酰胺类成分含量测定初步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鸡骨草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黄酮类构型与显色方法关系研究 |
第二节 鸡骨草总黄酮测定对照品指标成分的筛选 |
第三节 鸡骨草总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筛选 |
第四节 HPLC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比较研究 |
第七章 鸡骨草黄酮类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
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
4 鸡骨草指纹图谱的应用分析 |
结语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鸡骨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与骨素(肽)风味基料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对鸡骨的开发现状 |
1.3 美拉德反应制备肉味调味料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
第二章 温度和时间对鸡骨抽提的影响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流程 |
2.2.2 总固形物、粗蛋白、游离氨基氮含量测定 |
2.2.3 胶原蛋白含量测定 |
2.2.4 褐变程度测定 |
2.2.5 矿物质测定 |
2.2.6 蛋白分子量 |
2.2.7 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总可溶性物质(TSS)和粗蛋白含量 |
2.3.2 抽提过程中胶原蛋白含量变化 |
2.3.3 抽提过程中的褐变度变化 |
2.3.4 游离氨基氮(FAN)和蛋白分子量分布 |
2.3.5 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 |
2.3.6 矿物质变化规律 |
2.4 小结 |
第三章 鸡骨素成分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鸡骨素的制备 |
3.2.2 鸡骨素常规成分分析 |
3.2.3 鸡骨素氨基酸评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鸡骨素常规成分 |
3.3.2 鸡骨素氨基酸组成 |
3.3.3 鸡骨素氨基酸评分 |
3.4 小结 |
第四章 鸡骨素酶解工艺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鸡骨素蛋白酶水解 |
4.2.2 游离氨基氮和总氮含量测定 |
4.2.3 水解度和氮回收率 |
4.2.4 单酶水解工艺 |
4.2.5 组合酶水解鸡骨素的工艺研究 |
4.2.6 分段加酶工艺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蛋白酶水解温度的确定 |
4.3.2 加酶量的确定 |
4.3.3 水解时间的确定 |
4.3.4 pH 的确定 |
4.3.5 料液比的确定 |
4.3.6 单酶水解鸡骨素最佳工艺 |
4.3.7 组合酶水解鸡骨素工艺研究 |
4.3.8 不同酶解方式比较 |
4.4 小结 |
第五章 美拉德反应制备骨素(肽)风味基料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美拉德反应单因素实验 |
5.2.2 美拉德反应工艺优化 |
5.2.3 感官评价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木糖添加量的确定 |
5.3.2 鸡骨油添加量的确定 |
5.3.3 VB1添加量的确定 |
5.3.4 半胱氨酸添加量的确定 |
5.3.5 pH 值的确定 |
5.3.6 温度的确定 |
5.3.7 时间的确定 |
5.3.8 美拉德反应工艺优化 |
5.4 小结 |
第六章 骨素(肽)风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
6.2.2 定性定量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8)毛鸡骨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骨草的研究概况 |
1.1.1 栽培生理研究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药理活性研究 |
1.1.4 临床应用研究 |
1.1.5 活性成分提取测定方法研究 |
1.1.6 其他方面研究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毛鸡骨草全草的提取与萃取方法 |
2.2.2 毛鸡骨草抗氧化活性部位的测定方法 |
2.2.3 毛鸡骨草抗菌活性部位的测定方法 |
2.2.4 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 |
2.2.5 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6 单体化合物抗菌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毛鸡骨草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研究 |
3.1.1 总抗氧化能力 |
3.1.2 清除OH·能力 |
3.1.3 两种抗氧化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
3.1.4 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确定 |
3.2 毛鸡骨草抗菌活性部位的研究 |
3.2.1 抗菌活性测定结果 |
3.2.2 MIC实验结果 |
3.2.3 抗菌活性部位的确定 |
3.3 毛鸡骨草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
3.3.1 乙酸乙酯部分的分离纯化 |
3.3.2 石油醚部分的分离纯化 |
3.3.3 分离纯化结果 |
3.4 化合物结构解析及波谱数据 |
3.5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5.1 总抗氧化能力 |
3.5.2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3.5.3 两种抗氧化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 |
3.5.4 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
3.6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3.6.1 单体化合物对农杆菌的MIC |
3.6.2 单体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的MIC |
3.6.3 单体化合物对葡萄球菌的MIC |
3.6.4 单体化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 |
3.6.5 单体化合物对黑曲霉和木霉的MIC |
3.6.6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效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全文结论 |
4.1.1 毛鸡骨草抗氧化和抗菌活性部位 |
4.1.2 毛鸡骨草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4.1.3 毛鸡骨草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4.2 讨论 |
4.2.1 关于鸡骨草资源化学成分研究分析 |
4.2.2 关于鸡骨草资源药理活性研究分析 |
4.2.3 关于鸡骨草资源评价及利用现状分析 |
4.2.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4.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9)湿法超细粉碎鸡骨泥品质及加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类食品的发展状况 |
1.1.1 全骨产品 |
1.1.2 骨提取物产品 |
1.2 畜禽骨营养特性与加工现状 |
1.2.1 畜禽骨营养特点 |
1.2.2 畜禽骨的加工利用现状 |
1.3 骨头的粉碎方法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3.1 超微粉碎原理和分类 |
1.3.2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4 食品流变学特性的研究应用 |
1.4.1 食品流变学概述 |
1.4.2 食品流变学的研究应用 |
1.5 凝胶态食品的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分析 |
1.5.1 凝胶强度定义及测定 |
1.5.2 食品TPA定义及测定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鸡骨泥的湿法超细粉碎工艺及其品质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原料 |
2.2.2 主要化学试剂 |
2.2.3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2.4 试验设计 |
2.2.5 试验测定方法 |
2.2.6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原料鸡骨的营养组成 |
2.3.2 高温高压蒸煮对不同原料鸡骨的软化效果 |
2.3.3 磨制过程的工艺参数对鸡骨泥粒径的影响 |
2.3.4 鸡骨泥的营养成分和感官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鸡骨泥流变学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原料 |
3.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3.2.3 试验设计 |
3.2.4 试验测定方法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鸡骨泥粒度对鸡骨泥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3.3.2 不同鸡骨泥浓度对鸡骨泥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温度对鸡骨泥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鸡骨泥凝胶强度和质构特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4.2.3 试验设计 |
4.2.4 试验测定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鸡骨泥凝胶的典型凝胶强度和质构分析曲线 |
4.3.2 不同因素对鸡骨泥凝胶特性的影响 |
4.3.3 不同因素对鸡骨泥质构特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生产鸡骨提取物的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鸡骨酶解粉复合猪骨风味高汤的加工工艺研究[D]. 范晗之. 江南大学, 2021(01)
- [2]鸡骨草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D]. 李庭树.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3]基于供给侧的红烧牛肉面臊子开发与应用[D]. 郑自立. 成都大学, 2019(01)
- [4]鸡骨蛋白粉的超声波辅助酶法制备及特性研究[D]. 田刚. 吉林大学, 2018(01)
- [5]骨骼在离子液体中羟基磷灰石的分离及应用[D]. 阮孝慈.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 [6]鸡骨草有效成分与质量评价研究[D]. 袁旭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鸡骨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与骨素(肽)风味基料开发的研究[D]. 董宪兵.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4)
- [8]毛鸡骨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温秀萍. 广西大学, 2012(03)
- [9]湿法超细粉碎鸡骨泥品质及加工特性研究[D]. 蔡蕊.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毛鸡骨草及其醇提取物的无机元素分析[J]. 黄平. 西北药学杂志,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