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型聚碳酸酯论文_张瑞金,孙宁,杨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酚型聚碳酸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碳酸酯,双酚,高效,液相,色谱,正电子,相容性。

双酚型聚碳酸酯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金,孙宁,杨霞[1](2019)在《熔融酯交换法双酚A型聚碳酸酯反应工艺建模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spen Polymer Plus建立了熔融酯交换法聚碳酸酯聚合过程的机理模型,并分析了进料比(碳酸二苯酯与双酚A)、温度、停留时间及压力等参数对聚碳酸酯数均分子量影响,获得了数均分子量为1.4万左右的聚碳酸酯产品的最佳聚合工艺条件:预聚温度保持在190~195℃,缩聚温度保持在270~280℃;进料比保持在1.01~1.03;预聚压力0.05~0.07 MPa,缩聚阶段压力越低越有利于聚碳酸酯相对分子质量增长;预聚阶段停留时间保持在0.8 h,单个降膜蒸发器最佳停留时间保持在0.2~0.3 h。(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黄金保,李新生,潘贵英,程小彩,童红[2](2019)在《双酚A聚碳酸酯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双酚A聚碳酸酯模型化合物的热降解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针对热解主要产物的形成提出了各种可能的热解反应路径,计算了各热解路径中各反应步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双酚A聚碳酸酯的热解中主要热解产物的形成,水解反应可能是主要的热解反应路径,而重整反应和自由基均裂反应是热解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反应途径;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CO_2、双酚A和1,1-双(4签基苯基)乙烷为主要的热解产物,CO、烷基苯酚和碳酸二苯酯是主要的热解竞争产物。(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郑惠文,李逸文,杨明军,王博成,罗晶瑾[3](2019)在《液晶聚酯增强双酚A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液晶聚酯(LCP)加入到双酚A型聚碳酸酯(PC)基体中可以显着改善体系的加工流动性,同时在复合材料中原位形成大长径比、高模量与高强度的LCP微纤,但由于PC与LCP的相容性差,导致机械性能难以大幅度提高。本文综述了LCP增强PC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PC/LCP复合体系的增容技术与增强方法,并讨论了其制备工艺条件如温度、剪切速率、粘度比、拉伸比及加工次数等对LCP微纤形成与机械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离子化改性PC与LCP复合,以借助离子交联,增强PC基体及强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界面增容,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增强,有望成为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岩[4](2019)在《聚碳酸酯桶中双酚A迁移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液质联用法测定聚碳酸酯桶中双酚A迁移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按照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及评定程序,对引入的各个不确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迁移试验过程和回收率对测量不确定度影响较大;聚碳酸酯桶中双酚A迁移量为0.054 mg/kg,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5 mg/kg(95%置信水平,k=2)。(本文来源于《福建分析测试》期刊2019年01期)

周楠,陈彬,杨俊,石敏[5](2018)在《聚碳酸酯水杯湿热老化过程中双酚A迁移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聚碳酸酯水杯中双酚A迁移量的分析方法,该检测方法高效快捷,与样品中杂质能较好分离,检出限低(0.02mg/L),线性范围宽(0.1~100mg/L),且线性良好(R2为0.999 98);相对标准偏差小(RSD小于1%)。并以沸水浴作为湿热老化条件,模拟聚碳酸酯水杯中在使用过程中冲泡沸水和煮沸消毒过程中双酚A迁移量过程,得出双酚A迁移量饱和时间(136h)和饱和迁移量(90.10μg/g)。同时考察相同时间间隔内双酚A迁移量以研究双酚A迁移速率,结果表明聚碳酸酯老化时间达到48h双酚A开始加速迁移,112h双酚A迁移速率达到最大,随后迁移速率陡然减慢。(本文来源于《包装与食品机械》期刊2018年06期)

杨光,王珊珊,王佳祥[6](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碳酸酯水杯中双酚A迁移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测定聚碳酸酯(polycarbo nate, PC)水杯中双酚A迁移量的斱法。方法选用水、4%乙酸溶液、10%乙醇和异辛烷溶液作为食品模拟液,准确量取迁移试验中得到的食品模拟液1 mL,通过0.22μm微孔滤膜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双酚A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该斱法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3.24%(n=6),回收率在87.7%~105.0%之间;检出限为1μg/L。结论该斱法样品前处理斱法简便,检出限高,操作简单,线性关系好,适合于PC水杯及不同塑料制品中迁移双酚A的检测分析。(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杨俊,季葛振,石敏,周楠[7](2018)在《液相色谱法测定聚碳酸酯纯净水桶中双酚A的迁移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了双酚A的液相色谱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色谱分析方法、浸泡时间和样品形状大小等因素。方法:将PC纯净水桶裁剪成块状加水在95±5℃水浴中浸泡,以BEH C_(18)液相色谱柱、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分离双酚A,外标法定量。结果:本方法选用浸泡时间为4h,2×2cm块状样品进行试验,在0.1mg/L-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98,双酚A的平均回收率为86.2~103.7%,相对标准偏差为0.42~0.75%。(本文来源于《福建分析测试》期刊2018年06期)

杨春红,李启超,毛文峰,何春清[8](2017)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双酚-A聚碳酸酯薄膜的结晶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A聚碳酸酯的半刚性结构使其热结晶速率慢且结晶度低.在有机溶剂丙酮的蒸汽氛围下,聚碳酸酯会以较快的速率完成结晶过程.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正电子湮没寿命谱(PALS)研究了丙酮蒸汽诱导聚碳酸酯薄膜结晶行为和微结构转变.随着丙酮蒸汽作用时间增长,XRD图谱显示27.3°处的衍射峰有"出现-消失-出现"现象,而PALS结果则显示正-电子偶素(o-Ps)寿命是增大趋势,o-Ps强度是先增大后减少.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双酚-A聚碳酸酯薄膜经丙酮蒸汽作用发生"结晶-重结晶"现象;重结晶引起了平均自由体积孔洞尺寸继续增大,而自由体积浓度却进一步增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方略[9](2017)在《双酚酸及生物质基聚碳酸酯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酸是合成生物质基聚合物材料的重要原料,但是目前使用的催化剂体系的缺点是明显的。选用自制的果壳碳磺酸催化剂催化合成双酚酸,对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将合成出的双酚酸用于合成双酚酸型聚碳酸酯。首先以果壳粉和对甲苯磺酸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炭化磺化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生物质果壳碳磺酸。并运用SEM、FT-IR、TG、NH3-TPD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确认。得到的生物质碳磺酸具有较大的酸量及较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为260oC、酸量为0.946mmol/g。以此生物质碳磺酸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双酚酸,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和催化剂的用量对双酚酸产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是:反应温度120oC,反应时间24min,苯酚与乙酰丙酸的摩尔比为4:1,催化剂用量为10%wt(LA),双酚酸产率为92.0%。采用熔融酯交换法,用双酚酸代替双酚A制备出生物质基聚碳酸酯,分析了初始物料配比、催化剂用量、缩聚终温和缩聚时间等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物料比n(DPC):n(DPA)=1.04:1,催化剂用量为2%wt(DPA)的氢氧化四乙基铵,缩聚终温为210℃,缩聚时间12h,得到的产物的分子量达到2万,利用红外光谱法对合成的PC进行了结构分析确证,测定了产物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瞿秉华[10](2016)在《熔融挤出双酚Z嵌段改性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A型聚碳酸酯(简称BAPC)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大行业,随着世界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BAPC材料的耐热性逐渐暴露出不足;然而,目前只有德国Bayer公司开发生产出耐高温的PC-HT系列产品,在世界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倘若能采用反应性挤出的方法向BAPC分子链中引入刚性基团以提高其耐热性,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为此,本论文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酯交换反应向BAPC分子链中引入刚性基团后再进行挤出扩链来合成具有新型结构和较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PC,以弥补BAPC耐热性的不足。重点研究了双酚Z(BPZ)单体与碳酸二苯酯(DPC)预聚和缩聚反应的工艺条件对改性PC性能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原料配比、原料干燥条件、催化剂种类及其含量、热压成型工艺参数等因素对改性PC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最佳的预聚、缩聚挤出工艺分别为:预聚挤出工艺为230℃(加料段)、240℃、245℃、255℃、260℃、240℃(机头),熔体温度为255℃,真空度为0.06MPa,螺杆转速为30rpm;最佳缩聚挤出工艺为240℃(加料段)、250℃、260℃、260℃、260℃、240℃(机头),熔体温度为255℃,真空度为1.0MPa,螺杆转速为25rpm。对不同催化剂和不同扩链剂研究了PC反应挤出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以焦亚硫酸钠为催化剂得到的改性PC综合性能最优,用量为0.05%;叁种类型的扩链剂中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为扩链剂得到的改性PC热形变温度最高,用量为0.5%;采用n(DPC):n(BPZ)=1.05,总质量分数为10%时,经固相聚合得到的PC最高热形变温度达144℃且热稳定性与力学性能均较优。(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6-06-30)

双酚型聚碳酸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双酚A聚碳酸酯模型化合物的热降解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针对热解主要产物的形成提出了各种可能的热解反应路径,计算了各热解路径中各反应步的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双酚A聚碳酸酯的热解中主要热解产物的形成,水解反应可能是主要的热解反应路径,而重整反应和自由基均裂反应是热解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反应途径;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CO_2、双酚A和1,1-双(4签基苯基)乙烷为主要的热解产物,CO、烷基苯酚和碳酸二苯酯是主要的热解竞争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酚型聚碳酸酯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瑞金,孙宁,杨霞.熔融酯交换法双酚A型聚碳酸酯反应工艺建模及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黄金保,李新生,潘贵英,程小彩,童红.双酚A聚碳酸酯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3].郑惠文,李逸文,杨明军,王博成,罗晶瑾.液晶聚酯增强双酚A型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4].孙岩.聚碳酸酯桶中双酚A迁移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福建分析测试.2019

[5].周楠,陈彬,杨俊,石敏.聚碳酸酯水杯湿热老化过程中双酚A迁移量的研究[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8

[6].杨光,王珊珊,王佳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聚碳酸酯水杯中双酚A迁移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7].杨俊,季葛振,石敏,周楠.液相色谱法测定聚碳酸酯纯净水桶中双酚A的迁移量[J].福建分析测试.2018

[8].杨春红,李启超,毛文峰,何春清.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双酚-A聚碳酸酯薄膜的结晶行为[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

[9].王方略.双酚酸及生物质基聚碳酸酯合成[D].长春工业大学.2017

[10].瞿秉华.熔融挤出双酚Z嵌段改性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塑料的红外光谱图N2流量对缩聚物分子量的影响酰胺基取代的双酚A的分子结构[13]PC的自修复示意图[8]环氧化合物与CO2共聚制备聚碳酸酯9 PCCD 样品在不同应力下的光弹性实验照...

标签:;  ;  ;  ;  ;  ;  ;  

双酚型聚碳酸酯论文_张瑞金,孙宁,杨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