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电加热论文_王晓燕,潘晓炀,焦阳,程裕东,金银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电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导率,损失率,大黄鱼,氧化酶,工具钢,核苷酸,食品。

通电加热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潘晓炀,焦阳,程裕东,金银哲[1](2019)在《通电加热过程中凡纳滨对虾虾肉糜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通电加热过程中不同加热温度(40、55、65、75、85和95℃)对凡纳滨对虾虾肉糜中主要非挥发性滋味成分的影响,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了虾肉糜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含量,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V)确定其中主要的呈味物质及贡献程度,最后通过味精当量(EUC)分析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之间的协同作用,并对其鲜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鲜虾相比,通电热处理的虾肉糜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随着温度的升高,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的含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在65℃达到最小值(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的总TAV值分别为0.86、4.40、4.46)。通电加热并不影响ATP的降解途径只是会改变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的相对含量,尤其是促进Ado的产生。甘氨酸、精氨酸、谷氨酸、AMP和IMP在不同加热温度下其TAV几乎都大于1,是虾肉糜滋味的主要贡献者。味精当量以谷氨酸钠质量计,40℃最能促进虾肉糜鲜味的产生(EUC值为5.54 g MSG/100 g),在85℃处虾肉糜风味损失最小(EUC值为4.02 g MSG/100 g)。(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李陆星,许振珊,李法德[2](2018)在《液态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制作了一套可拆卸式液态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系统,研究了连续通电加热时豆浆的温度和电导率。结果表明,豆浆的升温过程可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升温迅速,温度与时间呈指数关系;第二阶段升温缓慢,温度与时间呈对数关系;第叁阶段温度保持不变,温度和电导率呈线性关系。加热时出现了豆浆在极板表面的黏附,黏附与极板表面的腐蚀有关。试验结果对研制实用化的小型通电加热系统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02期)

王晓燕,潘晓炀,程裕东,金银哲[3](2017)在《通电加热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电加热是利用食品物料本身的电阻抗来产生热量的加热技术,是一种内加热方法。与其他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加热快速、均匀的特点。文章介绍了通电加热装置的主要组成,总结了电导率的影响因素,概述了通电加热过程中食品的温度分布模拟,归纳整理出通电加热在热烫、脱水、蒸发、发酵、提取、解冻、灭菌等方面的应用,并对食品通电加热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7年10期)

吴全兴[4](2017)在《医用纯钛箔材高精度微成形通电加热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himizu Tetsuhide等人首先对纯钛箔材的通电加热效果进行了基础性验证实验。开发了内藏通电加热电极的拉伸试验用夹具,并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对厚度为50μm的纯钛箔材进行不同方向、不同温度的拉伸试验,实验温度为25、300、450℃。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钛箔材在各方向的拉伸强度差异缩小。此前,T.Ikushima等人研究发现,当温度为700~1 000℃时,随着箔材厚度的减少,特别是当箔材厚度在0.1(本文来源于《钛工业进展》期刊2017年04期)

张烈,程裕东,金银哲[5](2017)在《通电加热下频率、温度对草鱼鱼块和鱼皮电导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通电加热作为淡水鱼类加工方式的可行性,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采用LCR测量仪,测定了经50 Hz,20 V交流电加热后,草鱼鱼块(并联、串联)、碎鱼肉、带皮鱼块样品在10~80℃温度范围、50~20 k Hz频率范围内的阻抗值,并计算样品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叁种样品(并联及串联鱼块、碎鱼肉)的电导率均呈现出随频率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中,受鱼块内部膜方向的影响,并联、串联样品电导率有显着差异(p<0.05);碎鱼肉样品消除了鱼肉内部膜的影响,其电导率值介于并联、串联样品之间。带皮鱼块样品由于鱼皮的存在,比起其他样品有不同的电导率值,鱼皮平行于电流放置时电导率值高于鱼皮垂直电流放置的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7年17期)

姚亚飞[6](2017)在《通电加热辅助切削及其过程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难加工材料(如高温合金、淬硬钢、不锈钢等)以其优良的化学物理性能(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等)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重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对其进行高效稳定的加工却成为制造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加热辅助切削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加工方法。通电加热辅助切削是基于金属软化效应和金属相变理论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加工方法。不同于传统导电加热辅助切削以刀具作电极的形式而采用两个独立电极产能加热,相较而言,减少了灭弧装置,增强加热的稳定性,延长了刀具寿命。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该方法切削难加工材料的确定可行性,本文重点从切削力、切削温度和振动的角度监测该方法的切削过程,论证方法优越性。本文在学习传统导电加热辅助切削基础上,探索通电加热辅助切削的加工机理,并对发热原理和发热量作了定性分析,建立了车/铣状态下的加热电阻模型,计算加热电阻大小。设计搭建了车/铣两套实验系统,选择304不锈钢和T10A淬火工具钢作为实验对象,参照常用金属切削手册确定实验切削参数,拟定一般工况和极端工况,对比论证方法有效性。采用自行设计的切削力采集系统,结合振动、温度传感器,同步采集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切削振动3种加工信号,并基于MATLAB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信号数据,比较分析切削参数对切削力和切削振动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找出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归纳出较优的参数组合。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加热前后的基体样本并分析其金相组织变化。实验表明,比较通电加热辅助切削与传统一般车铣方式,切削振动降低了 150%以上,切削力降低了 15%~30%,且材料基体组织在加工前后没有明显变化,保持了原有优良化学物理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以其优异的材料特性,如比刚度比强度高,抗腐蚀,质轻,抗疲劳等,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加工方式加工难度大,废品率较高。本文首次提出将通电加热辅助切削的方法应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加工机理,建立实验系统,验证加工方法的可行性,比较不同参数下的加工现象和规律,观察材料-电极接触区形貌结构和燃烧剩余物质形态。实验表明,采用通电加热方法辅助切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案是确实可行的,加热对材料本身损伤不大,只要加工之前留出适宜的切削余量,几乎不影响工件加工质量。通电加热辅助切削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广泛应用在一般机床上,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刘雄[7](2017)在《基于Deform的GCr15钢通电加热硬切削模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产品零部件性能要求的提高,许多新型的难加工材料被研究者发现并生产了出来,因为新型的难加工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致使切削时较大的切削力,较高加工区域内温度的产生,这些问题导致了切削刀具的磨损情况加重,刀具使用寿命降低,且加工后的工件表面质量不高,切削效率低,因此采用新的切削加工方法,提出降低硬切削刀具磨损和提高工件质量的绿色制造新方法和理论,通过仿真实验揭示切削参数对切削过程的影响,确定通电加热切削的关键因素—切削电流,提出新的主切削力经验公式,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基于Deform研究了(通电加热切削条件下)刀具前角φ、切削速度V、进给量f、工件初始温度T等对主切削力、接触区温度、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确定了YT726切削GCr15的最佳电流以及主切削力的经验公式。剖析了通电加热切削降低工件切削难度的原理,通过对加热电阻的分析,对比已经存在的加热电阻模型,选择了一种较优的电阻模型作为本课题的加热电阻模型。除此外本课题还详细介绍了材料的本构模型、磨损模型、摩擦模型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仿真所需的相关模型及参数。经过仿真试验研究,论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增大刀具前角、切削速度、工件初始温度,主切削力反而降低;增加进给量,主切削力也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刀具前角增加工件切削层的塑性变形减弱,接触区的摩擦力降低;切削区温度的增加,降低了加工区的强度,主切削力降低。(2)切削区温度随切削速度、进给量、工件初始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刀具前角的增大而降低,最大的原因是刀具前角度数的增加,产生的切屑变形减弱,同时切削热减少,所以切削区的温度降低;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导致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热不能及时的随切屑带走,而且切削热来不及向刀具传递,因而切削温度升高。(3)刀具磨损随刀具前角、切削速度、进给量的增加也逐渐加大,随工件初始温度升高而减少,最大原因是过高的温度导致强度较高的刀具材料中的钴元素流失,而工件材料中的铁、碳元素向刀具材料扩散,降低了刀具材料的强度,加剧刀具磨损情况。(4)本文通过分析加热电流对主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量的影响,确定了YT726切削GCr15的最佳电流范围为110-130A。(5)采用正交仿真实验,通过SPSS统计软件开展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YT726切削GCr15的主切削力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陈超,邱伟强,福冈美香,酒井升,程裕东[8](2017)在《通电加热过程中鰤鱼的介电损失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测定鰤鱼鱼片的介电损失率,通过LCR(heinrich lenz-capacitor-resistance)测试仪直接测定了通电加热过程中鰤鱼鱼片的电导率,并利用电导率计算得到了用于加热(如通电、微波、射频加热等)模拟所需的重要参数-介电损失率,考察了频率(50~20 000 Hz)、温度(15~80℃)、水分及脂肪含量(白色与红色鱼块)、电流方向与鱼块的摆放方式(并联和串联)对鱼片介电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介电损失率随频率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脂肪含量少的白色鱼块的介电损失率较脂肪含量多的红色鱼块更高;并联模式的介电损失率较串联模式更高,膜的存在会影响电子的移动,降低电导率,使介电损失率降低。样品结构变化、加热过程中蛋白质变性和汁液损失也是介电损失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蛋白质变性导致汁液流失,汁液损失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80℃时可达14%左右。鱼片中膜的存在是影响其介电损失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会影响通电加热时的加热速率。(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4期)

欧阳杰,倪锦,沈建,张军文,谈佳玉[9](2016)在《冷冻大黄鱼通电加热解冻工艺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冷冻大黄鱼通电加热解冻的可行性,采用直接通电和浸泡通电两种方法对大黄鱼进行解冻,分别以空气解冻和流水解冻作为对照组,实时测定大黄鱼各部位的温度,综合解冻时间和均匀性作为解冻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直接通电加热可以有效缩短解冻时间,但解冻均匀性差,鱼体最高温差达30.2℃,不适合大黄鱼的解冻;与对照组相比,浸泡通电解冻速度提升近1倍,且均匀性较好,适合大黄鱼的解冻。为了掌握浸泡通电解冻工艺参数,研究了电源形式、电压、导电液浓度对解冻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电源形式(直流或交流)对解冻无显着影响,220 V最适合大黄鱼的解冻,导电液浓度为1%时解冻效果最好;重量为500 g左右的冷冻大黄鱼通电加热解冻工艺为:1%Na Cl浸泡,220 V交流电通电18 min,解冻终温为5.2℃。(本文来源于《渔业现代化》期刊2016年03期)

韩健飞[10](2016)在《通电加热对豆浆中脂肪氧化酶的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的热处理是食物加工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过程之一,经过这一步的处理可以改良口感及减少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也能起到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作用。热处理的过程涉及到能源的消耗,食品的加工效率,操作的复杂程度等方面。所以,针对特定的食品,找到适合的处理方法就显得极其关键了。通电加热是近几年新型的加热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直接将需要加热的物料作为导体,利用通电后自身的产热达到加热的目的。通电加热有着诸多的优点,例如,加热速度快,能源转换率高,加热均匀,可精确控制加热量等。通电加热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多,既可以对液态的食物加以处理,同时可以对呈固态的食物及液体中含有颗粒的两相食物进行杀菌的处理,所以通电加热是一项值得大力发展的技术。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通电加热这项技术早就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之中,在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日本对通电加热设备的研究比较深入,设计已经比较成熟。而在我们国家,在可以连续加热食物的通电加热设备方面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利用通电加热技术处理的食物,会在成分上与其他热处理存在不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继续深入探讨通电加热这项技术是极其重要和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的:一方面把存在于豆浆中的脂肪氧化酶(LOX)作为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考察在不同的通电加热条件下,处理后的豆浆中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不同,找到影响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因素;另一方面,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通电加热的过程进行了较为初步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测定出生豆浆中脂肪氧化酶的含量,利用脂肪氧化酶标准品进行试验,测定出脂肪氧化酶标准曲线,经过计算得出:以荷豆12品种的大豆为试验材料,按1:10的豆水比制备的生豆浆中,脂肪氧化酶的浓度为0.15 mg/mL,活性为2885 U。(2)为了确定在通电加热过程中影响豆浆中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因素,试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依次改变电源电压、电源频率、保温时间等因素对豆浆进行通电加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温阶段,脂肪氧化酶的钝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活性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并且脂肪氧化酶活性的钝化速率逐渐的变慢。(3)电源的频率对豆浆中的脂肪氧化酶活性同样会产生影响,较高的频率会加快脂肪氧化酶的钝化,而电源频率高于500 Hz时,电源频率的改变对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着。(4)为探究通电加热过程中电场这一因素对存在于豆浆中的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作用,试验采用两种加热处理对比的方式进行,在试验的过程中保持各时间段的温度相一致,从而消除热效应这一因素对于酶的影响。试验得出结论:当加热终止温度相同时,通电加热条件下豆浆中的脂肪氧化酶活性值均低于传统加热条件下豆浆中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值,在每一个终止温度的温度点,经两种加热方式处理后的豆浆样品中,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经传统加热处理后的豆浆样品,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更高。对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电场的存在会对脂肪氧化酶的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加快脂肪氧化酶的钝化。其机理可能是电场作用于脂肪氧化酶活性中心的Fe3+,造成了铁离子价态的变化,从而使脂肪氧化酶的活性降低。(5)对静态和连续式通电加热设备的加热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出通电加热设备在加热过程中电场以及各部分温度变化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6-13)

通电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制作了一套可拆卸式液态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系统,研究了连续通电加热时豆浆的温度和电导率。结果表明,豆浆的升温过程可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升温迅速,温度与时间呈指数关系;第二阶段升温缓慢,温度与时间呈对数关系;第叁阶段温度保持不变,温度和电导率呈线性关系。加热时出现了豆浆在极板表面的黏附,黏附与极板表面的腐蚀有关。试验结果对研制实用化的小型通电加热系统有一定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电加热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燕,潘晓炀,焦阳,程裕东,金银哲.通电加热过程中凡纳滨对虾虾肉糜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9

[2].李陆星,许振珊,李法德.液态食品连续通电加热的试验研究[J].食品工业.2018

[3].王晓燕,潘晓炀,程裕东,金银哲.通电加热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动态[J].食品与机械.2017

[4].吴全兴.医用纯钛箔材高精度微成形通电加热效果研究[J].钛工业进展.2017

[5].张烈,程裕东,金银哲.通电加热下频率、温度对草鱼鱼块和鱼皮电导率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7

[6].姚亚飞.通电加热辅助切削及其过程监测[D].厦门大学.2017

[7].刘雄.基于Deform的GCr15钢通电加热硬切削模拟仿真[D].西华大学.2017

[8].陈超,邱伟强,福冈美香,酒井升,程裕东.通电加热过程中鰤鱼的介电损失率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9].欧阳杰,倪锦,沈建,张军文,谈佳玉.冷冻大黄鱼通电加热解冻工艺参数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6

[10].韩健飞.通电加热对豆浆中脂肪氧化酶的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毛细管实验管段中医熏蒸舱实物图食品通电加热装置结构图一1通电加热原理图一1通电加热原理示意图浸泡式固体物料通电加热装置

标签:;  ;  ;  ;  ;  ;  ;  

通电加热论文_王晓燕,潘晓炀,焦阳,程裕东,金银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