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论文_刘岩松,王宗彦,石瑞敏,李松,李玉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震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装置,合金,阻尼器,云量,形状,铁路桥,陶瓷。

减震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岩松,王宗彦,石瑞敏,李松,李玉虎[1](2019)在《基于云量子遗传算法的核电厂专用桥式起重机减震装置的优化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电厂专用桥式起重机在运行工作中常受到地震载荷的影响,针对该问题通过引入黏滞阻尼器(fluid viscous damper,FVD)对原有减震装置进行了改进,并采用云量子遗传算法对引入的FVD阻尼系数进行优化选取。通过仿真实验完成了桥式起重机有限元模型和等效单自由度实验模型的地震位移响应的结果比对以及减震装置改进前后位移、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桥式起重机整体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均符合安全要求,在减震结构时程分析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减震率也有进一步提升。该结论可为后续的桥式起重机减震研究等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6期)

展猛,王社良,赵云[2](2019)在《SMA压电复合减震装置电力学性能及其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阻尼器控制力不可调和压电摩擦阻尼器启动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MA单元和压电摩擦单元依次工作的复合减震装置,进行了相应的电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位移幅值、激励频率和输入电压对复合减震装置力学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速率符号、电压和位移为神经元输入的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简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复合减震装置的滞回曲线饱满且基本对称,工作性能稳定,随着电压的增大,滞回环的面积逐渐增大,耗能能力不断增强。在位移幅值为12mm、电压为120V下,单圈耗能量提高了138.23%,等效阻尼比提高了94.23%。两种智能材料经过合理组合而成的SMA压电复合减震装置耗能好、适应性强,可以更好地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BP网络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跟踪SMA类复合减震装置的输出,而优化后的BP网络更加稳定,能够快速得到误差更小的网络模型,该神经网络算法为SMA类复合减震装置本构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9年04期)

李雪红,孙磊,徐秀丽,王蕊[3](2019)在《满足高铁桥梁双重性能需求的新型减震装置研发及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减震装置只针对普通公路桥梁,不能满足高铁桥梁对高速运行的列车行车安全性和桥梁结构的安全性需求。研发了一种新型耗能减震装置,并进行了低周反复试验和冲击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装置的滞回曲线饱满光滑,并且随加载循环次数的增加,曲线较为稳定,具有高效稳定的耗能能力;在高速瞬时冲击力作用下,装置的位移值非常小,当冲击力达到310 kN时,位移值只有2.115 mm,具有非常强的抗冲击能力。装置稳定高效的耗能能力可以满足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使结构不发生破坏;而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可保证地震发生瞬间,桥梁结构的整体刚度不发生突变,主梁和轨道不发生较大的横向变形和振动,满足高速运行列车的行车安全性需求。此外,提出了新型装置的阻尼力公式,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5期)

展猛,王社良,赵云,陈秀云[4](2019)在《一种复位型SMA压电混合减震装置的设计与力学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材料和压电(piezoelectric,PZT)陶瓷驱动器的物理力学特点,本课题组设计制作了一种用于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复位型SMA压电混合减震装置,对其进行了不同位移幅值、加载频率及激励电压下的力学性能试验,获得了相应的控制力-位移曲线,并从单圈滞回耗能值、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方面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其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混合减震装置可以双向受力,滞回曲线较饱满且对称性好;激励频率在0. 05Hz~0. 3Hz之间变化时,减震装置的力学性能基本不受频率的影响。随着电压的增大,混合减震装置的绝对最大控制力呈线性增大,当初始摩擦力200N,施加120V电压时,控制力可增大约为400N。在位移幅值12mm,120V电压下单圈耗能量提高了138. 23%,等效阻尼比提高了94. 23%,所研发的复位型SMA压电混合减震装置设计合理,压电半主动单元耗能能力较好。(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洪稳,李竹有,杨国华,樊贵明,浦瑞[5](2019)在《无中隔墙双连拱隧道连拱处减震装置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连拱隧道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用逐渐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开挖爆破对隧道连拱处衬砌结构的影响,已成为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宜昭高速公路榨坊隧道为例,该隧道为无中隔墙双连拱隧道,为减小后行洞开挖爆破时对先行洞的影响,在先行洞隧道的初支层和防水层之间加一层材料为L-600聚乙烯闭孔泡沫减震板,实现减震作用。再结合现场的爆破振动监测,总结泡沫减震板的效果,为该装置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云南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4期)

庄初立,五十子幸树,张永山[6](2019)在《极端地震下惯容器-弹簧-阻尼装置对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在隔震层附加黏滞阻尼系统以增加阻尼从而减少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但可能带来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增加,故在减少隔震层位移与加速度响应增加这两者间需要平衡。将惯容器-弹簧-阻尼装置(ISD)应用于隔震结构受极端地震作用时抑制过大的隔震层位移,同时控制加速度响应的增加,ISD装置由惯容器串联弹簧单元和阻尼单元构成,该装置具备放大表观质量和对主系结构进行调谐。基于定点理论推导了无阻尼单自由度体系受简谐荷载作用时的ISD最优参数封闭解,且对全频段最大值的控制效果好于既有文献的优化解。采用一栋6层隔震建筑为例进一步检验ISD的控制效果,分别附加ISD和线性黏滞阻尼器(LVD)在隔震层,ISD的参数由定点理论推导的最优解确定,从而进行极罕遇地震水准下的性能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ISD装置性能优于LVD,ISD装置能更有效地改善极罕遇地震下的结构性能状况,在减少隔震层位移的同时也能减轻加速度响应,结构楼层剪力与倾覆弯矩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2期)

刘振林,程永锋,卢智成,刘海龙[7](2019)在《加装减震装置的特高压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复合材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与减震技术应用效果,对特高压复合支柱材料绝缘子进行了抗震与减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设备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白噪声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在安装减震器后第1阶频率由1. 11 Hz降低到1. 04 Hz,表明减震器对设备结构的整体刚度影响较小。3种地震波试验结果表明:设备地震响应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抗震试验中呈线性变化关系,但在减震试验的应力响应中呈非线性变化关系;设备安装减震器后,试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减震效率越高,最高达到了66. 32%;而位移减震率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无明显规律,最大位移减震率为49. 36%。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设备安装减震器后抗震性能得到显着提升,为复合材料电气设备抗震性能研究与减震技术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张邑尘[8](2019)在《震后可恢复功能的新型消能减震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地震作用折减系数考虑结构的延性和能量耗散能力,然而这种设计理念往往造成地震中结构构件的塑性损伤,从而导致建筑在震后丧失功能。1994年美国洛杉矶里氏6.6级北岭地震造成57人死亡,经济损失却高达50亿美元。结构震后恢复能力开始引起学界广泛重视。损伤控制和自复位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损伤控制的可更换耗能元件的新型阻尼器和一种新型自复位阻尼器。并对一个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和一个自复位中心支撑钢框架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新型阻尼器通过集合于若干个可更换阻尼单元中的矩形耗能钢板的面外塑性弯曲耗散地震能量。本文基于弹塑性理论推导了阻尼器的基本力学指标的计算公式。设计了3个足尺试件并进行了拟静力循环加载试验,分析了各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应变历程曲线等数据,讨论了阻尼器的基本性能以及钢板厚度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针对此阻尼器开发了骨架曲线预测模型,并分析了不同材料本构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这种新型阻尼器的设计公式,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新型自复位阻尼器基于后张预应力技术,通过耗能阻尼单元与自复位单元的并联实现地震能量耗散与自复位。本文推导了自复位阻尼器的基本力学指标计算公式。设计了4个足尺自复位试件和1个耗能系统对比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循环加载试验,讨论了新型自复位阻尼器的自复位、能量耗散等性能。最后利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一个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和一个自复位支撑钢框架模型,并对3组(多遇地震、设计基准地震、罕遇地震)共60条地震波下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这两类钢框架的地震响应(最大瞬时层间位移角、层间位移角沿楼层的分布、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峰值楼面加速度等)。通过概率分析的方法对非线性响应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一般性推广。分析结果反映了屈曲约束支撑(或性能相当的阻尼器)和自复位支撑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黄浩贤[9](2019)在《基于ABAQUS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二次开发及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过程的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所需劳动力强度低、对环境影响小,符合我国城镇化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与传统现浇结构仍有一定差异,制约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消能减震技术通过在结构层间合理布置阻尼器,由附加阻尼器耗散地震能量,在不增加结构构件尺寸和材料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现有阻尼器响应放大装置能够很好地发挥阻尼器在小震下的耗能作用,但在大震作用下容易使串联阻尼器发生位移失效。如何在大震或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确保结构和阻尼器的安全性是当前装配整体式消能减震结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对课题组研发的能够在大震作用下阻尼器位移不失效的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CRAD-VD)进行了ABAQUS单元二次开发,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减震控制效果分析以及易损性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绪论: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系统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粘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和响应放大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理论分析:详细阐述了CRAD-VD的组成构件以及工作原理。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装置的受力状态以及运动几何关系,完善装置的理论恢复力模型公式。根据CRAD-VD在不同工况下的伪静力加载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3、粘滞阻尼器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的二次开发及验证:针对CRAD-VD恢复力特性复杂,难以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用现有单元进行模拟的问题,基于ABAQUS二次开发接口程序,通过对隐式算法和显式算法的深入了解和对比,采用FORTRAN语言分别基于隐式算法和显式算法进行CRAD-VD单元二次开发,编写了相应的UEL与VUEL用户子程序;通过与MATLAB程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单元二次开发的正确性。建立小震作用下的SDOF减震模型,分析CRAD-VD在结构小变形下的控制效果。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分析研究: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刚度和承载力折减的方式建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体现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现浇结构的力学性能差异。根据规范建议的混凝土单轴受力本构模型二次开发出适用于空间纤维梁单元的混凝土本构子程序。分别对CRAD-VD减震装配式结构与粘滞阻尼器减震装配式结构进行了罕遇及极罕遇地震下的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分析了CRAD-VD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减震控制效果的影响。5、CRAD-VD减震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选取符合场地特征的地震动记录,采用合理的地震强度指标和结构损伤指标,根据规范划分不同等级的结构性能水准。运用动力增量分析法(IDA)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从失效概率的角度研究了CRAD-VD对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22)

全伟,赵世超,温欣,王东升,李凤芹[10](2019)在《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固定墩地震响应大,抗震设计困难。通过设置速度锁定装置,并对各种速度锁定器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分析,研究该类桥梁桥墩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后的减震性能。由于设置速度锁定器装置的活动墩的分担,各方案整体减震率可达到20.5%~47.1%。如锁定墩(设置速度锁定器装置的活动墩)墩高相比固定墩和其他锁定墩墩高矮很多,或者锁定墩一侧未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的活动墩较多,则该锁定墩的地震响应可能超过原固定墩。该类桥梁确定锁定器布置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内力和位移的减震效果、锁定力大小,并同时兼顾公路层和铁路层梁-墩相对位移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对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并优化其布置方案后,可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9年12期)

减震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阻尼器控制力不可调和压电摩擦阻尼器启动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SMA单元和压电摩擦单元依次工作的复合减震装置,进行了相应的电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位移幅值、激励频率和输入电压对复合减震装置力学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速率符号、电压和位移为神经元输入的优化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简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复合减震装置的滞回曲线饱满且基本对称,工作性能稳定,随着电压的增大,滞回环的面积逐渐增大,耗能能力不断增强。在位移幅值为12mm、电压为120V下,单圈耗能量提高了138.23%,等效阻尼比提高了94.23%。两种智能材料经过合理组合而成的SMA压电复合减震装置耗能好、适应性强,可以更好地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BP网络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跟踪SMA类复合减震装置的输出,而优化后的BP网络更加稳定,能够快速得到误差更小的网络模型,该神经网络算法为SMA类复合减震装置本构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震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刘岩松,王宗彦,石瑞敏,李松,李玉虎.基于云量子遗传算法的核电厂专用桥式起重机减震装置的优化与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展猛,王社良,赵云.SMA压电复合减震装置电力学性能及其本构模型[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9

[3].李雪红,孙磊,徐秀丽,王蕊.满足高铁桥梁双重性能需求的新型减震装置研发及力学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4].展猛,王社良,赵云,陈秀云.一种复位型SMA压电混合减震装置的设计与力学性能试验[J].自然灾害学报.2019

[5].孙洪稳,李竹有,杨国华,樊贵明,浦瑞.无中隔墙双连拱隧道连拱处减震装置效果的研究[J].云南水力发电.2019

[6].庄初立,五十子幸树,张永山.极端地震下惯容器-弹簧-阻尼装置对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7].刘振林,程永锋,卢智成,刘海龙.加装减震装置的特高压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振动台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8].张邑尘.震后可恢复功能的新型消能减震装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黄浩贤.基于ABAQUS的凸轮式响应放大装置二次开发及装配式结构的减震性能分析[D].广州大学.2019

[10].全伟,赵世超,温欣,王东升,李凤芹.长联公铁两用钢桁梁桥采用速度锁定器装置减震性能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9

论文知识图

减震装置前视图减震装置后视图铅挤压阻尼器2 隔减震装置水平向耗能曲线模型...抗震加固中消能减震装置在既有结...不带减震装置和带减震装置

标签:;  ;  ;  ;  ;  ;  ;  

减震装置论文_刘岩松,王宗彦,石瑞敏,李松,李玉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