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溶液论文-陈刚,莫玲,王红,刘嘉馨,杨成民

血红蛋白溶液论文-陈刚,莫玲,王红,刘嘉馨,杨成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红蛋白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维生素C,盐酸,钼蓝分光光度法

血红蛋白溶液论文文献综述

陈刚,莫玲,王红,刘嘉馨,杨成民[1](2015)在《钼蓝分光比色法测定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溶液中还原性维生素C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1种适用于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HBOCs)体系的还原性维生素C(Vc)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钼蓝分光比色法对HBOCs样品中的还原性Vc含量进行检测,研究盐酸对HBOCs的沉淀效果.在测定过程中摸索最大吸收波长、盐酸加量和反应时间的优化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钼蓝分光比色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回收率作了考察。结果当酸沉液中盐酸浓度>1mol/L时对HBOCs样品有着良好的沉淀效果;显色反应条件确定为1-2mL盐酸加量,反应时间>60min,最大吸收波长值710nm。在此条件下,Vc加量在0-200μg的标准曲线线性度达0.9985;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良好,RSD值均<5%;HBOCs中Vc回收率为97%-102%。结论钼蓝分光比色法可以有效测定HBOCs溶液中的Vc含量,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伟革,张连彦,于晓雷,赵营,詹国静[2](2010)在《纯化牛α交联血红蛋白溶液无菌检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薄膜过滤法对纯化牛交联血红蛋白溶液进行无菌检验,从而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兽医药品学——2010第叁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09-16)

李伟革,于晓雷,赵营,贾涛,李应超[3](2010)在《纯化牛α交联血红蛋白溶液无菌检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医学临床应用中血红蛋白溶液是主要的血液代用品。随着科学的发展,血红蛋白溶液在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上不断完善,并在休克治疗上得以应用。在重度失血或进行性贫血的情况下,需要输注全血或红细胞,输同种血或红细胞来源受限,同时有传(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0年09期)

肖科[4](2010)在《血红蛋白溶液在超滤浓缩过程中传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世界范围血源紧张的今天,血液代用品是一种能够替代人体血液履行职能的人工制剂,而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实现红细胞可逆结合携氧并给机体组织运送氧功能的主要蛋白质。目前,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主要基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因此,开展血红蛋白溶液(Hemoglobin Solution)浓缩及提纯的理论研究对于以血红蛋白为基质的血液代用品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超滤作为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其过滤压力约为0.01~0.5MP,并且具有使用空间小、能量消耗低、对泵和管材要求不高等优点和操作压力小、设备简单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超滤技术在国内的广泛普及,膜超滤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尤其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及纯化上。本研究采用超滤法提纯血红蛋白溶液,对血红蛋白溶液在超滤过程中的传质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探讨血红蛋白溶液的传质机理,拟为此项技术的工艺化生产提供一定指导依据。关于本研究:目的:利用所建立的传质模型优化血红蛋白超滤操作条件以分离出高纯度的血红蛋白,为膜制备血红蛋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膜超滤的方法浓缩血红蛋白溶液,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的超滤浓缩效果,研究压力与渗透通量之间的关系,探讨血红蛋白溶液在超滤过程中的传质机理。结果:①在压力0.04 MPa,温度为12℃条件下,溶液浓度分别为1.69,2.07,2.66,3.66 g/L时,溶液的超滤渗透通量分别1.9275,1.8750,1.8125,1.7500 L/m2·h。②在相同单位时间条件下,压力为0.02,0.03,0.04,0.05,0.06 MPa时,溶液的超滤渗透通量为0.165,0.245,0.325,0.400,0.475L/m2·h。③试验的浓缩效果较好,经测定,超滤纯化后的血红蛋白溶液较超滤前浓度提高了10倍以上,与拟合试验数据计算的结果想近。结论:在超滤血红蛋白过程中,膜通量均呈现阶段性特点,开始阶段膜通量相对较大,在一定时间以后膜通量才会趋于稳定。同时对所得数据的回归计算求得操作压力于膜通量的关系式,类比得到本试验的膜阻力Rm为0.1182,压力系数a等于0.128。另外,随着实验的进行,蛋白浓度逐步升高,凝胶层逐渐形成,当达到凝胶浓度后再浓缩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根据试验数据,在本试验条件下血红蛋白溶液凝胶浓度Cg为18.82g/L,超滤传质系数k为0.7008。(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杨懿铭,范华骅,高峰,钱开诚[5](2005)在《不同方法测定血红蛋白溶液中总蛋白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采用叁种方法对含有大量血红蛋白溶液的样本测定总蛋白量,并进行比较,确定一种可行且简单的测定血红蛋白溶液中总蛋白量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BCA法、Bradford法和Lowry法测定溶液总蛋白量,并采用HiCN法测定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比较不同方法测得数据的差异。结果 5份样本用BCA法测得总蛋白量为76 .33g/L ,Bradford法测得值为179.5 9g/L ,Lowry法测得值为2 2 .81g/L。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量为133.6 5g/L。结论 Bradford法是一种可行且重复性好的测定血红蛋白溶液中总蛋白量的方法,BCA法和Lowry法的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实际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输血与检验》期刊2005年02期)

蔡振鑫[6](2004)在《应用结合血红蛋白溶液复苏后的氧运转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多醛血红蛋白聚乙二醇乙烯结合体(PHP) ,一个以血红蛋白为基础的氧携带剂能在中度出血后恢复血流动力学平衡和氧供,但对缺氧至组织水平的效果较差。过去曾对PHP作了一些研究,等容量血稀释实验显示PHP明显参与氧传送(DO2 ) ,但对氧耗的作用较少,可见(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4年04期)

王爱忠[7](2001)在《血红蛋白载氧溶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的血红蛋白载氧溶液具有载氧和扩充血容量的作用,并避免了血红蛋白的肝肾损害等并发症,可减少输血 量和血液传染病的发生。本文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安全性、心血管效应、使用效果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期刊2001年04期)

周学武,胡德耀,陈惠孙[8](2000)在《血红蛋白溶液及其在休克治疗上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学结构的改进 ,血红蛋白溶液在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上不断完善 ,并在休克治疗上得以应用(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任虹,叶平,张亦飞,韩冬冰[9](1998)在《反胶束溶液和血红蛋白水溶液相平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正庚烷反胶束溶液和牛血红蛋白水溶液的相平衡,探讨了有机相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水相pH值、水相离子种类和强度、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适宜条件下,牛血红蛋白的萃取率可达95%以上。对实验结果从表面活性剂极性头与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反胶团包溶蛋白质时的空间阻碍作用上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1998年03期)

张育才[10](1997)在《新型血液代用品——无基质血红蛋白溶液与人工红细胞溶液》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基质血红蛋白溶液是一种新型血液代用品,具有携氧及扩容等功能。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均表明,该溶液用于低容量性休克病人及动物复苏优于其它晶体液和胶体液,另外还可以用于感染性休克及缺血组织的治疗等,但其安全性还有待大量临床资料加以证实。人工红细胞溶液虽有理论上的优点,但动物实验显示该溶液可致网状内皮系统抑制而引起致命性的感染,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期刊1997年06期)

血红蛋白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薄膜过滤法对纯化牛交联血红蛋白溶液进行无菌检验,从而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红蛋白溶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刚,莫玲,王红,刘嘉馨,杨成民.钼蓝分光比色法测定聚合人脐带血红蛋白溶液中还原性维生素C的含量[J].中国输血杂志.2015

[2].李伟革,张连彦,于晓雷,赵营,詹国静.纯化牛α交联血红蛋白溶液无菌检查[C].兽医药品学——2010第叁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2010

[3].李伟革,于晓雷,赵营,贾涛,李应超.纯化牛α交联血红蛋白溶液无菌检查[J].饲料研究.2010

[4].肖科.血红蛋白溶液在超滤浓缩过程中传质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杨懿铭,范华骅,高峰,钱开诚.不同方法测定血红蛋白溶液中总蛋白量的比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

[6].蔡振鑫.应用结合血红蛋白溶液复苏后的氧运转动力学[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

[7].王爱忠.血红蛋白载氧溶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

[8].周学武,胡德耀,陈惠孙.血红蛋白溶液及其在休克治疗上的作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0

[9].任虹,叶平,张亦飞,韩冬冰.反胶束溶液和血红蛋白水溶液相平衡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8

[10].张育才.新型血液代用品——无基质血红蛋白溶液与人工红细胞溶液[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

标签:;  ;  ;  ;  

血红蛋白溶液论文-陈刚,莫玲,王红,刘嘉馨,杨成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