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探索研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是“生成”课堂,课堂主动权的拥有者是学生。要使探究活动真正实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就要在课的开始创设一种生活化、经验化、趣味化并富有激发性的问题情境,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到发现、探究、求知的过程中去。
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课本内容非常简单,重点是通过插图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学习文章的写作顺序,感受燕子活动的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在看图时,我引导学生先观察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近处的燕子在干什么,飞行时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远处的燕子在干什么?像什么,在这个时候进行四人小组的交流、探索,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的导入也是灵活多样的,导游、课本剧、朗诵、演讲、故事配画、故事、谜语、观察、实验、动画等已成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式。为了学生自行发现、提出问题的需要,有时“花费点时间,走点弯路”也是值得的。
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放出大量的学习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做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并信任学生,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出乎教师意料的。
三、提供自学空间,培养自主能力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实际上是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获取更多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喜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常常能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消极的思维定势,这样的学生不会因循守旧,不会抱残守缺,富有一定的创造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这样可以激活学生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加强合作交流,培养探究精神
自主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反对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更多地强调激励探究。老师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旨在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敢、主动的探究品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可以采取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全班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后,可先在学习小组内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懂的、还想知道的”展开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和小组内解决不了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合作探究。
六、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语文与生活、知识与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如《与象共舞》这一课,紧紧围绕“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并抓住那些有灵性的的词语进行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与表达出的情感。然后,拓展延伸,由“与象共舞”引出“与墙共舞”、“与狼共舞”、“与书共舞”、“与飞蝶共舞”、“与《红楼梦》共舞”,甚至还“与上帝共舞”,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最后内心定格在“与谁共舞”的思想上,写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都产生了想写一篇《与xx共舞》文章的冲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相联系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性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在应用中创新,在应用中体会语文在现实性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