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拴宝郑旭颖陈秀霞新乐市中医院(河北新乐050700)
[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120-01
颈椎病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直困扰临床医生,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国内不同的医疗机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尚不统一。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将100例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分组,运用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进行初步的观察,病人自觉症状及影像学改善明显,现谈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病人,全部为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确诊方法以症状、体征、结合辅助检查X线、CT或MRI。男56例,女4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岁,周一、三、五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周二、四、六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行手法治疗,一周为一疗程,观察3-4周,每周对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口服药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骨筋丸)治疗。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推拿、点穴、摆、拨手法治疗)
操作过程:a推拿时手法应刚柔结合,切忌粗暴。程序如下:在颈部背部反复做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然后在颈肩部的督脉、手三阳经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井、天宗、却盆等穴做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胛肌处行探拨法、叩击、拍击。以上手法反复三次后结束。
2.2药物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日一次、骨筋丸4粒日三次。
3结果
对100例患者取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比较组间、组内各数据,方差分析手法治疗与口服药物治疗两种方法临床观察客观指标。
临床疗效比较
结论:手法整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药物者。
4讨论
在临床上,脊髓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早期轻症病人可用非手术治疗,当已经出现肌张力高等阳性体征,因脊髓受压过久会不可逆转,应早期手术治疗[1]。保守治疗中如何改善脊髓的血供,缓解或解除临床症状,是治疗的重点,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2],这种改变不受颈椎病病程与分类的影响[3]。手法能显著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血液浓聚现象[4],因此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效果。另外手法能够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速度加快。临床研究显示: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显示治疗后其甲皱毛细血管由模糊变清晰,血管增粗,血流加快,管袢增粗,血管数目增多[5]。因此可以加速局部组织的炎性代产物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
颈椎病的退变区及其临近组织,可因长期受压而出现微循环障碍,使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而缺血缺氧是引发体内自由基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颈椎病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自由基内源性清除剂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下降,反映自由基代谢紊乱的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上升。经手法治疗后上述指标显示相反的变化。
总之,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体现了中医筋骨并重的治疗观点,符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疗法的理念,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467
[2]杜学刚,黄子治,李丽,等.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初步探讨:附65例临床报告.颈腰痛杂志。1995,16(3):141-142
[3]孙宏文,贺九龙,李宇卫,等.颈椎病与血液流变性的相关性.中医正骨,1993,(3):7-8
[4]尹志江,陈新民.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研究进展.按摩与导引,2000,16(3):70-71
[5]张长江,张禄堂,刘秀琴,等.颈椎病中医分型及辨证施治的临床研究.中国骨伤,199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