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热系数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交叁向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瞬态热源法,热阻网格法
导热系数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禄,高涵,焦亚男[1](2019)在《基于热阻网格法的正交叁向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测复合材料导势系数,基于热阻网格法的求解思想,建立正交叁向结构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经纱、纬纱、Z向纱方向上的等效热传导系数预测模型;通过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设计并制备了不同工艺参数(纱线细度、经纬纱密度和纤维体积含量)的正交叁向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采用热常数分析仪以瞬态热源法对复合材料在3个方向上的导热系数进行测试,对本文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实测值相比,经纱、纬纱、Z向纱3个方向上的导热系数预测值平均误差分别为5.59%、7.81%和4.21%,均在10%以下,说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符合要求,可用于正交叁向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预报。(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殷康,阎长虹,谢胜华,郑军,方圆[2](2019)在《基于细观模拟的软土导热系数数值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环境控制是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科学预测地下围岩的导热性能是地下空间环控系统热负荷评估的基础。软土是地下空间开发中一类常见土体,现有模型主要适合于预测中低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而对于高含水率软土,合适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较少。基于细观模拟,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有效预测软土导热系数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除了能够反映含水率、干密度等常规因素影响外,还可考虑矿物组成以及粒径分布等的影响。最后,通过与苏通GIL管廊工程中20个软土样的实测导热系数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首先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了矿物组成和粒度分布,代入模型进行数字建模并通过细观导热模拟得到导热系数预测值。导热系数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显示:模拟预测值基本在实测值±20%范围内,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表明了该模型在预测高含水率软土导热系数方面的潜力。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土内各处局部热流的分布特征,这为深入认识土体导热行为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可为软土以及土体导热系数的预测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亮,刘琰,魏朝晖[3](2019)在《环路热管毛细芯有效导热系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类换热器广泛应用在各类电子器件的散热领域。热管毛细芯蒸发界面的毛细力提供系统循环的动力,其结构参数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效率。对毛细芯进行叁维孔形貌计算机重构,选择格子Boltzmann孔隙尺度模型预测毛细芯有效导热系数,并与经验公式模型进行对比,指出各经验式与毛细芯有效导热系数的差异程度。(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9期)
刘晓燕,蔡国军,刘路路,刘松玉,戴济群[4](2019)在《南京河漫滩淤泥质粉质黏土导热系数特性及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南京河漫滩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热学特性,采用非稳态热探针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干密度、饱和度和孔隙率对淤泥质粉质黏土导热系数的影响.基于串-并联热传导混合模型,通过分析淤泥质粉质黏土导热系数与含水率、干密度、饱和度以及孔隙率的关系,建立了高含水率下南京河漫滩淤泥质粉质黏土导热系数修正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淤泥质粉质黏土的临界含水率可达25%;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随饱和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随孔隙率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减;与3种热传导模型及南京其他场地实测数据相比,所提出的高含水率下淤泥质粉质黏土预测模型准确性更高.(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褚召祥[5](2019)在《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理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介质导热系数是表征其热传导能力的基本物性参数,该参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能源与环境领域诸多岩土传热传质有关现象、作用和灾害产生机理等基础研究工作的精度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岩土介质的复杂性,针对其导热系数确定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相对于岩土传热传质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的热度而言,存在明显的滞后。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建模、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叁种方法,聚焦岩土介质多组分-多孔结构特征,对其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复合材料有效特性研究基本混合理论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适用于多组分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基本混合理论模型的精度、应用范围及其一般性变化规律。针对基本混合理论模型统一表达式不能够有效退化为串联模型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与退化过程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组合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基本混合理论模型的算术平均组合结构模型预测导热系数精度最优,是目前已有文献对该类组合结构模型研究与应用较多的主要原因。其次,以多尺度研究的均质化思想为基础,聚焦颗粒几何形状特征,补充和改进了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圆柱形单元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改进型模型提高了与实验测试结果的吻合度(与实验结果的差异性比值由1.58降至1.27);补充型模型则与原模型组成了完整的孔隙率覆盖[0,1]全范围。进一步通过土水特征曲线类比,提出了统一性岩土介质土-水-导热系数特征曲线及其演化概念模型,揭示了不同组分-结构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随饱和度增加呈现出的“凸形”与“凹形”增长关系,可统一表征岩土材料导热系数与饱和度关系曲线。再次,引入分形几何理论描述岩土介质孔隙结构,给出了通过孔径尺寸分布确定表征单元体(REV)尺度的近似判据,即岩土介质可以近似选择其内部最大孔径5倍的立方体单元作为相关研究的REV。结合土科学中的毛细管模型,考虑孔隙尺度对空气导热系数影响-即克努森效应,建立了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分形-毛细管理论模型,沟通了岩土介质组分、微细观结构与宏观导热系数间的关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传统欧式几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和途径。最后,采用SEM和CT技术对典型岩土试样表面与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可视化分析,以CT图像叁维重构模型为基础,开展了一维稳态导热有限元模拟,并对本文理论、实验与模拟叁种不同方法获得的导热系数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组分导热系数的差异性使岩土介质复杂孔隙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各向异性影响温度场分布,导致不同相边界热流发生汇聚、发散和变向,改变了导热过程的换热量,最终引起岩土介质导热系数的变化、造成了该参数研究工作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8)
孙金芳,耿杰,姚星星[6](2019)在《基于物理模型的纳米隔热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纳米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预测能力,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稳态法和非稳态法结合的物理模型下纳米隔热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方法。根据导热传热热流密度的大小进行物理模型下纳米隔热材料的导热特性分析,采用DRP-4型导热系数测定仪稳态条件下的热流密度和边缘绝热系数,利用稳压电源加热主加热器进行纳米隔热材料导热系数的动态跟踪测试,当稳定导热已经建立后,根据测试结果采用稳态法和非稳态法进行导热系数的联合预测。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纳米隔热材料导热系数预测的准确度较高,可靠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石卫,王友林,杜少少,张培栋[7](2018)在《基于PLS方法的咸阳地区黄土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热物性参数是热工计算的基础参数。为探讨咸阳地区不同沉积年代黄土的导热系数随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选取区内95组黄土的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及导热系数室内试验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PLS),辨识与解释了参数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咸阳黄土塬区不同沉积年代黄土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土的导热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孔隙比的减小而增大;随黄土沉积年代越久远,导热系数呈非线性增长,中更新世晚期至早期的增幅最大,增幅为8. 70%。(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8年06期)
戴海,尚祥,游姗[8](2018)在《含水率和孔隙率对导热系数的SVM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VM(支持向量机)研究了土壤含水率和孔隙率与土壤导热系数的关系,并建立了SVM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含水率与孔隙率建立的导热系数SVM的预测模型所预测出来的导热系数与试验所得的导热系数相差不大,可以作为确定导热系数的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有预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30期)
左可军,闻洁[9](2018)在《预测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叁维纤维随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能够刻画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编织结构的叁维纤维随机模型,探讨了微观结构影响宏观等效导热系数的机理。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纤维位置的随机分布,用有限元法计算等效导热系数,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纤维体积分数下等效导热系数的随机分布规律;并且比较了相同纤维体积分数下,纤维随机模型平均等效导热系数与纤维周期排列模型等效导热系数的差别。结果表明:在不同体积分数下,纤维位置随机等效导热系数都呈高斯分布;纤维随机模型中纤维会出现聚集现象,形成局部"导热热障",所以纤维随机模型平均等效导热系数小于纤维周期排列模型,这种差异在中等纤维体积分数下最明显。(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劼[10](2018)在《非均质材料等效导热系数预测的四叉树-比例边界元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均质材料在诸多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等效导热系数是评价非均质材料传热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对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非均质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中,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是两种主要的求解手段。解析模型通常需要对夹杂的形状和分布做一定的假设,并且其计算精度可能受到体分比变化的影响,因此,发展等效传热系数预测的数值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等效导热系数数值计算的一个主要挑战在于,在求解非均质材料的传热问题时,由于夹杂的存在,常规的有限元计算可能需要大量的网格,造成较大的计算量,当考虑材料分布的随机性时,计算量将进一步的加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四叉树/八叉树-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的传热分析方法,并将这种计算模型和传热反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二维和叁维非均质材料等效导热系数数值计算模型。其主要优点在于:1.四叉树/八叉树是一种便捷的网格生成技术,非常适合于网格自适应加密和基于图像的分析;2.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SBFEM)可以便利地构造多边形单元,能够自然解决四叉树网格的“悬挂节点”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了基于四叉树/八叉树-比例边界有限元的二维和叁维稳态传热数值模型,并与ANSYS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两者方法能够得到相同精度的计算结果,且四叉树及八叉树网格所需单元数量更少。2.提出了一种通过求解传热反问题进行二维和叁维等效导热系数预测的数值模拟方法,以稳态传热分析得到的测点温度值为已知条件,采用高斯-牛顿法进行参数反演。通过大样本的数值实验,考察了夹杂尺寸、形状和体积分数对于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所得的数值结果与解析模型符合良好。3.在传热分析和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中,实现了基于图像的分析,能够通过读取图像直接生成网格并得到计算结果。论文工作有望为非均质材料传热分析、等效传热系数预测和基于图像的传热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导热系数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环境控制是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科学预测地下围岩的导热性能是地下空间环控系统热负荷评估的基础。软土是地下空间开发中一类常见土体,现有模型主要适合于预测中低含水率范围内土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而对于高含水率软土,合适的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较少。基于细观模拟,本文提出了一种能有效预测软土导热系数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除了能够反映含水率、干密度等常规因素影响外,还可考虑矿物组成以及粒径分布等的影响。最后,通过与苏通GIL管廊工程中20个软土样的实测导热系数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首先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了矿物组成和粒度分布,代入模型进行数字建模并通过细观导热模拟得到导热系数预测值。导热系数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显示:模拟预测值基本在实测值±20%范围内,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表明了该模型在预测高含水率软土导热系数方面的潜力。此外,该模型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土内各处局部热流的分布特征,这为深入认识土体导热行为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可为软土以及土体导热系数的预测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热系数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嘉禄,高涵,焦亚男.基于热阻网格法的正交叁向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模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周殷康,阎长虹,谢胜华,郑军,方圆.基于细观模拟的软土导热系数数值预测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9
[3].周亮,刘琰,魏朝晖.环路热管毛细芯有效导热系数预测[J].化工设计通讯.2019
[4].刘晓燕,蔡国军,刘路路,刘松玉,戴济群.南京河漫滩淤泥质粉质黏土导热系数特性及预测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褚召祥.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理论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孙金芳,耿杰,姚星星.基于物理模型的纳米隔热材料导热系数预测方法[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石卫,王友林,杜少少,张培栋.基于PLS方法的咸阳地区黄土导热系数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锰业.2018
[8].戴海,尚祥,游姗.含水率和孔隙率对导热系数的SVM预测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
[9].左可军,闻洁.预测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叁维纤维随机模型[J].航空动力学报.2018
[10].郭劼.非均质材料等效导热系数预测的四叉树-比例边界元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