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秸秆还田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秸秆还田机,正确操作方法,田间操作,耕整地机具,工厂产品,试运转,切碎,农机手,动力输出轴,轴转速
秸秆还田机论文文献综述
刘凡渝[1](2019)在《玉米秸秆还田机的正确操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秸秆还田机是处理田间玉米秸秆的耕整地机具,正确操作有利于提高还田质量和效率。首先,作业前应按照工厂产品验收鉴定技术条件对机具进行技术检查,并按使用说明书进行试运转和调整;配套拖拉机应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将动力与机具正确挂接;农机手必须参加培训(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报》期刊2019-12-10)
刘凡渝[2](2019)在《玉米秸秆还田机的使用与维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目标:了解玉米秸秆还田机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掌握玉米秸秆还田机的故障排除与维护保养。近年来,为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各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玉米秸秆还田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对提高还田质量、还田效率有很大的作用。1.玉米秸秆还田机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机组进地后,应首先检查配套的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将动力与机具挂接妥(本文来源于《当代农机》期刊2019年07期)
唐乃吉[3](2018)在《秸秆还田机的使用要点及维护技术摭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作物秸秆的再利用对农村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秸秆还田机的使用要点及维护技术,期待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8年23期)
董志贵,宋庆凤,王福林,李志远,吴志辉[4](2018)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整株秸秆还田机功耗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利用回归分析法优化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功耗时存在的拟合误差精度差和准确性低等缺陷,提出一种高精度和高准确性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本文以1ZT-210型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为研究对象,选取机具前进速度,刀辊转速,刀具安装角为试验因素,还田机功耗为影响指标,以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数据为训练样本,获得功耗与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季利用提出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获得功耗影响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为:机具前进速度1.39 km/h,刀辊转速210 rpm,刀具安装角55°,该参数组合下还田机的最小功耗为9.21 kW.试验条件下还田机最小功耗优于回归分析法所得最小功耗10.56 kW,以BP神经网络优化结果进行验证试验,试验测得功耗值9.42 kW,与BP神经网络优化结果绝对误差为0.21 kW,相对误差为2.28%.试验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实用性强,拟合精度高,优化结果准确稳定,为解决农业工程领域中类似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9期)
李德江[5](2018)在《秸秆还田机的操作与保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秸秆还田机使用前的调整1.安装前准备。(1)打开变速箱上盖,在传动箱内加入齿轮油。齿轮油加入量以淹没主传动箱一轴锥齿叁分之一处为宜,驱动变速箱以油面达到第一级传动轴为好,重新装配齿轮箱上盖并加以紧固。(2)打开机具两侧的刀轴座盖,加注钙基润滑脂,装配刀轴盖并在刀轴盖上装配油杯。(3)螺栓连接要可靠紧固并定期检查。2.万向节的安装。注意叁点:(1)应保证秸秆还田机在工作时,方轴、套管及夹叉既不顶死、又有足够的配合长度;(2)万向节要安装正确,若方向装错,(本文来源于《山东农机化》期刊2018年03期)
张俊[6](2018)在《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很少用秸秆作为燃料,畜牧业农场逐渐取代了家庭养殖的模式,农民对秸秆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再加上秸秆回收成本过高,每年在庄稼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抢种和处理方便就将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秸秆就地焚烧,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本文针对目前农田秸秆还田机存在刀具磨损严重、能耗大、作业质量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节能型秸秆还田机,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基于离散元法进行了秸秆-土壤-旋耕刀辊相互作用仿真分析,并开展了机具田间试验。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内容研究:(1)在秸秆还田机结构设计上采用中间传动方式,对旋耕机的关键部件做了详细设计。采用六区段双螺旋排列方式,设计了一种轻量化带孔型旋耕刀片,在旋耕刀刃口采用堆焊处理,大大延长了旋耕刀寿命。在刀柄与侧切面之间设计了加强肋,使得旋刀强度更高,有效地解决了旋耕刀侧切面容易折断的现象。(2)基于EDEM软件的离散元法建立了秸秆-土壤-旋耕刀辊相互作用仿真模型,并从土壤和桔杆运动及旋耕刀受力角度对秸杆、土壤和刀具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到土壤平整度、秸秆埋覆率和作业能耗。以前进速度、刀辊转速和旋耕深度为因素,开展叁因素叁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研究,采Design Expert-Version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根据二次回归拟合模型分别绘出功耗、秸秆埋覆率的响应面分析图,获得旋耕刀辊的最优工作参数,并验证刀辊设计的合理性。(3)测定了试验地秸秆量、含水率,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秸秆还田机田间试验,验证了仿真合理性,并与传统秸秆还田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计的秸秆还田机作业宽幅、耕深稳定性、秸秆埋覆率、碎土率以及土壤平整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比传统秸秆还田机的土壤破碎度高、作业效果好、效率高,功耗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喜瑞,王自强,李粤,梁栋[7](2018)在《滑切防缠式香蕉秸秆还田机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香蕉秸秆富含纤维且含水率高等物理特性,现有的秸秆与根茬粉碎还田机田间作业时存在着切割阻力大,秸秆纤维易缠绕等问题。采用理论建模方法确定了秸秆滑切刀片的刀刃曲线方程;设计阐述了还田机的关键结构参数,该文研制出一种滑切防缠式香蕉秸秆还田机,并阐述了还田机械的总体机构与工作原理,同时对其秸秆粉碎率以及功耗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香蕉秸秆粉碎率和功耗影响的显着性顺序从大至小依次均为秸秆粉碎刀辊转速、灭茬刀辊转速、机器前进速度。当机器前进速度为1.39 m/s、秸秆粉碎刀辊转速为1 600 r/min、灭茬刀辊转速为500 r/min时,香蕉秸秆粉碎率为95.2%,功耗为4.96 k W。在最优工作参数情况下,实际香蕉秸秆粉碎率为94.9%,实际功耗为5.1 k W,与软件分析值(95.2%、4.96 k W)间的误差分别为0.31个百分点、0.27%,验证了分析的可信性。通过与甩刀式立式香蕉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得出所研制的滑切防缠式香蕉秸秆还田机秸秆粉碎率提高1.94个百分点,功耗降低11.3%。该机器的设计为中国南方热带地区香蕉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庆杰,刘正道,何进,李洪文,李问盈[8](2018)在《砍切式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北方一年两熟区玉米收获后地表秸秆量大,甩刀式秸秆还田机粉碎长度合格率低,影响后续小麦少免耕播种等问题,基于四连杆机构往复运动原理,利用地表作为支撑,提出了利用砍切对秸秆切段还田的思路,进而研发出一种砍切式玉米秸秆还田机。为避免后续小麦播种时出现拥堵现象,设计秸秆切断长度不超过小麦窄行行距的一半(6 cm);通过理论计算和动力学仿真分析,优化了切刀的运动轨迹并确定切秆装置各杆件尺寸并分析了机具切割功耗为28.39 kW;利用ANSYS软件对切刀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切刀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保留的条件下,与甩刀式秸秆还田机相比,砍切式秸秆还田机粉碎后秸秆平均长度短0.73 cm,秸秆长度不合格率小5个百分点,秸秆长度变异系数小0.218;机具运行平稳性试验表明砍切式玉米秸秆还田机振动略大于甩刀式玉米秸秆还田机,但差异不显着,该机平稳性满足作业要求;切刀入土平均深度为7.71 cm,可明显降低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后续播种试验试验表明在砍切式秸秆还田机作业后地表进行播种时,播种机无拥堵现象且播种深度合格率比甩刀式大2.3个百分点。该文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北方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还田提供一种新型装备,有利于促进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慕文闯[9](2017)在《简析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调整及作业注意事项》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就秸秆处理而言,用玉米秸秆还田机将收获后的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最实用、最容易复制、见效最明显的方法。玉米秸秆还田机是处理田间玉米秸秆的耕整地机具,需配套大中型拖拉机或玉米联合收割机使用,因其工作效率高、省劳力、性能稳定,能实现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质、化废为宝、保护环境的要求,近年来被各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质量、还田效率和还田效果由秸秆还田机性能的好坏决定,而正确使用与调整(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7年23期)
郭俊[10](2017)在《秸秆还田机—锯齿刀和旋耕刀作业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将农作物秸秆在田间就地粉碎后翻耕入土,使其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效果。对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而言,由于尚缺乏对这种土壤-秸秆混合物的力学性质及其与机械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认识,耕作部件的设计很少有理论上的依据,使得机具设计比较盲目。因此,研究不同秸秆含量土壤的力学性质,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壤和秸秆在耕作机械作用下的运动、变形和破坏规律,对耕作部件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传统的耕整机械,旋耕刀是与土壤直接接触的主要工作部件。它虽能满足一般田间作业要求,但是针对目前高秸秆含量地表,旋耕刀作业作业效率和性能远不能满足当今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的新要求。新要求指出:机具作业后地表秸秆位移大且均匀分布在地表;土壤位移小是为了减少土壤流失。由于秸秆存在,使得刀片-秸秆-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复杂。刀片在与土壤接触前首先与秸秆发生作用,基于该机理下,对刀片研究成为必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锯齿刀片设计。通过旋耕、碎茬作业,对刀片运动参数和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根据刀片主、侧切削刃与秸秆之间两种相互作用,并结合传统木工所用锯条伐木的思想,以锯齿齿型、锯齿宽度、锯齿深度为结构参数,在旋耕刀基础上设计础9种不同结构参数组合的旋耕-碎茬锯齿刀片。以作业后秸秆长度≤15cm所占比重为评价指标,在室内土槽试验系统上对设计的锯齿刀片进行旋耕和碎茬正交试验,确定刀片结构参数优化组合为:梯形锯齿、锯齿宽度3.5~4mm、锯齿齿深4mm。以65Mn为材料,遵循国标加工工艺,设计并加工出该锯齿刀。根据设计的锯齿刀片与国标旋耕刀,在不同的秸秆含量下进行了仿真、土槽和田间对比试验。锯齿刀在50%秸秆含量的地表,扭矩要小于国标旋耕刀;在100%秸秆含量时,扭矩略大于国标刀;无秸秆地表,两者扭矩近似相等。耕作后,对比叁种秸秆含量的地表状况,锯齿刀优势明显。2、通过室内秸秆弯曲、剪切试验和田间正、反旋试验,探究了秸秆在不同转速下土壤和秸秆位移变化以及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刀片与秸秆的作用机理。剪切和弯曲试验表明:小麦和水稻秸秆N1、N2和N3段弯曲强度随加载速率增加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随着加载速率增加,小麦秸秆N1、N2和N3段剪切强度先减小后增加,水稻秸秆剪切强度随加载速率增加而增加。比较N1、N2和N3段秸秆的弯曲和剪切强度,得到N3>N2>N1;稻麦秸秆弯曲和剪切强度最大值均位于N3段。土壤和小麦秸秆位移在二维平面中研究表明:反旋作业土壤和秸秆位移大于正旋作业;正旋作业时,土壤和秸秆随着转速增加而增加;对于反转旋耕作业,其位移随转速增加而递减。耕作后各标记点在平面坐标系中位置是按螺旋线形状排列,且形状不随转速改变;反旋作业土壤和秸秆运动主要集中在机具运动反方向上且分布均匀;正旋作业土壤、纵向秸秆分布在标记点两侧,且横向秸秆出现聚集现象。正旋时秸秆掩埋略高于反旋,土壤破碎相反。平面坐标系中秸秆分析表明:3种转速下,稻麦秸秆位移随转速增加而减小,水稻秸秆位移大于小麦秸秆位移;2种排列方式对应两种分布情况。纵向标记秸秆X轴上坐标呈两侧对称分布;横向排列标记秸秆在X、Z轴上呈两侧对称分布。纵向标记秸秆位移变异系数随着转速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横向标记秸秆变异系数随转速增加表现为逐渐减小。说明耕作后秸秆位移变化的均匀性不与转速成正相关。3、在EDEM软件中建立了秸秆-土壤-锯齿、旋耕刀相互作用的仿真模型,并根据仿真试验分析了秸秆和土壤在刀具作用下的微观、宏观运动以及业过程中刀片所受叁个方向力和扭矩。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单、多刀仿真结果得到秸秆覆盖时2种刀片所受合力、垂直力、前进阻力大于无秸秆覆盖;一个作业周期内,2种刀片各向受力变化都是从ON开始增至最大值,然后再降至接近0N;垂直力大于水平阻力和侧向力,国标旋耕刀小于锯齿刀受力。多刀仿真下,2种排列方式的秸秆与刀片相互作用机理各异,横向排列秸秆与刀片主切削刃发生剪切和滑切作用,与侧切削刃发生挤压;纵向排列秸秆与刀片主切削刃发生挤压和撕裂作用,与侧切削刃发生剪切。由于锯齿存在,秸秆的剪切、滑切和挤压优势明显;锯齿刀作业下叁向(水平、侧向和垂直)位移大于国标旋耕刀。从地表标记土壤分析得到:两种刀片下,土壤水平位移(F向)大于侧向位移(X向)和垂直位移(Z向);锯齿刀作业下各向最大位移大于国标刀。两种刀片作业下,土壤水平位移与刀具运动方向相反;侧向位移沿轴向两个方向的运动均存在;垂向位移正负表示耕作后地表呈现凸凹不平的趋势。锯齿刀与秸秆的剪切以及滑切作用优势较国标刀明显,从而更多秸秆被掩埋到地表以下,使得地表土壤向上凸起更明显。分别从浅层、中层和深层土壤进行了深入分析。叁耕深层下土壤的水平运动位移总是大于侧向位移和垂直位移,与前述表层结果类似。在耕作过程中,浅层土壤颗粒的运动位移最大,中层土壤次之,深层土壤最小,说明叁个方向受力情况决定了土壤运动方向。单刀仿真刀辊扭矩变化趋势与多刀相同,锯齿刀略大于国标旋耕刀;但多刀作业一段时间后,两者值接近相等。由于多刀仿真时,刀片相互之间、旋耕刀片的左、右旋等会发生干涉作用导致。但单刀仿真结果可以为多刀仿真结果参考。4、在室内土槽试验中,分析了不同秸秆含量下2种刀片各向受力以及刀辊所受扭矩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含量的增加,侧向力受秸秆影响较小,两者前进阻力增加。当100%秸秆含量时,锯齿刀和国标刀所受水平阻力最大值接近相等。由于锯齿的存在,主、侧切削刃要与横、纵向结秆发生剪切和挤压作用,从而导致垂直力明显增加。一个作业周期内,2种刀下刀辊所受扭矩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秸秆量增加,锯齿刀作业时刀辊所受扭矩逐渐递增且大于国标刀;而国标旋耕刀在地表秸秆含量增加到100%时,其最大值基本不受影响。由于大部分秸秆从主、侧切削刃表面滑落,基本无剪切和滑切作用力。地表含50%秸秆时,国标刀作业时刀辊所受扭矩大于锯齿刀;当秸秆含量从0%增加到50%时,国标刀作业刀辊所受扭矩增加41.7%,锯齿刀增加14.3%;当秸秆含量从50%增加到100%时,锯齿刀增加25%,而国标刀为10.6%。说明秸秆含量增加,锯齿刀与秸秆接触并处理次数增加,从而导致其扭矩增加明显。锯齿刀的掩埋率大于国标旋耕刀;且在50%秸秆含量的地表,锯齿刀的掩埋率最高。锯齿刀作业后,地表秸秆长度小于15 cm质量高于国标刀;当秸秆含量增加一倍,锯齿刀作业后地表秸秆小于15cm质量增加97%,而国标刀增加81%。地表碎茬率,锯齿刀优于国标刀。5、田间试验结果与仿真和室内试验结果变化趋势一致。随秸秆含量增加,两刀片作业拖拉机输出轴所受扭矩均增加;当地表含50%秸秆时,锯齿刀作业下拖拉机输出轴受扭矩略小于国标旋耕刀;但秸秆含量从0增加到100%时,锯齿刀和国标刀作业时拖拉机功耗分别增加25.19%和28.56%。锯齿刀作业下土壤和水稻秸秆各方向上位移均大于相应国标旋耕刀。旋耕刀的主、侧切削刃与秸秆的作用机理不同,从而导致其位移差异。纵向秸秆与旋耕刀侧切削刃的剪切作用,主要表现为X向位移;主切削刃与秸秆的挤压与撕裂表现为Y向位移;横向秸秆恰好相反。纵向秸秆X、Y向位移大于横向秸秆对应位移说明旋耕刀侧切削刃与秸秆剪切作用大于主切削刃与秸秆的挤压作用。仿真、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比得到:田间试验扭矩大于室内试验和仿真试验;随着秸秆含量增加,室内和田间试验增长趋势一致;田间试验一下秸秆位移大于仿真和田间试验二下秸秆位移;仿真试验下土壤位移大于田间试验一、二下土壤位移。主要由于试验条件和试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另外,仿真模型可作为田间试验参考,且在一定范围内能预测土壤和秸秆位移。由于侧切削刃的作业宽度大于主切削刃作业宽度以及锯齿的存在,所以锯齿刀更易剪切秸秆;随秸秆含量增加,秸秆掩埋率和土块破碎率降低。地表残留秸秆数量增加,锯齿刀秸秆掩埋率和土壤破碎率均高于国标旋耕刀;50%秸秆含量的地表,锯齿刀的掩埋率最高。当地表秸秆含量从50%增加到100%时,虽然锯齿刀作业时拖拉机输出轴所受扭矩和拖拉机功耗略大于国标旋耕刀,但锯齿刀作业后地表秸秆小于15 cm质量增加93%,而国标刀增加76%;秸秆掩埋率、土壤破碎率、秸秆碎茬率均要优于国标旋耕刀。综合经济和产生实际效益来考虑,本文设计的锯齿刀可以为旋耕作业中土壤破碎、秸秆粉碎埋覆参考,且该锯齿刀的设计均满足国标要求。(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秸秆还田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学目标:了解玉米秸秆还田机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掌握玉米秸秆还田机的故障排除与维护保养。近年来,为保护环境,变废为宝,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各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玉米秸秆还田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对提高还田质量、还田效率有很大的作用。1.玉米秸秆还田机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机组进地后,应首先检查配套的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将动力与机具挂接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秸秆还田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凡渝.玉米秸秆还田机的正确操作方法[N].湖南科技报.2019
[2].刘凡渝.玉米秸秆还田机的使用与维护[J].当代农机.2019
[3].唐乃吉.秸秆还田机的使用要点及维护技术摭谈[J].农家参谋.2018
[4].董志贵,宋庆凤,王福林,李志远,吴志辉.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整株秸秆还田机功耗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8
[5].李德江.秸秆还田机的操作与保养[J].山东农机化.2018
[6].张俊.基于离散元法的秸秆还田机仿真优化与试验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7].张喜瑞,王自强,李粤,梁栋.滑切防缠式香蕉秸秆还田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8
[8].王庆杰,刘正道,何进,李洪文,李问盈.砍切式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8
[9].慕文闯.简析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调整及作业注意事项[J].农民致富之友.2017
[10].郭俊.秸秆还田机—锯齿刀和旋耕刀作业性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标签:秸秆还田机; 正确操作方法; 田间操作; 耕整地机具; 工厂产品; 试运转; 切碎; 农机手; 动力输出轴; 轴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