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复合滤芯论文和设计-丁家梁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复合滤芯,包括滤甁、安装在滤甁一端的上端盖、安装在滤甁另一端的下端盖、安装在滤甁内的滤芯装置,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原水进入通道、废水排出通道以及纯水排出通道,所述滤芯装置包括前置滤芯组件、滤筒、中间膜滤芯、后置滤芯组件,前置滤芯组件中包括有环形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后置滤芯组件中包括有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将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中间膜滤芯、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结合滤芯装置中,从而实现减小滤芯的总体积,提高便携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全复合滤芯,包括滤甁(1)、安装在滤甁(1)一端的上端盖(2)、安装在滤甁(1)另一端的下端盖(3)、安装在滤甁(1)内的滤芯装置(4),所述下端盖(3)上设置有原水进入通道(31)、废水排出通道(32)以及纯水排出通道(33),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装置(4)包括:前置滤芯组件(41),所述前置滤芯组件(41)包括前置顶盖(411)、前置底座(412)、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的环形PP棉粗滤层(413)、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且与环形PP棉粗滤层(413)内壁相贴合的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且与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内侧相贴合的环形PP棉精滤层(415);滤筒(42),所述滤筒(42)安装在前置底座(412)下方,所述滤筒(4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纯水出口(421),所述滤筒(42)下方的中部形成有上端延伸到滤筒(42)内的第一废水排放管(422);中间膜滤芯(43),所述中间膜滤芯(43)位于环形PP棉精滤层(415)的内部且与环形PP棉精滤层(415)相间隔设置,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上表面与前置顶盖(411)相抵触,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下端从前置底座(412)的中部穿过,且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周侧与前置底座(412)相抵紧;所述中间膜滤芯(43)和前置顶盖(411)之间形成有供环形PP棉精滤层(415)处的过滤水进入到中间膜滤芯(43)内的第一供水空腔(51),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净水排放管(431)凸出于中间膜滤芯(43)的下表面,所述中间膜滤芯(43)下表面的除去净水排放管(431)的部分为废水排放区(432),所述中间膜滤芯(43)为RO膜滤芯、纳滤膜滤芯的其中一种;后置滤芯组件(44),所述后置滤芯组件(44)包括后置顶盖(441)、后置底座(442)、设置在后置顶盖(441)和后置底座(442)之间的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所述后置顶盖(441)的下端设置有位于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内且下端配合到后置底座(442)上的第二废水排放管(444),所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与废水排放区(432)相通;所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内设置有用于供净水排放管(431)插接且用于将净水排放管(431)的过滤水引流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的周侧的引流管(445);所述后置底座(442)上设置有与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相通且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422)内的第三废水排放管(446);所述后置底座(442)与滤筒(4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内处的过滤水进入到第一纯水出口(421)处的第二供水空腔(52);所述滤甁(1)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总管(11),所述滤芯装置(4)的周侧与滤甁(1)的内壁之间形成使得原水进入到环形PP棉粗滤层(413)的第三供水空腔(53),所述滤甁(1)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三供水空腔(53)相通的总进水口(12),所述滤甁(1)和下端盖(3)之间形成有连通原水进入通道(31)和总进水口(12)的第四供水空腔(54);所述下端盖(3)内设置有供排水总管(11)配合嵌入的安装槽(34),所述安装槽(34)底壁的中部设置有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422)插接且与废水排出通道(32)相通的第四废水排放管(35),所述安装槽(34)的底壁的边缘设置有与纯水排出通道(33)相通的第二纯水出口(36);所述原水进入通道(31)、废水排出通道(32)和纯水排出通道(33)内均设置有第一止逆阀(61),所述滤甁(1)内设置有位于总进水口(12)处的第二止逆阀(62),所述下端盖(3)和第三废水排放管(446)之间设置当下端盖(3)拆卸后防止废水从第三废水排放管(446)通过的止水装置(7)。

设计方案

1.一种全复合滤芯,包括滤甁(1)、安装在滤甁(1)一端的上端盖(2)、安装在滤甁(1)另一端的下端盖(3)、安装在滤甁(1)内的滤芯装置(4),所述下端盖(3)上设置有原水进入通道(31)、废水排出通道(32)以及纯水排出通道(33),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装置(4)包括:

前置滤芯组件(41),所述前置滤芯组件(41)包括前置顶盖(411)、前置底座(412)、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的环形PP棉粗滤层(413)、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且与环形PP棉粗滤层(413)内壁相贴合的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且与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内侧相贴合的环形PP棉精滤层(415);

滤筒(42),所述滤筒(42)安装在前置底座(412)下方,所述滤筒(4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纯水出口(421),所述滤筒(42)下方的中部形成有上端延伸到滤筒(42)内的第一废水排放管(422);

中间膜滤芯(43),所述中间膜滤芯(43)位于环形PP棉精滤层(415)的内部且与环形PP棉精滤层(415)相间隔设置,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上表面与前置顶盖(411)相抵触,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下端从前置底座(412)的中部穿过,且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周侧与前置底座(412)相抵紧;所述中间膜滤芯(43)和前置顶盖(411)之间形成有供环形PP棉精滤层(415)处的过滤水进入到中间膜滤芯(43)内的第一供水空腔(51),所述中间膜滤芯(43)的净水排放管(431)凸出于中间膜滤芯(43)的下表面,所述中间膜滤芯(43)下表面的除去净水排放管(431)的部分为废水排放区(432),所述中间膜滤芯(43)为RO膜滤芯、纳滤膜滤芯的其中一种;

后置滤芯组件(44),所述后置滤芯组件(44)包括后置顶盖(441)、后置底座(442)、设置在后置顶盖(441)和后置底座(442)之间的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所述后置顶盖(441)的下端设置有位于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内且下端配合到后置底座(442)上的第二废水排放管(444),所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与废水排放区(432)相通;所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内设置有用于供净水排放管(431)插接且用于将净水排放管(431)的过滤水引流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的周侧的引流管(445);所述后置底座(442)上设置有与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相通且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422)内的第三废水排放管(446);所述后置底座(442)与滤筒(4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内处的过滤水进入到第一纯水出口(421)处的第二供水空腔(52);

所述滤甁(1)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总管(11),所述滤芯装置(4)的周侧与滤甁(1)的内壁之间形成使得原水进入到环形PP棉粗滤层(413)的第三供水空腔(53),所述滤甁(1)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三供水空腔(53)相通的总进水口(12),所述滤甁(1)和下端盖(3)之间形成有连通原水进入通道(31)和总进水口(12)的第四供水空腔(54);所述下端盖(3)内设置有供排水总管(11)配合嵌入的安装槽(34),所述安装槽(34)底壁的中部设置有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422)插接且与废水排出通道(32)相通的第四废水排放管(35),所述安装槽(34)的底壁的边缘设置有与纯水排出通道(33)相通的第二纯水出口(36);所述原水进入通道(31)、废水排出通道(32)和纯水排出通道(33)内均设置有第一止逆阀(61),所述滤甁(1)内设置有位于总进水口(12)处的第二止逆阀(62),所述下端盖(3)和第三废水排放管(446)之间设置当下端盖(3)拆卸后防止废水从第三废水排放管(446)通过的止水装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3)螺纹连接在滤甁(1)上,所述第三废水排放管(446)内壁的中部设置有环形挡圈(8),所述止水装置(7)包括设置在环形挡圈(8)上且下端的内径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逐渐减小的环套(71)、设置在环套(71)上端且具有多个通水口的安装套(72)、伸缩设置在安装套(72)内的阀芯(73)、设置在阀芯(73)上的密封圈(74)、设置在阀芯(73)和安装套(72)之间且使得密封圈(74)抵紧在环套(71)下端内壁上的弹性件(75)、设置在下端盖(3)和滤甁(1)之间且在下端盖(3)和滤甁(1)螺纹连接过程中向上运动以推动阀芯(73)的顶杆机构(76),当所述下端盖(3)和滤甁(1)螺纹连接后,所述阀芯(73)上的密封圈(74)与环套(71)下端的内壁相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机构(76)包括升降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422)内的顶出杆(761)、设置在第三废水排放管(446)下表面和顶出杆(761)之间且驱使顶出杆(761)向下运动的压缩弹簧(762)、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422)之间且用于防止顶出杆(761)脱离第一废水排放管(422)的限位组件(763),所述下端盖(3)上设置有当下端盖(3)螺纹连接在滤甁(1)上时驱使顶出杆(761)向上运动以实现推动阀芯(73)向上运动的顶出件(3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763)包括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422)的下端并且沿着向下的方向口径逐渐增大的第一限位部(7631)、设置在顶出杆(761)并且沿着向下的方向口径逐渐减小的上且第二限位部(7632),当所述下端盖(3)未螺纹连接在滤甁(1)上时,所述顶出杆(761)上的第二限位部(7632)在压缩弹簧(762)的作用下与第一限位部(7631)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75)为设置在安装套(72)和阀芯(73)之间的弹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复合滤芯。

背景技术

滤芯是净水器内部对原水进行过滤处理的重要部件,可以除去水中的固体颗粒、滤除有害化学成分。一般净水器的过滤包括如下步骤:PP棉滤芯初滤、活性炭滤芯过滤、PP棉滤芯精滤、RO膜滤芯过滤、后置滤芯(活性炭过滤)。在净水器的过滤步骤中,因涉及到多个滤芯,从而净水器的过滤系统所占用的安装空间较大,导致净水器整体的体积较大,对净水器便携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应用到便携性净水器中后对便携性的影响更为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复合滤芯,通过将多种类型的滤芯功能结合到同一滤芯装置中,实现减小滤芯的总体积,提高便携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复合滤芯,包括滤甁、安装在滤甁一端的上端盖、安装在滤甁另一端的下端盖、安装在滤甁内的滤芯装置,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原水进入通道、废水排出通道以及纯水排出通道,所述滤芯装置包括:

前置滤芯组件,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包括前置顶盖、前置底座、设置在前置顶盖和前置底座之间的环形PP棉粗滤层、设置在前置顶盖和前置底座之间且与环形PP棉粗滤层内壁相贴合的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设置在前置顶盖和前置底座之间且与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内侧相贴合的环形PP棉精滤层;

滤筒,所述滤筒安装在前置底座下方,所述滤筒的下方设置有第一纯水出口,所述滤筒下方的中部形成有上端延伸到滤筒内的第一废水排放管;

中间膜滤芯,所述中间膜滤芯位于环形PP棉精滤层的内部且与环形PP棉精滤层相间隔设置,所述中间膜滤芯的上表面与前置顶盖相抵触,所述中间膜滤芯的下端从前置底座的中部穿过,且所述中间膜滤芯的周侧与前置底座相抵紧;所述中间膜滤芯和前置顶盖之间形成有供环形PP棉精滤层处的过滤水进入到中间膜滤芯内的第一供水空腔,所述中间膜滤芯的净水排放管凸出于中间膜滤芯的下表面,所述中间膜滤芯下表面的除去净水排放管的部分为废水排放区,所述中间膜滤芯为RO膜滤芯、纳滤膜滤芯的其中一种;

后置滤芯组件,所述后置滤芯组件包括后置顶盖、后置底座、设置在后置顶盖和后置底座之间的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所述后置顶盖的下端设置有位于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内且下端配合到后置底座上的第二废水排放管,所述第二废水排放管与废水排放区相通;所述第二废水排放管内设置有用于供净水排放管插接且用于将净水排放管的过滤水引流到第二废水排放管的周侧的引流管;所述后置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二废水排放管相通且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内的第三废水排放管;所述后置底座与滤筒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内处的过滤水进入到第一纯水出口处的第二供水空腔;

所述滤甁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总管,所述滤芯装置的周侧与滤甁的内壁之间形成使得原水进入到环形PP棉粗滤层的第三供水空腔,所述滤甁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三供水空腔相通的总进水口,所述滤甁和下端盖之间形成有连通原水进入通道和总进水口的第四供水空腔;所述下端盖内设置有供排水总管配合嵌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底壁的中部设置有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水管内且与废水排出通道相通的第四废水排放管,所述安装槽的底壁的边缘设置有与纯水排出通道相通的第二纯水出口;所述原水进入通道、废水排出通道和纯水排出通道内均设置有第一止逆阀,所述滤甁内设置有位于总进水口处的第二止逆阀,所述下端盖和第三废水排放管之间设置当下端盖拆卸后防止废水从第三废水排放管通过的止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端盖螺纹连接在滤甁上,所述第三废水排放管内壁的中部设置有环形挡圈,所述止水装置包括设置在环形挡圈上且下端的内径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逐渐减小的环套、设置在环套上端且具有多个通水口的安装套、伸缩设置在安装套内的阀芯、设置在阀芯上的密封圈、设置在阀芯和安装套之间且使得密封圈抵紧在环套下端内壁上的弹性件、设置在下端盖和滤甁之间且在下端盖和滤甁螺纹连接过程中向上运动以推动阀芯的顶杆机构,当所述下端盖和滤甁螺纹连接后,所述阀芯上的密封圈与环套下端的内壁相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杆机构包括升降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内的顶出杆、设置在第三废水排放管下表面和顶出杆之间且驱使顶出杆向下运动的压缩弹簧、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之间且用于防止顶出杆脱离第一废水排放管的限位组件,所述下端盖上设置有当下端盖螺纹连接在滤甁上时驱使顶出杆向上运动以实现推动阀芯向上运动的顶出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的下端并且沿着向下的方向口径逐渐增大的第一限位部、设置在顶出杆并且沿着向下的方向口径逐渐减小的上且第二限位部,当所述下端盖未螺纹连接在滤甁上时,所述顶出杆上的第二限位部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为设置在安装套和阀芯之间的弹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净化原水时,原水从下端盖的原水进入通道进入后,继而通过滤甁的总进水口进入到滤甁和滤芯装置的周侧的第三供水空腔内,继而原水通过环形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实现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环形PP棉精滤层和中间膜滤芯之间的空间、中间膜滤芯和前置顶盖之间的第一供水空腔后进入到中间膜滤芯处,经过中间膜滤芯过滤后的纯水通过中间膜滤芯的净水排放管以及引流管进入到第二废水排放管的周侧,并通过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过滤;继而从第二供水空腔、第一纯水出口排出到滤筒外,最终纯水通过滤甁的排水总管进入到下端盖的安装槽,并通过第二纯水出口从纯水排出通道排出;经过中间膜滤芯过滤后的废水从废水排放区、第二废水排放管、第三废水排放管、第一废水排放管、第四废水排放管后从废水排出通道排出;通过将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中间膜滤芯、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结合滤芯装置中,从而实现减小滤芯的总体积,提高便携性;

2、在下端盖螺纹连接在滤甁的过程中,设置在下端盖和滤甁之间的顶杆机构向上运动以推动阀芯,从而使得阀芯上的密封圈和环套的内壁相分离,使得废水能够通过第三废水管实现排放;且在下端盖从滤甁上拧下后,顶杆机构未对阀芯施力,阀芯上的密封圈和环套的内壁抵紧,从而实现阻止废水渗漏;

3、在下端盖螺纹连接在滤甁的过程中,下端盖上的顶出件向上推动顶出杆并克服压缩弹簧的弹力,继而顶出杆推动阀芯向上运动后实现废水可以排放;且在下端盖从滤甁上拧下时,顶出杆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实现与阀门相分离,阀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后,阀芯上的密封圈和环套的内壁抵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滤芯装置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滤芯装置的剖视图(对中间膜滤芯处简单示意);

图5本实用新型中滤芯装置切出部分后的结构示意图(对中间膜滤芯处简单示意);

图6是图5中位于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对中间膜滤芯处简单示意);

图8是图7中位于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滤甁;11、排水总管;12、总进水口;2、上端盖;3、下端盖;31、原水进入通道;32、废水排出通道;33、纯水排出通道;34、安装槽;35、第四废水排放管;36、第二纯水出口;37、顶出件;4、滤芯装置;41、前置滤芯组件;411、前置顶盖;412、前置底座;413、环形PP棉粗滤层;414、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5、环形PP棉精滤层;42、滤筒;421、第一纯水出口;422、第一废水排放管;43、中间膜滤芯;431、净水排放管;432、废水排放区;44、后置滤芯组件;441、后置顶盖;442、后置底座;443、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4、第二废水排放管;445、引流管;446、第三废水排放管;51、第一供水空腔;52、第二供水空腔;53、第三供水空腔;54、第四供水空腔;61、第一止逆阀;62、第二止逆阀;7、止水装置;71、环套;72、安装套;73、阀芯;74、密封圈;75、弹性件;76、顶杆机构;761、顶出杆;762、压缩弹簧;763、限位组件;7631、第一限位部;7632、第二限位部;8、环形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全复合滤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滤甁1、扣合在滤甁1一端的上端盖2、螺纹连接在滤甁1另一端的下端盖3、安装在滤甁1内的滤芯装置4,下端盖3上设置有原水进入通道31、废水排出通道32以及纯水排出通道33。

如图2和图3所示,滤芯装置4包括有前置滤芯组件41、滤筒42、中间膜滤芯43和后置滤芯组件44。

如图3和图4所示,前置滤芯组件41包括前置顶盖411、前置底座412、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的环形PP棉粗滤层413、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且与环形PP棉粗滤层413内壁相贴合的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设置在前置顶盖411和前置底座412之间且与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内侧相贴合的环形PP棉精滤层415。

如图4到图6所示,滤筒42固定安装在前置底座412下方,滤筒42的下方开设有第一纯水出口421,滤筒42下方的中部形成有上端延伸到滤筒42内的第一废水排放管422。

如图4所示,中间膜滤芯43位于环形PP棉精滤层415的内部且与环形PP棉精滤层415相间隔设置,中间膜滤芯43的上表面与前置顶盖411相抵触,中间膜滤芯43的下端从前置底座412的中部穿过,且中间膜滤芯43的周侧与前置底座412相抵紧。中间膜滤芯43和前置顶盖411之间形成有供环形PP棉精滤层415处的过滤水进入到中间膜滤芯43内的第一供水空腔51,中间膜滤芯43的净水排放管431凸出于中间膜滤芯43的下表面,中间膜滤芯43下表面的除去净水排放管431的部分为废水排放区432。中间膜滤芯43为RO膜滤芯。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后置滤芯组件44包括后置顶盖441、后置底座442、设置在后置顶盖441和后置底座442之间的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后置顶盖441的下端固定设置有位于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内且下端配合到后置底座442上的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第二废水排放管444与废水排放区432相通。第二废水排放管444内固定设置有用于供净水排放管431插接且用于将净水排放管431的过滤水引流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的周侧的引流管445。后置底座442上固定设置有与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相通且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422内的第三废水排放管446。后置底座442位于滤筒42内的下端,且后置底座442与滤筒42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供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内处的过滤水进入到第一纯水出口421处的第二供水空腔52。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滤芯装置4中的滤筒42与滤甁1的内壁部分抵触,滤芯装置4中的前置顶盖411与上端盖2相抵紧。滤甁1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排水总管11,滤芯装置4的周侧与滤甁1的内壁之间形成使得原水进入到环形PP棉粗滤层413的第三供水空腔53。滤甁1的下端开设有与第三供水空腔53相通的总进水口12。滤甁1和下端盖3之间形成有连通原水进入通道31和总进水口12的第四供水空腔54。下端盖3内设置有供排水总管11配合嵌入的安装槽34,安装槽34底壁的中部设置有插接到第一废水排放管422内且与废水排出通道32相通的第四废水排放管35,安装槽34的底壁的边缘设置有与纯水排出通道33相通的第二纯水出口36。

如图7和图8所示,原水进入通道31、废水排出通道32和纯水排出通道33内均设置有第一止逆阀61,滤甁1内设置有位于总进水口12处的第二止逆阀62,下端盖3和第三废水排放管446之间设置当下端盖3拆卸后防止废水从第三废水排放管446通过的止水装置7。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三废水排放管446内壁的中部设置有环形挡圈8,止水装置7包括设置在环形挡圈8上且下端的内径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逐渐减小的环套71、设置在环套71上端且具有多个通水口的安装套72、伸缩设置在安装套72内的阀芯73、设置在阀芯73上的密封圈74、设置在阀芯73和安装套72之间且使得密封圈74抵紧在环套71下端内壁上的弹性件75、设置在下端盖3和滤甁1之间且在下端盖3和滤甁1螺纹连接过程中向上运动以推动阀芯73的顶杆机构76。当下端盖3和滤甁1螺纹连接后,阀芯73上的密封圈74与环套71下端的内壁相分离。

如图7和图8所示,弹性件75为设置在安装套72和阀芯73之间且使得阀芯73具有向下运动趋势的弹簧。顶杆机构76包括升降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422内的顶出杆761、设置在第三废水排放管446下表面和顶出杆761之间且驱使顶出杆761向下运动的压缩弹簧762、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422之间且用于防止顶出杆761脱离第一废水排放管422的限位组件763,下端盖3上设置有当下端盖3螺纹连接在滤甁1上时驱使顶出杆761向上运动以实现推动阀芯73向上运动的顶出件37。限位组件763包括设置在第一废水排放管422的下端并且沿着向下的方向口径逐渐增大的第一限位部7631、设置在顶出杆761并且沿着向下的方向口径逐渐减小的上且第二限位部7632,当下端盖3未螺纹连接在滤甁1上时,顶出杆761上的第二限位部7632在压缩弹簧762的作用下与第一限位部7631相配合。

实施原理:在净化原水时,原水从下端盖3的原水进入通道31进入后,继而通过滤甁1的总进水口12进入到滤甁1和滤芯装置4的周侧的第三供水空腔53内,继而原水通过环形PP棉粗滤层413、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环形PP棉精滤层415实现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环形PP棉精滤层415和中间膜滤芯43之间的空间、中间膜滤芯43和前置顶盖411之间的第一供水空腔51后进入到中间膜滤芯43处,经过中间膜滤芯43过滤后的纯水通过中间膜滤芯43的净水排放管431以及引流管445进入到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的周侧,并通过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过滤;继而从第二供水空腔52、第一纯水出口421排出到滤筒42外,最终纯水通过滤甁1的排水总管11进入到下端盖3的安装槽34,并通过第二纯水出口36从纯水排出通道33排出;经过中间膜滤芯43过滤后的废水从废水排放区432、第二废水排放管444、第三废水排放管446、第一废水排放管422、第四废水排放管35后从废水排出通道32排出;通过将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前置过滤层414、环形PP棉精滤层415、中间膜滤芯43、环形活性炭后置过滤层443结合滤芯装置4中,从而实现减小滤芯的总体积,提高便携性。

在下端盖3螺纹连接在滤甁1的过程中,下端盖3上的顶出件37向上推动顶出杆761并克服压缩弹簧762的弹力,从而顶出杆761向上推动阀芯73并克服弹性件75的弹力,从而使得阀芯73上的密封圈74和环套71的内壁相分离,使得废水能够通过第三废水管实现排放。且在下端盖3从滤甁1上拧下后,顶出杆761在压缩弹簧762的弹力作用下与阀芯73相分离,从而阀芯73在弹性件75的作用下向下运动,阀芯73上的密封圈74和环套71的内壁抵紧,从而实现阻止废水渗漏。

实施例2:一种全复合滤芯,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中间膜滤芯为纳滤膜滤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设计图

一种全复合滤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0913.1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507789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C02F 9/02

专利分类号:C02F9/02

范畴分类:41B;

申请人:绍兴摩纳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绍兴摩纳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越东路以西1幢4层

发明人:丁家梁

第一发明人:丁家梁

当前权利人:绍兴摩纳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程远

代理机构:1149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一种全复合滤芯论文和设计-丁家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