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缓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环形缓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形缓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缓冲区,环形,链式,可编程,门阵列,数据采集,赋值。

环形缓冲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凯乔[1](2019)在《一种新的环形缓冲区设计与实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环形缓冲区传统实现中判断"满"状态采用保留缓冲区元素或者引入缓冲区有效数据变量导致的缓冲区空间利用率较低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不引入计数变量、不存在内存浪费的缓冲区实现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借助于读写索引之间的关系,使得读写索引一直递增而不清零,直到递增溢出后自动清零,该读写索引的差值就是缓冲区有效数据的个数。基于以上原理给出了不可覆盖和可覆盖环形缓冲区的实现过程,缓冲区"满"状态时,内存利用率为100%,并且仿真实验表明代码执行效率优于传统方法。(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颜秀铭[2](2016)在《免锁环形缓冲区实现单片机共享数据处理的同步》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分析并总结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中断优先级问题,引入操作系统多任务数据同步概念,分析在中断处理过程中,中断处理函数与被中断函数在访问共享数据时产生的数据同步问题,设计短小精悍的免锁环形缓冲区算法,实现对共享数据的保护。(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6年12期)

杨泽林,李先发[3](2016)在《基于双指针环形缓冲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高速A/D采集的数据在传输给上位机时不丢失,在内存中开辟一段缓冲区,首尾相连,分别设置读、写指针,构成双指针环形缓冲区模型,并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软件架构和功能程序。采样程序将A/D结果写入缓冲区,写指针循环加1;主程序从缓冲区读出数据并传输,读指针循环加1。缓冲区被动态循环使用,有效地节省数据存储空间。通过ARM7LPC2148MCU和AD7606 ADC芯片构成数据采集系统硬件:50 kHz双通道同步采集时,环形缓冲区长度为16 Kbyte字,连续采集和传输32 K点不丢失数据,保证了采样速度。实际应用证明:该数据采集系统具有硬件原理简单,软件架构清晰,占用内存小,开放性及可再开发性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6年11期)

李忠民[4](2016)在《环形缓冲区的扩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形缓冲区是一种高效的数据缓存结构,在多线程异步协作或者分级操作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中被广泛使用。它的容量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在缓冲区满的时候会有数据丢失或者数据覆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对环形缓冲区进行扩展的两种方法,并实验论证了两种扩展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姚章俊,陈蜀宇,卢尧[5](2012)在《一种高性能环形缓冲区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单生产者多消费者模型,剖析传统环形缓冲区写入和读出进程并发操作的缺陷,提出一种带有缓冲区单元状态标记的算法,解决环形缓冲区写入和读出进程的同步问题。定量分析产生环形缓冲区性能瓶颈的条件,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环形缓冲区的性能会有大幅提升。对比实验和数学分析验证了该环形缓冲区处理数据包的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2年08期)

余泓利,习勇,马东堂[6](2011)在《一种基于ARM和FPGA的环形缓冲区接口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基于ARM和FPGA架构的嵌入式系统在通信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和FPGA的环形缓冲区接口设计方案,从而实现了ARM和FPGA之间的数据缓冲和速率匹配。实际测试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对数据速率进行匹配,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期刊2011年09期)

王亚军,李建文,吉方[7](2005)在《基于环形缓冲区的实时系统负载平衡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具有多个确定性事件源的实时系统,分析表明当各事件源具有周期发生特征时,将会导致任务冲突。对此,提出利用“环形缓冲区”技术,通过调整事件源的发生周期达到负载平衡,在所设计的超声检测系统中利用较少的硬件资源满足了多事件并行处理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5年04期)

许盈[8](2004)在《环形缓冲区的实现技巧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形缓冲区技术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详细分析常见的环绕变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变换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韩明峰[9](2003)在《环形缓冲区读写操作的分析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环形缓冲区是嵌入式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常用数据结构。在多任务环境下实现时,如果有多个读写任务,一般需要用信号量来保护多个任务共享的环形缓冲区。但是如果只存在1个读任务和1个写任务,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避免使用信号量,从而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并且避免任务间竞(本文来源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期刊2003年12期)

庄哲民,蔡清福[10](1998)在《基于环形缓冲区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形缓冲区结构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很多优点,本文介绍环形缓冲区的基本原理,使用SRAM芯片实现了存储区的环形结构,设计了一个实时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高速采集与传输,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1998年03期)

环形缓冲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入分析并总结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中断优先级问题,引入操作系统多任务数据同步概念,分析在中断处理过程中,中断处理函数与被中断函数在访问共享数据时产生的数据同步问题,设计短小精悍的免锁环形缓冲区算法,实现对共享数据的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形缓冲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凯乔.一种新的环形缓冲区设计与实现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2].颜秀铭.免锁环形缓冲区实现单片机共享数据处理的同步[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6

[3].杨泽林,李先发.基于双指针环形缓冲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6

[4].李忠民.环形缓冲区的扩展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5].姚章俊,陈蜀宇,卢尧.一种高性能环形缓冲区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

[6].余泓利,习勇,马东堂.一种基于ARM和FPGA的环形缓冲区接口设计[J].电子技术.2011

[7].王亚军,李建文,吉方.基于环形缓冲区的实时系统负载平衡技术[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

[8].许盈.环形缓冲区的实现技巧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泰山学院学报.2004

[9].韩明峰.环形缓冲区读写操作的分析与实现[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3

[10].庄哲民,蔡清福.基于环形缓冲区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8

标签:;  ;  ;  ;  ;  ;  ;  

环形缓冲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