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根腐病论文-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

苜蓿根腐病论文-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苜蓿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层出镰刀菌,根腐病,抗病性

苜蓿根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1](2019)在《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抗病种质材料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采集具有典型苜蓿根腐病症状的发病植株进行病原分离、纯化,根据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确定分离获得的苜蓿根腐病病原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对来自国内外具有较强抗寒性的16个紫花苜蓿品种芽期接种病原菌菌株,于接种后第14d测定紫花苜蓿幼芽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和病情指数,利用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品种苜蓿进行抗病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层出镰刀菌接种后,各紫花苜蓿品种幼芽的相对根长、相对苗长及病情指数差异显着(P<0.05);根据隶属函数值评价结果,品种WL168HQ、TG4、斯贝德和肇东的综合抗病性表现较强,DS310FY、北极星、皇后、WL319HQ和巨能-CR的综合抗病性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剑锋,王娜,刘欢,李昊宇,张键[2](2019)在《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苜蓿品种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根腐病是苜蓿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的病原种类、确定优势种,对于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3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兴安盟科右中旗的病样上分离鉴定的根腐病菌为XAM-1 (Fusarium equiseti)、XAM-2 (F.acuminatum)和XAM-4 (F.thapsinum);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基地的根腐病的致病菌为CYS1-1 (Fusarium equiseti)、CYS1-2 (F.incarnatum)、CYS1-3(F.oxysporum)、CYS-2 (Boeremia exigua)和CYS-4 (Alternaria alternate);达拉特旗地块中病样上分离到的致病菌有MX-1 (F.tricinctum)和MX-2 (F.equiseti)两种。室内对32个苜蓿品种的抗根腐病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接种MX-1 (F.tricinctum)和MX-2 (F.equiseti)后,品种康赛的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6.07和26.81,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水平;其次为大银河品种,接种后病情指数分别为26.67和29.56;而品种肇东高感苜蓿根腐病,接种后病情指数分别为56.89和66.44。部分苜蓿品种抗性水平差异显着,本研究中未发现免疫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曾亮,柴继宽,赵桂琴,李春杰,刘文辉[3](2019)在《苜蓿根腐病生防真菌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腐病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的重要限制性病害,应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防治对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不同地区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95株真菌中筛选出了2株对根腐病病原菌抑菌率较高的菌株,经鉴定,2株拮抗真菌ZY56和GY37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对2株菌株的拮抗能力及盆栽防效的测定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4种镰刀菌(Fusarium spp.)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7d抑菌率在54.9%~75.3%之间,其中ZY56对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的抑菌率较高,而GY37对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抑菌效果更好;ZY56对盆栽苜蓿根腐病的防效显着高于多菌灵,达到66.4%,且促进生根效果明显,GY37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55.1%。(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梁嘉俊,庞仁江,宁军权,易铭,李芳红[4](2019)在《陕西省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根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苜蓿根部病害,是陕西省紫花苜蓿生产中的1种主要病害。2016年本课题组在榆林市调查发现,该病害发病率达45%以上,且在前期工作中已明确彬县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菌为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易铭等,2017)。陕西省苜蓿镰孢型根腐病的发病情况虽有报道,但发病种类和分布范围仍不清楚。(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同雪[5](2019)在《黑龙江省苜蓿根腐病菌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作为高产量和高蛋白饲料的优质饲草作物而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因其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所以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根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病原种类繁多,其严重发生影响苜蓿的建植,引起草品质和产量降低,苜蓿草地的利用年限缩短,导致草地提前衰败,从而给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明确苜蓿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分布是该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论文从黑龙江省苜蓿的主要种植地区采集苜蓿根腐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在此基础上对优势菌株的抗药性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研究结果将对黑龙江省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对黑龙江省6个苜蓿主栽区香坊区、双城区、阿城区、兰西、大庆、肇东进行了病样的采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6个苜蓿主栽区共分离出480株真菌病原物。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共鉴定出9种病原真菌,其中叁线镰孢(Fusarium tricinctum)112株,占比23.3%、尖镰孢(F.oxysporum)67株,占比14%、锐顶镰孢(F.acuminatum)92株,占比19.2%、腐皮镰孢(F.solani)59株,占比12.3%、木贼镰孢(F.equiseti)45株,占比9.4%、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36株,占比7.5%、癣囊腔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21株,占4.4%、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29株,占比6.0%、球毛壳菌(Chaetomium qlobosum)19株,占比3.9%。叁线镰孢为黑龙江省苜蓿根腐病菌优势种群。确定优势菌株的前提下,测定了黑龙江省苜蓿根腐病菌优势菌73株叁线镰孢单孢株的致病力及对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强致病力菌株12株,占16.4%;中等致病力菌株59株,占80.8%;弱致病力菌株2株,占2.7%,黑龙江省苜蓿根腐病菌优势种群叁线镰孢致病力以中等致病力为主,弱致病力菌株较少;多菌灵在有效剂量1μg/ml和10μg/ml无敏感菌株发现,均在中抗以上,说明在黑龙江苜蓿主要产区的根腐病优势致病菌群体已经完全产生抗性,该药剂不适合在该地区作为苜蓿根腐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评估了黑龙江省6个地理来源的苜蓿根腐病菌优势种群中73个叁线镰孢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28对扩增产物稳定、重复性好、多态性高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扩增出的DNA位点主要位于100~2000bp之间。以相似系数0.66为界,将来自不同地区的73株叁线镰孢群体划分成8个类群,其中第I群体中有2个菌株,均来自香坊区群体;第II群体中有32个菌株,进一步划分3个亚群,亚群I的8个菌株均来自香坊区群体,亚群II的11个菌株均来自双城区的群体,亚群III的13个菌株均来自阿城区;第III群体中的7个菌株均来兰西县的群体;第IV群体中有7个菌株,均来自大庆市;第V群体中有16个菌株,进一步划分4个亚群,亚群I和亚群II的7个菌株均来自大庆,亚群III和IV的9个菌株均来自肇东;群体VI和VII中6个菌株均来自兰西;群体VIII中3个菌株均来自肇东。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叁线镰孢群体与地理来源和致病力都存在显着相关性,不同地理来源和致病力的种群间存在着中等的遗传分化,分别有88.94%和93.27%的遗传变异贡献给了种群内,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说明黑龙江省的地理来源和致病力均对苜蓿根腐病菌优势菌株群体分化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贵晓荷[6](2019)在《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和我国最主要的优良豆科牧草之一,其中根腐病成为其品质和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该病的主要病原物是镰刀菌。本文为了探究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了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光照和p H值等6种不同培养条件对4种镰刀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并筛选出其最适培养条件、孢子形成与萌发条件,为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的7株待测菌株是由草地保护研究所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的,主要来源于甘肃民乐、临泽、永昌、定西等紫花苜蓿种植地。通过对菌株进行形态学的鉴定,结果表明7株菌株主要分为以下4个种,菌株LZ10、LZ22、LZ30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株YC21、YC32为茄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DX27为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株ML11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2.不同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PDA上菌丝生长最快,在OMA与PDB上产孢较多,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0℃和25~35℃,最适p H范围分别为7.0~10.0和6.0~8.0;最适碳源分别为乳糖和蔗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和甘氨酸;光照对该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无显着影响(P<0.05)。锐顶镰刀菌在WA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或SNA上产孢较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30℃,最适p H范围分别为6.0~8.0和7.0~11.0;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蔗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甘氨酸和硝酸钾,完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茄腐皮镰刀菌在PDA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或CMC上产孢较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和30~35℃,最适p H分别为6.0~8.0和5.0~6.0;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钾;持续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持续光照条件下有利于该菌产孢。接骨木镰刀菌在PDA上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最多,在CMC液体培养基上也产孢较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最适p H分别为8.0和7.0;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钾;光照对该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3.孢子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镰刀菌在3种液体培养基上培养7 d时均可产生大、小分生孢子,其中尖孢镰刀菌与茄腐皮镰刀菌在培养7 d时均可产生厚垣孢子,而锐顶镰刀菌与接骨木镰刀菌在在培养7 d时均未产生厚垣孢子。尖孢镰刀菌在PDB上产生的大小分生孢子数量均显着(P<0.05)多于SNA与CMC,在SNA上产生的厚垣孢子数量最多;锐顶镰刀菌在PDB上产生的大分生孢子数量最多,在SNA上产生的小分生孢子数量最多;茄腐皮镰刀菌PDB上产生的大分生孢子数量最多,在SNA上产生的小分生孢子数量最多,在SNA上产生的厚垣孢子数量也较多;接骨木镰刀菌在CMC上产生的大分生孢子数量最多,在PDB上产生的小分生孢子数量显着(P<0.05)多于SNA与CMC。4.孢子萌发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种液体培养基中,4种镰刀菌的分生孢子在培养4~48 h时均有一定幅度的萌发,而且从0~48 h的孢子萌发率均依次逐渐增加。4种镰刀菌的大、小分生孢子在SNA上培养12~48 h时的孢子萌发率显着(P<0.05)大于其他培养基处理下的孢子萌发率,其次在PDB上孢子萌发也较多。SNA(合成低营养琼脂培养基)、CMC(液体羧甲基纤维素培养基)、PDB(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3种液体培养基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均高于对照及其他3种碳源培养基,SNA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始终高于其他培养基,说明合成低营养琼脂培养基能够显着(P<0.05)促进镰刀菌孢子的萌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琚慧慧,张雨竹,王海光[7](2018)在《基于PCR技术的苜蓿根腐病病原Fusarium proliferatum产伏马菌素潜力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伏马菌素(Fumonisins,FUM)是由镰孢菌产生的可对动物产生神经毒性如马脑白质软化等的双酯类真菌毒素。为了探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孢菌是否具有产伏马菌素的潜力,以便进一步分析可能造成苜蓿饲料中含有该毒素而对牲畜产生影响,本研究利用已报道的检测伏马菌素基因的引物FUM8 rp679/rp680,对分离自苜蓿根腐病症状样品上的具有致病性的镰孢菌进行DNA PCR扩增。rp679序列为5′-CGTAGTAGGAATGAGAAGGATG-3′,rp680序列为5′-GCAAGCTTTGTGGCTGATTGTC-3′。PCR扩增采用20μl反应体系:10×PCR Buffer(Mg~(2+))2μl,dNTP Mix(各2.5mM)2.5μl,引物(10μMol/L)各1μl,rTaq DNA酶(5U/μl)0.2μl,DNA模板(100ng/μl)2μl,补ddH_2O至终体积20μl。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56℃退火45s,72℃延伸1min,33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在上述条件下,鉴定为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的菌株KLX2能够扩增出大小为922bp的条带,与目标片段大小相符,并将该片段测序结果与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已有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与Fusarium proliferatum(GenBank accession number:AY57745 1.1)Ident值达到99%,表明该菌株具有产伏马菌素的基因,与已报道层出镰孢具有产伏马菌素潜力的结果一致。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所分离获得的苜蓿根腐病病原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菌株KLX2具有产伏马菌素的相关基因,说明该菌株具有产伏马菌素的潜力,但能否产生毒素,尚有待于经过毒素提取、纯化和检测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铁男[8](2018)在《苜蓿根腐病如何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症状识别地上部症状:苜蓿感染根腐病后植株稀疏,生长缓慢。在旺盛生长期间,感病植株的个别枝条或一侧的枝梢萎蔫下垂,叶片枯黄,而且常有红紫色变色。随病情发展,大片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变黄,最后整株枯死。地下根部症状:发病初期根部和茎基部先后出现水渍状褐色坏死病斑,随后病斑扩大,病部表皮由褐色变黑、腐烂,用手一搓表皮即脱落。剖开主根,可见根茎里面变褐、变黑,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苜蓿根腐病是由一种叫镰刀菌所(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17期)

刘廷辉,王丽宏[9](2018)在《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是苜蓿生产和利用的一大制约因素,对苜蓿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腐病不仅影响当年苜蓿产量,对第二年的返青及其多年生特性均有较大影响。1.症状 紫花苜蓿根腐病在田间苜蓿返青时即表现症状,发病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8-05-10)

孟悦,徐博,陈晶晶,王英哲[10](2017)在《紫花苜蓿根腐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是重要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种植。根腐病是紫花苜蓿的多发病害,对紫花苜蓿的产量、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发病条件等进行综述,并提出苜蓿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7年23期)

苜蓿根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苜蓿根腐病是苜蓿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较为复杂,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的病原种类、确定优势种,对于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3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兴安盟科右中旗的病样上分离鉴定的根腐病菌为XAM-1 (Fusarium equiseti)、XAM-2 (F.acuminatum)和XAM-4 (F.thapsinum);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基地的根腐病的致病菌为CYS1-1 (Fusarium equiseti)、CYS1-2 (F.incarnatum)、CYS1-3(F.oxysporum)、CYS-2 (Boeremia exigua)和CYS-4 (Alternaria alternate);达拉特旗地块中病样上分离到的致病菌有MX-1 (F.tricinctum)和MX-2 (F.equiseti)两种。室内对32个苜蓿品种的抗根腐病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接种MX-1 (F.tricinctum)和MX-2 (F.equiseti)后,品种康赛的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6.07和26.81,表现出最高的抗性水平;其次为大银河品种,接种后病情指数分别为26.67和29.56;而品种肇东高感苜蓿根腐病,接种后病情指数分别为56.89和66.44。部分苜蓿品种抗性水平差异显着,本研究中未发现免疫品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苜蓿根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抗病种质材料筛选[J].中国草地学报.2019

[2].杨剑锋,王娜,刘欢,李昊宇,张键.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苜蓿品种的抗性评价[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曾亮,柴继宽,赵桂琴,李春杰,刘文辉.苜蓿根腐病生防真菌筛选鉴定及其防治效果研究[J].草地学报.2019

[4].梁嘉俊,庞仁江,宁军权,易铭,李芳红.陕西省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9

[5].赵同雪.黑龙江省苜蓿根腐病菌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贵晓荷.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7].琚慧慧,张雨竹,王海光.基于PCR技术的苜蓿根腐病病原Fusariumproliferatum产伏马菌素潜力的检测[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铁男.苜蓿根腐病如何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8

[9].刘廷辉,王丽宏.紫花苜蓿根腐病的防控技术[N].河北农民报.2018

[10].孟悦,徐博,陈晶晶,王英哲.紫花苜蓿根腐病及其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2017

标签:;  ;  ;  ;  

苜蓿根腐病论文-李国良,闫红秀,敬雪敏,罗英花,王洪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