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初中数学课引入的一些体会

浅析对初中数学课引入的一些体会

洪翠莲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论;引入;引起注意;学习兴趣

在加涅的教学理论中提到:完整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学生刚进入课堂,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引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则学生“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那么更谈不上学习了。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有特色的引入,成了我们一线教师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在此,笔者就简要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新课引入时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引入新课

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概念、原理及定理,与其声嘶力竭地讲解,不如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更为有效。

如,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操作探索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事实上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眼、手、脑并用,不仅容易获得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性思考的方法,从而更能引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二、由数学背景知识引入新课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和数学史的知识,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还可以对后续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提到课本外的故事时,学生对这些内容特感兴趣,听课的积极性往往都很高。因此,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课堂上适当插与教材相关的故事或者实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类社会本就蕴育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如勾股定理的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圆周率的历史;《九章算术》;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黄金分割,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和价值。

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由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从而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解“无理数的概念”时,可介绍下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强学习毅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三、由游戏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游戏明显带有自由、娱乐、奇妙、生动形象等特点,加上中学生爱玩游戏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收到实现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概率”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在课堂导入时,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然后对失败者提出问题:“你输的服气吗?你想赢回来吗?怎样才能赢回来?”学生会高兴地回答:“继续游戏,我就有机会赢回来了!”、“你怎么知道有机会赢回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游戏中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探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四、从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创造一个“愤悱”的境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激发学习兴趣,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同时采用“开而不达”的方式予以指导,令学生在“山穷水尽”的疑虑困境之中解脱,转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如,在教“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这样导入:让学生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同时提出继续折20次、50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10层楼高吗?折50次它的高度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大吗?这一惊人的疑问让有的学生惊叫起来,有的忙于去计算验证,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乘方概念。

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不“悬”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五、由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比如,在教学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时,可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有一块较大的三角形玻璃镜摔成了两半,准备去镜店重新配置,不量尺寸,试问要怎么办?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说带第一块,有的说带第二块,有的说两块都带,学生都积极地讨论。再问:假如是你,你会带哪一块去镜店配置?用我们学过的“边角边”还能否做出这道题?自然引入本节新课。学生很容易就融入了情境之中,使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接受。

这种导入方法,比较贴近实际,学生比较亲切,感兴趣,在老师引入实例时,学生不自觉的就进入了情境,投入到其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以旧引新”引入新课,实现知识的迁移

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通过以旧引新开始一堂课的教学。从知识的迁移规律来看,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提出新知识、新概念,学生就会感到突然,不易激起学习的热情。《论语》道“温故而知新”。

如,《平方差公式》这课的引入,先复习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之后让学生分组做下列练习(1)(x+4)(x-4);(2)(1+x)(1-x);(3)(3a+1)(3a-1);(4)(x+y)(x-y),再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练习中各式有什么特点,结果有什么特点,最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得出结论进而引入《平方差公式》。

这样借助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结构相似的旧知识来引入课题,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共同的起点,能充分发挥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迁移作用。

七、演示教具导入新课

通过教具演示,能让学生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直观演示在几何课中使用得比较频繁。

如,在讲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这节时,可利用教具圆柱塑料模型(可自由拆卸组合的)或者自制模型,进行直观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圆柱由两底圆和一侧面组成,侧面展开图是一矩形(长是圆柱底圆周长,宽是圆柱的高),这样,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掌握知识。

再如,在讲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课时,可在黑板上先画好一个大点的圆,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小点的圆模型,放到黑板上进行移动,让学生观察,归纳出有几种位置。

教具演示导入,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新课的引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技巧具有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不论是怎样的方法,都要注意“实”与“精”。“实”即科学性,若脱离了这一点,再有趣、再新颖,它的效果也只能等于零。“精”即语言精练,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导入,所以不必每一节课都要绞尽脑汁去设计,有时可以开门见山……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应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新课的引入,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实践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定县培丰中学

邮政编码:364110

标签:;  ;  ;  

浅析对初中数学课引入的一些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