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生产力论文_万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生产力,氮肥,草甸,群落,增温,土壤。

氮素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万志强[1](2018)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人工草地生产力和氮素分配对水分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典型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绿色生态屏障,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该地区草原出现了严重退化,草地质量明显下降,制约着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当建植人工草地可以缓解天然草地退化导致的生产力不足,维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降水呈减少且年际波动加剧的趋势,对人工草地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不同种植模式下人工草地生产力对水分具有差异性响应。另外,水分通过改变人工草地土壤氮含量和牧草生物固氮能力,进而对牧草可利用氮素来源产生影响,间接影响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因此,为了明确人工草地生产力和氮素利用对水分的差异性响应机理,本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单播苜蓿、单播披碱草、苜蓿+披碱草混播的人工草地进行控制水分实验,测定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牧草生长、土壤氮素分布、氮素利用来源及其分配。结果表明:(1)单播紫花苜蓿、单播垂穗披碱草、混播披碱草+苜蓿的高度和生物量对水分条件有差异性响应。水分增加时紫花苜蓿的高度变化率要小于水分减少时,以2015年为例,水分增加时紫花苜蓿高度的变化率在混播时为9.6%,单播时为15.5%,而在水分减少时混播为35.3%,单播为22.2%,说明紫花苜蓿的高度对水分减少时更为敏感。在水分减少时,垂穗披碱草高度的变化率显着小于苜蓿高度的变化率,水分减少时垂穗披碱草的变化率在混播时为4.4%,单播时为0.7%,在水分条件较差时相比紫花苜蓿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苜蓿+披碱草混播相对苜蓿单播人工草地虽未在生物量上表现出显着的优势,但在水分波动条件下可以比单播苜蓿更为稳定。披碱草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显着差异。混播与单播对相同水分条件下同种牧草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无显着影响。牧草的叶面积和茎叶比相对比叶面积更容易受到土壤碳氮的影响。(2)水分增加有利于土壤氮素的增加,且苜蓿+披碱草混播和苜蓿单播有利于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土壤全氮含量在-50%水分最低;但不同种植模式人工草地土壤全氮含量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无显着差异。混播和苜蓿单播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披碱草单播。(3)水分越高,苜蓿的固氮率越高;且混播显着提高了苜蓿的固氮率。混播苜蓿从土壤吸收氮素的比例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87.4%,85.1%,76.9%;单播苜蓿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的比例也随着水分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91.9%,89.3%,82.3%。同样水分条件下,与单播苜蓿相比混播中苜蓿可以依靠生物固氮获得更多氮素。苜蓿+披碱草混播人工草地中,苜蓿固定的氮素向披碱草转移受到水分的限制,混播披碱草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的比例随着水分的增加而降低,依次为90.8%,84.4%,80.6%。(4)牧草根、茎、叶中的氮含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无显着差异;单播苜蓿和混播苜蓿根、茎、叶的氮含量均显着高于披碱草的氮含量;同种牧草根、茎、叶氮含量在混播或单播下无显着差异。茎、叶氮产量随水分增加而显着升高,但混播与单播对牧草器官的氮产量无显着影响。水分和种植模式对牧草根、茎、叶氮素分配比例无显着作用。水分只对混播披碱草的氮素利用效率有显着影响,对混播苜蓿、单播苜蓿、单播披碱草的氮素利用效率无显着作用。土壤氮素含量对混播苜蓿的氮素利用效率有显着负效应;混播披碱草氮素利用效率受到水分的显着影响;土壤氮素和土壤水分间接影响了单播苜蓿和单播披碱草氮素利用效率。通过叁年苜蓿单播、披碱草单播及苜蓿+披碱草混播人工草地的水分控制实验,发现水分增加有利于人工草地的生产力的提高;苜蓿+披碱草混播人工草地生产力显着高于单播披碱草,且在水分波动条件下比单播苜蓿更稳定。苜蓿+披碱草的混播可以提高苜蓿的固氮能力,增加人工草地氮产量并提高牧草品质,缓解氮素对人工草地生产力的限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1)

潘占磊[2](2017)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气候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可以引起生态系统中资源的缓慢变化,而生态系统对这种缓慢变化的响应具有连续性。然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尤其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对长期增温和氮素添加的连续性响应机制的证据仍然缺乏。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2 × 2因子的裂区设计,增温作为主处理因子(增温、不增温),氮素添加作为副处理因子(氮素添加、不添加氮素),共4个处理,即对照(CK)、氮素添加(N)、增温(W)和增温+氮素添加(WN),每个处理6次重复。于2015~2016年生长季(5~9月),调查了不同处理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根系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同时,也监测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6年两个生长季,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无显着影响;但多年生禾草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氮素添加处理下会显着降低(P= 0.0409)。2.2016年生长季,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没有影响;但增温会显着降低10~20cm 土层中的地下净初级生产力(P=0.0129);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层中的分配比没有影响。3.2016年增温降低了 BNPP/ANPP(P=0.0319),而氮素添加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对BNPP/ANPP没有影响;增温和氮素添加均改变了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权衡关系。4.2016年增温使0~10 cm和10~20 cm 土层中的根系现存量以及群落地下现存量均显着减少(P<0.05);而氮素添加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对各层及群落地下现存量的影响不显着;另外,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地下现存量在各层中的分配比没有影响。5.增温显着降低了两个生长季植物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P<0.01),而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显着影响则随年发生变化(P = 0.0028),干旱年份(2015年)会增加,而丰水年份(2016年)会降低;氮素添加显着降低了灌木、半灌木物种数(P=0.0007),而对群落的物种数没有影响;增温与氮素添加的交互作用对多年生杂类草和灌木、半灌木物种数的影响显着(P<0.05)。上述结果表明,长期增温和氮素添加改变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同时,增温和氮素添加也改变了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在地上与地下间的分配策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晶,王姗姗,乔鲜果,李昂,薛建国[3](2016)在《氮素添加对内蒙古退化草原生产力的短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变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普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养分降低、植被覆盖度减少、生产力下降。外源氮素添加是促进退化草原尽快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对那些退化较为严重的草原。该研究选取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不同退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的草原群落,于2014–2015年开展连续两年的氮素添加实验,设置对照(不添加)、低水平(5.0 g N·m~(–2)·a~(–1))、中水平(10.0 g N·m~(–2)·a~(–1))和高水平(20.0 g N·m~(–2)·a~(–1))4种氮素添加处理,探讨退化草原群落生产力在恢复过程中对不同水平氮素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1)高、中水平氮素添加显着提高了轻度退化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3.1%、51.6%,氮素各水平添加对中度、重度群落地上生物量无显着影响;(2)高、中水平氮素添加显着提高了轻度退化群落中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5.1%、47.7%,而多年生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7.4%、42.1%,但中度和重度退化群落各功能群生物量的响应不显着;(3)叁种水平氮素添加对轻、中、重度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在试验期间均没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有助于提高轻度退化草原中多年生根茎型禾草的生物量,进而提高群落的生物量,但多年生杂类草会被逐渐替代,导致生物量降低,可见施氮对草原恢复的影响取决于草原退化程度。(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谢志坚[4](2016)在《填闲作物紫云英对稻田氮素形态变化及其生产力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形态转化与循环过程是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主要种植的叁大粮食作物之一。氮素是水稻等作物生长发育以及形成一定产量的首要限制性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至上世纪90年代末,无论是氮肥施用总量还是施用强度均已位居世界前列,而有机物料投入用量则骤然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长期过量且不合理施用氮肥,不仅其当季利用率比较低,大量硝态氮累积于土壤中而产生下渗淋溶损失、NH3挥发和硝化反硝化脱氮(NOx)等途径损失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中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而且氮肥的增产效益逐年下降。种植和利用冬季填闲作物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其鲜草还田经土壤微生物腐解释放出来的氮素同样可被水稻作物吸收利用,还可能影响了土壤氮库中各形态氮素分布、转化及其归趋等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而影响氮素生物有效性以及稻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以往关于填闲作物的多研究集中于旱地土壤或者更关注于其在培肥改土、供应下茬作物养分等方面的作用,而关于填闲作物对淹水稻田系统土壤供氮能力和水稻生产力持续变化以及氮素形态转化的作用等方面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拟采用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为模式填闲作物,通过大田长期定位试验、室内盆栽和15N示踪(交叉标记)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填闲作物对氮素形态转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以及稻田供氮能力及其生产力持续演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将对外源物质投入相对较少的南方水稻种植体系中合理利用填闲作物,提高稻田土壤中氮素贮藏和循环能力和利用率,减少稻田氮素损失及其环境风险,维持稻田系统生产力与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室内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配施紫云英对单季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季稻田氮素的NH3挥发损失率超过20%,而N2O损失率则小于1%。与尿素单施相比,尿素配施紫云英显着降低表面水中铵态氮含量和分蘖期土壤中羟胺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期土壤中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与硝酸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从而分别显着降低单季稻田NH3挥发量和N2O排放量14.6%和45.2%,进而分别降低N2O的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45.2%和46.8%。2.与尿素单施相比,尿素配施紫云英显着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土壤中固定态铵、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氮含量以及铵态氮和非酸解氮(NAHN)含量,却降低硝态氮含量;增加氨基酸态氮(AAN)、氨基糖态氮(ASN)和酸解氨态氮(AHAN)含量,而降低酸解未知态氮(AHUN)含量,从而分别增加无机氮、酸解氮(AHN)和总氮含量5.13%-24.2%、3.44%-8.36%和9.17%-10.9%,新增加的AHN中以AAN和AHAN为主。3.与尿素单施相比,尿素配施紫云英分别显着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数量和脲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14.5%-36.6%和15.3%-31.1%,但分别显着降低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数量和氨氧化古菌基因(AOA amo A)丰度24.6%和66.4%;显着降低15NU对分蘖期土壤中ASN、AHUN、AHAN和NAHN及其对成熟期土壤中AAN和ASN的贡献率,却显着增加其对成熟期土壤中AHUN、NAHN和固定态铵的贡献率。通径分析结果则表明,AHAN是土壤中15NU的暂时累积库,而NAHN则是稳定的储存库。4.与尿素单施相比,尿素配施紫云英促进水稻各生育期对15NU的吸收累积及其在实籽粒中的分配量,降低其对土壤氮(SoilN)的吸收累积以及15NU在秕谷中的分配量,从而显着提高15NU利用率46.1%-83.0%,降低水稻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14.0%,改善产量各构成要素(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增加籽粒产量3.02%。5.水稻收获后,种植填闲作物紫云英分别显着增加盛花期土壤总氮、固定态铵、土壤微生物量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硝态氮含量;增加盛花期土壤中AAN、ASN和AHAN含量,降低AHUN含量,最终分别平均增加酸解氮和非酸解氮含量13.0%和15.9%,另外,种植填闲作物紫云英还显着增加残留15NU对盛花期土壤中铵态氮、AAN、ASN和AHAN的贡献率6.31%-22.3%,而分别降低其对土壤总氮、硝态氮、固定态铵和AHUN、AHN、NAHN的贡献率8.28%-85.7%和6.37%-33.2%。6.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紫云英和尿素不同配比(紫云英氮分别替代20%-80%尿素氮)对双季稻田系统土壤供氮能力及其生产力可持续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或者尿素单施均不利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发展。N80M20或N60M40处理条件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以及早稻、晚稻籽粒和秸秆及其周年产量均随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而N100、N40M60或N20M80处理早稻、晚稻籽粒和秸秆及其周年产量变化趋势则相反。与N100相比,N80M20或N60M40处理显着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总氮、铵态氮含量和无机氮总量,促进水稻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水稻籽粒和秸秆周年产量及其可持续指数以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而N40M60或N20M80处理则均表现为显着降低趋势。另外,紫云英替代尿素均显着降低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梁健,李军,李晓峰,舒鹏,张洪程[5](2016)在《淮北地区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北地区有代表性的34个中熟中粳品种为试材,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产量,将该最高产量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按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高低将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即顶层水平(≥10.50 t hm–2)、高层水平(9.75~10.50 t hm–2)、中层水平(9.00~9.75 t hm–2)和底层水平(≤9.00 t hm–2),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等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均出现在225.0、262.5、300.0 kg hm–2叁个氮肥水平,不同氮肥群体生产力差异极显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先增加后降低,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着增加,结实率显着下降;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总干物质积累量均以顶层水平最高,底层水平最低;移栽至拔节阶段的氮素积累比例表现为底层>中层>高层>顶层水平,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表现为顶层>高层>中层>底层水平;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及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以顶层最高,顶层水平较底层水平分别高36.59%、34.36%和51.85%;随着氮肥群体生产力等级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均提高;中熟中粳稻品种有氮低效型、氮中效型、氮较高效型和氮高效型,武运粳27、中稻1号、宁粳4号、连粳7号为高产氮高效品种。(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蒋明金,马均,孙永健,严奉君,徐徽[6](2015)在《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方肖晨,张光灿[7](2015)在《不同氮素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的产量,探索不同氮素浓度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本文以蛭石培养模拟氮素胁迫的实验方法,设置4种氮素浓度水平(缺氮、低氮、CK、高氮),测定分析了杨树扦插生根植株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探讨不同氮素浓度水平对杨树光合作用影响程度与机理。结果表明:氮素能明显改变杨树的光合生产力,表现为随着氮素浓度水平的升高,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合速率(P_(nmax))、光合量子效率(Φ)、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和Φ_(PSII))、总生物量等明显上升。氮素影响杨树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的分配格局,表现为随着氮素浓度的升高,叶生物量比(LMR)升高,根生物量比(RMR)下降。供氮不足时,引起杨树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PSII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受阻的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将杨树用于人工林连作栽培时,建议增加氮肥的使用量,最适用氮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5-09-01)

王晓维[8](2015)在《施氮与间作对红壤旱地作物生产力、氮素利用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间作条件下施氮对红壤旱地玉米、大豆种植系统作物生产力及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2013-201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开展了连续两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施氮量、种植模式)随机区组设计,两种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50 kg·hm-2),叁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大豆、大豆单作),共设5个处理,主要从作物生产力(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种间竞争分析、氮素利用特征、土壤养分和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5个方面对玉米、大豆种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作物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特征来看,间作和施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大豆种植系统生产力(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量)。与玉米单作系统相比,玉米间作大豆系统春季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秋季氮肥生理利用率和除2013年春季外其余叁季土壤氮素贡献率均有一定程度提高。2.从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种间竞争关系来看,无论施氮与否,间作系统均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LER>1,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0)。玉米在间作竞争中,表现出较大的竞争优势,是玉米‖大豆系统中的竞争的优势种(玉米相对大豆竞争能力Ams>1,玉米竞争比率CRm>大豆竞争比率CRs>0,玉米相对拥挤系数Km>大豆相对拥挤系数Ks>0)。3.从土壤生态环境来看,在两年定位试验过程中,各土壤养分均呈现波动变化,施氮能显着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各种植模式下,均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优势种群,各种植模式下常见类群并不一致,而大豆单作平均密度最高,施氮显着增加了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从CCA分析看出,从2013年到2014年对土壤动物类群影响最大的土壤环境因子从土壤pH值向土壤碱解氮含量转变。(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郭红玉,德科加,芦光新,王伟[9](2015)在《模拟增温和不同氮素添加对叁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影响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寒草甸草地植被对模拟增温和不同氮素添加的响应机制,试验在野外条件下对叁江源区高寒草甸进行模拟增温和铵态氮、硝态氮的氮素添加,进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检测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植物种群重要值。结果表明:增温施铵态氮、增温施硝态氮处理的植被高度显着高于对照(P<0.05),盖度无显着差异(P>0.05);生物量增温施铵态氮、增温施硝态氮处理显着高于增温不施氮处理和对照(P<0.05),并且从高度和优良牧草生物量来看增温施铵态氮、增温施硝态氮处理均高于其他处理,但高度增温施硝态氮>增温施铵态氮,生物量增温施铵态氮>增温施硝态氮,增温施铵态氮处理优势种重要值比较高,增温不施氮处理能增加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且阻碍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增温施铵态氮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说明增温和施铵态氮互作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5年07期)

郭红玉,德科加,芦光新,王伟[10](2015)在《模拟增温和添加氮素对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高寒草地植被对模拟增温和添加氮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在野外对高寒草甸进行模拟增温和硝态氮、铵态氮的氮素添加试验,研究模拟增温和添加氮素对高寒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及土壤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添加氮素可显着增加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平均高度(P<0.05)。增温处理能增加植物种类,且有利于杂类草生物量的增加;对几种主要植物来说,增温施氮互作下植株高度高于其他处理,土壤0~15和15~30 cm水分均先减少后增加,且都为不增温不施肥处理最高。可见增温施氮互作处理能够促进植被的生长,但不利于土壤水分的增加。(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氮素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气候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可以引起生态系统中资源的缓慢变化,而生态系统对这种缓慢变化的响应具有连续性。然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尤其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对长期增温和氮素添加的连续性响应机制的证据仍然缺乏。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2 × 2因子的裂区设计,增温作为主处理因子(增温、不增温),氮素添加作为副处理因子(氮素添加、不添加氮素),共4个处理,即对照(CK)、氮素添加(N)、增温(W)和增温+氮素添加(WN),每个处理6次重复。于2015~2016年生长季(5~9月),调查了不同处理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根系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同时,也监测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6年两个生长季,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无显着影响;但多年生禾草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氮素添加处理下会显着降低(P= 0.0409)。2.2016年生长季,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没有影响;但增温会显着降低10~20cm 土层中的地下净初级生产力(P=0.0129);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各层中的分配比没有影响。3.2016年增温降低了 BNPP/ANPP(P=0.0319),而氮素添加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对BNPP/ANPP没有影响;增温和氮素添加均改变了地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的权衡关系。4.2016年增温使0~10 cm和10~20 cm 土层中的根系现存量以及群落地下现存量均显着减少(P<0.05);而氮素添加及其与增温的交互作用对各层及群落地下现存量的影响不显着;另外,增温、氮素添加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地下现存量在各层中的分配比没有影响。5.增温显着降低了两个生长季植物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P<0.01),而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显着影响则随年发生变化(P = 0.0028),干旱年份(2015年)会增加,而丰水年份(2016年)会降低;氮素添加显着降低了灌木、半灌木物种数(P=0.0007),而对群落的物种数没有影响;增温与氮素添加的交互作用对多年生杂类草和灌木、半灌木物种数的影响显着(P<0.05)。上述结果表明,长期增温和氮素添加改变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同时,增温和氮素添加也改变了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在地上与地下间的分配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万志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人工草地生产力和氮素分配对水分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2].潘占磊.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3].王晶,王姗姗,乔鲜果,李昂,薛建国.氮素添加对内蒙古退化草原生产力的短期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6

[4].谢志坚.填闲作物紫云英对稻田氮素形态变化及其生产力的影响机理[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梁健,李军,李晓峰,舒鹏,张洪程.淮北地区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作物学报.2016

[6].蒋明金,马均,孙永健,严奉君,徐徽.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

[7].方肖晨,张光灿.不同氮素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C].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5

[8].王晓维.施氮与间作对红壤旱地作物生产力、氮素利用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

[9].郭红玉,德科加,芦光新,王伟.模拟增温和不同氮素添加对叁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影响初步探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

[10].郭红玉,德科加,芦光新,王伟.模拟增温和添加氮素对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影响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盐度施氮水平下盐地碱蓬幼苗干物质...水稻品种表观利用率聚类分析图不同氮素水平下总个体密度的变化施氮同冬小麦产量的关系施磷同夏玉米产量的关系不同品种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差异

标签:;  ;  ;  ;  ;  ;  ;  

氮素生产力论文_万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