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池莉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境,现象,市民,婚姻,小说,文学,本位。
池莉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崔丹,王松锋[1](2019)在《冲不破的樊篱——论池莉小说的“中年群体”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引起极大反响,此篇与其之后创作的《太阳出世》、《不谈爱情》被誉为当代文坛的写实叁部曲,由此形成一股"池莉热"。近年来,池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觉醒、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平民意识写作等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纵观池莉创作的中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池莉把这些表现对象聚焦在特殊的中年群体身上。本文以中年群体为切入点,主要从生存危机、婚姻围城、精神困境叁个方面来阐述这一特殊时期中年群体的生存现状。(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仇志君,秦惠娟[2](2011)在《解读池莉作品中金钱裹挟下女性情感的异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莉的婚恋作品展示给读者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牺牲,不是呼天抢地的大痛大悲,但却为读者揭示出情感困惑中痛苦挣扎的男性与金钱裹挟下情感异化的女性不容忽视的精神悲剧。(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11期)
张芳[3](2011)在《“外热内冷”:“池莉现象”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莉是当代文坛被贴上“新写实”标签的知名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末成名以来,其作品畅销了20余年。但是,追溯池莉创作的轨迹和圈内圈外人士对她的评价,会发现池莉在热哄哄的市场浪潮中走得分外“成功”——赢得了读者的好评,赢得了市场;但她的“成功”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她虽然赢得了评论界的关注,却并没有真正走近圈内人士的心。针对池莉这个核心,有叁种目光一直在关注着她——圈内评论界、圈外的读者和媒体。一直游走在这叁种目光之下的她,是媒体和读者心目中的明星作家,每当她有新的创作,总能赢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然而,评论界对池莉的评价却经历了明显的转变。从80、90年代的抬高,到近些年来反思和批评性文章的大量出现,还有大批专家学者选择不读池莉,这都或隐或显地证实了池莉在圈内反应平平。将圈内圈外对池莉的评价两相对比,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以“外热内冷”为特征的池莉现象。池莉在评论界并不缺乏关注度,只是在圈中受到的认可程度要比圈外低得多。池莉并不是个案。在当代文坛,作家面临着纷扰的外部世界,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取舍,有良知的作家在阵痛和撕裂中坚持用心写作。本文选取“池莉现象”作个案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现象背后最大的驱动因素,以及通过对作家创作实绩和不足的探讨,还原一个真实的池莉;其次,本文还将通过分析作家对圈内圈外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探讨在市场化背景下作家取舍之间折射出来的创作价值取向,并探讨“池莉现象”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01-17)
李莉[4](2009)在《消费文学语境下“池莉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众平民的现实生活选材和武汉地域文化的特色描写两方面来探讨"池莉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剖析池莉文本所具有的大众化、商业化、市民化色彩,以期对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康新慧[5](2008)在《透视池莉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池莉现象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池莉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市场规律支配的环境中,作家如何在作品的文学性和大众化、商业化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王桂青[6](2008)在《池莉小说的民间文化形态及审美向度——兼议“池莉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池莉的小说给我们呈现出一幅丰富而驳杂的民间文化形态和社会图景。这是一个以武汉的花楼街、吉庆街抑或是沔水镇为表征的、以生存和日常生活为常态的民间社会,一个有着强健的生命力、却也容易藏污纳垢的世俗民间社会。(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08年01期)
郑建华[7](2005)在《人性的解构与救赎——余华、池莉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的先锋小说直面人性之恶,挖掘出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罪恶渊源;池莉的新写实小说透视人性之伪揭示了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他们的小说在人性形态的展现上虽各有侧重,却有着共同的指向———人性之丑。余华和池莉的小说从最初的讴歌人性之美,到后来的揭出人性之丑,嬗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以审丑为主要美学特质的小说出现,不仅揭示了复杂而丰富的人性形态,而且对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救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戴冠青,陈瑞煊[8](2005)在《在多重视角中展现生存困惑与思考——池莉小说叙事的复调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探讨和研究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池莉小说中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的复 调手法,并努力探讨促使池莉运用复调叙事手法的原因,以此来透视池莉小说作品的艺术独特性及作家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生 存困惑与思考。(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肖佩华[9](2004)在《新市民小说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精神的凸显——兼谈“王朔与池莉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市民小说崛起,王朔、池莉等人开启了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空间。然而,诸多研究多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时尚、热点理论话语来解析中国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与池莉现象”,而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原生态语境,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自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市民文化精神以及西方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构成了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池莉作品中的具有新质的当代市民文化精神。(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7期)
刘小宇[10](2004)在《大众文化挤压下的选择——“池莉现象”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至今,中国社会经历着重要的、明显的社会分期,在这个以经济和市场为重心的时代里,大众文化登堂入室并迅速蓬勃发展,对中国已有的文化形态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作家池莉近二十年创作轨迹及其创作心理的考察,剖析潜藏其后的大众性特质和由此引发的必然缺失,进而阐发大众文化时代文学选择的个人观点。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大众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和概念的界定,旨在说明作家创作的文化背景。大众文化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现代性、世俗性、商业性、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以往的文化质态。在文学领域,精英文化渐渐失去了人们的青睐,纯文学的艺术神话轰然倒塌,学术性的报刊杂志成了大众的弃儿,作家们面临着文化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市场考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作家们的创作心态和写作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得不做出新的文学选择,一些人选择参与到大众文<WP=41>化中来,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当代大众文学的重要生产者,池莉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第二部分,池莉是个善于捕捉特定的社会生活景象并准确传达出某种感受的作家,她近二十年的创作道路的变迁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80年代大众文化的来临让大众阅读不再停留在充满深度哲理和社会内涵的作品上,而期待着切近现实生活的作品的出现,池莉完成了从“诗意的写作”向“新写实”写作的创作变迁,迈出了“自我撕裂”的第一步。90年代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撑下日益蓬勃,审时度势的池莉很快为读者奉献了各种各样的“新都市”传奇,她在“新写实”的基础上又滑向了世俗化的深层——通俗化,迈出了“自我撕裂”的第二步。自此,池莉已经不再是一位纯文学的作家,而是一个彻底的通俗写手。第叁部分,解读池莉市民写作姿态的具体表征和由此带来的审美以及道德立场上的双重缺失。池莉一直严格遵循通俗的叙述手法:偏爱民间语体,努力依照时间的流程叙事等,在后期的“新都市”中更表现出了对故事传奇性的突出追求,但池莉一味迁就和取媚市民审美趣味的叙事策略已成为其创作发展的一个桎梏,造成了作品审美上的缺失。另一方面,池莉小说看似形而下的写作视角,对市民文化缺乏清醒而明确的批判以及无条件妥协,以及对市民的生活状态的自觉认同,则造成了其在道德立场上的缺失。<WP=42>第四部分,对池莉作品的运作方式进行考察,发掘潜藏其后的大众特质及其文化涵义。首先,大众文化不断深入让出版业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而池莉良好的市场潜质使自己博得了出版商的青睐,而积极的商业运作也让作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影像文化的迅猛发展让池莉找到了参与大众文化的捷径,根据其小说改变的影视作品日益火爆,但急功近利的追求必然导致池莉作品艺术水平的下滑。最后,在大众形象包装上,池莉独辟蹊径,以强化自己世俗的一面来赢得读者。总之,池莉的小说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读者眼中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众文化的一种了。鉴于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一种值得完全信赖的理想的文化, 它更多的是在取悦大众上下工夫,它缺乏否定和超越的维度,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和理想,因而不能对其抱有过多宽容的态度。当代的艺术家应在正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新境况的基础上主动回应现实新问题,不断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濡染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健康的审美享受,良性地适应而不是曲意地媚俗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地引导而不是消极地迎合大众的审美鉴赏习惯,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4-01)
池莉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池莉的婚恋作品展示给读者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牺牲,不是呼天抢地的大痛大悲,但却为读者揭示出情感困惑中痛苦挣扎的男性与金钱裹挟下情感异化的女性不容忽视的精神悲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池莉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崔丹,王松锋.冲不破的樊篱——论池莉小说的“中年群体”现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仇志君,秦惠娟.解读池莉作品中金钱裹挟下女性情感的异化现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
[3].张芳.“外热内冷”:“池莉现象”剖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
[4].李莉.消费文学语境下“池莉现象”探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9
[5].康新慧.透视池莉现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6].王桂青.池莉小说的民间文化形态及审美向度——兼议“池莉现象”[J].理论学刊.2008
[7].郑建华.人性的解构与救赎——余华、池莉小说中的审丑现象探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8].戴冠青,陈瑞煊.在多重视角中展现生存困惑与思考——池莉小说叙事的复调现象[J].闽江学院学报.2005
[9].肖佩华.新市民小说的崛起与市民文化精神的凸显——兼谈“王朔与池莉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2004
[10].刘小宇.大众文化挤压下的选择——“池莉现象”透析[D].吉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