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地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层,层析,西秦,震旦,岩石,石炭系,松科。
沉积地层论文文献综述
丛培泓,王海峰,杨建华,张文龙,齐昆博[1](2019)在《欠补偿沉积地层构造发育史研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欠补偿沉积地层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编制及相应的构造发育史分析一直未有很好的方法,以往的厚度法不能准确的描述古构造变化。本文从地层沉积时期的可容空间出发,通过可容空间来表述地层底界面的构造形态。可容空间的求取首先利用目的层补偿区段的顶、底界面建立可容空间变化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来求取欠补偿沉积区域的沉积基准面,经过欠补偿区域目的层的厚度校正早期构造的影响,求得目的层欠补偿区域的可容空间。最后经过可容空间的剥离,恢复目的层沉积时期的古构造形态。这一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欠补偿沉积地层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编制及相应的构造发育史分析的难题,对叁角洲前缘、碳酸盐岩台缘带、碎屑岩陆棚沉积等环境的构造发育史分析有很好的应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张跞颖,李长安,张玉芬,宋喆[2](2019)在《长江武汉段4.5~2.5 ka沉积地层与古洪水标志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游近年洪灾频发,武汉江段更是其防洪重点,开展武汉地区的古洪水研究,从而延长古洪水记录,对洪水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武汉地区河谷沉溺湖区SK10钻孔沉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MS ~(14)C测年技术厘定地层年代,通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与分析,与文献中记录的古洪水频发期进行对比,建立一套适用于长江武汉段古洪水沉积的识别指标,并对长江武汉段距今4.5~2.5 ka的古洪水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后湖与长江的分布关系,在钻孔沉积中选取粒度指标(P95、砂含量、平均粒径、黏土/粉砂、(粗粉砂+砂)/黏土)和地球化学指标(Na_2O、Al_2O_3、Fe_2O_3、Rb/Sr、Zr/Rb)作为古洪水频发期识别标志,对武汉地区的洪水频发期沉积有较好的指示作用。②通过指标识别出的古洪水频发期为:2608±30 a BP、2814±35 a BP、3094±35 a BP、3577±35 a BP、3830±35 a BP、3939±35 a BP、4084±35 a BP、4193±35 a BP、4391±35 a BP左右,与文献记录中距今4.5~2.5 ka的几次洪水频发期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4期)
张立斌[3](2019)在《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火山-沉积地层埋藏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宋站鼻状构造中,松科2井钻遇的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古生界基底,下白垩统沙河子组(K_1sh)、营城组(K_1y)、登娄库组(K_1d),上白垩统的泉头组(K_2q)、青山口组(K_2qn)、姚家组(K_2y)、嫩江组(K_2n)、四方台组(K_2s)、明水组(K_2m),以及第四系沉积物(Q)。本文从松科2井地层分层现状出发,恢复其埋藏史,这对盆地演化以及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松科2井取心段为登娄库组-基底,登娄库组以上的地层根据松科2井岩屑录井资料得出。通过对松科2井全井段岩心的观察、描述与分层,以及薄片的制作、观察与鉴定,将松科2井钻遇的不同地层进行岩性比例的详细划分,进行地层压实校正,从而得到每一地层的碎屑颗粒骨架厚度;对于其中火山岩的处理则通过结合长白山地区地表未经压实作用的火山岩与松科2井营城组火山岩,进行覆压孔渗测试后,得出适用于松科2井的火山岩孔-深计算关系;通过岩心资料,可以看出在松科2井中出现有两个主要的不整合界面,分别为嫩江组顶面和营城组顶面,本文分别利用声波时差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剥蚀量分别为851 m和654.45 m;对于沙河子组的底界年龄,进行LA-ICP-MS U-Pb测年得出为118.6 Ma;利用分段回剥原理,最终确定松科2井单井埋藏史。通过松科2井单井埋藏史的恢复和沉积速率的特征,松科2井在沙河子组—营城组时期,发生长时间快速的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分别为460.35 m/Ma和186.22m/Ma;营城组末期地层抬升剥蚀,剥蚀量为654.45 m;下白垩统登娄库组—上白垩统泉头组时期再次进入快速沉积埋藏阶段,沉积速率分别为120.62 m/Ma和101.77m/Ma;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时期,沉积埋藏速率略有下降,但整体依然处于较快速的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分别为52.24 m/Ma和72.94 m/Ma;上白垩统嫩江组发生短时间大厚度的快速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达到了216.25 m/Ma,到嫩江组末期地层回返转为快速的抬升剥蚀,产生了巨大的剥蚀量,剥蚀厚度851 m;上白垩统四方台组—第四系时期,地层整体处于缓慢沉积和埋藏,沉积速率和埋藏速率明显变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邓倩,徐建兵,程斌,韦志伟,廖泽文[4](2019)在《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层全岩和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地区广泛发育了震旦系-下寒武统从浅水到深水相的一系列黑色岩系,这套黑色岩系中富含了V、Mo、Ni、Co、Cr、Se、U等微量元素,尤其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有一Ni-Mo多金属硫化物富集层,在湘黔地区大规模成矿,对该金属富集层的发生机制和微量元素的来源还存在许多争议,目前的主要观点认为该矿层金属可能来源于海水或热液,由于黑色岩系中富含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对元素的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高翔宇[5](2019)在《西秦岭临潭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岩是地壳表层分布面积最广的岩石类型,沉积岩的研究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钥匙。西秦岭以广泛发育晚古生代沉积地层为特征,本文以西秦岭临潭地区晚古生代四套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岩石学、碎屑骨架成份统计、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区域地层对比等方法,综合研究西秦岭临潭地区四套晚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岩性、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沉积环境、源区构造背景、主要物源区、区域大地构造与盆地演化等一系列地质过程,并且取得了以下进展和初步认识:1.据岩性、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地层序列等特征差异,将临潭地区晚古生代四套地层(上泥盆统大草滩组、下石炭统巴都组、上石炭统下加岭组、二迭系十里墩组)划分不同岩性段,并初步恢复其古沉积环境:大草滩组划分叁段,下段为绿色砂岩段,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中段暗红砂岩段,为洪泛平原-浅湖沉积环境;上段含砾砂岩段,为辫状河-网状河沉积环境。巴都组划分上下两段,下段为青灰-黑灰色碎屑岩-板岩段,上段为黑灰色碎屑岩-灰岩段,两段中都存在大量海相生物化石,总体沉积环境应为海陆交汇滨海相。下加岭组划分上下两段,下段为灰黑色厚层块状灰岩段,反映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特征;上段为中薄层灰岩与板岩旋回性沉积,为浅海陆棚相沉积。十里墩组划分上中下叁段,下段为细碎屑岩段,中段为砂质板岩夹细碎屑岩偶夹灰质砾岩段,上段为细碎屑岩夹灰质砾岩偶夹板岩段,该组发育浊积岩典型的鲍马序列并具滑塌沉积特征,结合前人对该套地层古生物遗迹化石研究,十里墩组应为半深海-深海斜坡相浊积岩。2.大草滩组、巴都组、十里墩组砂岩岩石薄片的碎屑骨架成份统计表明大草滩组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少部分为长石岩屑砂岩;巴都组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少部分为岩屑长石砂岩;十里墩组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区。Dickinson判别图解中指示大草滩组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切割型岛弧区;巴都组物源区落点不如大草滩组集中,存在切割型岛弧区、混杂区,并向再旋回造山带过渡;十里墩组样品则主要落入过渡大陆和克拉通内部。源区构造背景的差异,反映由泥盆纪至二迭纪,研究区物源由“亲岛弧”向“亲大陆”的转变。3.从碎屑锆石形态上来看,大草滩组碎屑锆石磨圆度最差,反映近缘沉积特征最明显;十里墩组碎屑锆石相比较大草滩组、巴都组样品最小。十里墩组锆石的独特性同样反映在年龄频谱图中:大草滩组2件碎屑锆石样品峰值年龄分别为509 Ma、820 Ma、985 Ma和446 Ma、911 Ma;巴都组2件碎屑锆石样品峰值年龄426 Ma、885 Ma、957 Ma和452 Ma、812 Ma;十里墩组2件碎屑锆石样品峰值年龄为1873 Ma、2518 Ma和1890 Ma、2506 Ma。大草滩组与巴都组碎屑锆石主要为加里东期与新元古代早期年龄,十里墩组碎屑锆石主要为古元古代-太古代末期年龄。根据碎屑锆石年龄频谱特征及邻区地质体年龄及岩浆活动期特点,分析祁连造山带中东段与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为大草滩组与巴都组主要物源,华北板块西南缘古老基底物质为十里墩组主要物源。4.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将研究区沉积地层与西秦岭南带、祁连造山带同时代沉积地层进行地层、沉积环境对比,结合前人对研究区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提出了切合研究区地质事实的大地构造及盆地演化观点:在加里东末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背景下,晚泥盆世大草滩组沉积于此背景下的前陆盆地,是西秦岭海西期持续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在东古特提斯洋扩张背景下,勉略洋在石炭纪达到最大扩张阶段,研究区石炭纪巴都组、下加岭组沉积于勉略洋扩张影响下的裂陷盆地。二迭纪,秦岭造山带演化的特殊时期,二迭纪十里墩组浊积岩系无论从岩性、岩石组合还是碎屑锆石年龄都较研究区其他叁套地层表现出独特性。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独特性的深层次原因是二迭纪中晚期勉略洋北向俯冲,沉积盆地由原裂陷盆地向压陷盆地转换。(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苏朕国[6](2019)在《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火山—沉积地层地质特征、物源分析和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漫长演化历史的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中央造山系中西段,是中央造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历了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分割了东昆北构造带和东昆南构造带,是一条区域性的巨型构造变形带,是研究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转化和复合造山作用的理想试验基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研究为指导思想,以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为手段,通过野外实际观察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详细的室内综合研究,对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的空间展布、结构构造、物质组成、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碎屑骨架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取得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牦牛山组进行岩相学分析,牦牛山组中砂岩类型大多为岩屑砂岩,含量介于66%~83%之间,表明其成熟度较低。依据其岩石组合特征并考虑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将牦牛山组划分为叁个岩性段:下段为巨砾岩、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有少量的玄武岩夹层,为大陆高能环境快速混杂堆积,属于冲积扇沉积体系。中段为细碎屑岩段,岩石类型有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少量的中砾岩和细砾岩,为辫状河沉积体系。上段为火山岩段,其中火山岩主要为顺层展布的浅灰绿色流纹质安山岩、流纹岩,灰绿色厚层块状玄武岩,沉积岩主要为大量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呈渐变过渡并互层出现,整体粒度向上逐渐变细,显示出湖相沉积特征。(2)通过对牦牛山组剖面中砂岩样品的碎屑成分统计分析,牦牛山组碎屑物源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与少数混合造山带。砂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牦牛山组的源区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同时也有成熟大陆石英质沉积物的存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个别来自被动陆缘或大陆岛弧。此外,结合Huntsman—Mapila et al总结的大陆裂谷冲积扇(AF)和湖泊相沉积区(LB)的图解,综合分析认为牦牛山组盆地类型为陆内裂谷盆地。(3)通过对牦牛山组中获得的2件碎屑锆石样品进行分析表明,牦牛山组中最小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为421.4±10Ma,可以代表牦牛山组沉积时代的下限,结合该区域牦牛山组上段顶部片理化变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09.5±4.6Ma(裴先治,未刊数据),研究区牦牛山组的形成时代可限定在顶志留世—早泥盆世。(4)通过收集前人在区域上报道的各种岩浆事件的年龄信息,并与研究区或相邻区域较老地层中获得的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对比,认为牦牛山组的物源可能来自东昆仑太古代陆核,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年龄可能来自东昆仑地区及柴北缘地区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年龄可能包含了东昆仑以及柴北缘地区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之后Rodinia超大陆聚合初期相关的众多热事件信息,新元古代年龄可能反映了东昆仑造山带和柴北缘地区围绕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过程中的一系列热事件。而古生代年龄信息则主要来自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扩张—俯冲—消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洋脊型蛇绿岩、SSZ型蛇绿岩、活动陆缘岩浆弧和后碰撞型花岗岩等,柴北缘地区洋—陆俯冲以至稍后发生的陆陆碰撞期间所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也可能为其提供了部分物源。结合碎屑锆石年龄信息所反映的不同时代年龄信息占比和峰值特点,并与邻区出露的岩体时代进行对比后进一步认为,侵入白沙河岩组与小庙岩组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花岗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背景的纳赤台岩群火山岩、东昆北岩浆弧中的早古生代陆缘弧型花岗岩以及同碰撞—后碰撞型花岗岩为牦牛山组的主要物源,其中纳赤台群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此外,以白沙河岩组和小庙岩组为主的古元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也为牦牛山组提供了少量物源。(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赵书跃,卓胜广,牛犇[7](2019)在《沉积地层中火山沉积岩夹层中粘土矿物成因和成岩作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岩地层序列中包含着火山沉积岩、熔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内的粘土夹层。这类粘土矿物具有相对单一母岩物源成分。研究粘土矿物演化特点有利于标记岩石成岩作用环境。高分辨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证明,在玄武质火山沉积岩的杏仁体中,绿泥石结晶体中心形成一个核,在这个核心周围纤维状的蒙脱石晶体形成一个壳层。绿泥石晶体的生长方向和晶面的接触关系表明绿泥石的析出晚于壳层的纤维状蒙脱石晶体。作为母岩的火山沉积岩中蒙脱石和浊沸石的矿物共生组合表明岩石样品没有被成岩作用和低温热液变质作用影响。因此,杏仁体形成在岩浆冷却和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绿泥石和蒙脱石晶体组合受岩层内部流体演化控制。流体低SiO_2、相对高的FeO和Al_2O_3含量是绿泥石结晶析出的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高恒亮,王凯文,韦祖宁,胡沛青[8](2019)在《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枣林沟石炭-二迭系沉积地层及岩石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明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沉积地层和岩石学特征,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显微岩相学方法研究了离柳矿区枣林沟地层和岩石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石炭系厚约14. 5 m,仅存上石炭统本溪组C_(2b)和太原组下段C_(2t);二迭系厚度超过112m,包括太原组上段P_(1t)、山西组P_(1-2s)、下石盒子组P_(2x)和上石盒子组P_(2-3s)(未见顶)。可见该区沉积地层主要为二迭系,并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碳酸盐岩和铁质岩。铁质岩主要组成矿物为褐铁矿,碳酸盐岩仅见于太原组上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李想,苏志珠,韩瑞,柳苗苗,梁爱民[9](2019)在《风成沉积地层化学元素记录的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毛乌素沙地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沙漠变迁的理想场所。选取沙地东缘风成砂/古土壤/湖沼相沉积序列,以常量化学元素含量及比值变化揭示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常量化学元素氧化物含量在全剖面上呈SiO_2>Al_2O_3>K_2O>Na_2O>Fe_2O_3>MgO>CaO,且在不同沉积相中含量存在差异;常量化学元素氧化物与<63μm粉黏组分及磁化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Al_2O_3、 Fe_2O_3、 MgO叁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且与粉黏组分、低频磁化率(X_(lf))也呈显着正相关性,表明<63μm粉黏组分、X_(lf)可以反映夏季风的强弱;全新世气候变化存在多次暖湿冷干波动, 10.39 ka BP之前出现3次快速的气候颤动,表现为3层风成砂与3层湖沼相互层沉积,指示存在3次冬夏季风交替变化; 10.39~9.34 ka BP、 8.68~8.29 ka BP、 2.72~1.34 ka BP为3次明显的冬季风势力增强、风沙活动加剧的相对冷干气候;在9.34~8.68 ka BP、 8.29~2.72 ka BP、 1.34~0.62 ka BP为3次明显的夏季风盛行、降水增多、生草成壤的相对暖湿气候; 0.62 ka BP之后与现代气候状况相近。化学元素及其比值反映出毛乌素沙地具有千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并与北半球其他地区气候变化有着良好的对比。(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9年03期)
赵维娜,张训华,邹志辉,吴志强,郝天珧[10](2019)在《基于OBS数据的南黄海沉积地层速度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黄海盆地是在前古生代变质基底及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相迭合盆地.本文基于南黄海深部地学探测的主动源地震数据(OBS2013测线),通过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利用初至波走时反演得到测线下方沉积层的纵波速度结构,结合多道地震、重、磁等资料,综合分析南黄海盆地北部沉积地层的特征.结果表明,OBS2013测线下方的地层纵、横向上有多个速度分界面,纵向上以印支面为界,下部挤压与上部伸展地层速度分别呈现高、低速特征;横向上表现为众多断裂,断裂控制了盆地发育,个别断裂发生走滑.断裂将速度剖面划分为四个纵波低速区和五个高速区,6km深度以内纵波速度的低值区(<4.5km·s-1)是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而高值区(>5km·s-1)归属于不同的形成机制:北部高速区对应千里岩隆起区的变质岩,中部高速区是被挤压的海相沉积地层,南部高速区属于中部隆起,为埋藏较浅、但厚度较大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部分位置可能含有火成岩.北部坳陷的中、南部区域,在陆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之下的海相地层中发育砂岩,该区域(埋深不超过6km)的砂岩沉积分布于约2km厚度的地层中.(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沉积地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中游近年洪灾频发,武汉江段更是其防洪重点,开展武汉地区的古洪水研究,从而延长古洪水记录,对洪水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武汉地区河谷沉溺湖区SK10钻孔沉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MS ~(14)C测年技术厘定地层年代,通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与分析,与文献中记录的古洪水频发期进行对比,建立一套适用于长江武汉段古洪水沉积的识别指标,并对长江武汉段距今4.5~2.5 ka的古洪水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后湖与长江的分布关系,在钻孔沉积中选取粒度指标(P95、砂含量、平均粒径、黏土/粉砂、(粗粉砂+砂)/黏土)和地球化学指标(Na_2O、Al_2O_3、Fe_2O_3、Rb/Sr、Zr/Rb)作为古洪水频发期识别标志,对武汉地区的洪水频发期沉积有较好的指示作用。②通过指标识别出的古洪水频发期为:2608±30 a BP、2814±35 a BP、3094±35 a BP、3577±35 a BP、3830±35 a BP、3939±35 a BP、4084±35 a BP、4193±35 a BP、4391±35 a BP左右,与文献记录中距今4.5~2.5 ka的几次洪水频发期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地层论文参考文献
[1].丛培泓,王海峰,杨建华,张文龙,齐昆博.欠补偿沉积地层构造发育史研究技术[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张跞颖,李长安,张玉芬,宋喆.长江武汉段4.5~2.5ka沉积地层与古洪水标志识别[J].地质论评.2019
[3].张立斌.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2井火山-沉积地层埋藏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邓倩,徐建兵,程斌,韦志伟,廖泽文.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层全岩和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高翔宇.西秦岭临潭地区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地质特征及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19
[6].苏朕国.东昆仑东段洪水河地区牦牛山组火山—沉积地层地质特征、物源分析和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19
[7].赵书跃,卓胜广,牛犇.沉积地层中火山沉积岩夹层中粘土矿物成因和成岩作用特征[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9
[8].高恒亮,王凯文,韦祖宁,胡沛青.河东煤田离柳矿区枣林沟石炭-二迭系沉积地层及岩石学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9].李想,苏志珠,韩瑞,柳苗苗,梁爱民.风成沉积地层化学元素记录的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19
[10].赵维娜,张训华,邹志辉,吴志强,郝天珧.基于OBS数据的南黄海沉积地层速度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