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孟浩,黄贤金,杨俊,林柄全
关键词: 流空间,经济联系,百度指数,社会网络分析,区域结构,淮海经济区
来源: 经济地理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经济体制改革
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17ZDA061)
分类号: F127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2.001
页码: 1-10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3446K
下载量: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