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论文

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论文

摘 要:“丧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这一现象折射出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因“相对剥夺感”而导致群体幸福弱化,使用“防御性悲观”来主动污名化。要培育青年积极的社会心态,在国家层面,需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解决社会矛盾,加强文化滋养,突出价值引领;在社会层面,需要强化网络媒介和商业资本监管,注重舆论引导,净化传播载体;在个人层面,需要提高媒介素养推进个体行为建设,主动调节情绪,形成正确认知。

关键词:丧文化;积极社会心态;培育

社会心态是社会和谐状况的“晴雨表”,它通过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社会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感和社会情绪等感受,反映人们的客观体验、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折射社会风气状况和社会整体发展状况。党中央非常关心青年群体,十分重视对这一群体进行社会心态的正面引导和精心培育。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党和政府开展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社会心态。

90后、00后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培育他们的积极社会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体保持身心和谐,更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而更好地构建美好的和谐社会。虽然当下青年社会心态总体基调是积极的,大部分青年呈现阳光自信、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心平气和、求真务实、客观理性、开放包容的心态,但近年来以“废柴”“葛优躺”“熊猫瘫”等为代表的“丧文化”风靡网络,青年纷纷用各种图片、文字、视频表达自己颓废、消极的心理,并在集体的自我否定、自我解嘲中营造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色彩。“丧文化”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指青年群体的学业、事业、感情等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顺而失去希望和奋斗的动力,从而表现出颓废和绝望难以自拔的生活状态。在“丧文化”盛行的背景之下,迷茫、郁闷、冷漠、功利、偏激等负面社会心态也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和扩散。因此,有必要对如何预防青年群体负面社会心态进一步扩散进行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稳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精神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

一、“丧文化”折射的青年社会心态

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社会分化、阶层固化和精英僵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空巢青年”“新留守青年”“佛系青年”和“隐形贫困人口”等青年群体相继出现,重构了青年群体表征。网络传播及时而广泛的助力,使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青年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自“葛优躺”图片成为表情包新宠之后,各种“丧文化”反鸡汤悄无声息地在青年中传播开来,引发了青年群体的认同和共鸣,大家积极认领、接力转发,并纷纷表示“说的就是我,不用再怀疑”。“丧文化”是当代青年社会心态的表征,成为青年群体自我标榜的颓废标签。

1.“中国式焦虑”:负面集体情绪蔓延

春节前夕,“春节回家焦虑症”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激烈讨论和强烈共鸣,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亲友同学相互攀比、人情往来高昂消费等诸多问题让年轻人头疼不已。在现实生活中,促使年轻人陷入焦虑情绪的诱因远不止于此。2019年春晚“爆款”节目之一的小品《占位子》直击教育痛点,引发青年的强烈共鸣,这折射出人们面对阶层固化现状所引发的焦虑心理。在阶层固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当青年难以突破上升瓶颈,同时被各种现实压力困扰时,焦虑情绪便由此产生。

所谓高校国有资产指的是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由高校占有和使用的,且以货币形式计量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资源的总和。高校的国有资产是高等院校从事基础教学、科学研究、日常运行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典型指标。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资产使用效率的最大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客观要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走机制创新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道路,从多角度、多层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青年群体正处在为学业、事业持续奋斗的年龄,绝大部分青年都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但激烈的职场竞争、快速增长的物价、分布不均的教育医疗资源,让其感到压力倍增,焦虑不已。这种焦虑表现为生存焦虑和职场焦虑。在有房有车“标配生活”压力之下的“中国式焦虑”在网络中表现明显。每年各省市平均工资公布后,“中国式焦虑”话题总会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平均”“拖后腿”,并引发青年群体强烈共鸣。“杯具”“鸭梨”“伤不起”“悲催”“蓝瘦香菇”等热词的流行,是青年焦虑情绪集体爆发并不断传递和加强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弱势群体一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其他群体的状况也不乐观。从“相亲价目表”到“相亲鄙视链”,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到“陪孩子写作业急到心梗”,从“脱发90后”到“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网络热词中弥散着青年集体焦虑的味道。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和飙升的房价物价,加上高昂的教育投资,年轻人们不得不以透支身体健康来应对支出所需,但这种应对方式也加剧了焦虑情绪。当人们努力打拼却发现追求的“标配生活”可望而不可即时,“丧文化”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可谓是真情流露[1]。

3.增值税优惠。煤炭企业所涉及到的整个流程是十分复杂的,在进行煤炭加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不能用作销售。但是这些产生的固体废物可以用作煤炭企业下设的电力、热力公司作为燃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还可以产生额外的效益。我国对这部分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

生存焦虑又伴随着知识焦虑与身份焦虑的出现。在知识经济时代,职场压力大,青年担心如果停止学习就会跟不上迅速变革的时代而被淘汰,所以需要时刻把“学无止境”当成座右铭并时刻践行。终身学习将会成为常态,青年需要协调工作和学习更新之间的关系。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容易被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席卷,青年时常感觉难以完全吸收而恐慌,这就导致了知识焦虑。身份焦虑也时常困扰着青年,英国学者阿兰·德波顿曾说,在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所以人们的期待也更多,这导致人们对地位产生焦虑[2]。青年在社会变革中也容易在身份地位转化过程中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造成地位恐慌现象[3]。

2.“防御性悲观”:主动污名化

防御性悲观是介于乐观和悲观的中间状态,指的是虽然曾经有过成功的经历,但在面临类似的情景时,仍然对结果抱着较低的期待,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的一种心态。美国Norem和Cantor等心理学家认为,防御性悲观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认知策略,可以通过降低期望来保护自尊,预防真正失败导致的受挫感[4]。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人类会在日常行为中有意识地利用符号进行表演,从而塑造社会化的自我。在成长过程中,青年群体总会憧憬着理想的人生,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遭遇挫折时,就会采取防御性悲观策略,通过降低期望值来舒缓压力。在网络上,青年纷纷用“屌丝”“矮穷矬”“单身狗”“隐形贫困人口”等热词自嘲,通过主动污名化塑造“丧”的社会化自我。

从技术原理角度而言,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是借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外源蛋白质,并与显色酶反应,通过结合反应实现分离检测。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不可溶蛋白质的分析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出蛋白质含量,并且与蛋白质预定限值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转基因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社交圈中,人们可以展示不同的形象:或追求完美,或自我丑化。而当前众多青年选择的是自我丑化这种防御性悲观的交际方式,通过低预期用悲观的形象展示自我并进行角色表演。“当觉得自己又丑又穷的时候,不要悲伤,至少判断还是对的”“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有时候不努力一下,就不知道什么是绝望”等类似的自黑段子数不胜数。青年主动接受、主动选择悲观颓废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叛逆的表达,是不服从社会给予的负面标签而主动污名化的叛逆表达。其实,青年并不是真的认定自己“一无是处”,而是用这种夸张的方式放大“小确丧”,控制自身高期待进而减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避免失败带来的痛苦[5]。

网络媒介是青年群体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话语权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网络媒介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应通过向公众传播和宣传正能量以达到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目的,但当前有些网络媒介却有选择性和倾向性地进行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现象明显,导致有些错误价值观广泛传播,容易对青年群体产生误导,使之产生认知偏差。

3.“相对剥夺感”:群体幸福弱化

“丧文化”的流行也与青年群体喜欢跟风娱乐有关。“丧文化”迎合了青年群体对现实的无奈感,“丧”的网络流行语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契合了青年群体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需求,同时,也因他们认为这是时尚流行文化而跟风娱乐。青年面临经济、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诸多压力,需要平衡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化解内心的焦虑不安,与其紧绷神经,还不如自我调侃。采取“丧文化”这种对现实的温和对抗,是个体自我缓解压力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14]。

二、青年“丧文化”成因剖析

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青年社会心态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青年现状,从深层次了解“丧文化”产生的原因,是培育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前提。

1.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价值冲突聚集

政府作为退役安置工作的主导者,克服安置难关,树立积极的安置态度;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结合当地资源,在大政方针下寻求合适的安置方式方法;关于职业转换培训工作,相关部门可以把重心放在研究制定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大纲,确定培训教材,规范课程设置,完善培训体系。在培训前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评估,明确培训目标。并做好监督管理的职能,以检验运动员的培训效果,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就业能力,提高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率[38,39]。

现实社会中,时常出现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产生激烈冲突的情况。西方价值观通过文化传播等多种渠道,入侵青年群体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当代青年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与传统价值观倡导的集体主义和集体价值产生认同冲突,甚至产生道德失范现象。当难以平衡内心的价值冲突时,青年群体只有通过自嘲、自我否定的“丧文化”表达自己悲观、绝望的情绪。

其次,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群体的滋养浸润,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群体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的思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7]”。在新时代,理应通过教育、宣传等渠道在青年群体中大力弘扬崇尚英雄、崇尚科学、传承历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青年群体在学习中体会并认同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理念,自强不息、以德养心、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促使青年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同时,进一步在青年群体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引领青年形成远大的理想追求和正确的社会认知,引导青年群体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2.网络媒介和商业资本推波助澜

“丧文化”主要在青年群体日常交流与网络媒体中流行,其广泛传播离不开网络媒介和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丧文化”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始于青年群体纷纷通过自嘲、自黑的形式在网络上疯传毒鸡汤金句,在社交媒体中裂变式传播“葛优躺”“熊猫瘫”“懒蛋蛋”“丧猫”“悲伤蛙”等“丧”气满满的表情包,表达自己对这种悲观态度的认同和释然。网络媒介与现实社会的空间维度不同,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隐匿性等特性[11]。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丧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网络行为报告》显示,青年群体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6小时。网络空间为人们的交流搭建了更为顺畅的互动平台,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是网络媒介的实践者和追捧者,也是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和建构传播者,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表达自我、宣泄情绪、宣扬个体意识。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都深受网络影响。焦虑无助的集体心理,在网络的传播下,迅速风靡于青年社交空间。“丧文化”的传播其实是青年群体通过网络自嘲和进行情绪宣泄、自我减压的方式。

“表达差异”又可细分为近义词、词义扩大(可以根据语境具体化)、词义增加(表示强调)、词义相对(译者用了相反的思维来翻译术语)、使用相对的普通词。“语法差异”又可细分为定语修饰(不同形式的定语)、定语修饰(介词不同)、名词性术语译成句子、从句、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名词术语译成现在分词、名词术语译成形容词或过去分词作定语。

网络媒介和商业资本在青年社会心态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数字媒体、手机报纸、自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传媒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天地,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网络在不断带给人们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往往因良莠不齐的信息迅速传播而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尤其要重视网络媒介在舆论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对舆论形成正面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青年社会心态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社会转型时期总是会难以避免地出现社会结构改变、经济体制转换、各种利益调整分化,并由此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导致人们面临的社会风险与日俱增。贫富差距增大、阶层固化严重,让人感到“社会不公正”[7]。社会转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真空和个人焦虑状态、社会失序状态和意义丧失状态[8]。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双重压力既需要激发生产力活力,也需要刺激现代社会的消费欲望,由此导致青年群体产生无力感、颓废感,“丧文化”应运而生[9]。当“寒门再难出贵子”,青年不得不用悲观的心态去接受并面对现实。

3.青年群体自我意识觉醒跟风娱乐自我减压

对于社会上盛行的正能量心灵鸡汤,青年总感觉是“正确的废话”,听着有理,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也容易让人产生认知偏离。如“努力是成功的捷径,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就”这种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与自身的努力有关,还受天赋、能力、机遇、现实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一味相信鸡汤,就容易丧失理性思维。心灵鸡汤多了,还容易使青年群体产生厌倦心理。“丧文化”的出现,刺激了青年群体的自我意识觉醒。诸如“只要你非常努力,总有一天会发现,你永远无法拉近你跟有钱人的差距”“生活会让你苦上一阵子,等你适应以后,再让你苦上一辈子”等毒鸡汤的出现,是青年用自嘲和调侃的方式对现实和人生进行的理性反思。在反思中,青年用“丧”的表达方式进行示弱和自我矮化,以此寻求安慰和自我保护[13]。

近期,因在直播时表示不知道“知网”而引发的娱乐明星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反映出公众对学术腐败的痛恨、对教育公平的渴求。公平正义涉及教育、医疗、司法等关系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必备条件,因此,社会公平正义一直是青年关注的焦点。2019年初,微博上一则“一小学有194位博士家长”的热搜格外引人注目,引发了人们对“贫富分化、阶层差距”等话题的热议。在阶层固化的今天,“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红二代”“拼爹拼妈”“寒门再难出贵子”“贫困代际传递”等现象的出现,以及阶层流动困难的问题让青年群体无所适从。青年普遍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财富程度、权利拥有等诸多方面都属弱势群体,尤其是面对就业、升迁、婚恋、购房、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时,时常会有无力感和失控感。“全民弱势心态”的蔓延,让青年产生自我认同焦虑,纷纷用“屌丝”“矮穷矬”等身份标识来自嘲,也经常用诸如“你全心全力做到的最好,可能还不如别人的随便搞搞”“以前觉得靠关系的人一定很无能,接触过后发现人家还真样样比你强”的“丧格言”“鞭策”自己。这些“丧格言”表达的是青年人对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阶层固化上升渠道受阻的不满,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和反抗。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与收入动辄上千万的明星和生活奢靡的富贵相比,普通青年人时常感觉囊中羞涩、生活寒酸,即使明星距离现实生活较远,青年人也往往通过与同龄人、周边群体、不同阶层的对比和参照,发现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不均,职场职位提升空间和机会不对等,社会分层严重、流动缓慢。这些巨大的差距就是社会不公的具体体现,直接导致青年群体的相对剥夺感严重,幸福感被弱化[6]。

三、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1.固牢基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解决社会矛盾,加强文化滋养,突出价值引领

要培育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基础和关键在于解决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更好地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改善社会民生的水平。当前,青年群体普遍密切关注就业、住房、收入、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类的热点问题。在多重压力激增的背景下,着力解决好这些青年群体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真正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盛景,从而从根本上减轻青年群体的焦虑感。要通过防范民众生活风险来提高安全感,满足民众迫切需要来提高获得感,不断积累获得感来提升幸福感[15],为培养良好社会心态奠定基础。同时,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各项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协调好不同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多方调研、慎重决策,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尽量规避和疏导他们的社会不公平感,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当然,不断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应在社会建设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青年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心理疏导服务,确保在青年群体面临心理服务的需求时,相关部门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疏导,避免因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社会问题,有效提升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16]。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追求安全感是人除了生理需求之外的基本初级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变革的速度,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组织结构不断转型,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人工智能持续迭代、大数据挖掘瞬息翻新,这些在带给人们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刷新着人们的创造力。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而有些职业却丧失发展空间。如代驾、数据挖掘工程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不断出现,收银员、速录员、传统流水线工人、翻译等职业将逐渐消失。抖音、快手等催生“网红”,使得一些低学历的青年可能由此改变命运,获得比传统高学历白领更高的收入。在风险社会中,青年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社会流动较快,人们传统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被彻底打破,人际关系疏离现象严重。与此同时,个人发展规划、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存在着不确定性,时常让青年感到不安全,导致青年群体在多样选择中变得愈加迷茫。当迷茫遭遇无助,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常成为青年群体负面情绪的导火索[10]。

2.推动关键:强化网络媒介和商业运营监管,注重舆论引导,净化传播载体

为了迎合青年群体叛逆心理,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借势提高品牌认同度和曝光率,商业资本不断乘势涌入,市场上开始出现“丧茶”、分手花店、UCC咖啡负能量语录、“没希望酸奶”等与“丧文化”相关的“网红”商品,并深受年轻人推崇。文化市场上,《马男波杰克》等动画片(影视作品),“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跟狗一样,你真是误会大了,狗都没你那么累”等负能量文案,“感觉身体被掏空”等歌曲迅速走红。“丧营销”打破了传统的销售策略,点燃了大众负面社会心态和情绪,成为市场新热点[12]。商业资本的加入说明了青年群体对“丧文化”的认同,但同时,这些商业资本的投入也加剧了“丧文化”在青年中传播的速度。

舆论环境在培育积极社会心态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统一思想、鼓舞士气,而错误的舆论导向误人终身、贻害无穷。网络媒介应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深入生活,挖掘素材,聚焦好人好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好中国声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青年,用共同担负的责任唤醒青年,用坚韧不拔的毅力鼓舞青年,增强青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通过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要通过线上线下,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动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8]。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除了正能量的传播外,在出现负面舆情事件时的有效处置也会影响到青年社会心态。当出现负面舆情时,政府应冷静应对,努力把控舆情发展方向。首先,要科学研判、理性应对,澄清事实、正面疏导;其次,要主动介入、及时发声,紧握主导权、坚守话语权。

当今社会,网络造谣的违法成本较低,因此,有些不法分子会钻法律漏洞,通过网络谣言制造恐慌,形成负面的网络舆情事件,从而导致青年群体负面社会心态的形成。2019年3月,“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问题事件”伊始,就被发现有“七大谣言”在网络上大面积传播,引发了公众恐慌并形成负面社会舆论。因此,在对网络媒介进行科学监管时,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不仅要严惩违法分子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导致社会恐慌和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的行为,也要规范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运行模式,不断强化对媒体的监管。

集大成是研究复杂性问题的基本要求,也是研究会数十年坚持的工作方式。研究会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及科研活动管理,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理论方法探索和创新,在面向现实问题系统工程研究及应用实践中,都把集大成创智慧作为基本工作模式。

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备受青年群体青睐,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和完善,对其监管存在不少隐患,其内容良莠不齐。这对青年群体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形成挑战。政府部门应加强相应的监控、监管和利用,培养一批专职工作队伍,通过技术和行政手段,对青年社会心态进行监控,同时净化网络环境,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社会心态[19]。青年社会心态也会受商业资本的投入方向和商业资本的炒作热度影响。因此,在对市场进行监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商业资本的投入方向进行把控,对一些明显会形成负面社会效应的商业投资加以适度干涉,避免过度的负面消费。如在商标注册环节,对一些过分反映负面情绪的商标不予注册。

目前针对空间调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复杂度的检测算法上,最大比合并(Maximum Ratio Combining,MRC)是最早的SM检测算法之一,它将SM的检测分为独立的两步:即先检测激活的发射天线序号,再检测发送的调制符号,该方法简单易实现,但是对信道有所限制,只适用于部分信道环境.最大似然检测[6]通过穷举搜索的方式遍历所有的星座符号和天线序列,可以达到最优性能,但其计算复杂度(C)随着发送天线数、接收天线数及调制阶数的增加而指数增加[2].

3.强化重点:提高媒介素养推进个体行为建设,主动调节情绪,形成正确认知

青年社会心态的形成与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密切相关。青年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不足,情绪易外显且易相互感染,有的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其对社会现实非理性的认知会导致思维局限和认知局限,容易导致负面社会心态的形成。同时,青年群体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比较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对国际、国内的国情、民情了解不深。他们对国家在转型期出现和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缺乏较为理性的认识和辩证深入的思考,容易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群体乐于追逐潮流,存在泛娱乐的思维方式,对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理性思考不足,容易盲从潮流,影响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20]。同时,青年群体既是网络信息的享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过分依赖网络,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渠道主要来自网络中的道听途说。网络信息鱼目混珠,甚至充斥着蛮横暴力,容易使青年群体产生不良社会心态。因此,青年群体需要提高媒介素养,减少青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不断推进个体行为建设。

青年群体应学会主动调节情绪,形成正确的认知。在社会转型期,青年主体意识强烈,但由于对现实充满理想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往往欠缺理性思考而显得不客观。有时又会因自我定位不清晰而产生错误认知,导致情绪化的体验和行为,不利于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因此,青年群体需要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首先,要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培养理性思维。其次,要用优势视角看问题,善于发现美、感受美、宣传美,预防悲观心态产生。再次,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社会心态。总之,青年群体要端正价值观,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用积极包容的心态看待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保持乐观心态。

参考文献:

[1]刘璐,谢耘耕.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J].新闻界,2018(10):76-78.

[2]化麦子.都市青年的身份焦虑与网络亚文化的抵抗逻辑—关于网络“小清新”亚文化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3][13][14]李芳英.“佛系青年”背后的社会心态剖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12):1-4.

[4]邓丽群,黄代翠.自尊与防御性悲观的关系:情绪性的调节效应[J].科技经济导刊,2016(35):97.

[5]李玉竹,刘新玲.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心态剖析及对策—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6):106.

[6][10]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23-27.

[7]孙嘉明.社会浮躁的百年历史回溯及深层原因初探[J].探索,2015(2):109.

[8]张晓庆.社会工作介入:提升“青马工程”育人实效的现实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7(9):116.

[9]程明.以“上文化”消解“丧文化”[J].人民论坛,2018(7):128.

[11]张翔.网络空间中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与治理逻辑[J].探索,2017(2):176.

[12]陈瑾.“丧”文化及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路径[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56-58.

[15]王俊秀,陈满琪.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6][18]陈虹.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汇聚砥砺前行力量[J].红旗文稿,2018(20):39.

[17]陈振凯,雷龚鸣,何美桦.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6-07-13(12).

[19]孟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20]欧阳瑜华.当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青年亚文化背景下的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2018年度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平台)开放课题“社会工作视域下的幼儿园德育实效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18KFKT04)的研究成果]

张晓庆: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程旭辉

标签:;  ;  ;  ;  ;  ;  ;  ;  ;  ;  ;  ;  

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