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陵矿集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铜陵,成矿,测试,成矿作用,斑岩,伊利石,黄铁矿。
铜陵矿集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善谋,黄博[1](2019)在《铜陵矿集区土壤Cu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DGH)模型,研究了铜陵金属矿集区凤凰山地区土壤中Cu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pH为5.0、5.0~2.0时,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临界点分别为222.22 mg·kg-1、81.68 mg·kg-1,爆发点分别为438.75 mg·kg-1、384.99 mg·kg-1。随着酸性程度的增强,具有爆发Cu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可能的区域面积增大,临界点和爆发点均提前。地球化学背景异常和矿业开发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壤重金属长期输入;酸雨和矿业的酸性排水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环境容量变小等因素是DGH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聂全新[2](2019)在《现代实验测试技术在铜陵矿集区成岩成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总结叁类现代实验测试技术包括以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现代大型仪器为主体的多元素同时测试技术与辉钼矿Re-Os、锆石U-Pb定年技术,S、Fe、Cu等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微区分析技术在铜陵矿集区成岩成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说明现代实验测试技术是地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施珂,杜建国,万秋,陈芳,蔡杨[3](2019)在《安徽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体年代学研究及其成矿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人在铜陵矿集区获得的大量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数据,本文补充测定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棋子坑、瑶山、荷花塘等11个小型侵入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年龄分布在147~131 Ma之间。通过对区内成岩-成矿时代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该区为一燕山期陆内"瞬时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的大型矿集区。区内燕山期成矿岩体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类、石英(二长)闪长岩类和辉石(二长)闪长岩类等3类中酸性侵入岩,其成岩时代主要集中在152~130Ma之间,其中,花岗闪长岩集中在148~137 Ma、石英(二长)闪长岩在152~130 Ma、辉石(二长)闪长岩在150~134 Ma,区内主要矿床中获得的辉钼矿Re-Os成矿年龄分布在141~137Ma,成岩与成矿时代相差约10Ma以内,且成矿年龄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特征,区内相邻矿田成矿时代相差2Ma左右。铜陵矿集区在141~137 Ma的短时限内叁次幕式大规模成矿作用为全球陆内岩浆成矿作用中所罕见。(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徐亮,陈天虎,谢巧勤,孙少华,陈平[4](2019)在《安徽铜陵矿集区胶状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铜-金-铁-硫成矿带内最重要的矿集区之一,区内长期的岩浆热液活动、构造运动、成矿作用等使铜陵地区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矿集区内矿床普遍发育受石炭系地层控制的层状、似层状铜金铁多金属硫化物矿体,这些矿体既具有某些同生矿床的特征,又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关于铜陵矿集区层状含铜(金)硫化物矿床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1)沉积-迭加改造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杜建国,兰学毅,万秋,陈芳[5](2019)在《铜陵矿集区浅表地质结构与深部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铜陵矿集区浅表地质特征分析,结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区内地壳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区内地壳具有多层结构的特征,尤以盖层与基底之间(埋深12km左右)存在拆离构造带是联系浅表与中下地壳的关键界面,界面上盖层构造为一自北西向南东逆冲断褶带,界面下基底运动方向与盖层运动方向相反;拆离构造带为上部"岩浆房"聚积位置,深部岩浆房在壳幔边界;区内浅表与盖层内断裂、褶皱系统与深部拆离构造带等构成了区内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浅表分布的矿床、矿田是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表征。(本文来源于《安徽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孙涛,李杭,吴开兴,陈陵康,刘卫明[6](2018)在《铜陵矿集区断裂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矿集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域岩浆侵入和成矿作用,为了定量表征区域断裂的复杂度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分别采用了计盒维数法和多重分形谱计算了全区和4个子区域的断裂分形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断裂在0.1~3 km的尺度内具有良好的自相似性,盒维数为1.29。4个子区域多重分形谱宽Δα的大小排序为I区>II区>III区>IV区,Δα的大小关系与区域实际成矿有利度的强弱关系高度吻合。断裂的多重分形谱宽Δα可作为区域成矿预测的一个量化指标,本区形成大规模铜多金属矿化的断裂临界Δα应在1.35左右。(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何柳昌[7](2018)在《铜陵矿集区沙滩脚西南地区隐伏岩体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为弱磁异常区,查明隐伏岩体的赋存状态是进行深部找矿潜力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垂向一阶导数ΔTh_z与水平方向导数模ΔTh_s进行参数变换,即航磁ΔT化极斜导数M=atan(ΔTh_z/ΔTh_s)来突出隐伏岩体引起的弱磁异常。依托正在实施项目中的物化探及ZK31、ZK32钻探成果,结合以往的区域物化探推测成果对斜导数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内隐伏岩体的分布规律,桥头扬岩体的中心部位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岩体呈"漏斗"状,下延深度有限。在研究区西南部的高山疃地区圈定了一个隐伏岩体,规模较大,且与凤凰山岩体存在同源的可能。认为在高山疃地区深部是寻找铜金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矿集区其它弱磁异常区进行隐伏岩体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殷延端[8](2018)在《铜陵矿集区桂山地区铜多金属矿的成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山地区位于铜陵矿集区的东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板块北缘,下扬子坳陷带中部之铜陵隆起与繁昌坳陷的交接地带。近年来在桂山周边地区相继发现了姚家岭特大型锌金多金属矿床和朱家冲铜矿床、桂花冲铜矿床、桂山铜多金属矿床等一批中小型矿床。该区多年的找矿成果表明桂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中深部找矿具有较大潜力。本研究采用地球物理技术(重磁异常信息)与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1:50000重磁异常信息的解析为先导,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条件分析、重点区域高精度重磁(1:10000)异常特征的地质解译和典型矿床剖析及成矿规律研究,对桂山地区内重点区域的中深部成矿靶区进行了预测。首先,通过合肥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重磁数据处理及叁维反演平台”软件,对桂山地区已有的1:50000区域重磁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后的异常进行了“二次解译。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重磁异常特征解译,确定了铜陵隆起、繁昌盆地、宣南坳陷及戴公山背斜、蝌蚪山背斜、桂集向斜、沙滩脚岩体、戴家汇岩体、狮子形岩体、青山-西牛山岩体以及蝌蚪山破火山口的分布位置,确立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格架。在此基础上,在桂山地区内选择约10km~2的重点地区开展1:10000高精度重磁测量,并运用“重磁数据处理及叁维反演平台”软件,对所获得的重磁数据进行了处理和解译。根据重磁异常特征,解译出褶皱3个、断层5条、圈定岩浆岩体4个,发现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青山岩体具有弱-中磁性、低密度重磁场特征,桂山岩体具有中等磁性、低密度的重磁场特征,西牛山岩体具有强磁、中低密度特征,姚家岭岩体具有弱-中磁性、低密度重磁场特征;控矿地层—石炭系~叁迭系灰岩、大理岩具有低磁或无磁、高密度特征。异常分布及特征的地质学涵义表明青山岩体东侧、桂山岩体西侧以及西牛山岩体两侧具备中深部成矿的潜力。通过区域地球化学场和地质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地球化学异常与中酸性侵入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岩体中相对富集铜、金等成矿元素,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尤其是矽卡岩附近成矿元素含量最高,表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矿床同位素年代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桂山地区内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体成岩年龄为141.3±3.6Ma,成矿年龄为136.9±2.2~143.7±2.7Ma,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综合分析以上研究成果,认为桂山地区复杂的大地构造背景是成岩成矿的前提;高精度的重磁异常是成矿预测的示踪;中酸性侵入岩体是区内重要的成矿源岩;断裂构造的发育为岩浆及含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石炭纪至叁迭纪碳酸盐岩地层是重要的控矿围岩;侵入岩体与碳酸盐岩围岩的接触带及蚀变-矿化岩体内是该区深部找矿的重点部位;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绢云母化等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基于上述认识,初步归纳了桂山地区成矿预测要素,构建了该地区多信息耦合成矿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在研究区内圈定3个成矿靶区,为未来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世伟,袁峰,王彪,姜伦[9](2018)在《铜陵矿集区舒家店矿区正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舒家店岩体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的铜陵断隆区,与繁昌断凹区(盆地)临近,主要的岩浆岩岩石类型有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等。正长花岗岩为舒家店岩体深部新发现的岩石类型,其矿物组合与岩体内其他类型岩石明显不同,其形成的背景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岩体中正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 MS精确定年、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分析,研究舒家店岩体正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岩浆源区等问题。研究显示舒家店岩体为"异源同体"的复式岩体,岩体中的正长花岗岩的侵入时间为126.5±1.6Ma~129.8±2.4Ma,明显晚于早期的辉石闪长岩和石英闪长斑岩(138.2±4.6Ma~143.7±1.7Ma),也明显晚于舒家店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时代。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指示舒家店岩体中正长花岗岩为迭加到早期辉石闪长岩及石英闪长斑岩之上的后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可能与繁昌盆地内花岗岩有相同的源区,为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类似新元古花岗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岩浆源区处于高温低压的环境,相较于辉石闪长岩和石英闪长斑岩起源更浅,指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145~123Ma地壳处于不断减薄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徐晓春,刘政,左续,何俊,傅仲阳[10](2017)在《铜陵矿集区中生代早晚两期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铜陵矿集区是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中的一个重要矿集区,区内铜金多金属矿床与中生代岩浆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以往研究发现,区内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集中于147~135Ma,成岩时代被确定为晚侏罗世。作者研究发现,铜陵矿集区还存在少量成岩年龄相对较小的侵入岩体,其锆石U-Pb年龄集中于132~123Ma,是相对较晚的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且与宁芜盆地、庐枞盆地火山-(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铜陵矿集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总结叁类现代实验测试技术包括以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现代大型仪器为主体的多元素同时测试技术与辉钼矿Re-Os、锆石U-Pb定年技术,S、Fe、Cu等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微区分析技术在铜陵矿集区成岩成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说明现代实验测试技术是地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陵矿集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善谋,黄博.铜陵矿集区土壤Cu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2].聂全新.现代实验测试技术在铜陵矿集区成岩成矿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19
[3].施珂,杜建国,万秋,陈芳,蔡杨.安徽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体年代学研究及其成矿指示意义[J].地质学报.2019
[4].徐亮,陈天虎,谢巧勤,孙少华,陈平.安徽铜陵矿集区胶状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其成因探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杜建国,兰学毅,万秋,陈芳.铜陵矿集区浅表地质结构与深部耦合[J].安徽地质.2019
[6].孙涛,李杭,吴开兴,陈陵康,刘卫明.铜陵矿集区断裂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J].有色金属工程.2018
[7].何柳昌.铜陵矿集区沙滩脚西南地区隐伏岩体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J].安徽地质.2018
[8].殷延端.铜陵矿集区桂山地区铜多金属矿的成矿预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9].王世伟,袁峰,王彪,姜伦.铜陵矿集区舒家店矿区正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岩石学报.2018
[10].徐晓春,刘政,左续,何俊,傅仲阳.铜陵矿集区中生代早晚两期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