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态保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态,文化遗产,物质,民族音乐,动态,达斡尔族,傣族。
静态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胡水静[1](2019)在《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民族音乐来说,其是我国音乐体系中非常艳丽的一朵奇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现阶段,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使得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还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并且,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那么就会严重阻碍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对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对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以及动态传承,不断提升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18期)
莫娟[2](2018)在《论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音乐是我国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艺术瑰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民族因素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价值,结合当前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形成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模式,逐步凸显民族音乐在教育、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20期)
齐丹丹[3](2018)在《达斡尔族哈尼卡的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尼卡是我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传统玩具纸偶,哈尼卡剪纸技艺是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容纳了剪纸、装饰等多种民间工艺的民间美术形式,哈尼卡产生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并且在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由于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8-08-10)
郭洪祥,吴玉华,杨姗[4](2018)在《客家文化视角:子孙龙活动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客家文化视角下,探究出客家民俗体育活动子孙龙的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模式和创新性方法,对于推动民俗体育文化和赣南客家文化发展提供可借签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8年01期)
索昕煜[5](2017)在《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了我们对优秀文化的尊重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傣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简要介绍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做好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工作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以期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点建议和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7年05期)
师向宁[6](2014)在《云南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及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方面,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基地于2003年伊始,便依托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对云南民族音乐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科研、教学、展演叁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将传统的"静态"保护模式转化成"活态"的传承模式之新思路,这一大胆尝试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4年07期)
崔佳[7](2013)在《论表演艺术的静态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态保护是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不可缺失的手段和方法,是保护传统表演艺术本真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深入研究表演艺术的有效载体,也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传统表演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表演艺术的静态保护,要坚持真实性、整体性、连续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认真做好田野调查等工作。(本文来源于《温州文物》期刊2013年00期)
张舸,魏琼[8](2013)在《“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意识淡漠、保护资金短缺、重申报轻保护、传承后继乏人、资源种类失衡、保护力量单一等,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按照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遵循保护为先,兼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旅互动,完善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宣传展示,力求保护与开发同步;创新方式,打造丰富的文旅项目;构建"非遗"旅游体系,培育特色文旅品牌的保护、开发路径,促使"非遗"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良性互动。(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陈明,王雨湄[9](2012)在《非遗“活”起来后怎样“活”下去》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9日,省内首家以活态集中展示、体验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南通“非遗工坊”对外开放。首批入驻的蓝印花布、板鹞风筝、仿真绣等18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项目现场制作、演示。 上午9点不到,南通板鹞风筝制作工坊儿童互动区已是人头攒动。(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2-06-14)
张大新[10](2011)在《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媒体娱乐方式的裂变扩张,有着丰厚民族文化内涵和悠远历史积淀的传统戏曲等遭遇强烈的冲击,众多地方稀有剧种被漠视和冷落,甚至陷入萎顿和濒危的困境。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戏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戏曲教学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对河南(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1-09-13)
静态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族音乐是我国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艺术瑰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民族因素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价值,结合当前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形成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模式,逐步凸显民族音乐在教育、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态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1].胡水静.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J].作家天地.2019
[2].莫娟.论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J].黄河之声.2018
[3].齐丹丹.达斡尔族哈尼卡的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N].中国民族报.2018
[4].郭洪祥,吴玉华,杨姗.客家文化视角:子孙龙活动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研究[J].体育风尚.2018
[5].索昕煜.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17
[6].师向宁.云南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及转化[J].黄河之声.2014
[7].崔佳.论表演艺术的静态保护[J].温州文物.2013
[8].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
[9].陈明,王雨湄.非遗“活”起来后怎样“活”下去[N].新华日报.2012
[10].张大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