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李春芳

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李春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茶树,白叶1号,次生代谢产物,代谢组

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芳[1](2016)在《茶树类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及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咖啡碱、茶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它们赋予了茶叶色、香、味品质特征及保健功能。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颜色的叶片、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芽和叶、在不同的组织部位中含量差异显着。本研究通过GC-MS的方法,对‘白叶1号’不同叶色时期的叶片进行了代谢组分析;通过RNA-seq的方法,对‘白叶1号’不同叶色时期的叶片、‘龙井43’不同生长时期的芽叶、花果等不同组织部位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得到了如下结果和结论:1.白化不同时期和绿期的代谢谱差异显着。随着新梢的生长发育和叶色的变化,柠檬酸循环、光合生物的碳固定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发生了显着变化。这些代谢途径的变化使得茶树叶片中氨基酸、糖、脂肪酸、有机酸和他们的衍生物的含量发生了显着改变。2.茶树叶片不同叶色时期的表达谱差异显着。从黄绿期到白化期再到绿期,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氮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硫代谢;表达下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与绿期相比,白化期的p-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黄绿期的叶黄素含量显着降低。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表达从黄绿期到绿期表达逐渐上调。番茄红素p-环化酶(LCY-b)等基因在不同叶色时期的差异表达可能造成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与绿期相比,叶绿素a在白化期显着降低,叶绿素b在黄绿期显着降低。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还原酶(CAO)和叶绿素b还原酶(HCAR)等基因在不同叶色时期表达差异显着,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造成不同叶色时期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参与茶氨酸合成的代谢物,除了乙胺外,其他氨基酸包括谷氨酰胺、谷氨酸和丙氨酸的浓度在黄绿期和白化期比绿期显着升高。参与茶氨酸合成的大部分关键酶基因在绿期表达显着升高。3.对不同的组织部位进行转录组分析,得到了不同时期的芽、叶和不同组织部位共表达的基因和每个组织部位特异表达的基因。不同组织部位的基因表达数目差异较大,其中幼嫩的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数目较多;较老的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数目较少。得到了参与类黄酮、咖啡碱和茶氨酸生物合成的基因。在这些基因中,一部分基因在所有的组织部位中均表达,一部分基因只在特定的组织部位中表达。通过基因表达关联分析,筛选到了339个参与调控类黄酮、咖啡碱和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其中,参与调控类黄酮、咖啡碱和茶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数分别是206个、132个和91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孙丽英,郭春乐,闫嵩,任伟超,刘振鹏[2](2015)在《筛选调控黄芪次生代谢产物黄酮含量诱导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黄芪次生代谢途径能从正常的代谢背景中突出,并被捕捉到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芪黄酮含量为衡量指标,对调控相应代谢途径的诱导子进行了筛选。结果与结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黄芪黄酮次生代谢途径最佳的诱导子是硝酸银溶液,最佳处理部位是地下部分,最佳处理时间是9天,最佳黄酮含量变化检测部位是叶片。(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5年06期)

宁凝[3](2013)在《黄秋葵毛状根的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总黄酮抗疲劳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系锦葵科秋葵属1年生的草本植物,别名为秋葵,是药食兼用的药用植物和高营养价值的保健蔬菜。黄秋葵具有提升免疫力、抗缓疲劳、延迟衰老、保护肝脏、润肠利尿等功效,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毛状根具有激素自主性、稳定性、高产性,以及能够生产大量次生代谢物质的特点,使其很可能成为药用活性成分生产的替代品,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材料。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以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黄秋葵叶片、叶柄诱导出毛状根,经过不同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pH值等实验表明,预培养最佳时间为60h,侵染最佳时间为8min,共培养最佳时间为48h,最佳pH值为6.0时,黄秋葵毛状根诱导最高,且叶片毛状根诱导率大于叶柄毛状根诱导率。PCR检测说明发根农杆菌R1601质粒的T-DNA已整合进黄秋葵毛状根的基因组中。转化后的毛状根在MS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呈现出典型的毛状根特征。在不同因子对黄秋葵毛状根生长的影响试验中,测定25d为较适宜继代天数;蔗糖浓度为3%时对黄秋葵毛状根的促进作用最强,增殖倍数最高;与不添加任何外源激素培养的毛状根相比,0.5mg/L6-BA培养的毛状根增殖倍数均比其低,0.5mg/L NAA或IAA培养的毛状根增殖倍数均比其高,尤其是0.5mg/L IAA培养的毛状根增殖倍数更为显着;诱导子茉莉酸甲酯(MJA)浓度越高,对黄秋葵毛状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水杨酸(SA)对黄秋葵毛状根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提取黄秋葵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总黄酮,测得总黄酮含量为11.2%,远高于黄秋葵原植物中老果(1.48%)和嫩果(2.796%)总黄酮的含量:本文对小白鼠进行了耐力、耐寒、耐热试验。结果表明:黄秋葵毛状根中总黄酮能够提高小白鼠在刺激变化的环境中的耐力及存活力,具有抗疲劳作用,并促进疲劳消除。(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春明,李正华,于文喜,戴伟男[4](2011)在《杨树中总酚与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杨树中总酚与黄酮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样品制备方法为50%乙醇超声波(40kHz)提取5min。用上述方法测定了秋冬气候骤变时银中杨和迎春5号中叶片总酚和黄酮含量的变化。银中杨叶片的总酚和黄酮含量随气温升、降而增、减,变化幅度较小。迎春5号叶片则不同,在气温降低时能迅速(稍有滞后)增加总酚和黄酮含量,并在气温升高时回落,变幅较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张咏梅[5](2008)在《苜蓿总黄酮的提取方法、药效以及多种豆科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小冠花、百脉根、红豆草、鹰嘴紫云英、白叁叶、黄花草木樨等优质豆科牧草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本文以这几种豆科牧草为试验材料,对其总黄酮和总皂苷的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为充分利用苜蓿中的黄酮类物质,提高苜蓿的经济附加值,分别采用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技术提取苜蓿总黄酮,对影响提取量的乙醇浓度、固液比、作用时间、微波功率、超声波温度、提取次数等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的互作效应进行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从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用于生产中提取苜蓿总黄酮。采用柱层析等多种分离手段对苜蓿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并对苜蓿粗提液的药效进行了研究。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牧刈制度,高效提取天然活性成分,为综合利用优质牧草提供指导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技术提取苜蓿总黄酮优选条件为:40%乙醇、1:30固液比,在500W功率下作用60s。这个工艺提取条件温和,温度不超过50℃;节能,耗电量只有0.008千瓦时;省时,提取时间只有超声波法的1/9,冷浸法的1/540;节约有机溶剂,同时无噪音污染。小冠花、百脉根、红豆草、紫云英、草木樨、白叁叶6种豆科牧草的总黄酮含量普遍高于甘农3号、新疆大叶、低纤维苜蓿和白花苜蓿;而总皂苷含量整个生育时期均低于苜蓿4个品种。且这几种豆科牧草茎、叶、花、全株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整个生育时期,均为叶片中含量多于茎秆。小冠花、百脉根、红豆草、紫云英、草木樨、白叁叶6种豆科牧草可作为提取总黄酮的优质材料;由于其总皂苷含量较低,不会造成家畜臌胀病,可在地上部生物量最高时刈割,用于青饲或调制干草。苜蓿总皂苷含量丰富,是提取皂苷产品的优质材料。对苜蓿中的天然活性物质进行分离,乙酸乙酯层主要含有2-甲叉-3-胆甾烷醇和3,5-二烯豆甾烷两种活性物质。氯仿层主要含有维生素D3活性物质。正丁醇层所含有活性物质种类较多,有6种天然活性成分,分别为芳樟醇、香芹醇、苦杏仁苷、氧化石竹烯、乙酸维生素A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苜蓿提取液具有增强小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体外具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对血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剂量时具有降脂作用,减少了机体产生冠心病的危险,而高剂量时增加了冠心病发生的机率;苜蓿提取液具有抗氧化作用,显着升高机体肝和肾组织的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秀莲[6](2008)在《Ppbi-1基因对NO诱发的细胞死亡和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是受细胞内部相关基因调控的复杂生理生化活动,研究表明外界刺激因子可以通过产生NO等信号分子介导细胞凋亡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合成。Bax inhibitor-1(bi-1)是一个新型的凋亡调控基因,它可以抑制由Bax以及生物、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模式植物细胞死亡。因此,为探讨NO是否依赖相同的信号途径诱发细胞死亡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本文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构建雌二醇诱导型Ppbi-1(紫竹中克隆鉴定而得)基因工程飞廉细胞株,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基因细胞后,研究了Pp-bi-1基因表达对NO诱发的飞廉细胞死亡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初步探讨了NO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农杆菌介导的PER8-Ppbi-1质粒转化飞廉愈伤组织细胞通过菌落PCR、回转酶切筛选出阳性的PER8-Pp-bi-1/EHA105农杆菌菌株,以1:250的菌液浓度,暗处感染飞廉愈伤组织细胞30min,共培养后以30mg/L的Hyg作为选择浓度筛选转化细胞,在12皿细胞中筛选获得28个抗性细胞系。这说明,农杆菌介导的共培养转化法适用于飞廉愈伤细胞。(2)转诱导型Ppbi-1基因飞廉细胞鉴定对获得的28个抗性细胞系,通过80mg/L的Hyg再次筛选,得到15个抗性细胞系,进一步的PCR分子鉴定,得到11个转基因细胞系,PCR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结果表明,外源Ppbi-1基因已成功转入飞廉的愈伤组织细胞基因组中,并在20μmol·L~(-1)雌二醇(Est)诱导下能够稳定表达。(3)飞廉转基因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培养条件优化在固体培养的转Ppbi-1基因飞廉细胞中,挑选健康的愈伤细胞接种到MS液体培养基,为使转基因细胞能够更好生长,对液体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适的培养条件为:以pH 5.8的MS+1×10-5MNAA+2×10-6MBA+25g/L蔗糖为培养基,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00rpm,接种量为3g/50ml培养基;以此培养条件培养细胞,能得到分散、均一且生长迅速的悬浮细胞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发现该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周期为14天;细胞悬浮培养期间,定期的PCR检测,保证了转基因细胞的稳定性,避免了培养中出现的一些假阳性细胞,为进一步实验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4)Ppbi-1基因表达对NO诱发的飞廉细胞死亡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NO是一个新型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细胞死亡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本实验中,利用NO供体SNP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转基因飞廉悬浮细胞,发现在0.5mM浓度处理下细胞出现褐化死亡,NO专一性淬灭剂cPTIO和20μmol·L~(-1)Est诱导外源基因bi-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由0.5mM SNP引起的细胞死亡,进一步研究发现,Ppbi-1基因能抑制1mMSNP引起的细胞死亡。对0.5mM SNP和0.5mM SNP+20μM Est处理的飞廉转基因细胞培养叁天后用特异性核染料sytox染色,0.5mMSNP单独处理的细胞大部分核被染色,而且细胞核出现了核凝聚、以及染色质边集等凋亡细胞的特征;提取细胞DNA电泳分析,观察到了DNA LADDER,这说明,该细胞可能已经发生凋亡,而Est诱导Ppbi-1基因表达的细胞均未出现这些凋亡特征。以0.5mMSNP、0.5mMSNP+20μMEst、0.5mM SNP+20μMEst+1mM cPTIO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末期(第9天)的细胞,第12天收获细胞,测叁组细胞的生物量和总黄酮含量,SNP单独处理,飞廉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加强,Est诱导Ppbi-1基因表达,不会抑制NO对黄酮类次生产物的合成加强作用,而添加cPTIO后明显抑制该产物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Ppbi-1基因可以特异性的抑制由NO介导飞廉细胞凋亡,但对NO诱发飞廉细胞次生产物的合成积累无抑制作用,由此推测,NO可能通过两种不同机制诱导飞廉细胞凋亡和促进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08-03-01)

夏宁[7](2006)在《一氧化氮激发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与DNA甲基化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广泛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它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介导植物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细胞防御反应的发生等。有报道指出一氧化氮能够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但其作用机理还很不明确。 为了探究一氧化氮在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选择了硝普钠作为一氧化氮供体来考察一氧化氮对怀槐悬浮培养细胞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一氧化氮处理下怀槐细胞DNA甲基化水平的动态变化,以从DNA甲基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一氧化氮调节植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硝普钠在25μmol/L至200μmol/L的范围内,对怀槐悬浮培养细胞合成异黄酮具有显着的浓度效应,以50μmol/L硝普钠的处理效果最佳:处理第叁天,染料木素含量为228.90μg/gDW,达到了同期对照的2.82倍。一氧化氮的这种激发效应能被NO特异性猝灭剂2-苯-4,4,5,5-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所阻断。 一氧化氮激发了怀槐细胞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并且苯丙氨酸解氨酶抑制剂氨氧乙酸能够抑制一氧化氮激发的异黄酮合成,因此认为一氧化氮作用下异黄酮为从头合成。 DNA甲基化水平检测显示,一氧化氮作用使得怀槐培养细胞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且变化趋势与异黄酮合成呈动态相关。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苷阻断了一氧化氮激发下异黄酮合成。 综上所述:一氧化氮激发怀槐培养细胞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孙君明,韩粉霞[8](2005)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的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黄酮是豆类植物体内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主要参与组织和病源微生物的互作及防御反应,具有诱导根瘤菌结瘤、抗病源菌、抗雌激素、抗氧化、抗溶血等生理功能,特别是在人类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异黄酮的结构和功能、调控路径及关键酶等方面综述了异黄酮在豆类和非豆类植物中的研究概况。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探讨非豆类植物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异黄酮合成和调控水平,为有目的调控异黄酮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孙君明,韩粉霞[9](2005)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的调控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黄酮是豆类植物体内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主要参与组织和病源微生物的互作及防御反应,具有诱导根瘤菌结瘤、抗病源菌、抗雌激素、抗氧化、抗溶血等生理功能,特别是在人类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异黄酮的结构和功能、调控路径及关键酶等方面综述了异黄酮在豆类和非豆类植物中的研究概况。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探讨非豆类植物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异黄酮合成和调控水平,为有目的调控异黄酮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期刊2005-09-01)

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使黄芪次生代谢途径能从正常的代谢背景中突出,并被捕捉到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芪黄酮含量为衡量指标,对调控相应代谢途径的诱导子进行了筛选。结果与结论: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黄芪黄酮次生代谢途径最佳的诱导子是硝酸银溶液,最佳处理部位是地下部分,最佳处理时间是9天,最佳黄酮含量变化检测部位是叶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芳.茶树类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及基因的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孙丽英,郭春乐,闫嵩,任伟超,刘振鹏.筛选调控黄芪次生代谢产物黄酮含量诱导子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5

[3].宁凝.黄秋葵毛状根的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总黄酮抗疲劳作用的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4].李春明,李正华,于文喜,戴伟男.杨树中总酚与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

[5].张咏梅.苜蓿总黄酮的提取方法、药效以及多种豆科牧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

[6].王秀莲.Ppbi-1基因对NO诱发的细胞死亡和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7].夏宁.一氧化氮激发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与DNA甲基化的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8].孙君明,韩粉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的调控机理[J].西南农业学报.2005

[9].孙君明,韩粉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异黄酮的调控机理[C].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2005

标签:;  ;  ;  ;  

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论文-李春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