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博(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58-01
摘要:高校宿舍纠纷频发,已经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普遍问题,而在问题的处理过程和个例的总结中常常可以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宿舍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来自五湖四海、性情不一、背景不同的学子朝夕相处,如果发现有心理障碍者必须给予及早干预。本案例就是针对一位心理障碍者所做的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的及时处理和合理干预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期待,建立新的世界观,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词:危机干预;边缘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目前,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前短时间、高强度的艺术学习,这种经历往往会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比起非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对自由生活更多的期待。升学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萌发迅速,特立独行的性格较为明显。一个宿舍中,同学之间不能相互包容、融合进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引导,尤其是当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时就需要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一、案例概况
小W,女,1990年生,河北人,广东省某艺术类高等学校某专业本科班学生。入学三个月后,该生所在班级学生干部反映她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专业成绩下滑严重,时有旷课情况,不参与任何班级活动,没有稳定的交友圈,随辅导员多次与她单独谈话。据她个人陈述,她感到自己缺少学习能力、自己长像也不好、对周围的事情都没有兴趣,目前的生活很空虚,已经基本上没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与同宿舍的同学时有吵闹。由于人际关系紧张、缺少生活目标、专业能力差经常被老师批评,小W感到非常痛苦,希望自己能快点摆脱这种苦恼,但是又感到找不到方法。
某天晚,班干部反映小W与宿友发生激烈争吵后跑出宿舍,凌晨2点仍然未归。辅导员立即联系小W,确认情况是她感到内心痛苦,不想再回宿舍,还在学校附近跑步,经过劝解小W回到宿舍休息。第二天清晨,辅导员将情况上报学院领导、学生家长,并对宿舍纠纷进行调查。经过三次当面咨询,辅导员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1、使咨询对象认识到是不合理期待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2、她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症状。咨询效果比较明显,在有效缓解内心痛苦的情况下,辅导员要求所在班级班干部密切关注该生心理动态。
目前,该生心理状态平稳,可以完成正常学习、生活活动,与同学紧张关系缓和,已经搬离原宿舍,一直与辅导员保持定期联系。
二、案例分析
小W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具备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且严重时会出现自残行为。
2009年,经过单独谈话后,一次该生打电话哭诉自己入学后在最早的两个月里与宿舍同学关系还好,每天一起上课、吃饭、外出、休息,虽然面对陌生的校园和人群但没有感到不适。但是后来,渐渐觉得宿友们都在躲着她,有时同宿的其他几个人窃窃私语似乎是在议论她。慢慢地发现班上的同学对她也冷落了许多,于是自己感觉到被遗弃了,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随后开始在网络上语言攻击宿友和班里的一些曾经比较要好的同学,也不再与这些人交流,处处躲避。辅导员询问“你觉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该生坚定地回答“是因为我那么爱着她们,她们却突然不喜欢我,而且还联合其他人排挤我,她们太善变,我感到难以接受。”宿友提到“她常常不说话,就只是看着你,然后突然发脾气”。经过辅导员询问,该生自幼身体健康,没患过严重疾病。在家是独女,父亲在政府机关工作,母亲从事商业服务,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父亲社会阅历比较深,接触人面很广,不希望孩子被社会不良思想伤害。在父亲的“保护”下,她从小与社会交流很少,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女儿成长过程中比较顺利,没经受什么挫折,入学前一直是画室里的尖子生。病因分析,1.生物原因:该生处于青年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2、社会原因:(1)与人交流能力比较差,对人的依赖性很强使得周围的人渐行渐远。(2)在早起成长环境中家人的过度呵护,父亲工作压力很大对家庭关系有影响。(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无法很好的将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不现实期待。认为爱我的人就必须绝对一直爱我、呵护我,如果不能就是不爱我,甚至是可恨的。认为自己形象不好、头脑不好、不会说话是别人远离我的原因,远离我的人团结在一起抛弃了我。
辅导员综合判断:该生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对照症状学标准,该生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对他人的关爱要求很高存在不合理期待;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生心理问题可能已经持续时间很长,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征,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但仍需要长期密切关注。
三、案例点评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辅导员的重点关注对象,班干部的及时反映和辅导员的及时介入对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和沟通艺术,才能与关注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由于关注对象对辅导员的信任,才会采纳辅导员的见解和建议,打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保证了问题处理的质量。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且出现自残风险较高,事先制定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案例在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整个过程发现及时有效,与学校、家长沟通充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培训,没有认真负责的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很难保证学生安全并帮助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四、不足与建议
该案例处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关注对象并没有主动向辅导员反映个人情况,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感到羞于启齿,这是由于目前高校仍存在于心理卫生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建议如下:
心理卫生宣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心理卫生知识需要经过“包装”,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为载体,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改变想法。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着力打造心理预防质量工程,对活动给予必要支持。
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尽快评估。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交流,保持战斗力。
心理卫生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好网络阵地。在学校组建心理健康类社团,定期开展实践服务,让宣传进课室、进宿舍,大力挖掘网络渠道,建立“爱心之家”博客、论坛、QQ群、微博等。
邀请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和心理评估。积极联系与综合类院校、社会团体等成熟心理健康团队的合作,帮助建设、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王登峰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
作者简介:朱彦博,1982年8月出生,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硕士研究生,美术教育学院副科级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