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理响应论文-徐寸发,闻学政,张迎颖,刘海琴,宋伟

生态生理响应论文-徐寸发,闻学政,张迎颖,刘海琴,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生理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浮莲,水葫芦,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效果

生态生理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徐寸发,闻学政,张迎颖,刘海琴,宋伟[1](2019)在《漂浮植物组合生态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效果及植物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和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组合构建生态净化塘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监测了尾水沿程的氮、磷浓度变化,分析两种漂浮植物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a、全氮、全磷、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尾水经生态净化塘处理后,TN、硝酸盐氮、TP和可溶性磷酸盐去除率分别可达72.36%、79.00%、78.57%、80.64%,氨氮和TP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有效地减轻了周边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在水流沿程方向上,水浮莲和水葫芦的生物量、全氮、全磷、叶绿素a和根系活力均显着降低,根冠比、叶片和根系的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同时两种漂浮植物叶片和根系的MDA含量明显上升,说明植物体内膜脂过氧化加剧。由此可见,水浮莲、水葫芦对氮、磷等营养盐比较敏感,这是其可以有效去除氮、磷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11期)

郄亚栋[2](2018)在《水盐影响下的梭梭生理响应机制及其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体内碳-水平衡被众多干扰打破,难以维持生长而出现大范围森林衰败和植物死亡的现象成为当前热点研究话题。水分在相对脆弱的干旱荒漠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其发生和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和限制因子。艾比湖流域分布着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并且蒸发旺盛,盐随水移,形成“水高盐高、水少盐少”的土壤水盐分布格局,因此盐渍化与干旱同样地控制着因子之间的组合变异程度。植物面临胁迫带来的困难短期内通过生理调节,长期内通过形态调整来适应环境。以往有关植物碳-水生理响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干旱、虫害、遮荫等胁迫,有关水盐双重胁迫下对原位植物碳-水平衡影响的研究较少。另外,植物水-碳生理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与体内元素关系密切。木本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研究其碳-水生理对外界胁迫响应,以及地上组织形态调整机制,并探讨上述生理变化与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对阐释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理响应机制和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能生存于超干旱和强盐碱胁迫环境下的固沙植物,对保持干旱区荒漠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与功能稳定极具重要意义。了解梭梭在不同土壤水分和盐分环境梯度上的碳-水动态响应及其形态调整机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梭梭种群数量变化及与群落之间的关系。另外,梭梭的化学计量性状特征与非结构性碳动态和形态调整密切关联,因此其元素吸收策略与碳动态之间的计量关系对生存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基于土壤水盐梯度下,通过观测梭梭的水碳生理、形态指标以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其碳-水生理的响应机制和形态调整策略,并试图揭示元素吸收和生理作用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水分、高盐分环境下,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导致根系吸水困难,梭梭树采取夜间降低同化枝水势并低于二级枝条水势的策略,吸收和利用冠层形成的凝结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并且较强的气孔行为调控能力和高效的水分利用效率,使其能够在白天快速得提高净光合速率;在中度水分、盐分的环境下,梭梭树木的气孔行为调控能力略有下降,高蒸腾速率,使其木质部具有发达的导水系统,以保持体内水分的需求量,但这会增大体内水分的消耗量和夜间的呼吸速率,需要消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维持运输系统的安全;在低水分、低盐分的环境下,梭梭没有出现逆向水势梯度现象,以及没有发达的、高效的导水率木质部系统,但是能够维持较高的气孔导度提高光合速率。(2)随着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的降低,梭梭基径、株高、冠幅面积和比叶面积以及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地上部分的这种形态调整类似于“自疏”行为,目的是减少蒸腾面积和平衡体内的碳分配,体内的碳积累有助于梭梭植株对干旱和盐渍化双重胁迫的抵抗。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总非结构性碳含量高,梭梭植株表现出高、宽、大的体形;水分含量低不利于物质合成,总非结构性碳含量少,梭梭植株表现出矮、瘦、小的形态。(3)艾比湖流域梭梭同化枝和二级枝条的碳(C)、氮(N)、磷(P)含量均低于中国和全球水平下的陆地生态系统植被;随着土壤水分和盐分的降低,同化枝的C含量呈升高的趋向,二级枝条的C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而两者的N、P含量均呈先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组织间的N、P均与C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同化枝的N:P普遍大于16,表明其主要是由P限制作用;梭梭同化枝和二级枝条的总非结构性碳含量(TNC)与C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与N、P呈显着正相关,并且TNC:P与N:P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计量关系,而TNC:N与N:P之间关系不显着。梭梭体内的总非结构性碳合成与积累受到C、N、P含量及其关系的影响,并且根系向地上部分输送P含量的丰富度可能对调节营养元素平衡以及非结构性碳动态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4)

李新[3](2017)在《叁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生态屏障区豆类作物对Cr(Ⅵ)胁迫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通过的《叁峡后续工作规划》把"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列为六大目标之一,而如何发展合适的生态治理技术以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引起多方关注,并日益成为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叁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集中、最为严峻、最难解决且急需治理的是中(15-25°)、陡(25-75°)土坡消落区,采取何种生态治理模式鲜有报道;同时,叁峡库区生态屏障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如何有效筛选耐重金属农作物,在保障移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改善库区土壤生态安全,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从工程设计、植被恢复、景观效果等方面,探讨对叁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等高种植生态治理模式;二是选择黄豆、绿豆等叁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主要农作物,分析其对铬(Cr6+)胁迫的生理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叁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叁峡水库中(15-25°)、陡(25-75°)土坡消落区等高种植生态治理模型的概念,重点阐述了生态治理模型的设计构造及工作性能。通过生态治理模型整体框架结构,提高中、陡土坡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性;通过等高种植平面绿化技术、土工格室垂直绿化技术,提高消落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通过不同高层区段消落区适宜植物"乔-灌-草-藤(177-170m)、"灌-草-藤"(170-160m)、"草-藤"配置(160-145m),对消落区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及景观层次起提高作用。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模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一方面,模型材料可替代。一是混凝土材料可用新型生态环保材料替代;二是土壤基质可用植生袋等基质替代。另一方面,模型结构可灵活。一是可取消连接板,降低造价成本;二是可取消单体横向连接,降低维护成本。(2)黄豆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的结果表明:黄豆幼苗对Cr6+的积累能力与处理浓度呈正比。其叶片富集的Cr6+在细胞壁分布最多(37.14%-63.52%),线粒体和叶绿体最少(<12%)。根组织在1 064、1 404、1 635、2 924、3 417 cm-1等处峰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在低Cr6+浓度,通过增加糖类和氨基酸等有机物含量来响应Cr6+胁迫;茎组织在1 072、1 427、1643、2 924、3 387 cm-1等处峰高呈现不显着变化趋势;叶组织在1110、1 396、1651、2 924、3 433 cm-1等处峰高先降后升,表明叶中一些富含O-H小分子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被运输到根部螯合Cr6+来响应低Cr6+胁迫。研究结果表明,黄豆幼苗能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Cr6+,在Cr6+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领域,拥有潜在的利用价值。(3)绿豆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的结果表明:绿豆幼苗各组分吸附重金属前后的峰形基本不变,只有某些参与重金属吸附的官能团如羟基(3 328~3 361 cm-1)、羧基(1402~1440 cm-1)、酰胺基(1 620~1645 cm-1)等的吸收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植物根中与植物生理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特征峰大多数随重金属浓度增加而降低。绿豆幼苗茎、叶在各浓度重金属处理下与植物生理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特征峰大多数都比对照高或接近于对照。绿豆幼苗对Cr6+的积累地上部分(茎、叶)明显低于根部,植物地上部分的铬含量随铬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外源铬浓度达到100 mg/L时,绿豆幼苗生长11天后,地上部分富集铬量达到最大值,为1898.07 mg/kg。综合分析,绿豆幼苗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和耐受能力。绿豆幼苗在Cr6+污染的土壤中植物修复技术领域,拥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期刊2017-03-18)

孔潇潇,王铁宇,张晓军,蒋曌泽,周云桥[4](2015)在《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研究Ⅱ——金鱼藻对水中PFOS的生物富集及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选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为受试生物,设定5、100、1 000、10 000、50 000、100 000μg·L-1以及对照共7个PFOS浓度梯度进行水培,分析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在内的抗氧化系统酶和细胞色素含量等生理响应特征,并研究金鱼藻对PFOS的生物有效性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金鱼藻对PFOS的富集量最高可达3 180 mg·kg-1dw,最大富集系数高达40.7倍,可作为PFOS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遴选物种。随PFOS浓度升高,SOD活力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但POD活力表现为双重效用,即低浓度促进酶活力积累,而高浓度抑制酶活力积累。CAT活力在低浓度组(0、5、100、1 000μg·L-1),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在高浓度组(10 000、50 000、100 000μg·L-1),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色素含量也反应较为敏感,低浓度处理后色素含量升高,高浓度处理则导致色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高浓度处理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作为评价PFOS污染水体的生理敏感性指标。(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伍龙梅,徐世宏,曾富兰,卢李威,张玉[5](2014)在《桂两优2号对水分胁迫及复水的生态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水稻孕穗期和灌浆期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差异,以桂两优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水分胁迫及复水处理,研究其对水稻根系形态特征,叶片SOD、POD、CAT活性,成熟期株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及复水后,水稻根长、根数、根鲜重发生明显变化,影响成熟期株高及干物质的积累,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与水分胁迫程度及生育时期有关,适当水分胁迫不会影响水稻的生长生理。孕穗期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比灌浆期大。(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曲亚楠[6](2014)在《两个不同生态型的匍匐翦股颖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L.)是城市绿化和运动场建设中备受重视的冷季型草坪草一。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气候过渡带地区,匍訇翦股颖的绿色期较长,但由于其耐寒不耐热,夏季高温伏旱时节普遍存在长势差甚至难以越夏的问题。因此培育筛选抗高温干旱的匍匐翦股颖新种质对该地区草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采自新疆天山的野生匍匐翦股颖'XJ-1’为材料,与引自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公认为抗旱抗热性较强的匍匐翦股颖‘L-93’作比较,研究高温和干旱胁迫对不同生态型的匍匐翦股颖抗氧化系统、光合系统以及根系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在人工气候箱内对两个不同生态型的匍匐翦股颖进行短期(9d)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处理,研究其对匍匐翦股颖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电解质渗漏率(E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的匍匐翦股颖对不同胁迫处理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处理下两份材料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较对照均显着下降,电解质渗漏率(EL)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上升;'XJ-1'比'L-93'受胁迫处理的影响较小,表现为叶片相对含水量、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迟、幅度小。2.在人工气候室中对两个不同生态型的匍匐翦股颖进行24 d的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两份材料草坪质量(TQ)、渗透势(OP)、光合作用与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两份材料的草坪质量(TQ)、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根长和根表面积等均显着下降,电解质渗漏率(EL)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着上升,’XJ-1‘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显着小于'L-93'。'XJ-1'的净光合速率在水分正常或干旱时均显着高于'L-93';'XJ-1'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能够保持较低的叶片渗透势(OP),干旱胁迫下叶片渗透势下降幅度显着小于‘L-93’。综上,'XJ-1'与'L-93'相比,具有更发达的根系、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和保水吸水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国产匍匐翦股颖种质材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何刚[7](2014)在《高山生态系统苔藓植物对升温和氮沉降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升温和氮沉降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极大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生产力以及森林类型分布等产生影响。苔藓植物结构简单、无角质层可以直接从空气进行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因此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比其它植物敏感,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度约是其它种子植物的10倍。是一种很好的环境监测植物。目前国内外通过测定苔藓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来揭示气候变化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实验的研究区域是位于贡嘎山海拔3000米左右的暗针叶林,贡嘎山是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山地生态环境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基地,也是最适于评估和预测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的区域之一,暗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缘山地森林植被的主体,在维持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及全球碳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贡嘎山亚高山生态系统暗针叶林中,苔藓植物常常成片分布,因此本实验选择该区域苔藓植物的两种优势种毛灯藓(Rhizomnium)和赤茎藓(Pleurozium schreberi (brid.)Mitt)为对象,模拟升温和氮沉降,研究这两种苔藓植物对升温和氮沉降的生理响应特征,以期为了解气候变化下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高山苔藓植物对增温和N沉降的生理响应,研究内容如下:1.毛灯藓体内多种生理生化指标与模拟N沉降的响应关系。分对照组(0g Nm-2yr-1)和模拟N沉降组(5g N m-2yr-1),结果显示,N浓度增对毛灯藓体内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影响显着。初步说明毛灯藓对环境N浓度具有生理响应。2.赤茎藓体内多种生理生化指标与模拟N沉降的响应关系。分对照组(0g Nm-2yr-1)和模拟N沉降组(5g N m-2yr-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赤茎藓体内过氧化氢酶、可溶性糖和过氧化物酶含量增高显着。说明赤茎藓对环境N浓度变化发生生理响应。3.毛灯藓体内多种生理生化指标与增温的生理响应关系。分自然温度组和增温组。和自然温度组相比,结果显示增温处理后,毛灯藓体内多种生理生化指标含量都有提高,其中抗坏血酸氧化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增高变化显着。4.赤茎藓体内多种生理生化指标与增温的生理响应关系。同样分自然温度组和增温组。结果显示,增温后赤茎藓多种生理生化指标含量都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物酶和脯氨酸增长幅度较大。本实验说明,毛灯藓和赤茎藓与环境温度和N浓度的变化有一定的生理联系,可以作为一种环境监测植物,通过体内各种指标的变化监测环境温度和N浓度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7)

赵哈林,曲浩,赵学勇,周瑞莲,云建英[8](2014)在《差巴嘎蒿幼苗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和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埋对于沙漠植物存活和生长影响的研究文献已有很多,但迄今有关沙漠植物对于沙埋生理生态适应的研究还很少见有报道。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广泛分布于我国半干旱沙地中,是流动半流动沙地的优势种。为了解沙生植物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响应,2010—2011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差巴嘎蒿幼苗的存活率、株高等生长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变化,得到以下结果:沙埋对差巴嘎蒿幼苗的存活与生长有着显着影响,特别是沙埋深度超过其株高后,其存活率和高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但和非沙生植物相比,差巴嘎蒿幼苗具有很强的耐沙埋能力,即使沙埋深度达到其株高的200%时仍有部分幼苗存活。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差巴嘎蒿幼苗叶片含水量没有显着变化,但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明显,脯氨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下降,膜透性增强。和水分、盐分胁迫不同,沙埋并未造成差巴嘎蒿幼苗的水分亏缺,沙埋胁迫下差巴嘎蒿幼苗死亡率增加、生长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沙埋导致植物光合面积下降,沙埋叶片无法进行正常呼吸和部分幼苗无法破土生长,但沙埋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分别在渗透调节和保护细胞膜免受损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0期)

刘玉通,方振东,谢朝新,张楠[9](2014)在《矿区生态型和非矿区生态型蜈蚣草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不同矿区生态型蜈蚣草对铅的耐性及其耐铅机理,为进一步研究蜈蚣草植物修复射击场土壤的铅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在水培铅胁迫的环境条件,对矿区生态型和非矿区生态型蜈蚣草生长过程中的生物量、色素含量、MDA质量摩尔浓度和CAT,POD,SOD活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营养液中铅的加入抑制了蜈蚣草的生长,降低了羽叶中的色素含量,大幅度提高了MDA质量摩尔浓度和CAT,POD,SOD活性。结果表明,蜈蚣草对铅有一定的耐性,并且矿区生态型蜈蚣草的耐性明显高于非矿区生态型。主要表现为矿区生态型蜈蚣草的抗氧化酶活性高于非矿区生态型,生物量和色素含量受铅胁迫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小。当铅质量浓度达到300 mg/L,铅胁迫15 d后,非矿区生态型蜈蚣草抗氧化酶系统紊乱,植株接近枯死状态,而矿区生态型蜈蚣草的耐性表现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后勤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赵哈林,曲浩,周瑞莲,王进,云建英[10](2013)在《小叶锦鸡儿幼苗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和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半干旱地区固定、半固定沙地分布最广泛的灌木种之一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为对象,于2010~2011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测定了不同深度沙埋下其幼苗的存活率、株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变化,探讨小叶锦鸡儿对沙埋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当沙埋深度为小叶锦鸡儿幼苗株高的25%~75%时,存活率差异不显着;当沙埋深度为50%~75%时其存活率增加,但株高明显下降,沙埋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沙埋达到其株高100%时幼苗全部死亡。(2)不同沙埋深度对小叶锦鸡儿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无显着影响,对沙埋深度为其株高25%时,叶片含水量增加,MDA含量下降,POD活性增强,细胞膜未受到伤害;沙埋深度为其株高50%~75%时,叶片含水量下降,MDA含量增加,但SOD和POD对细胞膜起到了协同保护作用,细胞膜也未受到损伤;沙埋深度为株高25%~75%情况下,细胞膜未受到损伤,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研究认为:小叶锦鸡儿幼苗只能耐受部分沙埋,完全沙埋则会导致其幼苗全部死亡,沙埋胁迫下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反应迟缓可能是其耐沙埋能力较弱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生态生理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树木体内碳-水平衡被众多干扰打破,难以维持生长而出现大范围森林衰败和植物死亡的现象成为当前热点研究话题。水分在相对脆弱的干旱荒漠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其发生和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和限制因子。艾比湖流域分布着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并且蒸发旺盛,盐随水移,形成“水高盐高、水少盐少”的土壤水盐分布格局,因此盐渍化与干旱同样地控制着因子之间的组合变异程度。植物面临胁迫带来的困难短期内通过生理调节,长期内通过形态调整来适应环境。以往有关植物碳-水生理响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干旱、虫害、遮荫等胁迫,有关水盐双重胁迫下对原位植物碳-水平衡影响的研究较少。另外,植物水-碳生理对外界环境的响应,与体内元素关系密切。木本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研究其碳-水生理对外界胁迫响应,以及地上组织形态调整机制,并探讨上述生理变化与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对阐释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理响应机制和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能生存于超干旱和强盐碱胁迫环境下的固沙植物,对保持干旱区荒漠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与功能稳定极具重要意义。了解梭梭在不同土壤水分和盐分环境梯度上的碳-水动态响应及其形态调整机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梭梭种群数量变化及与群落之间的关系。另外,梭梭的化学计量性状特征与非结构性碳动态和形态调整密切关联,因此其元素吸收策略与碳动态之间的计量关系对生存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基于土壤水盐梯度下,通过观测梭梭的水碳生理、形态指标以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其碳-水生理的响应机制和形态调整策略,并试图揭示元素吸收和生理作用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水分、高盐分环境下,严重的土壤盐渍化导致根系吸水困难,梭梭树采取夜间降低同化枝水势并低于二级枝条水势的策略,吸收和利用冠层形成的凝结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并且较强的气孔行为调控能力和高效的水分利用效率,使其能够在白天快速得提高净光合速率;在中度水分、盐分的环境下,梭梭树木的气孔行为调控能力略有下降,高蒸腾速率,使其木质部具有发达的导水系统,以保持体内水分的需求量,但这会增大体内水分的消耗量和夜间的呼吸速率,需要消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维持运输系统的安全;在低水分、低盐分的环境下,梭梭没有出现逆向水势梯度现象,以及没有发达的、高效的导水率木质部系统,但是能够维持较高的气孔导度提高光合速率。(2)随着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的降低,梭梭基径、株高、冠幅面积和比叶面积以及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呈显着降低趋势,地上部分的这种形态调整类似于“自疏”行为,目的是减少蒸腾面积和平衡体内的碳分配,体内的碳积累有助于梭梭植株对干旱和盐渍化双重胁迫的抵抗。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总非结构性碳含量高,梭梭植株表现出高、宽、大的体形;水分含量低不利于物质合成,总非结构性碳含量少,梭梭植株表现出矮、瘦、小的形态。(3)艾比湖流域梭梭同化枝和二级枝条的碳(C)、氮(N)、磷(P)含量均低于中国和全球水平下的陆地生态系统植被;随着土壤水分和盐分的降低,同化枝的C含量呈升高的趋向,二级枝条的C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而两者的N、P含量均呈先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组织间的N、P均与C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同化枝的N:P普遍大于16,表明其主要是由P限制作用;梭梭同化枝和二级枝条的总非结构性碳含量(TNC)与C之间均呈显着负相关,与N、P呈显着正相关,并且TNC:P与N:P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计量关系,而TNC:N与N:P之间关系不显着。梭梭体内的总非结构性碳合成与积累受到C、N、P含量及其关系的影响,并且根系向地上部分输送P含量的丰富度可能对调节营养元素平衡以及非结构性碳动态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生理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徐寸发,闻学政,张迎颖,刘海琴,宋伟.漂浮植物组合生态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效果及植物生理响应[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郄亚栋.水盐影响下的梭梭生理响应机制及其生态适应[D].新疆大学.2018

[3].李新.叁峡水库中、陡土坡消落区生态治理模式及生态屏障区豆类作物对Cr(Ⅵ)胁迫的生理响应[D].重庆叁峡学院.2017

[4].孔潇潇,王铁宇,张晓军,蒋曌泽,周云桥.全氟化合物对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研究Ⅱ——金鱼藻对水中PFOS的生物富集及生理响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5

[5].伍龙梅,徐世宏,曾富兰,卢李威,张玉.桂两优2号对水分胁迫及复水的生态生理响应[J].广东农业科学.2014

[6].曲亚楠.两个不同生态型的匍匐翦股颖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14

[7].何刚.高山生态系统苔藓植物对升温和氮沉降的生理响应[D].四川师范大学.2014

[8].赵哈林,曲浩,赵学勇,周瑞莲,云建英.差巴嘎蒿幼苗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和生理响应[J].生态学报.2014

[9].刘玉通,方振东,谢朝新,张楠.矿区生态型和非矿区生态型蜈蚣草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4

[10].赵哈林,曲浩,周瑞莲,王进,云建英.小叶锦鸡儿幼苗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和生理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3

标签:;  ;  ;  ;  

生态生理响应论文-徐寸发,闻学政,张迎颖,刘海琴,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