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互作论文_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互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杂种,相互作用,水稻,表现型,远缘,核黄素。

遗传互作论文文献综述

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1](2019)在《亚洲稻与非洲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非对称遗传互作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栽培稻(亚洲稻)和非洲栽培稻(非洲稻)之间存在很强的种间杂种优势,但由于生殖隔离导致杂种不育,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能结实,产量优势无法体现。S1座位是控制亚非稻杂种不育的重要遗传座位,其分子机理目前仍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了S1座位。并通过基因敲除和功能互补实验,揭示在非洲稻S1等位基因(S1-g)中存在3个紧密连锁的基因S1A4, S1TPR和S1A6共同组成了一个杀手-保护系统,而亚洲稻S1等位基因(S1-s)中只存在一个功能丧失突变的S1TP基因。在亚非稻杂种中,S1TPR-S1A4-S1A6复合体在孢子体母细胞中产生一种使雌雄配子败育的信号,而S1TPR独自具有消除不育效应的功能,可挽救非洲稻型配子,而亚洲稻型配子因携带S1TP基因,缺少S1TPR而选择性败育。该杀手-保护系统与已知的依赖双方亲本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模型不同,杀手-保护者均来自于非洲稻基因组,不需要亚洲稻基因组元件参与,从而形成非对称的遗传互作模型。本研究还发现,敲除非洲稻S1座位3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均能破坏杀手系统,不能产生不育信号而消除S1介导的杂种不育。S1座位的进化研究表明,S1座位可能从古大陆开始,经历了新基因起源、基因重组和核苷酸变异等多个演化事件进化而来。本研究将有助于克服种间生殖隔离、实现种间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以提高杂交稻产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刘晴,董彩虹[2](2019)在《蛹虫草病原菌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及互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蛹虫草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滋补作用的珍稀食药用菌,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虫草生齿梗孢引起的蛹虫草"白毛病"是蛹虫草子实体阶段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本研究以虫草生齿梗孢为对象,构建了其遗传转化体系,通过荧光标记、罹病蛹虫草子实体显微观察,初步分析了其侵染过程及与蛹虫草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虫草生齿梗孢对遗传霉素敏感,200μg/mL可以抑制其生长,而对潮霉素不敏感。以分生孢子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构建了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成功表达了红色荧光蛋白RFP。RFP荧光标记发现病原菌可侵入蛹虫草子实体内部,末期充满整个子实体。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证实虫草生齿梗孢在侵染过程中无吸器、附着胞等结构产生,不侵入蛹虫草菌丝细胞内部;两菌丝贴附生长,被侵染的蛹虫草子实体菌丝细胞变形、多个细胞融合;且细胞器破裂,细胞质降解、原生质流出,细胞中空,最后细胞破碎死亡,导致子实体萎蔫被白毛覆盖。由此判定虫草生齿梗孢在重寄生蛹虫草时,倾向于兼性营养型,即侵染前期主要通过接触活体营养的方式,菌丝贴附蛹虫草菌丝,通过细胞壁上微孔,与蛹虫草质膜融合,从活的蛹虫草菌丝中获取营养;侵染中后期杀死寄主,从死的菌丝中获取营养。对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侵染过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致病机理、互作研究奠定基础,为开展抗病品种选育、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Mita,Khatun[3](2019)在《包含加性、显性、上位性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复杂性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广泛用于解析人类,植物和动物复杂性状遗传结构。GWAS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将个体的表型差异归因于潜在的遗传差异。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发展,已经为不同的生物开展了重测序,生成了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众所周知,在数量遗传学中复杂性状由多基因,上位性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大多数GWAS分析忽略了显性、上位性和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复杂性状产生的影响。忽视这些影响是GWAS遗传率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中,通过使用QTXNetwork中混合线性模型方法,估计了显性、上位性和环境特异性遗传力对玉米NAM种群穗部性状的影响。对于NAM群体,全模型包括加性、显性、上位性和环境特异性遗传效应。对于MESA群体,混合线性模型包括加性、显性、上位性和种族特异性遗传效应。本研究中,解析了MESA群体的体表面积(BSA)和玉米穗性状的遗传结构,提供了新的见解。对于玉米穗部性状,显性和显性相关的上位效应对估计的遗传力有显着贡献。环境特异性遗传效应也是玉米穗的遗传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少数控制玉米穗性状的多效位点被鉴定出来。通过利用关联分析结果预测了优良品系和优良杂交品种。全模型有助于理解穗部性状的遗传结构,并提供特定环境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技术路线,为选育高产量作物提供一定的帮助。Monte-Carlo模拟研究揭示了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分析复合体性状的重要性。忽略基因与环境互作可能导致较低的检测功效和较高的错误发现率(FDR)。此外,它可能会误导遗传效应遗传力的估计。BSA的遗传分析鉴定了与肥胖相关的几种疾病相关的基因。BSA受多个基因座和种族特异性遗传效应控制。基础和条件模型总遗传力的估计大部分相似,其中杂合基因型在表型变异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基因座的表达以控制表型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候选基因与钙化合物或BSA相关疾病有关。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种族群体中BSA的复杂遗传机制,并评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基因遗传水平的影响,这可能有助于个性化医疗的设计。(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于彦军[4](2019)在《例谈构建模型优化基因互作类遗传题的分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通常借助于实物或抽象的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观的、简化的信息,使分析过程变得简单明了。笔者通过构建模型,使基因互作类遗传题的分析过程简单直观,以供其他教师参考。1.例题【改编】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9年15期)

张佐然,李金婷,梁雅静,张琦,金一[5](2019)在《利用系统作图(Systems mapping)研究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互作遗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物种间相互作用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如何将基因型和表型关联以及确定在物种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均面临挑战。【目的】通过系统作图(Systems mapping)得到两种微生物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SNPs是如何相互联系进而影响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对45株大肠埃希菌、4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共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进行绝对定量,得到一定时间内各个菌株的生长量,比较相同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以各个菌株重测序结果为基础,结合系统作图得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显着SNPs及其相互联系。【结果】通过系统作图分析,获得具有54对显着SNPs组合的叁维曼哈顿图,这些组合中41个显着SNPs来自大肠埃希菌,12个显着SNPs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上述SNPs中已有6个SNPs所在的候选基因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量变化,从而影响两种微生物相互作用方式。它们分别是nhaR(E19056)参与生物膜的形成,rhlE(E832164)与核糖体的组装有关,csiD (E2789300)的表达可以使细胞面对恶劣环境,alk B (E2309274)可以参与DNA的损伤修复,sucA(E759230)和yjjW(E4614704)都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结论】系统作图可以检测到物种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显着SNPs;物种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SNPs遗传效应随着时间变化;细菌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直接遗传效应、间接遗传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产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晨[6](2018)在《水稻GS9基因与其它粒形基因遗传互作及育种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形对水稻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同时粒形还会影响稻米品质尤其是研磨与外观品质。本研究将粒形基因GS9与其它粒形基因GS3、GW5、GW7在同一遗传背景下进行两两聚合,研究GS9与其他粒形基因的聚合效应。同时在多个水稻高产品种中导入gs9等位基因,以探究gs9基因改良现有水稻品种粒形的育种价值。基于前期构建的日本晴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IL(gs9)、NIL(gs3)、NIL(GW5)、ML(GW7),本研究中将NIL(gs9)分别与NIL(gs3)、NIL((W5)、NIL(GW7)进行杂交,构建聚合系NIL(gs9/gs3)、NIL(gs9/GW5)、NIL(gs9/GW7),借助于此对粒形基因聚合效应进行分析。gs9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得细长,gs3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长,GW5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窄,GW7基因的效应是使籽粒变细长。当把这些基因两两聚合后,获得的NIL(gs9/gs3)、NIL(gs9/GW5)、NIL(gs9/GW7)的籽粒表型分析显示,两个基因聚合效应比单个基因效应更加明显。并且进一步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gs9与gs3的聚合效应进行验证。将NIL(gs9)中的GS3基因敲除,创建突变体Cas9-NIL(gs9/gs3),发现其粒形表现出类似NIL(gs9/gs3)的效应。在转录水平上,GS3、GW5、GW7基因的变异并不影响GS9基因的表达量,同时GS9基因的变异也不影响GS3和GW7基因的表达量。因此GS9调控粒形形成的通路可能独立于GS3、GW5、GW7基因。在众多水稻种质资源中挖掘GS9的等位变异形式,发现野生型GS9基因具有5种等位类型,自然品种中还未发现有功能缺失gs9等位基因的存在。而籼粳亚种间普遍存在的H1和H5等位类型可能具有相同的调控粒形的效应,只有功能缺失gs9等位基因才有改良粒形的效应。将gs9等位基因导入高产品种中,以评价gs9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含有gs9基因的植株粒形变的更加细长。因此,粒形基因gs9可以改良高产品种的外观品质。上述研究结果为gs9在育种中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义贵[7](2018)在《案例分析基因互作方式——解析花色遗传与基因互作综合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例题(南昌市2017届高叁第一次联考,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叁第一次联考重组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植物的花色有白色、浅红色、粉红色、大红色和深红色5种,小组成员推测这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产生的合成色素的酶决定的,请回答:(1)若已确定花色由等位基因R_1(产生粉红色色素)、R_2(产生浅红色色素)和r(不产生有色色素)控(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立通,徐慧慧,蒋伶活[8](2018)在《在钙离子敏感性方面与RCH1遗传互作的酿酒酵母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酿酒酵母ScRCH1是白念珠菌CaRCH1的同功基因,作为人体溶质转运蛋白SLC10A7的同源蛋白,两者都是细胞质膜上钙离子内流的抑制因子。为了研究酿酒酵母RCH1与基因组中其他基因之间的遗传互作,利用合成遗传阵列(Synthetic Genetic Array,SGA)方法构建了RCH1分别与其他非必需基因之间的双基因缺失株文库。钙离子表型筛选表明RCH1与17个基因之间存在遗传互作,其中4个基因BUD9、THR1、RAS2和CPR7在钙离子敏感性方面的功能以前没有报道过。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Rch1对钙离子稳态的调控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王立东,杜丹凤,宋昕,赵学科,胡守佳[9](2018)在《食管癌“环境-遗传-基因互作”组学研究:核黄素、核黄素转运基因2和NOTCH1-P53-Rb互作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核黄素转运基因2(riboflavin transporter gene 2,RFT2;又称C20orf54、SLC52A2、RFVT3)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重要易感基因~([1]),NOTCH1基因突变是食管癌变的重要分子事件~([2])。这些发现引发学者对RFT2和NOTCH1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最新研究~([3])发现:RFT2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基因,可能还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焕成[10](2017)在《大豆维生素E遗传变异、QTL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是人类必需的微营养,对维系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籽粒是重要的维生素E来源,因此,在种质资源改良或育种中提高大豆籽粒维生素E含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研究采用富含维生素E的大豆品种北丰9和低维生素E含量的大豆品种Freeborn作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以亲本及该组合衍生的238份F6:7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试验材料,6个环境下对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利用174个多态性良好的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挖掘与大豆籽粒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相关的QTL,使用mixed 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方法分析加性QTL、加性QTL与环境互作、上位性QTL及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重组自交系群体在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上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由遗传和环境共同控制,其中环境对表型影响较大。(2)大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之间,除了大豆籽粒α-生育酚与δ-生育酚含量没有表现出稳定的相关性外,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两两之间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大豆籽粒α-生育酚含量与节数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农艺性状无稳定相关性。其他组分(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与农艺性状无稳定相关性。大豆籽粒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含量分别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之间没有稳定的相关性。(3)利用符合区间作图法(CIM),共检测到66个与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其中,21个与α-生育酚相关的QTL定位在4条染色体上,17个与γ-生育酚相关的QTL定位在6条染色体上,13个与δ-生育酚相关的QTL定位在4条染色体上,15个与维生素E总含量相关的QTL定位在6条染色体上。以上QTL对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的表型变异贡献率范围为2.4~32.6%。首次发现2个重要的QTL(BARCSOYSSR_10_1140-BARCSOYSSR_10_1188和BARCSOYSSR_15_0855-BARCSOYSSR_15_0887)同时与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相关,对α-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2.0%和32.6%、5.5%和13.0%、6.6%和23.6%、19.6%和21.8%。在多个环境下检测到与α-生育酚含量相关的3个标记区间BARCSOYSSR_15_0790-BARCSOYSSR_15_0855、BARCSOYSSR_15_1113-BARCSOYSSR_15_1159和BARCSOYSSR_15_1159-BARCSOYSSR_15_1190,分别解释22.2%、23.8%和24.4%的表型变异。在2个环境下均检测到标记区间BARCSOYSSR_09_1098-BARCSOYSSR_09_1128和BARCSOYSSR_15_0887-BARCSOYSSR_15_0935与维生素E总含量相关,可解释21.8%和16.4%的表型变异。上述与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相关SSR标记可用于MAS育种中。(4)利用MCIM模型共发现11个与大豆维生素E及其组分相关的加性QTL,其中5个在CIM分析中被检测到,6个为MCIM方法新发现的QTL。3个与α-生育酚含量相关的QTL(Qα10_3、Qα18_3和Qα18_4)、1个与γ-生育酚含量相关的QTL(Qγ15_3)、1个与δ-生育酚含量相关的QTL(Qδ10_4)和1个与维生素E总含量相关的QTL(QTVE10_2)在不同环境表现出additive×environment(AE)互作效应。检测到2、3和4对上位性QTL分别与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相关,其中2对与γ-生育酚含量相关的上位QTL(Qγe_1和Qγe_2)表现为与环境互作效应(AAE)。GE互作及上位性互作信息能为高维生素E含量大豆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5)使用MCIM模型共检测到12个与大豆株高、节数、分枝数、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相关的QTL,其中11个QTL(7个标记区间)与大豆籽粒维生素E及其组分含量相关。这些标记区间在大豆高维生素E育种和大豆农艺性状改良研究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遗传互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蛹虫草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滋补作用的珍稀食药用菌,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虫草生齿梗孢引起的蛹虫草"白毛病"是蛹虫草子实体阶段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本研究以虫草生齿梗孢为对象,构建了其遗传转化体系,通过荧光标记、罹病蛹虫草子实体显微观察,初步分析了其侵染过程及与蛹虫草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虫草生齿梗孢对遗传霉素敏感,200μg/mL可以抑制其生长,而对潮霉素不敏感。以分生孢子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构建了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该遗传转化体系,成功表达了红色荧光蛋白RFP。RFP荧光标记发现病原菌可侵入蛹虫草子实体内部,末期充满整个子实体。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证实虫草生齿梗孢在侵染过程中无吸器、附着胞等结构产生,不侵入蛹虫草菌丝细胞内部;两菌丝贴附生长,被侵染的蛹虫草子实体菌丝细胞变形、多个细胞融合;且细胞器破裂,细胞质降解、原生质流出,细胞中空,最后细胞破碎死亡,导致子实体萎蔫被白毛覆盖。由此判定虫草生齿梗孢在重寄生蛹虫草时,倾向于兼性营养型,即侵染前期主要通过接触活体营养的方式,菌丝贴附蛹虫草菌丝,通过细胞壁上微孔,与蛹虫草质膜融合,从活的蛹虫草菌丝中获取营养;侵染中后期杀死寄主,从死的菌丝中获取营养。对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侵染过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为致病机理、互作研究奠定基础,为开展抗病品种选育、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互作论文参考文献

[1].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亚洲稻与非洲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非对称遗传互作基础[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刘晴,董彩虹.蛹虫草病原菌虫草生齿梗孢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及互作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Mita,Khatun.包含加性、显性、上位性及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复杂性状遗传分析[D].浙江大学.2019

[4].于彦军.例谈构建模型优化基因互作类遗传题的分析过程[J].教学考试.2019

[5].张佐然,李金婷,梁雅静,张琦,金一.利用系统作图(Systemsmapping)研究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互作遗传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6].张晨.水稻GS9基因与其它粒形基因遗传互作及育种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刘义贵.案例分析基因互作方式——解析花色遗传与基因互作综合题[J].中学生物教学.2018

[8].王立通,徐慧慧,蒋伶活.在钙离子敏感性方面与RCH1遗传互作的酿酒酵母基因的筛选[J].微生物学杂志.2018

[9].王立东,杜丹凤,宋昕,赵学科,胡守佳.食管癌“环境-遗传-基因互作”组学研究:核黄素、核黄素转运基因2和NOTCH1-P53-Rb互作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刘焕成.大豆维生素E遗传变异、QTL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和dysb1的遗传互作(A)e1和...蛋白质对的序列相似性与语义相似性的...个QTL基因FPQZ、FLos和FPQ了,的~#...珍汕97随机F2群体中开花期变化及...群组内的MDS分析结果不同环境下玉米叶片SOD活性遗传率方差...

标签:;  ;  ;  ;  ;  ;  ;  

遗传互作论文_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