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减数配子论文_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宁顺腙

导读:本文包含了未减数配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减数,多倍体,植物,单倍体,均等,杂种,马铃薯。

未减数配子论文文献综述

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宁顺腙[1](2016)在《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连锁标记及染色体区段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42)由四倍体小麦(T.turgidum,AABB,2n=28)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DD,2n=14)天然杂交,然后通过染色体自动加倍形成。加倍过程主要受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控制,且不同四倍体小麦存在不同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利用位于3B染色体上未减数配子基因QTug.sau-3B的连锁SSR标记Xgpw1146和高通量DAr Tseq分子标记,筛选出可能转入四倍体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后代。在105份改良材料中检测出17份具有四倍体小麦的Xgpw1146等位位点,表明四倍体小麦的未减数配子基因可能转入了这17份材料。利用DAr Tseq高通量标记技术分析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88份改良后代,发现含四倍体小麦Xgpw1146等位位点的材料均具有来自SHW-L1、且可能包含Xgpw1146的一个染色体区段,表明未减数配子基因临近区域以一个区段传递到改良后代。这些人工合成小麦改良材料在加倍单倍体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李浩,王长有,陈春环,符书兰,郭翔[2](2013)在《利用DR147重双端体探究未减数配子产生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的起源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过程,通过未减数配子结合引起的染色体加倍被认为是普通小麦起源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四倍体小麦与由羊草、黑麦等近缘种的杂种F_1具有较高结实率,从而推断这些基因型小麦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但其未减数配子产生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将一套硬粒小麦的重双端体(dDT)转入具何产生未减数配子特性的四倍体小麦DRl47(不包括dDT2B)背景中,并利用胚拯救获得与黑麦杂交获取杂种F_1(2n=20Ⅰ+t_L'+t_s')。对dDT3Bxrye和dDT5Bxrye杂种F_1进行减数分裂观察,发现两类不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一类是MⅠ时,所有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内,随后发生随机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分离,最后产生不均等四分体或多分体;另一类足MⅠ时,所有染色体聚集排列在赤道板上,不发生染色体随机分离,而是形成一个再组核,随后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均等的二分体。故可推断第二类途径是dDT5B和dDT3B与黑麦杂种F_1产生未减数配子的主要细胞学过程,此外,在第一类途径中还观测到了细胞质提前分离,最后形成的四分体包含两个无核和两个有核的子细胞,也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分别利用禾本科着丝粒重复序列(6C6)、黑麦着丝粒重复序列(pAWRCAl)和黑表基因组做探针,通过GISH和FISH验证这些减数分裂产物,发现均等二分体都可观测到20-22个染色体着丝粒信号(包括7个黑麦着丝粒信号),表明这些产物是含有与体细胞相同染色体组成的可育配子。因此,我们首次用GISH和FISH验证了未减数配子产生减数分裂过程,并且3B和5B染色体打断后并未干扰未减数配子的产生。同时,我们将继续研究其他重双端体与黑麦杂种F_1的减数分裂,希望获取末减数配子产生的详细过程及染色体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期刊2013-09-18)

时翠平,葛会波,张成合,郭振怀[3](2002)在《草莓未减数配子形成的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然产生 2n配子的二倍体新疆草莓为材料 ,采用常规压片的方法 ,观察了 2n花粉形成的细胞学过程。结果表明 ,草莓 2n花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 ,中期Ⅱ两个纺锤体的定向发生改变所致 ,即由正常的十字形改变为平行形和八字形 ,进而导致二分体和叁分体的形成。每个二分体将产生 2个 2n花粉 ,每个叁分体将产生 1个 2n花粉和 2个n花粉。此外 ,还发现有极少量的 4n花粉 ,可能是四分孢子粘连、融合为一体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10期)

唐仙英,罗正荣,蔡礼鸿[4](1999)在《植物未减数配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界广泛存在着多倍体 ,在现有的有花植物中 ,至少 30 %为多倍体植物〔1〕。已经明确 ,多倍体植物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 :1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无性多倍化 asexual polyploidization) ;2未减数配子的产生和融合 (有性多倍化(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1999年S1期)

廖祥儒,朱新产[5](1996)在《未减数配子和多倍体植物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植物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是未减数配子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未减数配子的发生则引起自然界多倍体植物的不断演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1996年12期)

李锁平[6](1992)在《高等植物产生未减数配子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倍体是细胞内具有两个以上基本染色体组的个体,它们在植物界普遍存在,其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二是未减数配子的产生和融合即性加倍,目前认为后一途径是自然多倍体形成的主要途径。未减数配子是如何产生的?根据近年来在(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1992年04期)

薛启汉,林长平[7](1989)在《通过未减数配子途径合成八倍体甘薯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的未减数配子(2n配子),可以将遗传位点内或位点间相互作用的效果,稳定遗传给杂交后代,是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S.J. Peloquin等关于马铃薯未减数配子研究与应用,获得突破性进展。作者近年来,以甘薯植物未减数配子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并首次通过未减数配子途径,合成了具有一定杂种优势的八倍体甘薯植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1989年04期)

M.J.De,Mainc,芦永兴[8](1988)在《在研究马铃薯对病原菌抗病能级育种工作中利用双单体和未减数配子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铃薯抗晚疫病(Phytophora infestans)和抗乳状马铃薯胞囊线虫病(Globodera pollida)育种程序中,从双单体(2n=24)为亲本的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四倍体(4x)植株,大体上雌蕊是四倍体。在温室和田间对第一年和第二年块茎的测定表明,大多数高抗疫病的双单倍体的后代也表现高抗马铃薯晚疫病。用双单体PDH182和PDH247分别与一个四倍体杂交,选择一般配合力高且高抗马铃薯胞囊线虫病(PCN)的个体,其后代高抗晚疫病,且有1/3的植株也高抗PCN。对双单倍体×4x的杂交组合后代,在实生苗世代进行离体片鉴定,来快速筛选疫病抗性。观察来自不同抗疲病双单倍体后代的平均抗性,发现四倍体亲本之间是有差异的。试验同时证明,不同的双单倍体在疫病的抗性程度上,对后代的遗传传递力是有差异的。这可归因于未减数配子组成方式的差异,即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的重组或第二次分裂的重组(SDR)都有差异。如果所有未减数配子都由SDR产生,则这种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双单倍体之间抗疫病基因纯合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双单体×4x的杂交组合,每个授粉株只产生很少的后代。这少量的实生苗可能以比较高的频率产生带有目标性状的后代。由于必须种植这少量的实生苗,以便找到所要求的重组性状,所以在种植中寻求补救措施,而抗性鉴定要比常规育种方便得多。所得到的这些四倍体杂种可以同时在叁个方面用于第二轮的育种工作:即,与其它的四倍体杂交;与双单倍体杂交以选择互补性状,以及产生综合多种抗性的双单倍体。(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1988年02期)

未减数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普通小麦的起源经历了两次异源多倍化过程,通过未减数配子结合引起的染色体加倍被认为是普通小麦起源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发现一些四倍体小麦与由羊草、黑麦等近缘种的杂种F_1具有较高结实率,从而推断这些基因型小麦具有未减数配子基因,但其未减数配子产生分子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将一套硬粒小麦的重双端体(dDT)转入具何产生未减数配子特性的四倍体小麦DRl47(不包括dDT2B)背景中,并利用胚拯救获得与黑麦杂交获取杂种F_1(2n=20Ⅰ+t_L'+t_s')。对dDT3Bxrye和dDT5Bxrye杂种F_1进行减数分裂观察,发现两类不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一类是MⅠ时,所有染色体随机排列在细胞内,随后发生随机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发生分离,最后产生不均等四分体或多分体;另一类足MⅠ时,所有染色体聚集排列在赤道板上,不发生染色体随机分离,而是形成一个再组核,随后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均等的二分体。故可推断第二类途径是dDT5B和dDT3B与黑麦杂种F_1产生未减数配子的主要细胞学过程,此外,在第一类途径中还观测到了细胞质提前分离,最后形成的四分体包含两个无核和两个有核的子细胞,也可以产生可育的配子。分别利用禾本科着丝粒重复序列(6C6)、黑麦着丝粒重复序列(pAWRCAl)和黑表基因组做探针,通过GISH和FISH验证这些减数分裂产物,发现均等二分体都可观测到20-22个染色体着丝粒信号(包括7个黑麦着丝粒信号),表明这些产物是含有与体细胞相同染色体组成的可育配子。因此,我们首次用GISH和FISH验证了未减数配子产生减数分裂过程,并且3B和5B染色体打断后并未干扰未减数配子的产生。同时,我们将继续研究其他重双端体与黑麦杂种F_1的减数分裂,希望获取末减数配子产生的详细过程及染色体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未减数配子论文参考文献

[1].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宁顺腙.小麦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连锁标记及染色体区段检测[J].作物学报.2016

[2].李浩,王长有,陈春环,符书兰,郭翔.利用DR147重双端体探究未减数配子产生机理[C].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2013

[3].时翠平,葛会波,张成合,郭振怀.草莓未减数配子形成的细胞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

[4].唐仙英,罗正荣,蔡礼鸿.植物未减数配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

[5].廖祥儒,朱新产.未减数配子和多倍体植物演化[J].生物学通报.1996

[6].李锁平.高等植物产生未减数配子的途径[J].生物学通报.1992

[7].薛启汉,林长平.通过未减数配子途径合成八倍体甘薯植株[J].中国农业科学.1989

[8].M.J.De,Mainc,芦永兴.在研究马铃薯对病原菌抗病能级育种工作中利用双单体和未减数配子的评价[J].中国马铃薯.1988

论文知识图

叁倍体苹果品种S-基因型来源未减数的配...同源异源多倍体不同类型的图解13.Y-145-10-1染色体组成...草莓五倍体种间杂种WBT2与全明星回交...利用人工合成小麦非整倍体定位基因的...汤姬×黑龙江7号杂交后代不同倍性的可能...

标签:;  ;  ;  ;  ;  ;  ;  

未减数配子论文_寇春兰,赵来宾,刘梦,郝明,宁顺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