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丁香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丁香,香草,活性,聚集体,抗氧化,过氧化氢,木质素。
异丁香酚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升,朱琳,苏蕊,徐继军,姚世霞[1](2019)在《HPLC法测定泻痢固肠丸中去氢二异丁香酚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泻痢固肠丸中去氢二异丁香酚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5 TC 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结果:样品中的去氢二异丁香酚与相邻色谱峰分离度良好,去氢二异丁香酚在0.3569~6.2454μg/mL浓度范围内有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泻痢固肠丸中去氢二异丁香酚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何金义,朱凯[2](2019)在《甲基叁氧化铼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异丁香酚合成香兰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丁香酚为原料,叔丁醇为溶剂,CH_3ReO_3为催化剂,H_2O_2为氧化剂,进行氧化合成香兰素。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对异丁香酚氧化合成香兰素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0.9%(以异丁香酚的质量分数计)。在此条件下,反应稳定性较好,产物平均得率可达90.3%,产品香气较为纯正。采用IR、GC-MS、和~1H NMR等对产物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陈学宽,赵厚宽,吴宏飞,叶哲孜,谢益民[3](2018)在《异丁香酚脱氢聚合产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木质素前驱物异丁香酚为原料,漆酶催化合成得到木质素脱氢聚合物(DHP),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3)C NMR)对DHP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考察产物对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以及对延缓β-胡萝卜素氧化的效果来探讨DHP的抗氧化性能。研究表明:在漆酶的催化作用下异丁香酚脱氢聚合形成的DHP在主要化学结构上与银杏磨木木质素(MWL)非常相似,~(13)C NMR谱表明DHP中存在β-5、β-O-4、β-1、β-β等典型木质素结构。DHP中游离酚羟基含量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降低,分级后发现溶于乙醚的DHP组分(DHP(1))的抗氧化性能最好,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仅为0.12g/L,增加DHP溶液的体积或浓度都能提高其对β-胡萝卜素氧化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8年01期)
程双[4](2017)在《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草醛素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誉,广泛在食品、烟草、饮料、酒类、化工、医药和各类化妆用品等行业内使用,是一种性能比较稳定、香味纯正独特、留香持久的优良香料和食品添加剂。通过微生物法转化底物生成的香草醛即是生物香草醛,有着化学合成香草醛无法比拟的优点,符合欧盟和美国等的食品安全标准,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污染程度小。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是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唯一关键酶,此酶存在底物抑制和产物抑制以及酶纯化困难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异丁香酚单加氧酶进行改造,结合具有两亲性自组装短肽和自切割功能特性的Mxe内含肽,用于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制备;通过米曼模式研究其重组蛋白酶动力学特性。采用CLEAs技术探究固定化的异丁香酚单加氧酶的转化能力。本论文的方法和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ET(30a)-IEM-Mxe-ELK16,结合具有两亲性的自组装短肽和具有介导自切割特性的内含肽,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经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在75 kDa左右,与实验预期相符合,说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通过分析重组前后酶动力学数据可得:IEM-Mxe-ELK16的Vmax、Km和Kcat分别是原始IEM的11.3、11.7和7.2倍,说明重组质粒pET(30a)-IEM-Mxe-ELK16酶与底物异丁香酚结合效率降低,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底物抑制,使得最大反应速率增加。条件优化结果为当发酵培养细胞OD600为0.7左右时,加入IPTG至终浓度0.2 mg/L,200rpm,30℃诱导8 h,离心收集细胞,加入9 mL 0.05 mol/L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pH10.5)配制成100 g/L的细胞悬浊液,150 mmol/L异丁香酚,1 m L DMSO,25℃,200rpm转化48 h,所获得香草醛浓度最高可达1.80 g/L。(2)对Mxe内含肽介导的自切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优化,其最佳自切割条件为:4℃,切割缓冲液(20 mmol/L Tris-HCl,0.5 mol/L NaCl,1 mmol/L EDTA二钠,pH 8.5)重悬10 OD/m L的大肠杆菌裂解液沉淀,切割24 h。(3)通过CLEAs技术对异丁香酚单加氧酶融合蛋白进行了初步的固定化研究,制备IEM-Mxe-ELK16交联酶的最佳交联时间和交联剂浓度为100 mmol/L戊二醛交联2h;交联酶在50℃-100℃的范围内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反复利用7次之后相对酶活保留50%以上;交联酶的最佳转化条件为:0.025 mol/L碳酸钠-氢氧化钠缓冲溶液(pH10.5),10%(v/v)DMSO,100 mmol/L异丁香酚,30℃,200 rpm,转化60 h,所得香草醛浓度为0.96 g/L。(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李建菲[5](2017)在《丁香酚与异丁香酚的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对天然植物提取物的抗氧化、抑菌作用研究较多,发现植物精油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抑菌活性。但植物精油成分复杂,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清楚。随着对精油单一成分提取技术的日渐成熟和主要成分的深入了解,其抑菌和抗氧化效用研究成为当下热点。丁香酚为丁香油主要活性成分,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抑菌作用。但目前关于丁香酚异构体的抗氧化作用和抑菌作用报道相对较少,为了充分利用丁香酚及其异构体,特选取丁香酚与异丁香酚进行试验研究。本文主要以丁香酚和异丁香酚两种材料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两者在抗氧化、抑菌方面的异同,并探讨异丁香酚的抑菌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比较研究丁香酚和异丁香酚清除体外稳定自由基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对铁的还原能力;减少油脂过氧化能力;对蛋白、DNA氧化损伤的保护能力。结果表明,丁香酚及异丁香酚都具有较强清除DPPH、ABTS自由基能力和铁还原能力,同时对油脂氧化也有较强抑制作用,对DNA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对蛋白质氧化损伤,丁香酚和异丁香酚则都表现为促氧化作用。在上述几个抗氧化体系中,异丁香酚表现出强于丁香酚的抗氧化活性。2)通过抑菌圈试验,MIC、MBC测定试验、生长曲线绘制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了丁香酚及异丁香酚对几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丁香酚和异丁香酚对7种致病菌均有较强抑制效果;MIC、MBC结果显示异丁香酚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生长曲线显示丁香酚和异丁香酚在低浓度时可以延缓对数期到来,高浓度时则可抑制细菌生长,甚至使细菌致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异丁香酚作用后的菌体死亡率高于丁香酚,证明异丁香酚抑菌杀菌作用优于丁香酚。3)以大肠杆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为供试菌,以异丁香酚为研究材料,探究其抑菌机理。通过菌液电导率测定、扫描电镜观察、PI荧光染色鉴定,探究了异丁香酚对菌体壁和膜的影响,表明异丁香酚能够破坏菌体壁和膜;通过DCFH-DA荧光染色,观察菌体细胞中活性氧变化,探究异丁香酚对菌体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异丁香酚能够诱导胞内活性氧(ROS)大幅度增加,进而加速菌体氧化损伤,导致菌体死亡通过电泳试验,研究了异丁香酚对菌体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影响,表明异丁香酚可以影响菌体中一些蛋白质和DNA的合成,但凝胶阻滞电泳试验发现异丁香酚与菌体DNA无直接作用。通过AnnexinV法检测了异丁香酚对细菌细胞凋亡的影响,未发现异丁香酚对细菌细胞凋亡有影响。经过本章试验研究,表明异丁香酚的抑菌杀菌机制是多重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0)
赵丽青,谢英妙,王英,程双[6](2017)在《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草醛是一种重要的合成香料,广泛应用在食品、饮料、化妆品和药物等领域。异丁香酚是合成香草醛的理想前体,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是微生物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唯一关键酶。而酶制剂的生产过程复杂、成本高、纯度低,已成为制约酶催化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将些具有两亲性自组装功能的短肽如18A和ELK16连接于可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4-08)
赵丽青,谢英妙,王英,程双[7](2017)在《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草醛是一种重要的合成香料,广泛应用在食品、饮料、化妆品和药物等领域。异丁香酚是合成香草醛的理想前体,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是微生物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唯一关键酶。而酶制剂的生产过程复杂、成本高、纯度低,已成为制约酶催化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将某些具有两亲性自组装功能的短肽如18A和ELK16连接于可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4-08)
肖毅,杨晰雅,姜小英,史慧珍,黄红梅[8](2016)在《纳微尺度铜金属有机框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异丁香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法及沉淀法,合成了纳微尺度铜金属有机框架催化剂。通过FT-IR、TG及TEM等技术手段对其性能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考察了催化剂、溶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异丁香酚氧化制备香草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均苯叁甲酸根(BTC)作配体时制备的催化剂Cu-BTC性能较佳。以Cu-BTC为催化剂、30%(质量分数)H_2O_2为氧化剂、乙腈为介质,当n(异丁香酚)∶n(H2O2)=1∶2.4时,50℃,反应8 h,异丁香酚转化率为94.4%,香草醛产率达到81.8%。纳微尺度(粒径30~300 nm)Cu-BTC催化剂体现了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连续反应5次,异丁香酚转化率保持在90%左右。(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10期)
王英[9](2016)在《异丁香酚单加氧酶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草醛(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具有浓郁的奶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化妆品、药物等领域的香料物质。从香荚兰豆中提取出来的天然香草醛产量低,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微生物或酶法转化获得的香草醛属于天然香草醛,具有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替代方法之一。异丁香酚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微生物转化法获得香草醛的理想前体物质。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是高效催化异丁香酚获得香草醛的唯一关键酶。生物催化生产香草醛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是如何高效制备异丁香酚单加氧酶。目前酶制剂的生产过程复杂、成本很高,已成为制约酶催化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将某些具有两亲性自组装功能的短肽(Self-assembly peptides,SAPs,一般在8-18个氨基酸残基)连接于可溶性酶的末端可以有效地诱导活性蛋白质聚集体的生成。采用交联酶聚集体技术(CLEAs)制备固定化酶,提高酶的操作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异丁香酚单加氧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可溶性差,易形成包涵体,为了进一步研究异丁香酚单加氧酶结构及性质,在目标基因异丁香酚单加氧酶上连接MBP(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标签增加其溶解性。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本论文将双亲性短肽18A(EWLKAFYEKVLEKLK ELF)与目标基因异丁香酚单加氧酶连接,成功构建异丁香酚单加氧酶-18A活性聚集体,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获得重组菌E.coli BL21(DE3)p ET30a-IEM-18A,并应用其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通过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佳诱导条件为:OD600为0.8左右,添加0.8 mmol/L IPTG,30℃,200 rpm诱导8 h;最佳反应条件为:50 m L叁角瓶中加入9 m L 0.05 mol/L p H 10.5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150 g/L加酶量,1 m L DMSO,100 mmol/L异丁香酚,25℃,200rpm,转化36 h,所得香草醛浓度为2.20 g/L。(2)在获得上述活性聚集体的情况下,采用戊二醛为交联剂,将酶IEM-18A进行无载体固定化。实验结果表明,4℃下,10 m L酶液中加入100 mmol/L戊二醛交联4 h,所得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为25℃,操作稳定性较好,最多可重复使用7次。(3)应用载体p RSET-MBP与目标基因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构建融合蛋白IEM-MBP,重组菌E.coli BL21(DE3)p RSET-IEM-MBP于37℃,200 rpm培养至OD600为0.8左右,添加0.8 mmol/L IPTG,25℃,200 rpm诱导16 h;最佳反应条件为:50 m L叁角瓶加入10 m L 0.05 mol/L p H 10.5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100 g/L加酶量,100 mmol/L异丁香酚,25℃,200 rpm转化48 h,所得香草醛浓度为2.09 g/L。(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6-06-30)
陈柳言[10](2016)在《异丁香酚单加氧酶工程菌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草醛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合成香料,拥有浓郁的香子兰香气,广泛应用在食品、糖果、饮料、化妆品等行业领域。每年合成量超过12,000 t,只有不足1%是从香荚兰豆荚中提取而来的。进入21世纪,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生活理念越来越注重,对绿色、天然等标签也越来越追崇。近年,美国和欧盟等对食品添加剂量进行严格限制,天然香草醛愈加供不应求,对化学合成的香草醛的需求已达饱和。生物催化转化法生成香草醛可看作是“天然香草醛”。异丁香酚是合成香草醛最佳的前体物质,研究发现异丁香酚单加氧酶(ISO)是生物转化异丁香酚的唯一关键酶。生物转化异丁香酚存在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异丁香酚单加氧酶酶活受产物香草醛的抑制。本论文旨在通过壳聚糖膜-香草醛发生希夫碱反应,解决产物抑制问题;通过半理性设计对ISO基因序列预测酶突变位点,进行结构模拟,预测关键突变位点,并对其进行饱和突变以解除或减少产物对酶活抑制;将ISO基因载入pPIC9K并转入毕赤酵母GS115中以高效表达制备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壳聚糖膜对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1a-ISO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可吸附产物香草醛,从而解除产物抑制。对壳聚糖吸附能力的考察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在25oC下吸附48 h,所吸附的香草醛达到饱和。吸附能力为0.7 g(壳聚糖膜)/1.33 g(香草醛)。通过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佳转化条件为:底物异丁香酚40 g/L,载体壳聚糖膜0.2 g,加菌量0.5 g,pH10.5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溶液50 mmol/L,于25℃,200 rpm的条件下转化48 h,香草醛的浓度最高可达2.60 g/L,与未添加壳聚糖膜相比,香草醛的浓度提高了62.5%。(2)以实验室保藏菌种E.coli BL21(DE3)-pET21a-ISO为PCR模板,设计6对引物,对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折迭通道附近5个氨基酸位点(Asn120,Thr121,Phe281,Met298,Leu470)进行饱和突变。结果表明,1.Phe281氨基酸突变位点的影响,其F281Q相对原始菌ISO转化能力提高了76.9%,相对原始菌ISO,5个突变位点对酶活性影响程度分别:F281Q>M298K>L470S>T121P>N120I;2.发现在120位突变点上,氨基酸R基占据空间小更具优势;3.121位苏氨酸(T)是极性中性氨基酸突变成酸性氨基酸比碱性氨基酸与底物结合好,而在281位苯丙氨酸(F)突变成碱性氨基酸则会提高转化效率,突变成酸性氨基酸会降低转化效率;4.298位甲硫氨酸M是极性氨基酸,发现M298K/R/H均突变成碱性氨基酸,其转化效率排布:M298K>M298R>M298H>ISO,说明碱性氨基酸有利于提高酶对底物的催化活性,推测碱性氨基酸中的-NH2可能参与酶与底物结合时生成氢键有关。(3)构建pPIC9K-ISO重组子,将异丁香酚单加氧酶(ISO)转入毕赤酵母GS115进行重组表达。通过条件优化,确定其异丁香酚单加氧酶催化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最佳条件为:底物异丁香酚60 g/L,加酶量50 g/L,pH10.5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50 mmol/L,20℃,200 rpm转化48 h,香草醛最高浓度为2.45g/L。(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6-06-30)
异丁香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异丁香酚为原料,叔丁醇为溶剂,CH_3ReO_3为催化剂,H_2O_2为氧化剂,进行氧化合成香兰素。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对异丁香酚氧化合成香兰素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0.9%(以异丁香酚的质量分数计)。在此条件下,反应稳定性较好,产物平均得率可达90.3%,产品香气较为纯正。采用IR、GC-MS、和~1H NMR等对产物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丁香酚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东升,朱琳,苏蕊,徐继军,姚世霞.HPLC法测定泻痢固肠丸中去氢二异丁香酚的含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
[2].何金义,朱凯.甲基叁氧化铼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异丁香酚合成香兰素的研究[J].应用化工.2019
[3].陈学宽,赵厚宽,吴宏飞,叶哲孜,谢益民.异丁香酚脱氢聚合产物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8
[4].程双.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7
[5].李建菲.丁香酚与异丁香酚的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6].赵丽青,谢英妙,王英,程双.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及应用[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7].赵丽青,谢英妙,王英,程双.异丁香酚单加氧酶活性聚集体的构建及应用[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8].肖毅,杨晰雅,姜小英,史慧珍,黄红梅.纳微尺度铜金属有机框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异丁香酚[J].应用化学.2016
[9].王英.异丁香酚单加氧酶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应用[D].深圳大学.2016
[10].陈柳言.异丁香酚单加氧酶工程菌转化异丁香酚生成香草醛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