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主义战略论文-杨娜

地区主义战略论文-杨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主义战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盟,东亚战略,地区间主义,政策转移

地区主义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杨娜[1](2018)在《欧盟的东亚战略——地区间主义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与东亚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两个地区,地区间关系由不对称发展为比较平衡的状态,双边交往相对正式和规范,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随着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欧盟逐渐将东亚视为对外战略重点。欧盟的东亚战略历经多次调整,在自身定位、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与对华态度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独立战略。以地区间主义理论框架审视欧盟与东亚的交往和联系,能够更加深刻地考察两地区之间的互动模式。导致欧盟与东亚互动模式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全球与地区生产网络的变迁、国际资本流动的转向、地区间力量对比的改变以及欧盟自身的"能力—期望"效用。地区间主义视角下的欧盟东亚战略揭示了在国际行为体实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欧盟不断调整自身在东亚地区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侧重经济兼顾安全、重视地区大国与次区域行为体、实施有别于美国的东亚政策、配合欧盟的全球战略目标,努力探索最符合欧盟利益且最适合欧盟发挥作用的东亚战略。(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8年04期)

宋文志[2](2017)在《在制衡与依赖之间: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进程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现实主义制度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考察韩国在亚太、东亚、东北亚等区域及次区域实际合作的情况,分析中等强国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特点。当域内出现大国竞争或对某一大国严重依赖的时候,作为中等强国,韩国积极推动地区主义的制度化进程以平衡大国的影响力,摆脱大国竞争带来的战略选择困境。但是由于其本身受困于重大安全问题,韩国在地区层面提出并主导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通过平衡手段制衡域内大国的努力也将长期受到同盟关系的束缚,最终只能加深对盟国的依赖。(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雷建锋[3](2016)在《中国的中亚地区主义:一种治理型周边战略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中亚地区主义是在全球与地区权力结构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之际在其西北方向推行的睦邻外交政策,其要义为以推动地区治理践行睦邻外交。这种治理型周边外交战略有如下特征:提供地区性公共产品,形成地区合作的制度基础;以创新机制引导非国家行为体参与,促成地区主义和地区化的互相建构;以多种机制综合配置战略资源,安全与发展并举;视中国与周边为命运共同体,以自身发展惠及邻邦,培养地区共同体意识和共同利益观念,构建新的地区意识和地区主义。中俄协调是中国中亚地区主义成功的基础,带动中亚国家发展应是中国中亚治理型周边战略成功的保障,以推动地区治理实现睦邻外交也应成为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Aaron,Jed,B.Rabena[4](2016)在《战略地区主义与东亚地区战略安排背后的政治因素:新型大国政治中的经济—政治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关键目标是考察东亚地区新型大国政治(NTGPP)的演变发展。这种新型大国政治主要体现为战略地区主义与制度政治的发展。东亚地区各类自由贸易架构的政治性与安全性目的凸显,意在达成不同大国的地缘战略与地缘政治目的/动机,战略地区主义就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的。而东亚地区制度政治具体表现为如下两方面:(1)制度内或“微观制度政治”层次(2)制度间或“宏观制度政治”层次。本文中涉及的制度概念分为(a)“软”制度或(b)“硬”制度。软制度包括地区的与多边的自由贸易协议、国际机制、国际论坛与特设工作组;硬制度包含国际金融机构与高制度化程度和(或)以地区一体化为目标的正式国际组织。各类制度与制度政治都强调了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大国战略与地缘政治竞争背景下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目前致命性军事武器系统技术水平不断取得进步,使其不仅成为威慑和限制战争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牵制性力量”,使战略竞争扩展到国际政治的其他领域。因此,可以说除了天空、陆地、海洋、太空、网络空间这五个维度外,“制度空间”逐渐成为战略竞争的“第六维度”。本文将展开以下研究:(1)以“现实制度主义”作为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2)东盟(ASEAN)作为东亚不可或缺的行为体在东亚地区事务与制度结构中的战略作用;(3)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主导的东亚制度的战略动因;(4)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R2A)与美国主导的东亚制度的战略原理;(5)东亚制度政治中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最后本文通过厘清在哪些领域和制度中新兴大国政治得到最多体现并得出结论,然后对东亚地区一体化的轨道和制度结构做出政治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3)

张林,杨志才[5](2015)在《功能主义视角下西南地区知识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功能主义,将区域知识经济系统功能分为自我发展功能、传统经济带动功能、社会促进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并从规模、效率和速度3个维度建立相应功能测度模型与指标体系,比较西南叁省与广东的功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叁省与广东相比,知识生产与创新功能严重落后,知识经济社会带动功能差距明显,但生态保护功能差距较小;知识经济功能规模和速度全面落后,但效率差距相对较小;西南叁省应确立"效率优先","速度跟进"、"创新增长极"、"人本中心"、"生态互进"的战略选择。最后,从功能角度提出了西南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5年05期)

蒋红,廖小明[6](2014)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施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与繁荣,必须在思想和价值观层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统领和整合。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形成广泛的价值观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叁个自信",能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促进地区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团结与繁荣;能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维护地区的和谐稳定,巩固国家战略安全。当前,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构建最广泛的价值观共识,从深层次上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和整合与统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3辑》期刊2014-09-25)

刘苏[7](2014)在《RCEP与中国开放地区主义战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地区主义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变革。目前,东亚国家正在进入一个以经济合作带动一体化发展,立足东亚而对外开放的“开放地区主义”进程之中。东亚开放地区主义进程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东盟+3”模式的建立,它是一种整合了东南亚与东北亚两个次区域,以地区内国家协商一致为主要方式,又向外开放的一种新型区域一体化模式。它一方面是某种程度上对传统地区主义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是对新地区主义的超越。东盟国家提出的以东盟为主导,广泛吸引东盟自由贸易伙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以开放地区主义为指导的多边合作范式,是东亚各国以一个共同的身份应对区域外挑战、加速开放地区主义进程的一个有力保障。对于克服东亚地区众多自由贸易协定交织而产生的“意大利面碗效应”,进一步推进东亚开放地区主义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21世纪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参与东亚一体化进程时间较晚,加之中国经济的崛起带来其他国家的疑虑,中国加速融入东亚地区主义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对中国的地区影响力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就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深度融入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契机。新时期中国应当把握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地区主义战略,以自身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力量的提升,把东亚合作做大、做实,借助东亚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4-06-16)

门洪华,胡鞍钢[8](2012)在《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而地区主义扮演着联结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桥梁作用。叁者相辅相成,构成谋划中国大战略的基本因素。如何将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这一对矛盾统一到地区主义思考上来,成为当前中国战略谋划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议题,也隐然成为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条件之一。笔者指出,我们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的宏观视野,但更突出地区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中的核心价值。中国应确立明晰的大战略框架,其中包含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创设、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和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本文来源于《国情报告(第八卷 2005年(上))》期刊2012-09-01)

何银玲,崔岷,马忠莲,张磊[9](2012)在《民族地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首要任务——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效机制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民族地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首要任务,这既体现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也符合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使这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探索建构长效机制。(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蒋新卫,程世平[10](2011)在《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国内特别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遇到严峻挑战,在局部地区呈现出主导性与非主导性意识形态等量齐观的显性格局。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不仅要不断实现和并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在认知、价值、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而且要通过强化机制和培养队伍,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现实需要。(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地区主义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现实主义制度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考察韩国在亚太、东亚、东北亚等区域及次区域实际合作的情况,分析中等强国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特点。当域内出现大国竞争或对某一大国严重依赖的时候,作为中等强国,韩国积极推动地区主义的制度化进程以平衡大国的影响力,摆脱大国竞争带来的战略选择困境。但是由于其本身受困于重大安全问题,韩国在地区层面提出并主导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通过平衡手段制衡域内大国的努力也将长期受到同盟关系的束缚,最终只能加深对盟国的依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主义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娜.欧盟的东亚战略——地区间主义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

[2].宋文志.在制衡与依赖之间: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进程与特点[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雷建锋.中国的中亚地区主义:一种治理型周边战略的建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Aaron,Jed,B.Rabena.战略地区主义与东亚地区战略安排背后的政治因素:新型大国政治中的经济—政治关系[D].山东大学.2016

[5].张林,杨志才.功能主义视角下西南地区知识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6].蒋红,廖小明.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施路径[C].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3辑.2014

[7].刘苏.RCEP与中国开放地区主义战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4

[8].门洪华,胡鞍钢.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C].国情报告(第八卷2005年(上)).2012

[9].何银玲,崔岷,马忠莲,张磊.民族地区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首要任务——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效机制的建构[J].宁夏党校学报.2012

[10].蒋新卫,程世平.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标签:;  ;  ;  ;  

地区主义战略论文-杨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