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解氧,相关性,牧场,海水,增氧机,营养盐,渤海。
溶解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朋,徐钢春,徐跑[1](2019)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溶解氧时空变化及菌群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从不同角度(密度、区域、溶氧、季节)分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和水温对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群丰富度在9月份最高,在10月份最低。在昼夜变化中,溶解氧最低时的菌群丰富度整体上高于溶解氧最高时。在不同区域中,粪便收集区的菌群丰富度高于养殖区。在7—11月份的季节变化中,变形菌、放线菌、拟杆菌和蓝细菌的相对丰度占据前四位;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黄杆菌和聚球菌为优势物种;几乎每种细菌都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月份差异。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与溶解氧和水温皆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聚球菌、蓝细菌、CL-500_marine_group和Alpinimonas皆与水温具有极显着相关性。分枝杆菌、MNG7与溶解氧极显着相关。此外,不同菌群之间也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养殖区域、溶氧浓度和季节变化都会影响水体菌群丰富度。(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郑钦华[2](2019)在《叁沙湾海水增养殖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及有机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叁沙湾海水增养殖区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及有机污染状况。【方法】利用2014年叁沙湾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查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别对调查区溶解氧和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调查区内共布设9个水质监测站位,于2014年1、5、8、9、10月分别采集调查区的表层水样。调查区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44~8.60 mg/L之间,平均值为6.29 mg/L,除8月有2站次和9月有5站次的测值处于叁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处于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平;溶解氧季节变化明显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平面分布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长期变化趋势,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这跟叁沙湾沿岸带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有关;溶解氧与水温之间呈现极为显着(r=-0.9464)的负相关关系,与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之间均呈现极为显着(r=0.827 5,r=0.821 3)的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之间呈现显着(r=0.5413)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首要因子,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活性磷酸盐也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重要因子;从单因子指数来看,在整个调查期间溶解氧污染指数大于1.0的达到15.6%,说明该站点水质已受该因子污染;从有机污染指数来看,调查区水质状况处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禹铖,刘子洲,顾艳镇,李培良,孙利元[3](2019)在《威海市天鹅湖海洋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威海市天鹅湖海洋牧场2016年7—10月海洋生态环境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水溶解氧浓度平均值为6.65mg/L,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月平均值最小为6.36mg/L,出现在9月。溶解氧月浓度标准差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溶解氧日浓度标准差总体变化趋势与月浓度标准差相反。底层海水基本上处于不饱和状态,月均溶解氧消耗量在观测期间逐月增大。海水温度是影响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7月1日至8月24日期间,牧场海域存在季节性温跃层。7月1日至17日与8月11日至24日期间,溶解氧浓度下降可能受季节性温跃层和海水温度上升的共同影响;7月18日至8月1日期间,溶解氧浓度变化不受季节性温跃层控制。大风过程会增强表、底层海水交换,使溶解氧浓度上升。月均溶解氧浓度日变化均表现出双峰双谷的特征,与月均水深日变化对比, 7—8月0—13时无显着正相关性, 7—8月1—23时及9—10月相位变化基本一致,涨潮时海水溶解氧浓度升高,而落潮时降低,说明研究区域外海水溶解氧浓度很可能高于近岸,而潮流输运过程使得近岸海水溶解氧浓度随潮汐过程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伯志,赵亮,魏诗晏[4](2019)在《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与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收集的1975—1999年间渤海与北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磷酸盐(PO_4-P)和硅酸盐(SiO_3-Si)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25年间,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浓度均呈降低趋势,冬季年际降低程度比夏季明显,且冬季溶解氧与温度负相关性较夏季更显着.溶解氧最显着变化是夏季北黄海中部海域底层高值区逐渐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全部低于6.0 mL/L.除夏季渤海北部和北黄海底层磷酸盐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为升高趋势外,夏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性降低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7年)下降到历史性最低水平;冬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状态,硅酸盐却有着显着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吕丽霞[5](2019)在《黄河甘肃段水体溶解氧含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是水质评价和水类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选取黄河流经甘肃境内6个水质监测站,基于水体中9年的溶解氧监测资料,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对溶解氧含量变化进行评价。研究所表明:从2010年至2018年,6个水质站在2010年至2015年整体呈指数增长,2015年至2018年其含量有所下降,溶解氧含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现在水质中溶解氧含量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值。在研究单项水质影响时,单因子水质标记指数具有方便、有效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刘国庆[6](2019)在《高纬度湖泊无冰期水温及溶解氧浓度变化规律统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水温是引起湖水各种动力现象合理化过程的重要条件,是湖泊生物界最重要的生存要素之一,也是影响湖泊生物的新陈代谢、物质分解、决定湖泊生物产量的重要指标。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是水体经过与大气的氧气交换或经过化学、生物化学等反应后溶解于水中的分子状态的氧。影响溶解氧浓度变化的因素非常多,经大量研究发现,大气压强、大气中气态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温度等都对溶解氧浓度有很大影响,导致溶解氧变化情况极其复杂。本论文主要是根据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拉米生物站提供的1990~2017年Valkea-Kotinen湖不同水层水温与溶解氧浓度现场观测数据,对该湖近几十年来的湖水温度变化趋势和溶解氧浓度变化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本文选取1990年~2017年芬兰Valkea-Kotinen湖5月~10月不同深度水温现场观测数据,对历年最高水温和各月平均水温时间序列分析计算出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统计量。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湖28年来无冰期水体表层以下水温呈不显着下降趋势,但其表层(0m~1m)和5月、10月水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该结果与湖水历年无冰期天数的观测数据相吻合。其次,选取该湖1990年~2017年无冰期溶解氧浓度现场观测数据,利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该湖历年不同水层的溶解氧浓度平均值与其对应的温度平均值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分析,得出该湖泊无冰期表层(0m~1m)溶解氧浓度与温度呈显着负相关性,而表层以下水层(2m~5m)溶解氧浓度与温度呈不显着正相关性的结论。最后,对该湖1990年~2017年历年的不同水层溶解氧浓度的最高值及最低值与观测日期对应的时间(当年第一天起始的天数)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拟合给出0m~5m不同水层溶解氧浓度的最高值及最低值依赖于时间(天数)的变化曲线,从而得出Valkea-Kotinen湖无冰期不同水层溶解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对我国北方地区结冰湖泊、池塘等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尹鹏飞,李向阳,曹荣凯,陆文萍,杨朝晖[7](2019)在《溶解氧变化对阴极极化下10Ni5CrMo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溶解氧质量浓度对10Ni5CrMo钢在阴极极化条件下氢脆敏感性影响规律,对10Ni5CrMo钢进行了阴极极化下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并采用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和断口分析方法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和不同阴极极化下10Ni5CrMo钢的氢脆敏感性。结果表明: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对10Ni5CrMo钢强度几乎没有影响;同一溶解氧质量浓度下,随极化电位负移,断裂时间、伸长率、断面收缩率明显降低,氢脆系数增加,氢脆敏感性显着提高,极化电位达到-1 000 mV时,氢脆系数已超过安全区允许的最高值25%,进入危险区;同一极化电位下,随着海水中溶解氧质量浓度减少,材料塑性变差,断裂时间、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不断降低,氢脆系数增加,氢脆敏感性提高。(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蔡琰,郑艳坤,臧莉[8](2019)在《水产养殖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及改良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开展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池塘工厂化生态养殖,如建立水槽、利用气动循环水装置增氧和推动水循环等,池塘多级生物修复技术,如种养品种搭配、建立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等,有些技术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相关研究试验及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为开展池塘自净系统设计与养殖试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但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仍有很多需要破解的具体问题和深入研究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试验来分析验证其效果,进而总结适宜本地区养殖特点的模式。(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3期)
李兆钦,李欣,孙利元,刘子洲,顾艳镇[9](2019)在《刘公岛海洋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缺乏长期观测资料,前人对山东半岛邻近海域海水溶解氧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威海刘公岛海洋牧场于2016年7月20日至2017年3月14日期间,利用生态环境实时在线观测系统获得的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水深、溶解氧数据,分析了该牧场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低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牧场海水溶解氧浓度以季节变化为主,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其中2月份平均值最高,约为10.86mg/L,8月份平均值最低,约为5.91mg/L。同时海水溶解氧浓度也存在显着的小时变化和日变化,且变化幅度于8月份最大、3月份最小。影响海水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溶解氧浓度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夏季,水体分层会使溶解氧浓度发生大幅度的降低,大风过程对于溶解氧浓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打破夏季的季节性温跃层使水体发生垂向混合从而为海底提供氧气,但大风过程之后的几天会出现溶解氧浓度降低的现象。本次研究发现刘公岛海洋牧场在观测期间不存在低氧现象。(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1期)
祁涛,秦淑莹,宁占智,盘涛,熊晓东[10](2018)在《宜昌求索溪秋季pH和溶解氧昼夜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对秋季富营养化池塘中pH、DO等指标进行两昼夜连续性监测,分析了pH,DO的昼夜性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显示:该池塘连续2 d pH平均值分别为7.7,7.8,DO平均值分别为11.2,12.9mg/L,pH和DO呈显着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91,且存在明显的昼夜性变化规律;水温连续2 d分别为15.8℃±1℃,15.6℃±1℃,与pH和DO均呈现显着正相关性;叶绿素a昼夜性变化波动较大,连续2 d平均值分别为40.6,113.9 mg/L,变异系数分别为0.76,0.72;在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连续两天的15:00,浮游植物的产氧速率和耗氧速率相等,在23:00到次日09:00左右叶绿素a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且该时段的平均值接近全天的均值,认为可以将该时段的均值作为衡量该池塘每日浮游植物数量的基本值;在富营养化池塘里影响pH和DO昼夜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温和叶绿素a。(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8年S2期)
溶解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叁沙湾海水增养殖区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及有机污染状况。【方法】利用2014年叁沙湾水质的监测结果,分析调查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以及与水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别对调查区溶解氧和有机污染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调查区内共布设9个水质监测站位,于2014年1、5、8、9、10月分别采集调查区的表层水样。调查区溶解氧质量浓度在4.44~8.60 mg/L之间,平均值为6.29 mg/L,除8月有2站次和9月有5站次的测值处于叁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均处于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平;溶解氧季节变化明显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平面分布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长期变化趋势,溶解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00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这跟叁沙湾沿岸带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有关;溶解氧与水温之间呈现极为显着(r=-0.9464)的负相关关系,与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之间均呈现极为显着(r=0.827 5,r=0.821 3)的正相关关系,与活性磷酸盐之间呈现显着(r=0.5413)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首要因子,无机氮和硝酸盐氮以及活性磷酸盐也是影响溶解氧变化的重要因子;从单因子指数来看,在整个调查期间溶解氧污染指数大于1.0的达到15.6%,说明该站点水质已受该因子污染;从有机污染指数来看,调查区水质状况处在开始受到污染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朋,徐钢春,徐跑.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溶解氧时空变化及菌群响应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9
[2].郑钦华.叁沙湾海水增养殖区表层溶解氧变化特征及有机污染评价[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3].刘禹铖,刘子洲,顾艳镇,李培良,孙利元.威海市天鹅湖海洋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时间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2019
[4].李伯志,赵亮,魏诗晏.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与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9
[5].吕丽霞.黄河甘肃段水体溶解氧含量变化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6].刘国庆.高纬度湖泊无冰期水温及溶解氧浓度变化规律统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9
[7].尹鹏飞,李向阳,曹荣凯,陆文萍,杨朝晖.溶解氧变化对阴极极化下10Ni5CrMo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9
[8].蔡琰,郑艳坤,臧莉.水产养殖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及改良方法研究[J].科学养鱼.2019
[9].李兆钦,李欣,孙利元,刘子洲,顾艳镇.刘公岛海洋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9
[10].祁涛,秦淑莹,宁占智,盘涛,熊晓东.宜昌求索溪秋季pH和溶解氧昼夜变化特征[J].人民长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