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意蕴论文_潘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悲凉意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蕴,悲凉,悲剧,意识,鲁迅,台北人,红楼梦。

悲凉意蕴论文文献综述

潘宝[1](2018)在《萧红《后花园》悲凉意蕴的多维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坛,萧红凭借其小说永恒的悲凉主题和诗化文风占据了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她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时间意识变化,通过人物生存空间的刻画以及童年视角的巧妙运用来结构小说,用自己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笔触来观照北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悲惨遭遇,从而使其作品的悲凉意蕴获得了多维表达。(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拓[2](2017)在《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悲凉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陶渊明诗歌中所蕴含的悲凉意蕴的研究。在精读细读陶渊明诗歌作品的基础上挖掘陶诗的情感意蕴,力求揭示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风韵下深层的痛苦内涵及其成因。全文共分四部分:引言介绍陶渊明诗歌的研究概况,交代研究背景与问题。陶诗风格在历代研究中被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旷达平和,也有部分研究者注意到诗中同时存在矛盾痛苦的意味。本文认为陶渊明的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其生命中的悠然欢欣只不过是痛苦人生的点缀,他更多时候还是生活在矛盾之中,因此,悲凉意蕴是其诗歌的深层次特征。第一章“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的内涵”。本章从陶渊明的凡人、士人、哲人、逸人四重身份入手,梳理其诗歌中悲凉意蕴的内涵。分别阐释陶渊明身为普通人面对生活困境的焦虑、身为士人为实现理想在仕与隐间的纠结与挣扎、身为哲人以生命意识为中心探究死亡带来的恐惧心理以及身为逸人选择归隐之路的孤独之感。第二章“陶渊明诗歌中表达悲凉意蕴的方式”。本章通过分析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手法,对其营造悲凉氛围的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出“借自然意象抒发悲情”、“以人文意象体现忧虑”、“咏人物典故隐含愁怨”等叁种方式,并深入探讨这几种方式在陶诗中的具体体现,从意象与典故两个角度探寻陶渊明表达悲凉意蕴的方式。第叁章“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形成的影响因素”。陶诗悲凉意蕴的形成原因包括“易代特殊社会的影响”、“诗骚文学渊源的承袭”、“地域文化因素的熏陶”等叁方面,陶渊明的创作受时代、环境、文学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其诗歌中不可忽视的悲凉意蕴,印证了身为隐者的他骨子里有难以逃离的无奈与悲愤。(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魏静[3](2016)在《痛彻心扉的悲凉--谈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独特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小说秉承一贯的文学改良人生的创作主旨,借此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抗争。其小说大量描写到人物的"死",甚至以悲剧性的死之作为人物的结局,这种自觉的对人物死亡结局的观照显现了鲁迅强烈的死亡意识。对于生命而言,死亡是最大的悲剧。为此,鲁迅一面不留情面地揭示、批判,一面真诚地怀抱愿望,企图解救,然而终不得救。于是鲁迅呐喊、反抗,几经彷徨、绝望,但又由绝望中再次树立希望,即便是知道幻灭的结局,依然义无反顾。这就构成彻底的悲凉,鲁迅的死之意识是他强烈悲剧意识更深层次的展现。(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史慧敏[4](2015)在《时光流逝的惶恐——《台北人》中美人迟暮的悲凉意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是当代中国文坛上引人瞩目的小说家,他擅长对女性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音容笑貌和性格特点的还原,又擅长刻画女性心理,通过对她们的举止言行的描写及内心意识深处的揭示,来展现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5期)

姚晓娟,王淼[5](2012)在《论李煜词作的悲凉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唐后主李煜坎坷与惨淡的一生注定了其词作被浓厚的悲情色彩笼罩。他前期的词作体现出奢华背后那无法逝去的忧伤,透露出他在夹缝中生存的人生悲剧;在后期的词作中,他一直积攒的悲剧情怀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宣泄和表达出来,吐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显然,这种悲凉意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它贯穿了李煜生命的始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高政锐[6](2009)在《枫树悲凉意蕴成因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枫树意象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枫树的自然特征是它从物象上升为意象的客观条件;它浓重的悲凉意蕴来自上古神话中的原型;《楚辞.招魂》开辟了枫林吟咏的先河;唐人悲感的文化心态升华了枫树意象,并使它在唐诗中最终定型;枫树的气韵之美和意境之雄,扩大了悲秋作品的情感张力;唐人对《楚辞》的接受,使枫树意象与伤春情境形成了完美的交融。(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方超群[7](2009)在《从“吊当卓诡”之言到“沉痛悲凉”之心——庄子“吊诡”的双重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代治庄者的注解出发,对"吊诡"一词的不同阐释作一梳理之后,可以得出关于"吊诡"的二种解释,但二者在理解文意上有浅深之别。庄子之"吊诡"言论不同于语言悖论这一逻辑问题,"吊诡"有其自身的特性。从"吊诡"之吊悯义生发开来,庄子的梦喻吊诡言说显示了庄子思想的悲凉品格。(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王启东[8](2006)在《人类的悲凉命运——电影《未来水世界》的审美意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学意义上以审美的眼光来透视、分析影片《未来水世界》,会帮助我们进一步读解其深层意蕴, 即《未来水世界》中人类生存的尴尬照成的特有伤感介入;虽悲亦喜、虽喜欲悲的邪恶和正义、善与恶的双方对立中所确立的悲剧冲突而造成的美感;影片在表面的激烈酣畅中所包含的深沉的哲学意义上的理性的内蕴;影片在艺术格调上的悲凉营设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从中可以折射出美国电影在选用题材及表现主题意蕴上的匠心独运。(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6年10期)

祁冰[9](2006)在《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本文来源于《琼州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胡焕龙[10](2005)在《十字路口上的悲凉与迷惘——浅谈白先勇小说的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和《纽约客》小说集,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了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他继承中国古典感伤文学凄婉温柔的文学气质,把20世纪那特定动乱年代处于颓势的中国各阶层人们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历史哲学和文化高度进行审美观照,意在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悲天悯人的文化情结及其忧郁感伤之美,使当代中国文学得以拥有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悲凉意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对陶渊明诗歌中所蕴含的悲凉意蕴的研究。在精读细读陶渊明诗歌作品的基础上挖掘陶诗的情感意蕴,力求揭示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风韵下深层的痛苦内涵及其成因。全文共分四部分:引言介绍陶渊明诗歌的研究概况,交代研究背景与问题。陶诗风格在历代研究中被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旷达平和,也有部分研究者注意到诗中同时存在矛盾痛苦的意味。本文认为陶渊明的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其生命中的悠然欢欣只不过是痛苦人生的点缀,他更多时候还是生活在矛盾之中,因此,悲凉意蕴是其诗歌的深层次特征。第一章“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的内涵”。本章从陶渊明的凡人、士人、哲人、逸人四重身份入手,梳理其诗歌中悲凉意蕴的内涵。分别阐释陶渊明身为普通人面对生活困境的焦虑、身为士人为实现理想在仕与隐间的纠结与挣扎、身为哲人以生命意识为中心探究死亡带来的恐惧心理以及身为逸人选择归隐之路的孤独之感。第二章“陶渊明诗歌中表达悲凉意蕴的方式”。本章通过分析陶渊明诗歌的创作手法,对其营造悲凉氛围的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出“借自然意象抒发悲情”、“以人文意象体现忧虑”、“咏人物典故隐含愁怨”等叁种方式,并深入探讨这几种方式在陶诗中的具体体现,从意象与典故两个角度探寻陶渊明表达悲凉意蕴的方式。第叁章“陶渊明诗歌中悲凉意蕴形成的影响因素”。陶诗悲凉意蕴的形成原因包括“易代特殊社会的影响”、“诗骚文学渊源的承袭”、“地域文化因素的熏陶”等叁方面,陶渊明的创作受时代、环境、文学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其诗歌中不可忽视的悲凉意蕴,印证了身为隐者的他骨子里有难以逃离的无奈与悲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悲凉意蕴论文参考文献

[1].潘宝.萧红《后花园》悲凉意蕴的多维表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张拓.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悲凉意蕴[D].东北师范大学.2017

[3].魏静.痛彻心扉的悲凉--谈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独特意蕴[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4].史慧敏.时光流逝的惶恐——《台北人》中美人迟暮的悲凉意蕴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5].姚晓娟,王淼.论李煜词作的悲凉意蕴[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6].高政锐.枫树悲凉意蕴成因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7].方超群.从“吊当卓诡”之言到“沉痛悲凉”之心——庄子“吊诡”的双重意蕴[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王启东.人类的悲凉命运——电影《未来水世界》的审美意蕴解读[J].电影评介.2006

[9].祁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J].琼州大学学报.2006

[10].胡焕龙.十字路口上的悲凉与迷惘——浅谈白先勇小说的文化意蕴[J].皖西学院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为用2010年湖北黄冈集邮公司印制的明信...

标签:;  ;  ;  ;  ;  ;  ;  

悲凉意蕴论文_潘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