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包括灶盆、燃烧器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灶盆内,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环形的支撑圈和连接圈,所述连接圈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设置在连接圈的上方,所述锅具放置在支撑圈上,所述支撑圈具有夹层结构,所述支撑圈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夹层空间、出水管形成循环水路,所述支撑圈与连接圈之间可拆卸安装。本实用新型支撑圈兼具支撑和余热回收功能,不但可以避免热量浪费,实现热量回收再利用,还可以有效避免热量散发至厨房内,进而改善厨房环境,同时还方便支撑圈根据不同的锅具进行更换,提高通用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燃气灶,包括灶盆、燃烧器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灶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环形的支撑圈和连接圈,所述连接圈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设置在连接圈的上方,所述锅具放置在支撑圈上,所述支撑圈具有夹层结构,所述支撑圈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夹层空间、出水管形成循环水路。
设计方案
1.一种燃气灶,包括灶盆、燃烧器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灶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环形的支撑圈和连接圈,所述连接圈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设置在连接圈的上方,所述锅具放置在支撑圈上,所述支撑圈具有夹层结构,所述支撑圈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夹层空间、出水管形成循环水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圈整体为由底部至顶部向中心收拢的拱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设置在支撑圈的内侧,所述夹层的断面为三角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圈的断面为“Z”字形,底部的水平边套在灶盆外侧并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的三角形夹层的底边搭置在连接圈顶部的翻边上。
5.一种燃气灶,包括灶盆、燃烧器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灶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环形的支撑圈和连接圈,所述锅具放置在支撑圈上,所述连接圈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设置在连接圈的上方,所述支撑圈与连接圈之间可拆卸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圈的断面为“Z”字形,底部的水平边套在灶盆外侧并与灶盆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圈整体为由底部至顶部向中心收拢的拱形,所述支撑圈底部边缘具有向外水平伸出的安装凸沿,所述安装凸沿搭置在所述连接圈顶部的翻边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沿的断面为倒L形,其中水平边搭置在所述连接圈顶部的翻边上,垂直边卡在所述连接圈顶部翻边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圈底部的水平边与灶盆的翻边之间安装多个用于调节相对高度的升降螺杆。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圈与灶盆之间具有呈环形的间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燃气灶,属于燃气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燃气灶由灶盆、炉头、燃烧组件及点火装置组成,其中,燃烧组件安装在炉头的上方,燃烧组件和点火装置被安装在灶盆内,灶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架,烹饪时将锅具放置在支撑架上。
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火焰的顶部直接加热锅底。燃烧产生的热量除一部分被锅具吸收外,其余的热量都直接传导到周围的空气中,这样不但损耗了很多热能,造成热能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厨房内温度大幅上升,使厨房内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恶化,而且,降低了灶具的使用寿命。
另外,现有技术中燃气灶的灶盆和支撑架之间是固定连接的,由于锅具种类繁多,不同的锅具放置在同一个燃气灶上时,锅具距离燃烧组件上方燃烧表面的距离会不同,进而影响了各锅具使用时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兼具支撑和余热回收功能,避免热量浪费,且有利于改善厨房环境的燃气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方便更换,以适用不同锅具,提高通用性的燃气灶。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灶,包括灶盆、燃烧器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灶盆内,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环形的支撑圈和连接圈,所述连接圈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设置在连接圈的上方,所述锅具放置在支撑圈上,所述支撑圈具有夹层结构,所述支撑圈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夹层空间、出水管形成循环水路。
进一步,所述支撑圈整体为由底部至顶部向中心收拢的拱形。
进一步,所述夹层设置在支撑圈的内侧,所述夹层的断面为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连接圈的断面为“Z”字形,底部的水平边套在灶盆外侧并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的三角形夹层的底边搭置在连接圈顶部的翻边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灶,包括灶盆、燃烧器和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所述燃烧器安装在灶盆内,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环形的支撑圈和连接圈,所述锅具放置在支撑圈上,所述连接圈与灶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圈设置在连接圈的上方,所述支撑圈与连接圈之间可拆卸安装。
进一步,所述连接圈的断面为“Z”字形,底部的水平边套在灶盆外侧并与灶盆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圈整体为由底部至顶部向中心收拢的拱形,所述支撑圈底部边缘具有向外水平伸出的安装凸沿,所述安装凸沿搭置在所述连接圈顶部的翻边上。
进一步,所述安装凸沿的断面为倒L形,其中水平边搭置在所述连接圈顶部的翻边上,垂直边卡在所述连接圈顶部翻边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连接圈底部的水平边与灶盆的翻边之间安装多个用于调节相对高度的升降螺杆。
进一步,所述连接圈与灶盆之间具有呈环形的间隙。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燃气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支撑圈内设置夹层结构,形成循环水路,火焰产生的热量可以被夹层结构内的水吸收,进而对水加热,加热后的水可以用于洗菜、洗漱、洗澡等。该结构中的支撑圈兼具支撑和余热回收功能,不但可以避免热量浪费,实现热量回收再利用,还可以有效避免热量散发至厨房内,进而改善厨房环境。
(2)本实用新型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是分体的结构,其中支撑圈可以根据不同的锅具进行更换,保证锅具距燃烧表面的距离在最佳距离范围内,进而提高燃烧效率。该燃气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锅具,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燃气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燃气灶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头结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燃气灶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燃气灶结构示意图二。
如图1至图6所示,灶盆1,燃烧器2,支撑组件3,连接圈4,支撑圈5,支撑凸起5a,升降螺杆6,炉头7,底座7a,上盖板7b,蓄热体8,通孔8a,燃烧头9,进气管9a,喷嘴9b,盖帽9c,点火针10,熄火保护感应针11,混合腔12,进气通道13,空气进风口14,燃气进气口15,环形隔板16,混气通道17,空腔18,压圈19,长明火装置20,长明火火管21,气管接头22,安装凸沿23,长明火出气口24,火帽25,固定座26,固定支架27,定位螺丝28,连接座29,锥形台30,出气口31,定位凸台32,通气口33,凹腔34,凹坑35,气流通道36,夹层37,进水管38,出水管39,安装孔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灶,主要包括灶盆1、安装在灶盆1内部的燃烧器2及安装在灶盆1上方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组件3。
其中,灶盆1的断面呈倒L形,燃烧器2安装在灶盆1的内部。支撑组件3由分体的连接圈4和支撑圈5组成,连接圈4套在灶盆1的外侧安装,支撑圈5可拆卸安装在连接圈4的上方,烹饪时锅具放置在支撑圈5上,连接圈4和支撑圈5优选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以方便使用者根据锅具的尺寸更换不同尺寸的支撑圈5,提高通用性,同时还可以保证锅具距燃烧表面的距离在最佳距离范围内,进而提高燃烧效率。
支撑圈5整体为由底部至顶部向中心收拢的拱形,支撑圈5顶部内圈的边缘具有向中心伸出的多个支撑凸起5a,锅具支撑在支撑凸起5a上。支撑圈5的底部边缘具有向外水平伸出的安装凸沿23,优选安装凸沿23的断面为倒L形。连接圈4的断面呈“Z”字形,安装凸沿23的水平边搭置在连接圈4顶部的翻边上,安装凸沿23的垂直边安装后卡在连接圈4顶部翻边的外侧,保证支撑圈5安装后稳定不会晃动。
连接圈4的底部的水平边与灶盆1顶部的翻边之间通过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升降螺杆5固定连接。不但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调节灶盆1与支撑圈5之间安装的相对高度,通过升降螺杆6实现支撑圈5的升降,可以根据所需使用的锅具而调节灶盆1相对于支撑圈5的安装高度,进一步保证锅具距燃烧器2顶部的燃烧表面的距离在最佳距离范围内,提高燃烧效率。
在升降螺杆6的上部和下部还可以分别设置有一个限位销(图中未示出),用于限制升降螺杆6的最大抬升或下降的距离,即用于限制灶盆1最大和最小的安装高度,限定了灶盆1的安装高度的可调节范围。
连接圈4与灶盆1之间具有呈环形的间隙,不但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避免连接圈4的温度过高,同时也方便支撑组件3与灶盆1之间的拆装。
如图1和图2所示,燃烧器2由炉头7、燃烧组件、点火装置及长明火装置20组成,其中,燃烧组件包括蓄热体8和多个燃烧头9,安装在炉头7的上方,点火装置和长明火装置20均安装在燃烧组件的中心,点火装置和长明火装置安装在炉头7上,点火装置包括点火针10和熄火保护感应针11。
炉头7包括底座7a和上盖板7b,底座7a与上盖板7b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也可以直接焊接固定为一体的结构。在上盖板7b上设置有多个上下贯通的通孔(图中未标示),多个燃烧头9的底部分别固定安装在上盖板7上的通孔中,蓄热体8上设置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8a,多个燃烧头9的上部分别对应插入安装在多个通孔8a内。
燃烧头9由下方的进气管9a、顶部的喷嘴9b及安装在喷嘴9b上方的盖帽9c组成,进气管9a的底部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上盖板7b上的通孔中,进气管9a的底部进气口与炉头7内的混合腔12连通,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燃烧头9顶部的喷嘴9b喷出,在蓄热体8的上表面燃烧为锅体加热。
底座7a为一个顶部敞口的圆盘形状结构,灶盆1的底部搭置在上盖板7b上。底座7a的切线方向连接一进气通道13,进气通道13与空气进风口14和燃气进气口15连通,空气进风口14与鼓风机(图中未示出)连接,燃气进气口15与燃气进气管(图中未示出)连接,燃气进气管连接气源。在底座7a内用一环形隔板16隔出一个封闭的整体呈360°涡旋状的混气通道17,隔板16焊接固定在底座7a上,混气通道17由底座7a及隔板16共同围成。混气通道17的入口直接与进气通道13连通,形成一体的封闭的气流通路,混气通道17的出口与混合腔12连通,位于混气通道17外部的底座7a内的空间均为混合腔12,混合气体由混气通道17的出口进入混合腔12内,混合腔12包括由混气通道17包围的中心区域及位于混气通道17上方的区域,这样有利于混合气体均匀地分配至位于底座7a上方的多个燃烧头9的进气管9a底部的进气口内。
在使用燃气灶时,空气在鼓风机的作用下从空气进风口14进入进气通道13,同时,燃气通过燃气进气口15进入进气通道13内,燃气和空气在进气通道13内进行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空气和燃气进入涡旋状的混气通道17内,进入混气通道17内的混合气体得以有效加速,产生旋转气流,进而使燃气和空气得以更加充分的混合,保证燃烧稳定,燃烧灶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混合后的气体进入固定在上盖板7b上的多个进气管9a,最后从顶部的喷嘴9b喷出,启动点火针10点火,火焰迅速蔓延蓄热体8的上表面,在蓄热体8的上表面上燃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蓄热体8与灶盆1之间具有一环形的空腔18,该空腔18的设置起到利用空气层隔热的目的,蓄热体8散热的热量可通过该空腔18隔热,避免外圈的灶盆1温度过高。
在空腔18的上方安装一块环形的压圈19,压圈19采用铸铁件。在灶盆1顶部的内侧具有一台阶状的结构,压圈19的外圈边搭置在台阶状的结构上,压圈19的内圈边具有台阶状结构,该台阶状结构扣在蓄热体8的边缘上。在灶盆1顶部的内侧还可以设置一圈断面为U形的环形槽,压圈19的外侧边向下伸出环形的凸沿,凸沿卡入环形槽内实现压圈19与灶盆1之间的连接。压圈19可以进一步将蓄热体8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辐射出去,起到聚拢热量辅助燃烧的作用,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压圈19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若干个凹坑35,以有效增加压圈19的辐射面积,进一步提高燃烧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点火装置和长明火装置均安装在蓄热体8和炉头7的中心位置。在蓄热体8和炉头7的中心具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点火针10、熄火保护感应针11及长明火装置20安装在安装孔内。
如图2所示,长明火装置20包括一根长明火火管21,长明火火管21的底部通过气管接头22、连接软管与进气通道13连通,在进气通道13上单独设置一个长明火出气口24,连接软管的端部与长明火出气口24连接,空气和燃气预混后的混合气体连接软管进入长明火火管21,最终从长明火火管21的顶部喷出燃烧。
在长明火火管21的顶部安装一个长明火喷嘴,长明火喷嘴与长明火火管21之间可以螺纹连接,也可以直接焊接在一起。长明火喷嘴的上方再安装一个火帽25,火帽25下方的长明火喷嘴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以方便拆装。火帽25与旁边的蓄热体8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用于提供足够的间隙为长明火提供二次空气供给,使长明火燃烧更加充分稳定。同时,由一火帽25的设置使用长明火的火焰向周围喷出,还可以起到助燃提高燃烧速度的作用。
在长明火火管21上固定安装一个圆台形的固定座26,固定座26的底部固定连接一个“几”字形的固定支架27,固定座26与固定支架27焊接在一起,固定座26同时通过侧向设置的三个定位螺丝28固定在长明火火管21上。固定座26和固定支架27上具有用于穿过长明火火管21的中心孔。在炉头7的中心具有向上凸出的锥形台30,锥形台30的底部周圈通过螺钉与炉头7的底座7a固定连接。锥形台30的底部周圈下表面上还沿周向均匀焊接多个支架压片,支架压片为金属片,一端与锥形台30焊接连接,一端与锥形台30的下表面之间留有间隙,固定支架27的周边插入支架压片与锥形台30下表面的间隙中实现固定支架27与锥形台30之间的连接,该结构拆装非常方便。
锥形台30的上表面开设用于穿过长明火火管21的中心孔,在中心孔内安装一个圆筒形的连接座29,连接座29套装在点火针10、熄火保护感应针11和长明火火管21的外侧。连接座29的上半部分具有外螺纹,与炉头7的上盖板7b之间螺纹连接,方便拆装。连接座29与锥形台3可螺纹连接或直接焊接连接。连接座29、锥形台3与上盖板7b安装后将锥形台3下方的安装空间与底座7b内的混合腔12隔离,混合气体不会进入用于安装长明火装置20的安装孔内,同时,长明火火管21的安装在炉头7中心的隔离出的安装空间内,使长明火装置20的拆装非常方便,便于日常维护。
点火针10和熄火保护感应针11的底部均固定在固定座26上。点火针10和熄火保护感应针11放置在蓄热体8的中心,有利于提高点火的速度,提高蓄热体8表面燃烧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熄火保护感应针11的检测精度。
如图2所示,燃烧头9由下方的进气管9a、顶部的喷嘴9b及安装在喷嘴9b上方的盖帽9c组成。喷嘴9b套装在进气管9a的顶部,进气管9a的底部与燃烧器的混合腔(图中未示出)连通,进气管9a优选采用不锈钢管。盖帽9c安装在喷嘴9b的上方,喷嘴9b与进气管9a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并在喷嘴9b的侧部形成出气口31。
空气和燃气在混合腔内混合后,混合气从进气管9a进入顶部的喷嘴9b,再从喷嘴9b侧部的出气口31喷出燃烧,火焰围绕盖帽9c的外侧燃烧。混合气从喷嘴9b的侧部喷出使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同时也大幅增加了燃烧面积,实现了火力均匀、提高燃烧效率的目的。高温火焰围绕盖帽9c燃烧,盖帽9c的外侧温度较高,大约在1300度,由于混合气在燃烧前温度较低,因此,与混合气接触的喷嘴9b的中心及喷嘴9b顶部的温度也相对较低,盖帽9c将中心的低温环境与外侧的高温环境进行了有效的隔离,起到了较好的隔热作用,使从出气口31喷出的高温的混合气体与喷嘴9b中心的低温环境隔开,避免了冷热环境相互影响,使喷出的混合气体的温度很快上升到1300度,大大提高了燃烧速度,也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燃烧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热量往下传递,使喷嘴9b的中心温度升高而产生回火的现象。
如图3所示,喷嘴9b的顶部为一圆盘状结构,盖帽9c搭置安装在喷嘴9b的顶部,方便安装和日常维护清洗。在喷嘴9b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定位凸台32,盖帽9c套在定位凸台32的外侧,定位凸台32将盖帽9c稳定在喷嘴9b的上方,避免盖帽9c掉落。本实施例中,盖帽9c优选采用锥形帽结构,更优选采用圆锥形帽结构,锥形帽的直径上小下大,以利于高温气流围绕盖帽9c向上流动,并利于在盖帽9c周围形成扰流,有利于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定位凸台32对应采用从喷嘴9b的顶部向上凸出设置的锥形台结构。定位凸台32与喷嘴9b耐高温性能良好的陶瓷材料一体成型制成,盖帽9c也采用耐高温性能良好的陶瓷材料制成。
为了减少盖帽9c与定位凸台32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减少盖帽9c与定位凸台32之间的传热,提高盖帽9c的隔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定位凸台32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结构,并优选凹陷的结构沿垂直方向延伸,使定位凸台32的外圆周表面形成平面、凹陷的弧面相间隔设置的结构,这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盖帽9c底部的最大直径大于喷嘴9b顶部的直径,直径多出1mm左右,这样可以使烹饪时溢出的液体顺着盖帽9c流入燃烧头下方的承托盘上,不会进入喷嘴9b和进气管9a内,避免出气口31堵塞。
本实施例中,在喷嘴9b的顶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凸起(图中未标示),每个凸起均沿着径向延伸,凸起的高度大约为1mm,盖帽9c搭置在多个凸起上,盖帽9c的底边与喷嘴9b的顶表面之间形成环形的通气口33。当然通气口33也可以直接开在盖帽9c上。
如图2至图4所示,喷嘴9b整体为柱状体,在垂向上包括至少两级台阶状结构,喷嘴9b上下共分成直径不同的三个部分,喷嘴9b的直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在喷嘴9b每级台阶的外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向内凹陷的凹腔34,多个凹腔34与进气管9a的内壁围成多条上下连通的气流通道36,位于顶部的台阶结构搭置在进气管9a的顶部并在喷嘴9b的侧部形成多个出气口31,出气口31环绕喷嘴9b的周向均匀设置。为使气流分布更加均匀,增加燃烧面积,优选沿喷嘴9b的周向设置6-16个凹腔34,进而沿喷嘴9b的周圈形成6-16条气流通道,在进气管9a的顶部形成6-16个出气口31。
喷嘴9b最下层的直径最小,即与进气管9a内壁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的横截面积最大,气流在凹腔34内和喷嘴9b与进气管9a内壁之间的空间内流动,混合气在该阶层的高度范围内流速最慢。
喷嘴9b中间层的直径大于最下层的直径,与进气管9a内壁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减小,气流上行至该段后气流得以增速,利于混合气在气流通道的顶部以较高的速度从侧部的多个出气口31喷出,点火燃烧,燃烧速度快且升温也快。为了利于气流进一步增速,本实施例中,还在上下连通的凹腔34的至少上半部分的内表面向进气管9a方向凸出,以进一步减少气流通道的横截面积。
如2所示,在进气管9a的上部与喷嘴9b对应的位置具有扩口结构,在保证气流增速的前提下,可以加宽顶部出气口31的面积,进而可以增加烧烧面积,提高燃烧速度和燃烧效率。
在进气管9a的中部还具有向中心收缩的缩口结构,使经过此处的混合气体突然变径,改变流速,制造紊流,利于空气与燃气的进一步混合,使混合更加充分,燃烧效率也会提高。
实施例二:
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燃气灶,支撑圈5为具有夹层37的结构,夹层37设置在支撑圈5的内侧,断面为三角形结构,三角形夹层37的底边搭置在“Z”字形连接圈4顶部的翻边上,使支撑圈5放置更加稳固。
支撑圈5连接有进水管38和出水管39,进水管38、出水管39和夹层37空间形成循环水流路。燃烧产生的热量被夹层37内的水吸收,将进水管38流入的冷水加热后从出水管39流出,出水管39与保温水箱连通,可以为洗菜、洗澡等提供温水。
进水管38和出水管39安装在支撑圈5的一侧,在三角形夹层37的底边上设置安装孔40,对应在连接圈4顶部的翻边上也设置安装孔40,进水管38和出水管39从连接圈4的下方穿过安装孔40与支撑圈5上的安装孔40密封固定连接。
燃气灶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相同,这里不再另作详细。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7701.4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688908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F24C3/08
专利分类号:F24C3/08;F24C15/10
范畴分类:15F;
申请人:宋焕臣
第一申请人:宋焕臣
申请人地址:26652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东路257号海信凤凰金岸3号楼2单元2203室
发明人:徐伟;宋焕臣
第一发明人:徐伟
当前权利人:宋焕臣
代理人:曲艳
代理机构:11223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