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诱变论文-张庆华,过聪,向发云,曾祥国,陈丰滢

化学诱变论文-张庆华,过聪,向发云,曾祥国,陈丰滢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诱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莓,炭疽病,EMS,粗毒素

化学诱变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华,过聪,向发云,曾祥国,陈丰滢[1](2019)在《草莓抗炭疽病突变体的化学诱变及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育抗炭疽病草莓新品种是防治炭疽病害最安全有效的途径之一。以甲基磺酸乙酯(EMS)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粗毒素为诱变剂,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草莓品种‘晶瑶’组培苗叶柄为原始材料,建立抗炭疽病草莓材料诱变筛选体系,筛选出抗草莓炭疽病的突变体。将‘晶瑶’草莓匍匐茎茎尖培养的组培苗用不同浓度的EMS(0%、0.1%、0.2%、0.4%、0.8%、1.6%)处理0.5、1和2h,筛选EMS诱变处理的半致死剂量(LD50);用不同浓度的炭疽菌粗毒素(0%,0.5%、1.0%、2.0%、4.0%和8.0%)处理,确定炭疽菌粗毒素的致死剂量。以EMS诱变处理的半致死剂量处理‘晶瑶’组培苗叶柄,在含炭疽菌粗毒素半致死剂量的培养基中筛选抗炭疽病不定芽,并于含炭疽菌粗毒素半致死剂量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复筛选,将定向筛选获得的草莓不定芽进行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取两年生长势一致草莓叶,用1×106个·m L-1炭疽菌孢子悬浮液均匀喷雾叶片及叶柄,喷无菌水作为对照,置于室温(28℃)下诱导发病,4 d后观察发病叶片的病斑数量、叶片最大病斑直径和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炭疽病抗性鉴定。本研究应用EMS定向诱变草莓抗炭疽病突变体,考虑到诱变效率,以选择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依据,确定EMS最适浓度和最佳处理时间分别为0.8%和2h。以草莓强致病力菌株Nj-2的粗毒素为筛选压力,获得了草莓抗炭疽病突变体,说明草莓抗炭疽突变体的诱变也可采用病原菌致病毒素为筛选压力,并以炭疽菌粗毒素半致死剂量(LD50)作为选择压,确定炭疽菌Nj-2的粗毒素处理浓度为4%。通过EMS诱变和炭疽菌粗毒素筛选,获得532个不定芽,进行两次不连续离体筛选后获得43个抗性芽,成活率为8.1%。抗性芽再生植株移栽存活后,经炭疽菌离体接种鉴定,获得了抗炭疽病突变体株系13株,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草莓炭疽病抗性机制研究提供了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韩鹏杰,龙海林,刘东,吴紫薇,孙坤来[2](2019)在《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XSA-07-2化学诱变突变株中的新颖聚酮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法从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XSA-07-2中发现新颖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用硫酸二乙酯对菌株进行化学诱变,并通过化学指纹筛选,获得XSA-07-2突变株M8;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提取物中的全新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XSA-07-2的化学诱变突变株M8中发现了3个新颖的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的IC_(50)为(13. 58±0. 14)μg·mL~(-1)。结论利用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可以刺激海绵共生真菌XSA-07-2的突变株产生新颖抗氧化活性聚酮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姚佳,刘星,卢光玉,朱方渝,吴倩倩[3](2019)在《RNR3启动子调控的红绿荧光蛋白双信号发光酵母细胞对化学诱变原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RNR3启动子调控的红绿荧光蛋白双信号发光酵母细胞,用于快速筛选化学诱变原。方法:用PCR方法YIPlac204TC-NLS-DsRed-Express-2扩增DsRed-Express-2红色荧光蛋白,将其插入到pGPD载体,构建成GPD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酵母报告载体(pGPD-DsRed-Express2),用醋酸锂方法将其转化于RNR3启动子调控的绿色荧光蛋白(yEGFP)发光酵母细胞(W303-1A/RNR3-yEGFP),从而构建成红、绿荧光蛋白双信发光酵母细胞。红色荧光蛋白(DsRed-Express-2)信号可用于校正细胞数和状态不同对yEGFP发光的影响。用不同诱变原分别作用于该发光酵母细胞,于第0、4、8、12、16和20小时,用黑色96孔酶标板分别测红、绿荧光蛋白的发光强度,用相对荧光强度(yEGFP/DsRed-Express2)描述诱变原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在与DNA发生结合的化合物中,放线菌素D和溴乙锭均呈阴性;在与DNA发生烷基化的化合物中,甲磺酸甲脂(MMS)和瘤可宁呈阳性结果,而丝裂霉素C呈阴性结果;在使DNA发生断裂的诱变原中,顺铂、博来霉素和福来霉素呈阴性,而4-硝基-N-氧化喹啉(4-NQO)呈阳性结果;在抑制DNA合成酶或拓扑异构酶的诱变原中,5-氟尿嘧啶呈阳性结果,而羟基脲、喜树碱和阿非迪霉素均呈阴性结果;非基因毒性化合物秋水仙碱、刀豆氨酸和四环素均呈阴性。结论:该重组发光酵母细胞(W303-1A/yEGFP/DsRed-Express2)可作为传统致突变评价方法的补充,具有快速、方便和高通量特点。(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9年04期)

宋陶玉[4](2019)在《化学诱变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诱变是水稻育种中一种有效方法。叶色突变是化学诱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表型,特别是致死的叶片白化突变频率最高。大多数叶色突变体因光合作用受影响而不能正常生长和完成生活史,没有应用价值。本研究室通过化学诱变获得3个能正常生长的淡黄色程度略有差别的叶色突变水稻材料mQ64、m3038以及m4607。本研究以这3个淡黄色突变体为材料,研究其光合生理特性,促进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相比,化学诱变的淡黄叶色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mQ64、m3038和m4607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64.8%、53.6%和44.8%。研究结果表明,化学诱变突变体叶色变为淡黄叶是叶绿素含量减少所致。2.通过对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前体物质含量比较发现,突变体mQ64和m3038的原卟啉Ⅸ(ProtoⅨ)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因此,由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合成原卟啉Ⅸ(ProtoⅨ)的效率降低是导致这两个突变体叶绿素含量减少的原因。m4607的尿卟啉原Ⅲ(UrogenⅢ)含量明显减少,故该突变体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异常发生在PBG合成尿卟啉原Ⅲ(UrogenⅢ)。3.在弱光条件下突变体mQ64、m3038和m4607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野生型;在强光条件下突变体mQ64和m3038的净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且没有光抑制现象,突变体m4607的净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且没有光抑制现象。4.通过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比较发现,突变材料mQ64、m3038的Fv'/Fm'、ΦPSⅡ、qP以及ETR值均高于野生型,qN却低于野生型,说明这两个突变材料具有较强的PSⅡ活性,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以及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m4607的Fv'/Fm'、ΦPSⅡ以及qN均低于野生型,qP和ETR的值高于野生型,表明较高的电子传递效率不足以补偿捕光能力的降低。5.通过对表型比较,突变材料mQ64和m3038的表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而m4607比野生型矮小。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mQ64和m3038在强光条件下具有高光效特点,生长发育正常,可作为选育水稻不育系的叶色标记性状用于杂交制种,减少制种田的除杂成本,提高杂交制种的种子纯度。而m4607由于叶绿素含量过低,光合速率低于野生型,导致生长量下降,不能作为叶色标记应用于杂交水稻。(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尤丽新,胡楠楠,班硕[5](2019)在《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化学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BNCC 186223为原始菌株,使用硫酸二乙酯对其进行化学诱变,考察最佳诱变条件,并筛选高产ε-聚赖氨酸的菌株。结果表明,最佳诱变条件为硫酸二乙酯10μL/mL,诱变时间45min。在此最佳诱变条件下,获得一株高产ε-聚赖氨酸突变菌株DES-27,其ε-聚赖氨酸产量为2.90g/L,较未诱变前提高38.10%。因此,硫酸二乙酯的诱变作用能够显着提高ε-聚赖氨酸的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3期)

杨楠,聂江力,辛微,夏徐,郎玉洁[6](2019)在《化学诱变剂EMS对知母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种子为材料,分别采用1%、2%、4%、6%浓度的EMS处理6、8、12和24 h,在恒温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对知母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诱变浓度和诱变时间。结果表明:随EMS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知母种子发芽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以相对发芽率达到半致死浓度为标准,6%EMS浸种12和24 h可作为EMS诱导知母建立突变体库的适宜条件。(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涵雅,郝邢维,翟玉莹[7](2019)在《化学诱变及其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异是物种多样性的必要条件,可以使生物更容易适应外部环境,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除生物自身的变异外,人为也可以引发诱变,常见方式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物理诱变是利用微波、射线等使种子发生变异的诱变方式,而化学诱变则是利用化学药物。由于化学诱变稳定性高且成本较低,因此本文针对化学诱变及其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展开讨论,目的是利用化学诱变促使园艺植物种子能够变异出更优良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05期)

常圣鑫,黄素荣,徐世松,杨光穗[8](2019)在《叁角梅扦插枝化学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角梅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和亚热带观赏植物。由于叁角梅有性繁殖困难,诱变育种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育种方式。本研究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迭氮化钠(NaN3)和平阳霉素(PYM)3种不同类型诱变剂对‘伊娃夫人’和‘马尼拉小姐’2个叁角梅品种扦插枝进行了化学诱变。研究发现‘伊娃夫人’和‘马尼拉小姐’20 h EMS半致死剂量分别为0.22%和0.62%。随EMS浓度增加,2个品种扦插枝发芽数和最长分枝长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伊娃夫人’叶片逐渐向暗色调变化,‘马尼拉小姐’叶片向红色色调变化。20 h酸性NaN3处理下,‘伊娃夫人’无法存活,‘马尼拉小姐’成活率为82%~92%;随NaN3浓度升高,‘马尼拉小姐’发芽数呈显着下降趋势。相比对照,20 h PYM显着提高了2个叁角梅品种扦插枝最大分枝长度,但对扦插枝存活率无显着影响。中高浓度EMS和PYM处理‘马尼拉小姐’叁角梅出现了叶缘缺刻、叶表褶皱和双叶尖等变异株。(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雪平,金珂,张向军[9](2019)在《化学诱变剂诱变植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诱变育种对园艺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贡献。文章从化学诱变的历史、诱变的种类和特点、在园艺植物应用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不同诱变剂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02期)

韩龙,阮国祥,马杰希,刘伟[10](2019)在《维生素B_(12)生产菌的化学诱变和抗生素抗性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脱氮假单胞菌为出发菌株,利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NTG)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以提高维生素B_(12)的生产水平。通过对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的考察,确定NTG浓度为25μg/mL,利福平和庆大霉素的最适筛选浓度分别为4.5μg/mL和35μg/mL。得到的突变株经摇瓶发酵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最终发酵液进行检测。筛选到的突变株RE-24最高产量达到243.3μg/m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33.5%。(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9年01期)

化学诱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法从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XSA-07-2中发现新颖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用硫酸二乙酯对菌株进行化学诱变,并通过化学指纹筛选,获得XSA-07-2突变株M8;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提取物中的全新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XSA-07-2的化学诱变突变株M8中发现了3个新颖的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的IC_(50)为(13. 58±0. 14)μg·mL~(-1)。结论利用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可以刺激海绵共生真菌XSA-07-2的突变株产生新颖抗氧化活性聚酮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诱变论文参考文献

[1].张庆华,过聪,向发云,曾祥国,陈丰滢.草莓抗炭疽病突变体的化学诱变及筛选[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韩鹏杰,龙海林,刘东,吴紫薇,孙坤来.海绵共生真菌EmericellavariecolorXSA-07-2化学诱变突变株中的新颖聚酮类化合物[J].中国药学杂志.2019

[3].姚佳,刘星,卢光玉,朱方渝,吴倩倩.RNR3启动子调控的红绿荧光蛋白双信号发光酵母细胞对化学诱变原的筛选[J].癌变·畸变·突变.2019

[4].宋陶玉.化学诱变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5].尤丽新,胡楠楠,班硕.产ε-聚赖氨酸白色链霉菌的化学诱变育种[J].中国酿造.2019

[6].杨楠,聂江力,辛微,夏徐,郎玉洁.化学诱变剂EMS对知母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9

[7].王涵雅,郝邢维,翟玉莹.化学诱变及其在园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探究[J].新农业.2019

[8].常圣鑫,黄素荣,徐世松,杨光穗.叁角梅扦插枝化学诱变育种[J].热带作物学报.2019

[9].李雪平,金珂,张向军.化学诱变剂诱变植物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2019

[10].韩龙,阮国祥,马杰希,刘伟.维生素B_(12)生产菌的化学诱变和抗生素抗性筛选[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9

标签:;  ;  ;  ;  

化学诱变论文-张庆华,过聪,向发云,曾祥国,陈丰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