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边坡位移矢量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曲线拟合,正确性检验,位移矢量角,变形
边坡位移矢量角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英,黄德武[1](2011)在《边坡监测中曲线拟合和位移矢量角的综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曲线拟合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讨论了曲线拟合及其正确性的检验,结合位移方位角和位移矢量角信息综合分析边坡变形。通过工程监测数据分析,说明本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贺可强,阳吉宝,王思敬[2](2003)在《堆积层边坡表层位移矢量角及其在稳定性预测中的作用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边坡不同稳定性的位移矢量角的形成机制以及对新滩边坡实际资料的分析,发现堆积层边坡的表层位移矢量角是描述和评价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基本参数之一。它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与预测预报标准,且受局部或随机因素影响较小,同时反映了边坡的变形受力条件与整体稳定性状态,在滑坡预测预报中有着位移或位移速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边坡塑性滑移阶段的位移矢量角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运用数理统计趋势位移分析原理建立了边坡位移矢量角和位移速率双参数统计预测预报判据,克服了传统位移时序分析法单一参数预测理论的不足,并运用新滩边坡F系列监控点实际资料进行了双参数的后验稳定性验算与判别。预测结果与边坡的实际失稳时间与规律相吻合,说明该理论判据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12期)
贺可强,阳吉宝,王思敬[3](2002)在《堆积层边坡位移矢量角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其与稳定性演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堆积层边坡不同稳定性演化阶段的变形性质和基本构成的分析,发现堆积层边坡表层位移矢量角是 由整体滑移矢量角、压缩位移矢量角、塑性变形位移矢量角及蠕动变形矢量角构成。且其构成比例是随着边坡的 不同位置及不同稳定性演化阶段而变化。同时,对表层位移矢量角在堆积层边坡不同稳定性演化阶段的形成作用 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分别建立了堆积层边坡压缩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的表层位移矢量角与相应位移 速率及其他参数的定量关系,总结了位移矢量角在不同演化阶段及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最后运用新滩滑坡不同 演化阶段的实际位移监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新滩边坡稳定性不同,则演化阶段的坡体位移矢量角具有不 同变化规律,而且这些动态变化规律与该边坡实际变形失稳阶段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边坡位移矢量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边坡不同稳定性的位移矢量角的形成机制以及对新滩边坡实际资料的分析,发现堆积层边坡的表层位移矢量角是描述和评价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基本参数之一。它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与预测预报标准,且受局部或随机因素影响较小,同时反映了边坡的变形受力条件与整体稳定性状态,在滑坡预测预报中有着位移或位移速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边坡塑性滑移阶段的位移矢量角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运用数理统计趋势位移分析原理建立了边坡位移矢量角和位移速率双参数统计预测预报判据,克服了传统位移时序分析法单一参数预测理论的不足,并运用新滩边坡F系列监控点实际资料进行了双参数的后验稳定性验算与判别。预测结果与边坡的实际失稳时间与规律相吻合,说明该理论判据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坡位移矢量角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英,黄德武.边坡监测中曲线拟合和位移矢量角的综合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2].贺可强,阳吉宝,王思敬.堆积层边坡表层位移矢量角及其在稳定性预测中的作用与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
[3].贺可强,阳吉宝,王思敬.堆积层边坡位移矢量角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其与稳定性演化关系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