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时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遥感,池州市,模型,影像,指数,时序,语义。
多时相论文文献综述
孔锋[1](2020)在《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的多时相尺度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国545个气象站点数据,根据《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国家标准(GB/T 27963-2011)的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定义,评估了1961-2018年中国年、季节和月尺度下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评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在年、季节和月尺度下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两个指数在年尺度下的空间相关系数达到0.86,在春、夏、秋和冬季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2、0.67、0.74和0.78(n=15642),均通过了0.01显着性水平的检验。(2)采用国家标准分级评估的年尺度下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结果与公众日常直观经验感受相差较大。而在季节和月尺度下评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指数具有沿纬向和海拔变化的分布型特征,可以较好的反映寒冷、冷、舒适和热气候区的时空演变特征。(3)月尺度下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在冬半年和夏半年一致性较高,其中风效指数在9、10、11、12月与5、4、3、2和1月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59、0.61和0.62(n=15642),均通过了0.01显着性水平的检验。该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多时相尺度评估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牛强,沈英杰,朱玉蓉,杨超[2](2019)在《基于多时相地图大数据的消防服务绩效评价——以武汉老城武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动态路网系统和智能路径规划系统,获取武汉老城武昌区多时相(同一天不同时段)的消防路径地图大数据,根据此数据进行定量消防服务设施的绩效评价。评价包括最优消防服务分区识别、有效消防服务范围识别和有效消防覆盖率叁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于服务半径和ArcGIS网络分析评价方法的不足,实现了消防绩效评价的技术方法创新、研究纬度创新和模型应用创新。并以武昌区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其消防服务绩效:1、基于此模型可以有效识别最优消防服务分区和有效消防服务范围;2、整体来看,武昌区消防设施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差异大,消防可达性一般;3局部来看,武昌区大部分的街道消防可达性较好,而部分处于边缘地段的街道消防可达性较差;4、不同时相条件下,老城有效消防覆盖变化剧烈,消防压力大。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对消防站点设施和道路交通网络进行改善外,还可以通过路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局部规划。(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期刊2019-10-19)
刘丙乾,熊文,阎吉豪[3](2019)在《基于多时相街景数据的回龙观街道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时相街景图像数据,对同一街道,不同年代街景数据进行提取,通过语义识别和色彩聚类分析,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动态评价研究。根据此研究思路,对回龙观地区的街道绿视率、街道天空可视度、街道机动化程度、街道围合度、街道建筑色彩和街道绿化色彩等6类街道空间品质进行量化研究。并通过GIS和QGIS等分析工具,在数字语境下对地区街道空间环境品质进行总体评价和动态比较评价研究,提出地区街道空间提质的具体建议,并提供一种可量化、大规模的街道空间环境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城市影像)》期刊2019-10-19)
韩平,蒋伟峰,韩伟杰,白如山[4](2019)在《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池州市植被时空动态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是作为研究植被状况的重要技术指标,因此常被用来研究区域植被的时空演化。首先下载池州市2006年—2018年的TM、OLI影像以及进行预处理操作,然后利用NDVI公式得出池州市的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得出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参照有关部门对植被覆盖度的分类标准,对池州市的植被覆盖度情况进行分类。结果表明:池州市2006年—2018年植被状况变化明显,一方面NDVI在空间上东南数值高于西北,时间上年NDVI平均值在经历下滑后逐渐稳步上升;另一方面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较大,裸地、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有明显增多,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减少。总体来说池州市2006年—2018年的植被生物总量增多,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詹森,张景发,王建飞,李强,张庆云[5](2019)在《基于多时相双极化Sentinel-1A数据的震害建筑物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发生后快速准确地获取灾区建筑物震害信息,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凭借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在灾害评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充分挖掘SAR数据的特征用于提取建筑物震害信息,是SAR成功应用于震后应急救援的关键。本文利用多时相双极化Sentinel-1A SAR数据,基于SAR的强度和相干性特征,进行震害建筑变化检测。对VV和VH极化SAR数据作为建筑物震害判别分析的变量,与建筑物震害建立判别关系,得到建筑物震害判别函数。利用此判别函数提取意大利阿马特里切镇的建筑物震害信息,并用光学解译结果验证本文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多时相双极化Sentinel-1A数据建立的震害建筑物判别分析方法能准确地评估建筑物震害信息,精度达到81%,能满足震害建筑物评估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龙伟,李楠,陆灯盛[6](2019)在《多时相Sentinel-2影像在浙西北茶园信息提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ntinel-2遥感影像研究一种快速、准确提取茶园空间分布的新方法,可为茶园经济林资源及其动态变化的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手段。以浙江省西北部为研究区,根据实地调查选取6类典型植被,基于4个季节的Sentinel多光谱影像分析不同植被物候及光谱特征。茶园在5月经历修剪后与其他植被区别较大,根据红边与短波红外波段构建归一化茶园指数(NDTI)。基于新指数建立决策树模型提取茶园,通过谷歌地球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归一化茶园指数可以最大限度扩大茶园与其他植被之间的差距。基于该指数提取茶园的总精度达93.83%,Kappa系数为0.917,成功实现了浙西北茶园信息的提取,证明了使用红边波段提取茶园的潜力。图6表1参17(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义方,李新举,李富强,王英[7](2019)在《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采煤塌陷区典型扰动轨迹识别——以山东省济宁市典型高潜水位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济宁典型采煤塌陷地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基于1985~2018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获取本区域典型扰动轨迹特征,然后利用Python决策树分类算法对区域内像元扰动类型和扰动时间进行聚类和识别,从而揭示采矿活动对本区域土地的扰动类型和扰动时间的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5~2018年间,研究区范围内存在扰动的像元数量为48517个,面积约43.6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30%,其中扰动最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94~2007年,累计扰动的像元量为35724个,占所有扰动像元的73.78%。1998年扰动像元数量在监测期内最多,像元数为8868个,占所有扰动像元的18.28%。整个研究区域扰动像元数量呈逐步减少趋势,说明该区域整体扰动强度正在减弱,生态环境状况正逐步恢复。本研究探索了多时相遥感地表扰动监测的新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余小萍,魏钜杰[8](2019)在《一种综合极化互相关性和空间上下文信息的多时相极化SAR变化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差异图分析法进行多时相极化SAR变化检测时,现有差异图计算方法通常忽略了不同时相极化数据间的散射特性相关性,导致弱散射地物之间的变化易产生漏检;而且,受SAR影像固有相干斑噪声的影响,差异图二值化提取变化的结果中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检测虚警。因此,本文发展了一种综合极化互相关性和空间上下文信息的极化SAR变化检测方法,利用HotellingLawley Trace(HLT)统计量同时考虑不同时相极化数据间的极化散射相关性及其幅度比进行差异图的计算,然后结合马尔科夫模型(MRF)和模拟退火(SA)方法对差异图进行二值分割来提取变化区域。同时,选择覆盖武汉地区的两景Radarsat-2全极化数据进行实验,获得了0.003的检测虚警、0.017的漏检和0.979的Kappa系数。实验证明,本文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检测虚警和漏检,提高了变化检测精度。(本文来源于《第六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上)》期刊2019-09-20)
韦建超[9](2019)在《顾及时空相关的多时相InSAR平差理论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MT-InSAR)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InSAR所面临的失相干问题,为测量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如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滑坡、地下水抽取、矿山开采沉陷等)导致的地表变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监测方法。但现有的MT-InSAR方法(SBAS、PS等)存在以下共性:1)在处理系统误差(轨道误差和长波大气延迟)时通常假(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石林山,黄河,史杨,胡宜敏[10](2019)在《基于U-net的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耕地语义分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手工进行耕地语义分割存在耗时长、效率低下、分割结果严重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以及传统方法无法较好地满足耕地语义分割要求的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耕地语义分割方法。首先对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进行数据预处理,然后对其进行数据增强,接着构建U-net神经网络,使用训练集进行训练,并用测试集来测试神经网络的性能。结果以人工标注的结果作为参考,在保持相同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情况下,分别用FCN、SegNet和U-net做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U-net的分割准确率高于FCN和SegNet,且对边缘分割得较为平整;U-net神经网络能够有效地实现耕地语义分割任务。(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多时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高德地图动态路网系统和智能路径规划系统,获取武汉老城武昌区多时相(同一天不同时段)的消防路径地图大数据,根据此数据进行定量消防服务设施的绩效评价。评价包括最优消防服务分区识别、有效消防服务范围识别和有效消防覆盖率叁个方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于服务半径和ArcGIS网络分析评价方法的不足,实现了消防绩效评价的技术方法创新、研究纬度创新和模型应用创新。并以武昌区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其消防服务绩效:1、基于此模型可以有效识别最优消防服务分区和有效消防服务范围;2、整体来看,武昌区消防设施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差异大,消防可达性一般;3局部来看,武昌区大部分的街道消防可达性较好,而部分处于边缘地段的街道消防可达性较差;4、不同时相条件下,老城有效消防覆盖变化剧烈,消防压力大。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对消防站点设施和道路交通网络进行改善外,还可以通过路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局部规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时相论文参考文献
[1].孔锋.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的多时相尺度评价及区域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牛强,沈英杰,朱玉蓉,杨超.基于多时相地图大数据的消防服务绩效评价——以武汉老城武昌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9
[3].刘丙乾,熊文,阎吉豪.基于多时相街景数据的回龙观街道品质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城市影像).2019
[4].韩平,蒋伟峰,韩伟杰,白如山.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池州市植被时空动态演化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9
[5].詹森,张景发,王建飞,李强,张庆云.基于多时相双极化Sentinel-1A数据的震害建筑物提取[J].自然灾害学报.2019
[6].李龙伟,李楠,陆灯盛.多时相Sentinel-2影像在浙西北茶园信息提取中的应用[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7].王义方,李新举,李富强,王英.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采煤塌陷区典型扰动轨迹识别——以山东省济宁市典型高潜水位矿区为例[J].地质学报.2019
[8].余小萍,魏钜杰.一种综合极化互相关性和空间上下文信息的多时相极化SAR变化检测方法[C].第六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19
[9].韦建超.顾及时空相关的多时相InSAR平差理论与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10].石林山,黄河,史杨,胡宜敏.基于U-net的多时相高分遥感影像耕地语义分割研究[J].仪表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