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论文和设计-韩振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包括石墨主体,所述石墨主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石墨主体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体,所述石墨主体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体,且第二导体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二导体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且第二导体的内部靠近凹槽的位置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与螺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导体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齿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一系列的结构使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较好的安装性,连接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能够使石墨主体与地面连接的更加稳定,能够较好的将连接导线进行固定,便于使用者对石墨主体的安装。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包括石墨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主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且石墨主体(1)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体(3),所述石墨主体(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体(4),且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开设有螺孔(5),所述第二导体(4)的内部开设有凹槽(6),且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凹槽(6)的位置开设有插孔(7),所述插孔(7)与螺孔(5)位于同一直线上。

设计方案

1.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包括石墨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主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且石墨主体(1)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体(3),所述石墨主体(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体(4),且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开设有螺孔(5),所述第二导体(4)的内部开设有凹槽(6),且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凹槽(6)的位置开设有插孔(7),所述插孔(7)与螺孔(5)位于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齿块(8),且齿块(8)的数量为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2)的内部开设有放置槽(9),且放置槽(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杆(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10)的数量为若干个,且移动杆(10)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贯穿有第一旋杆(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2)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活动安装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呈水平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1)的内部靠近一侧的位置贯穿有第二旋杆(1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接地体用于将雷电流传导及散流入地,是现代防雷技术措施的基础,其中石墨防雷接地体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与稳定性等优点,但是现有的安装结构简单,且都不具备较好的安装性,在将接地体进行埋地固定时,石墨主体没有较好的抓地作用,无法使石墨主体与地面连接的更加稳定,不方便使用者将连接导线进行固定,不便于使用者对石墨主体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包括石墨主体,所述石墨主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石墨主体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体,所述石墨主体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体,且第二导体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二导体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且第二导体的内部靠近凹槽的位置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与螺孔位于同一直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能够使石墨主体与地面连接的更加稳定,能够较好的将连接导线进行固定,便于使用者对石墨主体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体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齿块,且齿块的数量为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齿块的作用下能够将连接导体抵住,之后便可以将其进行折弯,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放置槽,且放置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杆会在周围土地的作用下通过放置槽中伸出,移动杆在稳定状态下便会突出固定块一部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

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数量为若干个,且移动杆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贯穿有第一旋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与移动杆之间通过第一旋杆旋转,连接杆通过第二旋杆与固定块之间产生转动。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活动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呈水平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通过第二旋杆与固定块之间产生转动,其连接均为槽孔与凸体且内部贯穿旋杆式的连接,因此便能够使移动杆伸出。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内部靠近一侧的位置贯穿有第二旋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旋杆能够支持连接杆与固定块之间的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使用者可将石墨主体埋入地下,同时也能够将固定块埋入地下,将石墨主体固定好之后,若对石墨主体有向上抬起的力时,移动杆会在周围土地的作用下通过放置槽中伸出,移动杆在稳定状态下便会突出固定块一部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移动杆伸出的同时,其会与连接杆之间产生角度位置的移动,连接杆与移动杆之间通过第一旋杆旋转,连接杆通过第二旋杆与固定块之间产生转动,其连接均为槽孔与凸体且内部贯穿旋杆式的连接,因此便能够使移动杆伸出,能够使石墨主体与地面连接的更加稳定,同时也便于使用者对石墨主体的安装,在将石墨主体安装结束之后,使用者可将连接导体与第二导体进行连接,第一导体已埋入地下,首先使用者可将连接导体连接的一端卡进凹槽中,在齿块的作用下能够将连接导体抵住,之后便可以将其进行折弯,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将连接导体折弯之后便能够伸进凹槽中通过螺丝穿过螺孔与插孔进行固定,螺孔与插孔位于一条直线上,能够较好的将连接导线进行固定,便于使用者对接地体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的相配合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石墨主体与固定块的相配合视图。

图中:1、石墨主体;2、固定块;3、第一导体;4、第二导体;5、螺孔;6、凹槽;7、插孔;8、齿块;9、放置槽;10、移动杆;11、连接杆;12、第一旋杆;13、第二旋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包括石墨主体1,石墨主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固定块2,石墨主体1的下端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导体3,石墨主体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导体4,第二导体4的内部开设凹槽6,插孔7与螺孔5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凹槽6的位置开设插孔7,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开设螺孔5,使用者可将石墨主体1埋入地下,同时也能够将固定块2埋入地下,将石墨主体1固定好之后,若对石墨主体1有向上抬起的力时,移动杆10会在周围土地的作用下通过放置槽9中伸出,移动杆10在稳定状态下便会突出固定块2一部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移动杆10伸出的同时,其会与连接杆11之间产生角度位置的移动,连接杆11与移动杆10之间通过第一旋杆12旋转,连接杆11通过第二旋杆13与固定块2之间产生转动,其连接均为槽孔与凸体且内部贯穿旋杆式的连接,因此便能够使移动杆10伸出,能够使石墨主体1与地面连接的更加稳定,同时也便于使用者对石墨主体1的安装,在将石墨主体1安装结束之后,使用者可将连接导体与第二导体4进行连接,第一导体3已埋入地下,首先使用者可将连接导体连接的一端卡进凹槽6中,在齿块8的作用下能够将连接导体抵住,之后便可以将其进行折弯,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将连接导体折弯之后便能够伸进凹槽6中通过螺丝穿过螺孔5与插孔7进行固定,螺孔5与插孔7位于一条直线上,能够较好的将连接导线进行固定,便于使用者对接地体的安装。

进一步,第二导体4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固定连接有齿块8,且齿块8的数量为两个,在齿块8的作用下能够将连接导体抵住,之后便可以将其进行折弯,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进一步,固定块2的内部开设有放置槽9,且放置槽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移动杆10,移动杆10会在周围土地的作用下通过放置槽9中伸出,移动杆10在稳定状态下便会突出固定块2一部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

进一步,移动杆10的数量为若干个,且移动杆10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贯穿有第一旋杆12,连接杆11与移动杆10之间通过第一旋杆12旋转,连接杆11通过第二旋杆13与固定块2之间产生转动。

进一步,固定块2的内部靠近下端的位置活动安装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呈水平放置,连接杆11通过第二旋杆13与固定块2之间产生转动,其连接均为槽孔与凸体且内部贯穿旋杆式的连接,因此便能够使移动杆10伸出。

进一步,连接杆11的内部靠近一侧的位置贯穿有第二旋杆13,第二旋杆13能够支持连接杆11与固定块2之间的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接地体用于将雷电流传导及散流入地,是现代防雷技术措施的基础,其中石墨防雷接地体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与稳定性等优点,在使用时,使用者可将石墨主体1埋入地下,同时也能够将固定块2埋入地下,将石墨主体1固定好之后,若对石墨主体1有向上抬起的力时,移动杆10会在周围土地的作用下通过放置槽9中伸出,移动杆10在稳定状态下便会突出固定块2一部分,能够有较好的抓地作用,移动杆10伸出的同时,其会与连接杆11之间产生角度位置的移动,连接杆11与移动杆10之间通过第一旋杆12旋转,连接杆11通过第二旋杆13与固定块2之间产生转动,其连接均为槽孔与凸体且内部贯穿旋杆式的连接,因此便能够使移动杆10伸出,能够使石墨主体1与地面连接的更加稳定,同时也便于使用者对石墨主体1的安装,在将石墨主体1安装结束之后,使用者可将连接导体与第二导体4进行连接,第一导体3已埋入地下,首先使用者可将连接导体连接的一端卡进凹槽6中,在齿块8的作用下能够将连接导体抵住,之后便可以将其进行折弯,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将连接导体折弯之后便能够伸进凹槽6中通过螺丝穿过螺孔5与插孔7进行固定,螺孔5与插孔7位于一条直线上,能够较好的将连接导线进行固定,便于使用者对接地体的安装,有效增加其自身的功能性,较为实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设计图

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5077.X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7(山东)

授权编号:CN209200171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H01R 4/66

专利分类号:H01R4/66;H01R11/11;H01R4/30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日照东舜电气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日照东舜电气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海曲东路(水晶花园037号楼0单元301号)

发明人:韩振华

第一发明人:韩振华

当前权利人:日照东舜电气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石墨防雷接地体安装结构论文和设计-韩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