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积极心理学提出幸福感后,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对幸福感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者近三十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其成果深入到各个领域。心理幸福感的提出无疑是为进一步研究幸福感提供了方向。当前国内对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在问卷使用上仍然存在争议,以及缺乏明确措施提高心理幸福感。今后将会立足国内实际,把心理幸福感中国化,对心理幸福感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研究展望
一、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开始对幸福的概念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幸福感这一话题的方向上可以分为,"快乐论"和"实现论"。前者“快乐论”认为人的幸福,就是基本的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而后者“实现论”,则认为幸福并不是简单的追寻快乐,更多的是自我通过不断地完善,去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一定的成长,体会自己生命的意义。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个概念。Ryff(1989)认为幸福的来源不仅是获得快乐,还包含了通过个人自身的潜能和达到自我成长,于是采用提出“心理幸福感”概念以区别于主观幸福感。幸福是客观的,是自我潜能得以实现,价值得以体现。Ryff等人对心理幸福感的测量包括生活目标、自我接纳、环境掌控、个人成长、独立自主和积极关系这六个方面。心理幸福感的出现无疑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随着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的发展,我国研究者开始研究心理幸福感。许淑莲等(1993)对老年心理幸福进行探究,最初只是把心理幸福感看做一种特有的积极情绪。其后许淑莲等人(2003)采用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验证了量表确实对测量心理幸福感方面有效,也提出量表对除婚姻外的关系涉及不够详细。对于心理幸福感量表的信效度,研究者一直存在着争议。崔春华等人(2005)发现量表的结构效度并不十分理想,并对其进行了编制。张陆,佐斌(2007)提出心理幸福感的研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下,其许多维度在心理幸福感的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也会有所不同。他们还提出,我们要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幸福感。严标宾,郑雪,邱林(2004)提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经验上是分离的。随后宛燕,郑雪,余欣欣(2010)进行了研究,发现心理幸福感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是有积极影响的。
三、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对于心理幸福感这一话题,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完整测量心理幸福感,全面认识心理幸福感,从而提升心理幸福感。国内目前仍没有编制出一个大多数认同的心理幸福感测量的问卷,不少研究者对于崔春华,李春晖,王欣和杨海荣(2005)翻译修订的心理幸福感问卷持有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测量出中国人的幸福感。中国文化下,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教育,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尤为看重,特别是以血缘纽带下的家庭关系。“五服制”虽早已经不被广大群众流传,但是中国人民对血缘的认可高于许多民族。这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以及中国人强调“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和“伯牙子期”的友情,中国人对人际关系有强烈的的关系需求。再者中国社会是集体主义,西方的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者可能对自我关注的活动作出更积极的反应(例如,肯定个人价值或表达乐观),而集体主义者可能对其他集中的活动作出更好的反应(例如,做善事)。我国是集体主义的国家,我国的人民所受的思想也是以集体主义为荣。无论是古代的合作耕地种植,还是现代车间流水作业,个人对于集体的认可要高于其他民族。这将是问卷细化汉化的重点。
另外,国内目前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有效改善幸福感措施和相关的时政研究。在阶级固化严重的大社会背景下,人们如何提高幸福感,积极从容地生活,也越发引起我们的关注。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于享乐幸福感的追求逐渐降低,大多数人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和得到他人和自己的认可。今后研究者对于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仍有许多需要深入挖掘和突破的难点,其研究也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今后的研究必定是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旨在提高国民心理幸福感。
[ 参 考 文 献 ]
[1]崔春华,李春晖,王欣,等.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范大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128-130.
[2]宛燕,郑雪,余欣欣.SWB和PWB:两种幸福感取向的整合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3):190-194.
[3]许淑莲,王翠华,蒋龙.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与自觉幸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3.
[4]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张瑶.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67-171.
[5]严标宾,郑雪,邱林.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27(4):836-838.
[6]喻承甫,张卫,曾毅茵,叶婷,胡谏萍,李丹黎.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83-90.
[7]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01-0146-01
* 作者简介:刘丹(1993-),女,汉族,山东高密人,鲁东大学,心理学硕士。
标签:幸福感论文; 心理论文; 研究者论文; 幸福论文; 量表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山西青年》2019年第1期论文; 鲁东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