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陈仓[1](2021)在《侵彻角磁感知与辨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战争中,为了精确摧毁敌方深埋在钢筋混凝土、钢甲以及一些紧固型防御设施下的重要军事设备,需要侵彻弹拥有侵彻硬目标的能力。在侵彻弹攻击目标物体时,不但会被纵向阻力所影响,使其速度发生改变,同时也被横向阻力影响,使得弹体发生偏转,导致侵彻弹攻击目标物时一般为斜侵彻。在斜侵彻时,如果侵彻角度过大则侵彻弹在侵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稳的状况,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跳弹现象,使得侵彻能力下降,无法达到攻击目标效果。即对侵彻角的测量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测量手段有高速摄影法、测量弹孔位置法等,其都属于“外侧法”不能实现弹上自主实时获取侵彻角变化。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侵彻角磁感知测量技术方法并展开如下研究工作:1.因军事硬目标一般都具有铁磁性质,即提出在侵彻引信内部建立旋转对称的磁场,在侵彻弹斜侵彻硬目标时,其引信内部轴线上磁场会发生变化,产生磁偏转角,研究其在斜侵彻时变化规律。2.根据所提出的测量方法,建立引信内空间磁场分布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建立侵彻模型,在不同侵彻角工况下对钢甲目标靶板和钢筋混凝土进行斜侵彻仿真计算,分析确定了磁偏转角度的最佳探测位置和弹目位置,建立了侵彻角与磁偏转角之间的数值变化关系。3.设计了侵彻角磁感知测量系统软硬件,围绕着磁阻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设计了置位/复位电路、升压电路、偏置电流电路、滤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及基准电源电路等,并对整个测量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部分进行了分析测试,证实其均能正常工作。4.设计模拟引信装置并搭建半实物侵彻实验,使用钢筋网作为目标靶板模拟斜侵彻实验,测量不同侵彻角度下的磁偏转角,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通过在引信内建立磁场利用磁感知的测量方法探测出的磁偏转角可以用来表征侵彻角大小,同时提出采用分段线性插值算法建立侵彻角度和磁偏转角度的数值对应关系,实现侵彻角测量。
黄荣坤[2](2021)在《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燃料多元化逐渐成为柴油机的发展方向。以甲醇/柴油为基础的反应性控制压缩燃烧(RCCI,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技术是一种能够同时降低氮氧化物与碳烟颗粒排放的高效、清洁新型燃烧技术。为实现该燃烧技术,对RCCI发动机系统中的关键集成控制器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硬件进行了研究。以改装的云内D30发动机为对象,研究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集成ECU硬件系统。首先,从RCCI发动机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出发,分析了硬件系统架构,明确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并对特殊执行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气特性进行分析。其次,以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对硬件系统的电源供电模块、执行器驱动模块、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通信模块等进行了电路原理设计。同时,为降低信号间的相互串扰,提高信号质量,从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rad)板中信号的属性角度考虑,对PCB的布局、布线、散热、电磁兼容、信号线阻抗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规则和设计方案。最终,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对ECU硬件系统进行了离线模拟测试、硬件在环测试、台架实验测试。在离线模拟测试中通过编写测试代码对甲醇/柴油喷射系统进行了协调喷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ECU硬件系统能够控制甲醇和柴油喷嘴在发动机对应的位置时刻实现燃油协调喷射,喷油阶段的提动电流在48V的驱动电压下到达了18A,保持阶段的电流在24V的电压作用下达到了12A。从两者的喷射电流中可以分析出甲醇和柴油喷射电磁阀能够正常开启。硬件在环和台架实验同时表明,ECU硬件系统的柴油喷射模块在发动机怠速工作阶段电源跌落2.1V,产生的电源噪声频率为48MHz,在该噪声频率下对滤波器进行优化后可确保ECU在全工况下正常运行。
陶旭峰[3](2021)在《可集成在心脏起搏器中的高可靠性检测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医学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患病者通常表现为心动过缓、心率失常和心脏阻滞等,部分严重患者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确保正常的心率从而缓解疾病。心脏起搏器作为现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其存在的重要地位,为安全考虑,医学人员对其工作状态的实时检测十分关注。传统检测方法是利用心电图机实时观察人体心电信号进行有效检测,但医用人员检测信号时会存在十分耗时和复杂等问题,而且其体积和功耗较大,导致并不是超低功耗微型植入设备的首要之选。基于目前检测心脏起搏器工作状态已有方法的不足,以及电极导线松开或与心脏起搏器分离时会导致测量的心脏阻值会异常大的物理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可集成在心脏起搏器中,通过精确测量心脏阻力,从而实时检测起搏器工作状态的系统。该检测系统,通过设计微小参考电流注入心脏,用开关电容电路精确采样,利用软件算法将系统中检测到的数字电压信号有效转化成心脏阻力,并与预先在处理器中设置的正常心脏阻力比较和表决,从而实现有效检测。该系统利用电容比提供精确的电压增益,由于是闭环设计,增强了系统提取信号的稳定性,在降低输入参考电流与ADC分辨率前提下,得到精确检测信号。这无疑是在实现高精度测量的同时,极大降低系统设计复杂性以及功耗要求。本系统使用Multisim仿真平台进行设计和仿真,Altium Designer软件平台进行PCB设计,完成电路板级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在2.5V工作电压50μA低参考电流下,检测精度高达99%,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设计的复杂性降低、功耗更低、安全可靠性更强。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朱浩然[4](2021)在《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参数,是评价人体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有创血压测量是一种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通过与患者的测量部位建立直接的通道,借助于液体连通压力传递对血压进行实时监测,是血压测量的金标准。现阶段,有创血压监测是血液动力学监测必不可少的临床手段,医护人员通过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及时、准确的血压动态变化,为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及时客观的病理依据。所以有创血压测量设备血压测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关于有创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的标准《YY0783-2010医用电气设备第2-34部分:有创血压监测设备的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中对IBP参数的准确性检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多数测试是采取电子信号源,从而缺乏能模拟真实动态压力的信号发生器。本文根据IBP参数的准确性检测标准要求,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创血压模拟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结合人体血压信号波形,设计了一种有创血压模拟系统,能够模拟生成人体静脉血压和动脉血压信号,用于检测有创血压测量设备的准确性。有创血压模拟系统实现方法为:通过微控制器驱动步进电机推动注射器运动在系统液体管路中产生静态压力用于模拟人体血液静脉压力;通过DAC生成正弦波信号驱动扬声器推动注射器做往复运动所产生的动态压力用于模拟人体血液动脉压力;使用传感器采集的液体管路压力信号放大滤波后,通过外部24位高精度ADC把数据传输到微控制器用于压力信号反馈;使用按键控制和调节静态压力和动态压力;通过串口把采集到的系统压力信号传输到上位机进行显示。本文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包括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系统程序设计和系统机械结构设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包括电源模块、微控制系统模块、压力采集模块、静态压力生成模块、动态压力生成模块、按键控制与显示模块;系统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底层驱动程序和系统功能程序设计;系统机械结构设计包括静态压力步进电机驱动装置设计和动态压力扬声器推动注射器结构设计。本文根据IBP参数的准确性检测标准制定了相关测试方案,对有创血压模拟系统进行了多次测试,包括系统板卡性能测试和功能准确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工作稳定,实现了模拟人体动态血压功能,从而能更可靠地实现对有创血压测量的性能与相关功能测试,满足我国医疗行业有创血压参数标准检测的要求。
谭文豪[5](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行道识别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玉米种植大国,病虫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病虫害时,传统喷药机喷药存在视野遮挡、驾驶员视觉疲劳、对行不准等问题,机器视觉技术能够很好的代替驾驶员的眼睛,结合识别算法及程序,使喷药机沿玉米行对行行走。本文针对玉米中后期,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研究设计了玉米行道识别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玉米植株物理特性研究。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统计得到中后期玉米植株物理特性:第—片叶子离地高度约为40cm,玉米行距约为60cm,株距约为30cm。这些数据为摄像头安装、图像识别提供了依据,使摄像头采集行道图像无遮挡,图像清晰、规范,后续图像识别处理准确、快速。(2)机器视觉系统构成。本文通过对比筛选,确定了摄像机、车载计算机、STM32微控制器、蓄电池组、步进电机及电机驱动器等系统硬件的相关型号参数。基于自走式高地隙喷药机底盘平台,进行了硬件设备的组装调试,并运用LabVIEW软件进行了识别模块、处理模块、驱动模块的程序开发。(3)玉米行道图像采集与识别。通过实地拍摄,采集了试验所需的图像,并将图像进行筛选分类,通过LabVIEW软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灰度化、二值化、低通滤波、适当开启、膨胀、腐蚀、高斯平滑卷积滤波等操作。根据预处理后的图像,运用形态学确定图像中感兴趣区域,提取分析行道中线。最后通过对摄像头标定,计算得到实际位置的横向偏移距离及航向偏移角度。设计了系统监控界面,实时对喷药机速度、图像信息、路径数据、错误提示等信息进行监控。(4)驱动控制系统试验。本文确定车载计算机为上位机,STM32微控制器为下位机,通过串口通讯,对驱动电机与微控制器进行了标定,确定喷药机航向控制方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的提取玉米行道中线,图像处理时间约为300ms,响应快,满足喷药机沿玉米对行行走的要求。
乜朝贤[6](2020)在《基于NB-IoT的水质监测平台》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环保意识的薄弱,水体污染时有发生,工厂污水超标排放、蓝藻浒苔爆发、生活污水流入河道、水产养殖乱投药物等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稀少,更显珍贵,因此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十分重要。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讯技术越来越成熟,2G、4G、GPRS、ZigBee、Wi-Fi、LoRa、NRF等新型无线组网通讯技术不断被运用于水质监控领域,我国水质监测水平和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仍难以实现真正的广连接、低功耗、高稳定性、低成本、大容量的水质监测系统部署要求。本文独辟蹊径,运用2018年以来飞速发展的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of Things,NB-IoT,窄带物联网),提出基于 NB-IoT的水质监测平台解决方案。基于NB-IoT的水质监测平台使用“端-管-云”模式,符合典型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级物联网架构,由水质监测节点、公有云平台、应用客户端组成。水质监测节点实时采集被测点位的温度、水位、pH、溶解氧等水质信息,使用支持NB-IoT的M5310-A模组发送到公有云平台,用户可以在应用端云平台,实现水质信息的远程监控,极大推动水质监测的扁平化管理。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内容:(1)提出基于NB-IoT的水质监测平台设计方案。完成基于微处理器、NB-IoT网络、公有云平台的水质监测系统方案设计,完成水质监测传感器选型,对NB-IoT通讯与公有云可行性进行分析。(2)完成水质监测节点设计。硬件设计方面完成基于MCU的最小系统、水质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M5310-A外围电路、电源电路等设计;软件设计方面,完成水质监测节点的系统初始化、传感器数据采集、MCU与M5310-A模组、公有云平台三方间设备接入、资源订阅、收发数据等软件设计。(3)基于中移物联公有云平台,在云端实现水质监测节点的设备接入、订阅、添加应用、触发等功能设计,完成水质监测平台数据的在线上传、云端展示、消息报警等功能。最后,在室内环境下完成连接基站、上传数据的系统测试。
费越[7](2020)在《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某型航空发动机为引进型航空发动机,主要装备于我国现役先进战斗机,是未来主要的进口大推动力装置,为我国航空军事装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机载参数记录装置(以下简称“EPT”)是该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飞行状态下,飞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参数主要由EPT进行记录,以供地面人员进行监控和分析。EPT的工作方式是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将16位、12位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数据降精度成8位数据后,再对其转换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与记录,此种方式不仅记录的参数较少、而且精度较低,导致EPT记录数据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发动机工作状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维护保障需求。因此,设计一款新型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通过与航空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器建立通信,从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检测接口读取和存储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信息,同时实现对数字电子控制器内部电源监控,实现对发动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准确、全面监控,以帮助地面人员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进行状态监控和故障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建立与电子控制器通信的基础上,制定了以STM32F103RCT6为控制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系统总体方案,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将硬件系统设计分为电源电路模块、信号调理模块、USB接口模块、SD卡模块等,STM32芯片根据已设定的程序指令,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控制器发出指令,采集发动机参数信息并完成数据存储。2)在硬件平台基础上,设计嵌入式软件控制程序,实现了系统初始化、信号调理、I/O端口的读写、数据和命令的传输、存储管理;3)通过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了采集数据的解析、分类、绘制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实际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对新型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设计研究,实现了对发动机参数的快速采集以及以文件形式进行存储的功能,该系统还可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PC直接连接,对数据进行读取,读写速度快、插拔方便、功耗低、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马帅[8](2020)在《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恶劣环境情况下需要得到移动的人或者物体的位置信息,从而在必要时搜寻上述人员。比如野外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登山队员、铁路巡检员等。他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十分恶劣,同时由于缺少GSM和GPRS移动网络信号,容易发生迷失风险,这时得到他们的位置信息并搜寻他们就显得尤其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GPS/北斗双模定位与LoRa无线通信的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的研究。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包括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该系统对监测并在必要时搜寻野外工作人员的具体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基于GPS/北斗双模定位技术和LoRa无线通信技术,制订了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目标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本文采用STM32F407作为主控芯片,通过GPS/北斗双模定位模块、LoRa无线通信模块、天线模块以及其他的外围电路模块,共同实现了手持终端的硬件设计。在uVision5IDE集成开发环境中使用嵌入式C语言对手持终端进行软件编程设计,实现了主控芯片对定位信息数据的接收处理和解析提取,以及通过触摸液晶屏向上位机监控端发送文字信息,通过WM8978芯片进行语音录制成数据文件,并打包给LoRa发射模块向上位机监控端发送数据信息。最后配置LoRa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参数配置实现对解析提取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发送和接收的功能。上位机监控端采用Qt软件进行开发,并通过C++语言来设计接收数据信息的界面。使用HBuilder软件实现了经纬度转换的功能。同时使用Java语言实现了将百度坐标系下的经纬度转换为地图上具体位置的功能,完成了各模块间的数据交互设计。实现了接收人员经纬度信息和显示人员位置等功能。最后对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的上位机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上位机显示界面运行良好,能可靠地接收到工作人员发来的数据信息并可以在百度地图上显示人员位置。在系统通信质量测试、系统定位精度测试以及手持终端功耗测试中,测试结果均达到了预期目标。结果表明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具有支持语音文字播报信息、通信距离远、百度地图显示位置精确和定位精度较高等优点,能够满足监测野外作业人员的位置等需求,为在必要时搜寻上述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吴薇[9](2020)在《微构件材料特性测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微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微器件中,而在微构件的设计过程中还没有有效的可参考力学特性参数。由于微构件尺寸微小,常规拉伸和弯曲测试装置不能实现微驱动、微加载及微位移的夹持加载驱动,因此需要设计具有满足微构件测试需求的微驱动夹持加载、微载荷及微位移测量等一体的测试系统,其中电子硬件测控系统性能直接影响整个测试系统性能能否准确获取微构件材料力学测量参数,对于微构件力学特性获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论文基于微构件弯曲加载机械装置,进行微构件材料特性电子测控系统设计,也可为具有相似加载驱动硬件结构的微构件拉伸测试装置提供有效参考,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程控可调的压电陶瓷驱动电源,实现可由上位机控制输出所需压电陶瓷驱动电压以实现微位移驱动。针对光栅位移测量系统,采用实验室自研的正余弦变换的光栅细分位移测量系统,系统可实时读取微构件微弯曲位移量。(2)选择适用于光栅数字信号和压力模拟信号的数据采集卡,编写对微构件微形变位移数据测量和拉压力传感器压力数据采集处理及传输的软件控制程序。(3)完成对微构件试件的设计、仿真及加工和拉压力传感器的标定,得到传感器输出电压值与对应压力的确定关系。搭建微构件试件的弯曲加载测试实验,得出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得到微构件试件的力学特性参数。
叶成俊[10](2020)在《基于蓝牙通信的影视LED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影视LED灯的大量需求,开发一款具备多种灯光模式功能和无线通信的影视LED灯数字控制器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论文首先介绍了影视LED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影视灯光和影视行业以及影视灯光源的发展进行描述;介绍了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LED灯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影视LED灯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基于影视LED灯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硬件需求,对影视LED灯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并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从目前影视LED灯对微处理器的要求考虑,确立了以32位的芯片作为微处理器芯片;从目前市场占有率和开发成本考虑,选择Android作为上位机的系统开发平台;从光的均匀性考虑选择恒流驱动方案;从低功耗和传输稳定以及成本考虑,选择蓝牙4.2无线通信方案。紧接着针对影视LED灯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LED驱动模块电路、微处理器模块电路、蓝牙模块电路和电源模块电路。再然后介绍了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与开发,包括Android端界面的设计,微处理器软件程序的设计和通信协议的设计。最后对影视LED灯系统进行测试和结果分析,包括硬件测试、软件测试和整体显示效果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能够全部实现预期功能。显示屏能够正确显示影视LED灯的功能和参数,Android端应用程序和影视LED灯能够正常的连接、通信,实现对影视LED灯的控制,进行色温模式调节、色彩模式调节和特效模式调节等。同时通过控制面板的按键和EC11开关编码器也可以实现功能之间的转换和参数调节。影视LED灯实现2800K到10000K色温全面可调、0到360°色彩全彩显示和预设多种滤镜和灯光特效等功能。论文设计的影视LED灯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二、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1)侵彻角磁感知与辨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斜侵彻研究状况 |
1.2.2 磁测量技术研究状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侵彻角磁感知技术原理与有限元建模仿真 |
2.1 侵彻角磁感知技术理论 |
2.1.1 圆柱永磁体模型分析 |
2.2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斜侵彻模型 |
2.2.1 侵彻弹体模型建立 |
2.2.2 引信及圆柱永磁体模型建立 |
2.2.3 目标靶板模型建立 |
2.3 侵彻弹斜侵彻仿真分析 |
2.3.1 确定引信内磁偏转角的最佳探测点 |
2.3.2 确定磁偏转角的最佳探测弹目位置 |
2.4 侵彻钢筋混凝土靶板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侵彻角磁感知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3 HMC1053磁阻传感器的应用设计 |
3.3.1 HMC1053磁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
3.3.2 置位/复位电路设计 |
3.3.3 偏置电流电路设计 |
3.3.4 DC/DC升压电路设计 |
3.4 滤波电路设计 |
3.5 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
3.6 微处理器系统设计 |
3.6.1 STM32F103C8T6芯片功能及特点 |
3.6.2 STM32F103C8T6芯片最小系统电路 |
3.6.3 片上ADC的特性及应用 |
3.6.4 SPIFLASH存储电路设计 |
3.6.5 串口通信电路 |
3.7 侵彻角磁感知测量系统模拟装置结构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侵彻角磁感知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1 MDK-ARM开发平台介绍 |
4.1.2 测量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
4.1.3 ADC采样软件设计 |
4.1.4 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
4.1.5 外部存储软件设计 |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2.1 C++ Builder开发工具介绍 |
4.2.2 上位机软件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侵彻角磁感知测量系统测试与实验 |
5.1 基准电压测试 |
5.2 SPIFLASH数据存储模块测试 |
5.3 置位/复位模块测试 |
5.4 三轴磁阻传感器输出测试 |
5.4.1 三轴输出信号采集放大测试 |
5.4.2 磁阻传感器的正交测试 |
5.5 斜侵彻半实物测试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甲醇燃料应用研究 |
1.2.1 甲醇燃料的理化特性 |
1.2.2 高压共轨柴油机甲醇燃料应用研究 |
1.3 RCCI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1 RCCI国外研究现状 |
1.3.2 RCCI国内研究现状 |
1.3.3 RCCI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需求 |
2.1 RCCI发动机ECU功能需求分析 |
2.2 传感器需求及特性 |
2.2.1 磁电式曲轴与凸轮轴传感器 |
2.2.2 宽域氧传感器 |
2.2.3 空气流量计 |
2.2.4 电阻式传感器 |
2.3 执行器需求及特性 |
2.3.1 高压电磁阀 |
2.3.2 甲醇喷嘴 |
2.3.3 电子节气门 |
2.3.4 电控EGR阀 |
2.4 微控制器选型 |
2.4.1 TC1728 微控制器 |
2.4.2 TC1728 微处理器功能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电路原理设计 |
3.1 RCCI发动机ECU总体设计方案 |
3.2 系统电源设计 |
3.2.1 防护电路设计 |
3.2.2 滤波器设计 |
3.2.3 DC-DC升压电源设计 |
3.2.4 低压降稳压器电路设计 |
3.3 ECU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3.1 磁电式曲轴与凸轮轴传感器信号调理 |
3.3.2 宽域氧传感器信号调理 |
3.3.3 电阻式传感器信号调理 |
3.3.4 空气流量计信号调理 |
3.4 ECU功率电路设计 |
3.4.1 高压电磁阀的驱动电路设计 |
3.4.2 甲醇喷嘴电磁阀驱动设计 |
3.4.3 EGR/电子节气门驱动电路设计 |
3.4.4 低边驱动设计 |
3.5 ECU通信电路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印制电路板设计 |
4.1 印制电路板设计 |
4.1.1 电路板物理结构需求设计 |
4.2 硬件电路接地设计 |
4.2.1 地平面划分方式 |
4.2.2 接地方式 |
4.2.3 PCB板分层设计 |
4.2.4 PCB布线规则 |
4.3 电磁兼容设计 |
4.3.1 电磁兼容性标准体系 |
4.3.2 电磁兼容测试内容 |
4.3.3 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测试 |
5.1 离线测试驱动软件 |
5.1.1 RCCI发动机状态机 |
5.1.2 曲轴信号运行状态机 |
5.1.3 凸轮轴信号运行状态机 |
5.1.4 曲轴和凸轮轴同步判断 |
5.1.5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角度基和时间基建立 |
5.2 甲醇/柴油RCCI发动机ECU实验测试 |
5.2.1 离线测试 |
5.2.2 硬件在环测试 |
5.2.3 台架实验测试 |
5.3 甲醇/柴油喷射测试 |
5.4 曲轴凸轮轴信号处理测试 |
5.5 喷油过程对电源和曲轴凸轮轴信号影响测试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3)可集成在心脏起搏器中的高可靠性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创新工作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心脏起搏器检测技术理论基础 |
2.1 心脏起搏器 |
2.1.1 心脏起搏器简介 |
2.1.2 心脏起搏器的原理与构造 |
2.1.3 心脏起搏器电路结构 |
2.2 心电图仪检测原理 |
2.2.1 心电图仪简介 |
2.2.2 系统结构与硬件电路 |
2.2.3 数字心电信号处理 |
2.2.4 基于TMS320F2812 的嵌入式软件 |
2.3 生物阻抗检测原理 |
2.3.1 心脏阻力测量简介 |
2.3.2 检测系统架构与电路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植入起搏器中高可靠性检测系统设计 |
3.1 本文的起搏器检测系统设计 |
3.2 电极接口电路 |
3.3 微电流源电路 |
3.3.1 恒流源电路 |
3.3.2 电流镜电路 |
3.4 时序控制开关电容电路 |
3.4.1 采样模式等效电路结构 |
3.4.2 放大模式等效电路结构 |
3.4.3 共源共栅差动对电路结构 |
3.5 模数转换器 |
3.6 微控制器与显示输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路仿真及结果分析 |
4.1 微电流源模块仿真 |
4.2 采样信号模块仿真 |
4.3 时序控制开关电容模块仿真 |
4.4 数字信号仿真 |
4.5 实验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
(4)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工作原理和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工作原理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电源模块设计 |
3.2 压力信号放大与A/D转换模块设计 |
3.2.1 压力信号放大电路 |
3.2.2 A/D转换电路 |
3.3 微控制系统模块电路设计 |
3.4 静态压力模块电路设计 |
3.5 动态压力模块电路设计 |
3.5.1 正弦波信号调整电路设计 |
3.5.2 功率放大推挽电路设计 |
3.6 按键控制和串口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6.1 按键控制电路设计 |
3.6.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程序设计 |
4.1 微处理器初始化 |
4.2 压力采集程序设计 |
4.3 静态压力调节程序设计 |
4.3.1 驱动步进电机达到目标压力程序设计 |
4.3.2 按键控制调节静态压力程序设计 |
4.4 动态压力调节程序设计 |
4.4.1 正弦波生成程序设计 |
4.4.2 按键控制动态压力频率幅度调节程序设计 |
4.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4.6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机械平台设计 |
5.1 机械设计要求 |
5.2 静态压力步进电机驱动装置设计 |
5.3 动态压力扬声器推动注射器结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总体组装 |
6.2 板卡测试 |
6.2.1 各级电源电压测试 |
6.2.2 各级放大测试 |
6.2.3 驱动信号测试 |
6.3 系统集成测试 |
6.3.1 静态压力准确性测试 |
6.3.2 动态压力准确性测试 |
6.3.3 频率响应测试 |
6.4 数据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行道识别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业的运用 |
1.2.2 机器视觉在道路识别的研究 |
1.3 课题研究任务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系统的构成及图像的采集 |
2.1 系统构成 |
2.1.1 系统硬件组成 |
2.1.2 系统硬件安装 |
2.1.3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2.2 试验目标的选取及研究分析 |
2.2.1 玉米行道的特点研究 |
2.2.2 玉米生长特性研究 |
2.3 田间玉米行道图像的采集 |
2.4 本章小结 |
3 玉米行道的图像识别 |
3.1 引言 |
3.2 关于LabVEW的介绍 |
3.2.1 LabVIEW开发环境 |
3.2.2 NI Vision for LabVIEW |
3.3 图像识别的流程设计 |
3.4 玉米行道图像预处理 |
3.4.1 图像的色彩空间选取 |
3.4.2 图像灰度化 |
3.4.3 图像二值化 |
3.4.4 Vision Assistant |
3.5 求取行道中线值 |
3.6 求取像素偏移量 |
3.7 求取实际值及实际偏移量 |
3.7.1 相机标定 |
3.7.2 计算实际值 |
3.8 图像处理监控面板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驱动控制系统设计及试验 |
4.1 微控制器的选择及原理 |
4.2 控制方案设计 |
4.3 可靠性分析及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基于NB-IoT的水质监测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组成 |
2.2 传感器选型 |
2.2.1 温度传感器选型 |
2.2.2水位传感器选型 |
2.2.3 pH传感器选型 |
2.2.4 溶解氧传感器选型 |
2.3 系统开发工具及平台 |
2.3.1 NB-IoT |
2.3.2 公有云 |
2.3.3 嵌入式处理器 |
2.3.4 软件编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质监测节点硬件设计 |
3.1 单片机及外围电路设计 |
3.1.1 嵌入式微处理器选型 |
3.1.2 STM32F103最小系统设计 |
3.2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1 温度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2.2 水位、pH、溶解氧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3.3 M5310-A模组外围电路设计 |
3.3.1 SIM卡电路 |
3.3.2 串口通信电路 |
3.3.3 RF电路 |
3.3.4 网络状态指示 |
3.3.5 电源电路 |
3.4 串口调试电路设计 |
3.5 电源电路设计 |
3.5.1 12V电源 |
3.5.2 5V稳压电路 |
3.5.3 3.3V稳压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质监测节点软件设计 |
4.1 系统初始化 |
4.1.1 USART1初始化 |
4.1.2 USART3初始化 |
4.1.3 M5310-A模组初始化 |
4.1.4 水质传感器初始化 |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1 温度采集 |
4.2.2 深度、含氧量、pH采集 |
4.3 NB-IoT通信程序设计 |
4.3.1 创建设备 |
4.3.2 资源订阅 |
4.3.3 发起登录请求 |
4.3.4 数据更新与上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质监测平台界面开发与系统测试 |
5.1 水质监测平台界面开发 |
5.1.1 设备接入 |
5.1.2 应用界面开发 |
5.1.3 触发管理 |
5.2 系统测试 |
5.2.1 数据展示 |
5.2.2 报警推送 |
5.2.3 功耗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设备统一注册码生成 |
附录二 串口AT指令调试 |
附录三 M5310-A模组初始化打印信息 |
附录四 STM32F103ZET6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 |
附录五 M5310-A模组外围电路 |
附录六 水质监测节点PCB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的研制分析 |
2.1 嵌入式系统 |
2.1.1 嵌入式系统硬件 |
2.1.2 嵌入式系统软件 |
2.1.3 微控制器ARM |
2.2 主要设计要求 |
2.2.1 功能性指标 |
2.2.2 技术性指标 |
2.2.3 可靠性保障要求 |
2.3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整体构架 |
2.4 嵌入式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系统设计 |
3.1.1 硬件整体架构 |
3.1.2 电源电路设计 |
3.1.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1.4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1.5 TF卡存储电路设计 |
3.1.6 主控制器设计 |
3.1.7 RS232电路设计 |
3.1.8 JTAG调试接口设计 |
3.1.9 PCB电路设计 |
3.1.10 壳体设计 |
3.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3.2.1 嵌入式软件结构设计 |
3.2.2 程序模块化设计 |
3.2.3 嵌入式程序实现 |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3.1 上位机功能设计 |
3.3.2 上位机系统结构设计 |
3.4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实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验证与分析 |
4.1 实验验证 |
4.1.1 实验准备 |
4.1.2 实验情况 |
4.2 试验结论 |
4.3 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LoRa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安排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 |
2.1 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概述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2.3 系统工作原理 |
2.3 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1 GPS/北斗双模接收机定位模型分析 |
2.3.2 嵌入式技术 |
2.3.3 LoRa技术 |
2.3.4 天线技术 |
2.3.5 QT软件应用技术 |
2.3.6 百度地图API应用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单片机STM32F407 |
3.3 单片机系统设计 |
3.4 双模定位模块设计 |
3.5 LoRa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6 触摸液晶屏模块设计 |
3.7 语音模块设计 |
3.8 Flash存储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中手持终端软件开发环境 |
4.2 定位信息的处理 |
4.3 触摸液晶屏模块软件设计 |
4.4 语音模块软件设计 |
4.5 LoRa无线通信模块配置参数设计 |
4.5.1 LoRa发射模块设计 |
4.5.2 LoRa接收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监控端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上位机监控端的开发内容 |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1 Qt简介 |
5.2.2 界面设计 |
5.3 经纬度的转换 |
5.4 百度地图API与 QT交互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总体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系统硬件的安装 |
6.2 系统总体测试 |
6.2.1 上位机功能测试 |
6.2.2 系统通信质量测试 |
6.2.3 手持终端定位精度和功耗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工作及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微构件材料特性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测试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及实现 |
2.1 引言 |
2.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硬件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 数据采集及驱动器件选型 |
2.3.1 压电陶瓷 |
2.3.2 光栅位移传感器 |
2.3.3 拉压力传感器 |
2.3.4 大位移驱动电机 |
2.3.5 数据采集卡 |
2.4 压电陶瓷驱动电源设计 |
2.4.1 驱动电源总体方案设计 |
2.4.2 微处理器基本工作电路设计 |
2.4.3 基准电压电路设计 |
2.4.4 低压电路输出设计 |
2.4.5 高压电路输出设计 |
2.4.6 驱动电源电路板实物 |
2.5 光栅细分位移测量电路 |
2.5.1 位移测量总体方案 |
2.5.2 微处理器工作电路设计 |
2.5.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2.5.4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2.5.5 通信模块设计 |
2.5.6 光栅模信号处理电路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构件材料特性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3.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2 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
3.2.1 光栅位移测量程序 |
3.2.2 加载力测量程序 |
3.2.3 相关子程序调用 |
3.3 压电陶瓷驱动程序 |
3.4 光栅模拟信号细分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构件材料特性测试 |
4.1 引言 |
4.2 拉压力传感器标定 |
4.3 试件的设计加工与仿真 |
4.3.1 试件的设计 |
4.3.2 试件仿真及分析 |
4.3.3 试件的加工 |
4.4 微构件材料特性测控系统实验 |
4.4.1 压电陶瓷驱动电源测试 |
4.4.2 微构件材料特性测控系统测试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
(10)基于蓝牙通信的影视LED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影视灯光与影视行业 |
1.1.2 影视灯光源的发展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ED灯控制系统的研究 |
1.2.2 影视LED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1.1 影视LED灯功能需求 |
2.1.2 影视LED灯硬件需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架构设计 |
2.2.2 系统工作原理 |
2.3 系统方案选择 |
2.3.1 硬件方案 |
2.3.2 移动操作系统方案 |
2.3.3 LED驱动方案 |
2.3.4 无线通信方案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电源模块设计 |
3.1.1 AC-DC模块 |
3.1.2 DC-DC电路 |
3.2 微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
3.2.1 微处理器芯片简介 |
3.2.2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 |
3.3 LED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
3.3.1 LED驱动芯片选型 |
3.3.2 TPS92640驱动器设计 |
3.4 蓝牙模块 |
3.4.1 蓝牙模块简介 |
3.4.2 蓝牙模块连接方式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Android端应用程序设计 |
4.1.1 Android相关技术介绍 |
4.1.2 Android端界面的设计 |
4.2 微处理器软件程序设计 |
4.2.1 主程序设计 |
4.2.2 色彩调节算法设计 |
4.2.3 色温调节算法及优化 |
4.3 通信协议的设计 |
4.3.1 色温功能协议数据域参数 |
4.3.2 色彩功能协议数据域参数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硬件测试 |
5.1.1 硬件测试开发工具 |
5.1.2 硬件实物图 |
5.1.3 硬件模块测试 |
5.2 软件测试 |
5.2.1 蓝牙通信测试 |
5.2.2 应用软件功能测试 |
5.3 整体显示效果测试 |
5.3.1 色温模式测试 |
5.3.2 色彩模式测试 |
5.3.3 滤镜模式测试 |
5.3.4 特效模式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 [1]侵彻角磁感知与辨识技术研究[D]. 陈仓.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甲醇/柴油双燃料RCCI发动机电控系统硬件研究[D]. 黄荣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可集成在心脏起搏器中的高可靠性检测系统设计[D]. 陶旭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有创血压模拟系统的研制[D]. 朱浩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行道识别系统设计与研究[D]. 谭文豪.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基于NB-IoT的水质监测平台[D]. 乜朝贤. 山东大学, 2020(04)
- [7]航空发动机参数记录装置研究[D]. 费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野外作业人员搜寻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马帅. 中北大学, 2020(09)
- [9]微构件材料特性测控系统设计[D]. 吴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蓝牙通信的影视LED灯的研究与设计[D]. 叶成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