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性哲学论文_李曙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心性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性,哲学,中国,慧能,康德,方法论,禅悟。

中国心性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曙豪[1](2016)在《《坛经》心性哲学与中国性灵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坛经》是南禅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思想内核是"明心见性"。南禅心性哲学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渐渐演化为一种美学趣味,渗透到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出现了禅诗、禅画、禅宗书法等艺术形态,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性灵文学是一种重抒发内心、不落俗套的泛文学思想。自唐以降,各朝各代代表人物或近禅,或学禅,或入禅,受南禅影响至深,从理论到创作到文人本身行事,都与《坛经》心性哲学有不可解分的关系。《坛经》心性哲学,进一步塑造和滋润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性灵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朱荣英[2](2015)在《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核心要义与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心性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要义在于:心是本体,一切皆由心生;只有尽心知性,涵养本心,才能心以成性,尽心成仁。但,性毕竟无形影,只是心中之理,唯有求理于心才能觉识本心。况心性本净,心性本觉,常常须默然反己,直指本心,唯通过独化与自悟,才能通达心灵的玄冥之境,做到天人合一。若专注于文字或外物,只能迷头认影,丢失真我。以此可知,这种心性哲学具有唯心是大的主体性、反身而诚的内生性、直指本心的神秘性、心性一如的绝对性、体用一源的功能性等特征。从学理上弄清这些要义与特性,对于今日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极具继绝开新、发扬光大之意义。(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唐勇,周琼[3](2013)在《浅论慧能思想与中国心性哲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思想中,"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它包含"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思想内涵与特征。慧能心性论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贯通大乘佛教各系学说的基础上融摄了传统的儒道之学,并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心性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潘永辉[4](2006)在《从禅悟看中国心性哲学之形而上与方法论——以冯友兰与铃木大拙的哲学方法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禅悟为切入点,认为中国心性哲学的形而上是性相不二、心物不二。并通过详细分析冯友兰与铃木大拙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看法的局限,指出要真正领会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境界必须建立合适的中国哲学方法论。(本文来源于《茂名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徐明德[5](2004)在《王阳明对中国心性哲学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性之学,是中国上古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构"圣人之心"的学问。发展至宋明时代,在理学与陆象山心学的启发下,在明王朝沉沦的现实条件下,形成明代的王阳明心学。这是以诠释古本《大学》和《中庸》首章为基础,广泛联系上古儒家心性哲学内容进行诠释,从"天地人"一体的叁才观和民本主义出发,以诠释"诚意"、"正心"、"格物"、"致良知"来说明"圣人之心"的结构系统与性质,以建构起其崭新"心学"体系的框架,并阐明其活动机制的心灵哲学体系。(本文来源于《阳明学刊》期刊2004年00期)

潘永辉[6](2001)在《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方哲学的相互深入理解,要求我们使用比照诠释的方法:以西方逻辑式的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以东方体悟式的方法表达西方哲学。 能够充作东西方文化相互诠释之典范的例子是康德哲学。康德哲学所系统地探讨的自然律、道德律和审美的问题,绝大部分在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中得到了圆满的回答。 康德对自然律的探讨是从研究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开始的。康德认为,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使客观知识成立。符合先天综合判断标准的知识是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客观性依赖于心灵的感性能力,即时空形式;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依赖于心灵的知性能力,即范畴思维。感性能力和知性能力结合起来就构造了现象界(自然界)。自然界是一个受机械因果律制约的此岸世界。 康德从实践理性中看到了自由的希望。灵魂、世界、上帝等理念在思辩理性中只是假设,但由于人在道德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自由意志而具备了现实性。道德律是绝对命令,它无条件地命令人们应该如此行动,体现了理性的力量,成为通向彼岸世界的途径。 此岸与彼岸之间,需要以审美判断力加以沟通。审美判断力既体现出感性的特点,又体现出超感性的特点,从而把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 康德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心灵的主体性问题,它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传统心性哲学有着广阔的相互诠释空间。 佛教四圣谛是一个圆满的体系。四圣谛可与康德的两个世界比较。苦谛相当于自然律,灭谛相当于自由界,集谛与道谛亦可与康德的道德律沟通。但四圣谛能完整而圆满地阐释意志运动规律,并由此把握出离苦海的方法。康德的道德律做不到这一点。 唯识学与康德哲学都致力于探索主体心灵结构。唯识学是主体地分析主体八识关系,康德哲学是平面式地分析主体知情意叁分结构。唯识学与康德哲学都是由主体论椎出存在论,但康德的理论则不够彻底,且缺乏转识成智一路。 儒逾禅叁家有一个共同特卢、,就是要打破气质之限与豁破心物之对。康德的追德律也有助于打破气质之限,但因为其主客对立思维的影响而难以打破心物之对。这使他不能如儒道禅叁家一样悟外C物不二的意境,并影响到他对审美的看法。 孔子诗教是为了沟通器过关系。康德的审美中介说与之异曲同工。儒家感兴说与康德的审美主观而表现于客观的见解可加以沟通;颜回之乐也是康德想通过审美的途径而寻找的超验之乐。在审美规范与审美理想方面,儒家诗教与康德美学也有相近的地方。 庄子要人们忘去机。。,解除主客之间囚欲望与知识引起的紧张关系,而逍遥游于天真无伪的自在状态。康德的审美非知识无概念之说亦可以与之比较。 禅宗以。C印。。与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之间,尽管距离较远,但因为同是肯定心心相同,所以也可能摆到一起加以研究。 概括全文所论,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性哲学有四大共同声、:首先,二者探索的中。问题都是人;其次,。者都观照看世人的必然性处境;再次,二者都肯定人的形而上自由;复次,二者都努力导找超越的路径。东西方行学美学的相互理解可以康德为渡桥。西方哲学美学表现为知识理解型,中国哲学美学表现为心性实践型。二-合应是互补的关系。卞来竹学辽学的发展将会是双方的会流。(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中国心性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心性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要义在于:心是本体,一切皆由心生;只有尽心知性,涵养本心,才能心以成性,尽心成仁。但,性毕竟无形影,只是心中之理,唯有求理于心才能觉识本心。况心性本净,心性本觉,常常须默然反己,直指本心,唯通过独化与自悟,才能通达心灵的玄冥之境,做到天人合一。若专注于文字或外物,只能迷头认影,丢失真我。以此可知,这种心性哲学具有唯心是大的主体性、反身而诚的内生性、直指本心的神秘性、心性一如的绝对性、体用一源的功能性等特征。从学理上弄清这些要义与特性,对于今日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极具继绝开新、发扬光大之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心性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曙豪.《坛经》心性哲学与中国性灵文学[J].肇庆学院学报.2016

[2].朱荣英.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核心要义与基本特征[J].天中学刊.2015

[3].唐勇,周琼.浅论慧能思想与中国心性哲学的关系[J].韶关学院学报.2013

[4].潘永辉.从禅悟看中国心性哲学之形而上与方法论——以冯友兰与铃木大拙的哲学方法论为例[J].茂名学院学报.2006

[5].徐明德.王阳明对中国心性哲学的诠释[J].阳明学刊.2004

[6].潘永辉.康德哲学美学与中国心性哲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

论文知识图

研究生教育2006年哲学学科毕业博士研究生情...北京师范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北京师范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北京师范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北京师范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北京师范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

标签:;  ;  ;  ;  ;  ;  ;  

中国心性哲学论文_李曙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