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稠油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状液,表面活性剂,黏度,稳定性,乳液,测量仪,渤海。
稠油乳状液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敬加强,宋学华,沈晓燕,陈璐[1](2019)在《稠油乳状液屈服特性及环道启动压力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上平台稠油管线停输置换、再启动难题,以旅大稠油为研究对象,利用Rheolab QC流变仪测量系统剖析稠油及其乳状液启动过程与初始阶段力学响应特性,讨论含水率、启动温度、静置时间与恒定剪切速率对启动屈服应力的影响作用,自主研制并加工搭建了室内小型再启动环道实验装置,测量与验证再启动压力理论预测值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稠油乳状液启动过程可划分为屈服、衰减和平衡3个阶段,启动屈服应力均在反相点附近达到最大值,随着启动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恒定剪切速率增大而增大;适当增大启动流量可缩短管线启动时间,但同时也增大了启动压力;基于启动屈服应力的启动压力预测值是环道实验装置测量值的2~3倍,而基于平衡剪切应力的启动压力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4.5%。(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刘萌,刘霞,吴玉国,解来宝,杨鸿麟[2](2019)在《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在稠油运输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油水体积比、含水率(水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介绍了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理以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在乳状液稳定性研究中的作用,综合分析了油水体积比、含水率等因素以及加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研究现状。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油水体积比、含水率、乳化温度、矿化度、表面活性剂和碱剂。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高分子聚合物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也有影响。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通过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比较相似,其中环道模拟法最具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少华,孙玉豹,邹剑,汪成,吴春洲[3](2019)在《影响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热采放喷期间采出液特征,采用滚动式加热炉模拟配制不同乳化温度下形成的油包水乳状液,通过流变仪、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乳化温度、含水率、实验测试温度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和乳状液的微观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乳状液黏度随着乳化温度的升高先急剧增加后缓慢下降,乳状液含水率为30%~60%时,乳状液的乳化严重区间为90℃~150℃。乳状液的黏度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含水率从30%增加至60%,油包水乳状液中液滴数量增多,液滴间距离减小,平均液滴直径增大。(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9年03期)
邹剑,曹哲哲,王秋霞,张龙力,张华[4](2019)在《海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用自制的水溶性乳化降黏剂SP(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制水溶液,将渤海油田海上稠油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以油水质量比70∶30混合制得O/W型乳状液。研究了矿化度、pH值、温度和SP浓度等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乳化体系在50℃下静置60 min的出水率作为体系的稳定性表征参数,出水率越高、稳定性越差。此外,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和稠油间的界面张力,分析了乳状液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矿化度、pH值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大,SP加量次之,温度的影响较小。随着矿化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和出水率先降低后增加,当矿化度为55 g/L时,体系的界面张力最小,稳定性最好;钙离子对乳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大于钠离子。碱性条件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随着SP加量的减少,界面张力升高,乳状液稳定性降低。SP对海上稠油的最佳乳化温度为50数70℃;SP耐温性良好,经300℃的高温处理后仍具有良好的活性,可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图9表1参18(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顺,宋文玲,江晓智,刘凯新[5](2018)在《碱、表面活性剂对新疆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Na_2CO_3、甜菜碱表面活性剂、NaCl加量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稳定性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利用TURBISCAN LAB稳定分析仪,哈克流变仪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碱、表面活性剂、盐含量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活性剂体积分数为0.3%的条件下,Na_2CO_3质量浓度为500mg/L时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稳定分析仪扫描1h试样平均背散射光强值变化值约为2.17%,且体系表观黏度较低,40℃下为96.3mPa·s,碱加量在500~4 000mg/L时,随着Na_2CO_3质量浓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体系表观黏度增加;在Na_2CO_3质量浓度为500mg/L的条件下,随着表活性剂体积分数的增大,体系稳定性增强,当活性剂体积分数为0.3%时,体系表观黏度最低,40℃下为98.2mPa·s,活性剂体积分数在0.3%~0.7%时,随着活性剂体积分数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体系表观黏度增加;加入NaCl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且NaCl质量浓度越高、稳定性越差。(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李会川[6](2018)在《稠油乳状液配制及性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轻油资源的短缺,稠油的开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开采和集输过程中,稠油与水受到搅拌,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乳状液。油水乳状液的物理性质对于管道设计和工况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油水乳状液在制备过程中,不同的配制方法得到乳状液的性质不同,所以如何在室内制备出与现场相近的乳状液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稠油和水在不同的配比、搅拌情况、搅拌温度下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差别很大。本课题主要针对稠油-水乳状液的配制方法以及乳状液性质进行研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主要研究搅拌强度、搅拌时间、搅拌方式、加水方式和搅拌温度对于乳状液的平均液滴直径、转相点和粘度的影响。实验表明:温度、搅拌强度和搅拌时间是影响乳状液性质的主要因素;搅拌转速增大、时间加长会使乳状液的液滴变小,粘度变大;同时,转速的增大也会导致转相点提前,温度的升高导致乳状液颗粒增大,粘度减小和转相点的提前。连续搅拌和水一次性加入稠油中更符合生产实际。与其他学者通过对比粘度的方法来确定乳状液的配制条件不同,本研究中不仅对比了粘度偏差,还对比了液滴直径的偏差,通过两者的比较来最终确定乳状液配制条件。以Masood模型为基础,进行乳状液的粘温曲线的拟合。本实验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解来宝,吴玉国,宋博,王彤宇,蒋硕硕[7](2018)在《基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监测稠油乳状液破乳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乳状液液滴大小与分布对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考察了温度和剪切速率对辽河油田欢喜岭稠油乳状液液滴平均粒径(简称粒径)大小的影响,动态监测了油包水(W/O)乳状液在加入碱性降黏剂后的破乳行为。结果表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可以对W/O型乳状液的破乳行为进行良好的动态监测,并可实现对碱性降黏剂最佳使用量的评估。随着温度的升高,油水乳状液液滴粒径增大,乳状液黏度减小;温度低于55℃时,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乳状液液滴粒径减小,乳状液黏度逐渐变小;当温度高于55℃时,剪切速率对乳状液液滴粒径和黏度的影响较小。在W/O型乳状液中加入Na_2CO_3溶液后,乳状液发生破乳反相,体系黏度降低,小尺寸O/W型乳状液液滴数量增多,粒径减小,液滴分布更加均匀;Na_2CO_3质量分数为0.2%时,乳状液黏度降到最低,乳状液液滴粒径和油水界面张力最小。(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1期)
靳凯斌[8](2017)在《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稠油乳化降黏输送的过程中,在输送的终点需要对乳状液进行破乳,本文主要介绍了破乳过程中的叁种方法。化学破乳、微波破乳、微波化学破乳以及各自的破乳机理。(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刘东芳,李忠蔷,管雪倩,鲁红升[9](2017)在《叔胺与环烷酸自组装开关表面活性剂制备稠油乳状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的乳化降粘工艺已不能确保O/W型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在集输过程中易发生相分离和管道堵塞,且在集输终点不能快速破乳。设计小分子有机叔胺与环烷酸,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原位组装CO_2/N_2开关表面活性剂,探索有机叔胺取代基结构与碱性强弱对该非共价键组装和CO_2/N_2开关表面活性剂的开关特性的影响规律。在稠油集输起点,利用小分子有机叔胺水溶液与稠油混合,在油水界面原位组装CO_2/N_2开关表面活性剂,直接乳化,制备具有CO_2/N_2开关特性的O/W型稠油乳状液,使稠油的粘度大大降低,便于集输;在集输终点,向该乳状液中通入CO_2,乳状液破乳,实现油水分离。向分离出来的水溶液中通入N_2可以回收小分子叔胺,实现原料的回收和重复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7-07-24)
赵宏伟[10](2017)在《渤海稠油乳状液形成及破坏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根据渤海地区稠油在热采过程中易形成乳状液的背景,通过渤海稠油乳状液形成及破坏的实验研究,总结了渤海地区稠油乳状液的形成及破坏机理。首先对渤海地区产出稠油进行了物性分析。通过室内实验对稠油四组分及稠油的粘度温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场对地层注入水和产出水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稠油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渤海原油在65℃时,原油的粘度为474.9mPa·S,在30℃时,原油的粘度为9283.2mPa·s,原油属于典型的稠油范畴,且原油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大。胶质沥青质和非烃类物质含量较高,地层注入水以及产出水质成分分析表明:产出水矿化度为2315.38mg/L,PH值为8.93;注入水矿化度为179.99mg/L,PH值为8.93。总结了渤海稠油乳状液形成机理。然后利用模拟地层水与稠油进行了模拟乳状液的配制,研究了不同乳化条件及不同油水比形成的乳状液粘度的关系,确定了渤海稠油乳化严重条件,包括严重乳化的温度区间及乳状液含水率与粘度的关系。对渤海稠油乳化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稠油乳化粘度,得到了乳化严重区间在100℃~150℃。当乳化温度较低时(低于100℃),稠油粘度高,乳化不完全;当温度较高时(高于150℃),由于温度较高产生的油水密度差异较大,产生的重力分异效果明显,高温度对乳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同时深入的研究了渤海稠油乳状液的微观特征,破坏渤海稠油乳状液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原油乳状液破乳研究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稠油乳状液的破坏机理及油田用破乳剂类型,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针对渤海稠油乳状液的破乳剂选择原理。(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6-02)
稠油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在稠油运输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油水体积比、含水率(水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介绍了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理以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在乳状液稳定性研究中的作用,综合分析了油水体积比、含水率等因素以及加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研究现状。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油水体积比、含水率、乳化温度、矿化度、表面活性剂和碱剂。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高分子聚合物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也有影响。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通过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比较相似,其中环道模拟法最具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油乳状液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敬加强,宋学华,沈晓燕,陈璐.稠油乳状液屈服特性及环道启动压力预测[J].化工进展.2019
[2].刘萌,刘霞,吴玉国,解来宝,杨鸿麟.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综述[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
[3].王少华,孙玉豹,邹剑,汪成,吴春洲.影响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因素分析[J].钻采工艺.2019
[4].邹剑,曹哲哲,王秋霞,张龙力,张华.海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J].油田化学.2019
[5].王顺,宋文玲,江晓智,刘凯新.碱、表面活性剂对新疆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J].精细石油化工.2018
[6].李会川.稠油乳状液配制及性质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7].解来宝,吴玉国,宋博,王彤宇,蒋硕硕.基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监测稠油乳状液破乳过程[J].油田化学.2018
[8].靳凯斌.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方法[J].石化技术.2017
[9].刘东芳,李忠蔷,管雪倩,鲁红升.叔胺与环烷酸自组装开关表面活性剂制备稠油乳状液[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2017
[10].赵宏伟.渤海稠油乳状液形成及破坏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