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饥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铜绿,饥饿,叶绿素,橡胶树,生长,光化学,可溶性。
磷饥饿论文文献综述
许莹芳,张达娟,张树林,李鑫,孔欣[1](2019)在《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氮、磷等物质大量排入水中并不断积累,使水体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导致以微囊藻为代表的蓝藻异常生长而出现蓝藻水华。蓝藻的大量繁殖造成原有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被破坏,种类组成趋向于单一化,水体功能退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同时,一些蓝藻细胞破裂后会向水中释放多种不同类型的藻毒素,在生物链各营养级积累,进而影(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10期)
李玲玉,杨浩萌,任卫波,吴新宏,黄芳[2](2019)在《羊草对磷饥饿胁迫的光化学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羊草幼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对同期缺磷(0μmol/L)和低磷(2.5μmol/L)胁迫处理的叶片光化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光系统Ⅱ实际量子效率Φ(Ⅱ)及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分别降低42.9%和38.1%,约为低磷处理降低幅度(19.6%,20.4%)的两倍,表明缺磷比低磷引起的PSⅡ活性降低更多。两种处理下光系统Ⅰ的实际量子效率Φ(Ⅰ)分别比对照降低25.4%和28.8%,表明它们对PSⅠ功能的影响程度相当。进一步对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环式电子传递速率的比较发现,缺磷胁迫下二者增加的幅度最大,可达对照的3.48倍和1.77倍,推测这是羊草植物缺磷胁迫下光保护的重要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雪晴[3](2018)在《水稻植株内外磷素供应状况及磷饥饿信号影响镉积累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镉污染和磷肥的过量施用是存在于农业生产中的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减少磷肥的施用量,提高作物对磷素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减施磷肥是否会增加作物中镉积累的风险,目前尚不明确。为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借助野生型(WT)、磷饥饿信号抑制突变体(phr2)和体内无机磷含量高(PHR2-OE)的水稻转基因材料,通过分别在高磷(HP)和低磷(LP)条件下外源添加镉处理,解析磷/镉信号间的可能互作,并分析水稻植株体内和体外磷素状况以及内部磷饥饿信号对植株镉积累的影响;同时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明确外界磷素供应状况对水稻根系镉吸收的影响,最终解析植株体内与体外磷素状况对镉吸收及积累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镉胁迫会影响野生型水稻植株的磷积累和磷饥饿信号。在高磷条件下,镉胁迫会导致地上部磷的含量显着增加。qRT-PCR结果显示:无论在高磷还是低磷条件下,镉胁迫均会抑制OsIPS1、OsPT6和OsPT10在地上部的表达;当磷素充足时,镉处理条件下OsIPS1、OsPT6和OsPT10在根中的表达量均高于不加镉处理;在低磷条件下,OsIPS1、OsPT6和OsPT10在根中的表达量在加镉处理和不加镉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以上结果暗示,高磷条件下,镉胁迫会诱导水稻根中磷信号,促进磷的吸收和转运,从而增加地上部磷含量。(2)体内外磷素状况和磷信号的改变不影响镉的积累与镉对植株生物量的抑制率。通过分析HP、HP/+Cd、LP和LP/+Cd培养条件下WT、phr2和PHR2-OE植株的生物量,结果发现镉胁迫会显着抑制不同遗传材料的生物量。然而,统计分析Cd对不同遗传材料生物量的抑制率发现,无论是在高磷还是低磷条件下Cd对WT、phr2、PHR2-OE植株根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抑制率均没有显着差异。同时通过ICP测定植株中的镉含量,结果显示WT、phr2和PHR2-OE植株地上部或根中镉的积累量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均无显着差异。(3)体内外磷素状况和磷信号的改变不影响镉的主要转运蛋白基因OsNramp5的表达。虽然在镉胁迫条件下,低磷会显着抑制OsIRT1和OsIRT2在根中的表达量,但对镉的主要转运蛋白基因OsNramp5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4)外界磷素状况不影响植株根系对Cd~(2+)的吸收速率。根系的Cd~(2+)流速在加磷和无磷条件下没有显着的差异。综上所述,镉胁迫可能通过影响根系磷素信号,促进野生型植株地上部的磷积累增加。而体内外磷素状况的不同并不影响水稻镉的吸收速率和积累量,因此,减少磷肥的施用量,并不会增加水稻镉积累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梁英,孟祥荣,孙明辉,田传远,黄徐林[4](2017)在《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筒柱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氮磷营养盐饥饿时间(0、1、2、4、6、8d)对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干质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半饱和光照度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着下降,说明该藻的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细胞密度分别在氮饥饿的第6d和磷饥饿的第8d达到最大值,但总体升高幅度不大。氮饥饿和磷饥饿条件下,干质量和总脂含量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脂含量分别在氮饥饿的第8d(35.3%)和磷饥饿的第6d(28.9%)达到最大值。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的脂肪酸组成也有显着影响,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0:4n-6、20:5n-3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磷饥饿时间对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影响不显着。上述指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为筒柱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何东,晁建颖,张毅敏,杨飞,王宇[5](2016)在《藻源性颗粒有机物对磷饥饿微囊藻磷富集与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藻源性颗粒有机物为切入点,分别以正磷酸盐(K_2HPO_4)、多聚磷酸盐(Na_5P_3O_(10))、磷酸单酯(G-6-P)、磷酸二酯(卵磷脂)为参考,对比研究了不同形态的磷对磷饥饿微囊藻生长及对磷富集的影响.研究发现密度为(1.9±0.1)×10~6cells/m L磷饥饿处理的微囊藻对不能直接利用的(Na_5P_3O_(10)、卵磷脂的短期富集作用分别为2.034mg/L、1.030mg/L要明显高于K_2HPO_4的0.491mg/L、G-6-P的0.034mg/L和藻源性颗粒物的0.573mg/L,可能与这些磷素不能迅速进入细胞内,因而被大量的积聚在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有关.微囊藻通过释放碱性磷酸酶等酶系可以大量快速的利用藻源性颗粒物,藻源性颗粒物组中微囊藻生长率0.148d~(-1)稍低于K2HPO4组的0.156d~(-1),但均高于其他实验组.实验结束时微囊藻对藻源性颗粒物的利用率57.8%高于K_2HPO_4组的32.5%和卵磷脂组的24.4%.通过液相核磁分析,藻源性颗粒物中磷的组分主要为正磷酸盐、磷酸单酯,并通过计算验证了其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的磷富集与生长的影响.综上,藻源性颗粒物有着极强的生物可利用性,对蓝藻的爆发和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岳冬梅,李洁,肖琳[6](2016)在《营养盐恢复对氮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水体中微囊藻经常经历营养盐的限制和再补充,营养盐浓度的波动影响着微囊藻的生长和暴发.本文利用14C标记和荧光定量PCR研究了营养盐恢复对氮磷饥饿的铜绿微囊藻细胞生理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氮磷饥饿的铜绿微囊藻在补充营养盐后,都能快速生长,氮饥饿的藻细胞生长更快,但其经过快速增长期后很快开始衰亡.补充营养盐后,经过磷饥饿的藻细胞固碳能力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很快恢复至未经饥饿藻细胞的水平,而经过氮饥饿的藻细胞其固碳能力和相关基因虽然有很大提升,却难以恢复至未经饥饿的藻细胞的水平.这可能也是氮饥饿的藻细胞在饥饿解除后虽然能暂时地快速生长,但很快又进入衰亡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姚腾,孙林啸,吕玮鑫,洪月云[7](2015)在《水稻磷脂酶Dζ2在响应磷饥饿胁迫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遗传突变分析水稻(Oryza sativa)磷脂酶Dζ2(PLDζ2)在应答磷饥饿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水稻PLDζ2被磷饥饿胁迫显着诱导,其缺失突变导致植株在低磷条件下生长受阻,根生长显着低于野生型;在严重缺磷条件下,突变体pldζ2-1根长仅为野生型的58%,其根系体积仅为野生型的40%,突变体植株地上部生长也明显受到抑制。在磷饥饿胁迫条件下,突变体pldζ2-1体内PLDζ2催化磷脂酰胆碱(PC)产生磷脂酸(PA)的活性明显低于野生型,并使糖脂合成相关基因如磷脂酸磷酸水解酶1(PAH1)和单半乳糖二酰甘油合酶2(MGD2)的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表明水稻PLDζ2在磷饥饿胁迫下对根生长具有正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许海,朱广伟,秦伯强[8](2014)在《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期间,监测了梅梁湾水体中叶绿素a和氮磷营养盐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批量培养实验研究了氮磷缺乏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华期间,水体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并不高,并处于波动状态;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无磷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能保持8天的指数生长,而斜生栅藻在无氮或无磷培养基中生长都非常缓慢。两种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均高于氮。通过生长速率的比较,发现铜绿微囊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斜生栅藻,因此更能够适应波动的营养供给条件。对营养盐饥饿耐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两种藻在营养盐波动的情况下微囊藻更易取得优势,成为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期刊2014-10-23)
高乐,覃怀德,何鹏,曾日中[9](2014)在《巴西橡胶树磷饥饿调控基因HbPHR1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巴西橡胶树。海南植胶土壤磷素缺乏,而缺磷会导致橡胶树生长缓慢、干胶产量降低。本文通过RT-PCR技术从橡胶树中克隆了一个磷饥饿信号关键调控基因HbPHR1,基因全长1 560 bp,包含一个1 476 bp的完整读码框(ORF),编码491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3.48 k D。HbPHR1具有MYB结构域和CC结构域,属于MYB-CC家族成员,为酸性不稳定蛋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进化树分析表明,HbPHR1与拟南芥At PHR1、油菜Bn PHR1归为一个亚类。HbPHR1的克隆对解析橡胶树磷信号转导机制、创制磷营养高效利用橡胶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许海,吴雅丽,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10](2014)在《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期间,监测了梅梁湾水体中叶绿素a和氮磷营养盐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批量培养实验研究了氮磷缺乏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以探讨两种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对微囊藻水华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华期间,水体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并不高,并处于波动状态;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无磷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能保持8天的指数生长,而斜生栅藻在无氮或无磷培养基中生长都非常缓慢。两种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均高于氮。通过生长速率的比较,发现铜绿微囊藻对磷饥饿的耐受能力明显高于斜生栅藻,因此更能够适应波动的营养供给条件。对营养盐饥饿耐受能力的不同导致两种藻在营养盐波动的情况下微囊藻更易取得优势,成为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磷饥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羊草幼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对同期缺磷(0μmol/L)和低磷(2.5μmol/L)胁迫处理的叶片光化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光系统Ⅱ实际量子效率Φ(Ⅱ)及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分别降低42.9%和38.1%,约为低磷处理降低幅度(19.6%,20.4%)的两倍,表明缺磷比低磷引起的PSⅡ活性降低更多。两种处理下光系统Ⅰ的实际量子效率Φ(Ⅰ)分别比对照降低25.4%和28.8%,表明它们对PSⅠ功能的影响程度相当。进一步对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环式电子传递速率的比较发现,缺磷胁迫下二者增加的幅度最大,可达对照的3.48倍和1.77倍,推测这是羊草植物缺磷胁迫下光保护的重要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饥饿论文参考文献
[1].许莹芳,张达娟,张树林,李鑫,孔欣.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科学养鱼.2019
[2].李玲玉,杨浩萌,任卫波,吴新宏,黄芳.羊草对磷饥饿胁迫的光化学响应特性[J].中国草地学报.2019
[3].王雪晴.水稻植株内外磷素供应状况及磷饥饿信号影响镉积累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4].梁英,孟祥荣,孙明辉,田传远,黄徐林.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7
[5].何东,晁建颖,张毅敏,杨飞,王宇.藻源性颗粒有机物对磷饥饿微囊藻磷富集与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
[6].岳冬梅,李洁,肖琳.营养盐恢复对氮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6
[7].姚腾,孙林啸,吕玮鑫,洪月云.水稻磷脂酶Dζ2在响应磷饥饿胁迫过程中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2015
[8].许海,朱广伟,秦伯强.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C].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2014
[9].高乐,覃怀德,何鹏,曾日中.巴西橡胶树磷饥饿调控基因HbPHR1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4
[10].许海,吴雅丽,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对氮磷饥饿的耐受能力研究[J].生态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