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论文文献综述)
田顺,谷亚蒙,魏朗,刘晶郁,关闯[1](2018)在《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及最新应用实例》文中指出基于驾驶模拟器的概念和等级水平,介绍了驾驶模拟器的分类,梳理了国内外高等级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运动系统和视景系统的特点,并介绍了中低等级驾驶模拟器的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结合汽车智能技术和交通安全等领域对驾驶模拟技术的发展需求,探讨了驾驶模拟器技术最新应用和发展不足,为驾驶模拟器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解决与验证思路。
张万丽[2](2017)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文中提出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是城市规划史研究的重要专项之一,以2011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成立为背景,研究和记录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追寻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源与魂,也就非常有必要。本文选取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城市规划教育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时间上纵向梳理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脉络。从城市规划教育自身发展的规模、内容、特点入手,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进行概括和定性,以期勾勒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起源的完整路径;其次,基于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独特性,选取核心要素——教师与教材为专题做进一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若干思考:①近代城市规划教育主要是在土木、建筑、市政三个学科中起源,并沿着工程技术、物质空间规划、城市公共管理三个不同重点的多元化脉络演进的;②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经历了单一理论课程讲授、理论与设计课程分化、专业雏形构建的发展历程,其中伴随着高校中城市规划学术研究的起步与繁荣、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最终从照搬西方模式走向本土化发展;③近代城市规划课程知识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多学科集成特征,以工程学和设计学为主要支撑,伴随着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介入。全文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研究缘由及目标,确定研究对象及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分为孕育:规划知识的生发(1923年前)、开端:规划课程的设置(1923-1937)、发展与形成:从课程到方向、专业(1937-1952)三个发展阶段做总体论述,以呈现其演进的总体格局,作为后续研究的宏观框架和基本依据;第五章至第六章为专题研究,首先考察规划任课教师的历史作用,再对规划教材进行评析。第七章为结论,总结全文观点。
徐斌彦,齐瑞云,姚雪莲[3](2017)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舵面故障Nussbaum增益自适应容错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双舵面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纵向模型,并且考虑到舵面故障和系统参数不确定的问题,设计自适应容错跟踪控制器。首先,对于高度子系统,由于系统中存在不确定量,对其参数化并设计自适应估计律,再通过反馈线性化设计理想控制信号。其次,考虑到舵面故障,根据推导得到的容错参数与故障参数的匹配条件,得到对容错参数的约束条件,并且运用Nussbaum增益函数自适应估计由舵面故障引起的不确定控制方向。自适应容错高度跟踪控制律设计完成后,运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验证了整个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同样的控制方案也可被应用在速度跟踪控制器的设计上。最后,仿真结果进一步说明控制器设计的合理有效性。
吴德祖[4](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梁建[5](2016)在《腾冲:一个内陆边疆县的近代变迁研究(1902-1949)》文中提出近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变动非常剧烈的时期,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变迁的成果已属不少,但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性。总体来说,研究华北、江南、长江流域近代变迁的成果比较多,而关于内陆边疆地区的成果比较少。腾冲作为一个内陆边疆县,其近代变迁很有特点,对腾冲近代变迁的研究可以丰富近代中国变迁的研究。政治方面,近代是腾冲政治多变的一个时期。首先在近代腾冲逐渐成为滇西的行政中心,腾冲滇西行政中心的形成与1902年腾冲被增开为云南的第三个通商口岸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腾冲滇西行政中心的形成对腾冲地方社会的变迁有深远的影响。其次近代腾冲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很大的调整。近代腾冲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较大的变动,最终它成为一个规范的县级建制单位。腾冲行政区划的调整除了与地方政治发展的需要有关,还与中缅边界的勘划有紧密联系。再次近代腾冲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尝试。在近代云南,腾冲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较早进行活动的地区,最终这一地区在云南首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革命政权,这对推动腾冲乃至云南地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腾冲还进行了政治民主化的尝试。虽然腾冲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面走在了云南的前面,但其后在腾冲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进展则比较缓慢。经济方面,腾冲的各经济门类经历了快慢不一的发展。在传统中国社会,农业是根本,但就腾冲地方而言,近代农业的发展总体来说是非常缓慢的。腾冲的工业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起步比较晚,而且不成规模,其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在各经济门类中,腾冲的商业发展是最快的。在近代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之前,腾冲一直是滇西对外贸易的中心,腾冲增开为通商口岸后,腾冲的商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在新式交通方面,近代腾冲曾先后尝试过铁路、公路、航空的建设,但总体成效不大。社会方面,近代腾冲在某些方面经历了较大的变动。在社会习俗观念方面,进入近代特别是民国后,腾冲民间的很多习俗观念被归入陋习行列,政府和民间对这些习俗观念进行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社会生活方面。由于腾冲地处边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较为密切,因之近代腾冲的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如西式建筑、外国商品、外来语言等。在社会服务方面。近代腾冲在西医、通讯、银行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民众国家意识方面。在近代腾冲的社会变迁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国家和民众危机中,腾冲的普通民众在家园意识基础之上逐渐有了国家意识,这种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完全的升华。文化教育方面,近代腾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随着近代腾冲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频密,在西方世界和内地一些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现代社团也开始在腾冲出现,在近代腾冲出现的诸多新式社团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和顺崇新会,和顺崇新会在推动腾冲社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图书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近代腾冲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近代腾冲出现了包括和顺图书馆在内的多个有影响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有力地推进动了腾冲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另近代腾冲的各类机构团体为宣传它们的主张,创办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代表性的有《和顺乡》和《腾越日报》等。在近代之前,腾冲作为一个内陆边疆地区,其教育起步较早。进入近代后,由于各界重视,近代腾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近代腾冲的变迁过程中,有些方面发展比较快,如商业和文化方面,有些方面则发展缓慢,如农业和工业方面。但不论是快还是慢,商人、华侨、乡贤三个群体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边疆、民族和战争三种因素也对腾冲的近代变迁有深远影响。
朱洪涛[6](2015)在《《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文中提出《市政评论》是创刊于民国时期的一份专门研究与讨论城市建设与城市现代化的权威刊物,它所刊载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全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民国时期发表城市建设尤其是市政建设理论和介绍市政建设实况的主要阵地,《市政评论》集结了一大批包含市政专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这些社会精英们利用这一专业的媒体平台,刊载与介绍当时国外先进的城市管理与市政建设的理论和思想,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国外进行市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内有些城市在市政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对当时国内各大城市特别是北平的市政建设提出建议与意见,其言论不乏批评之词。他们的所言所论,都是在试图营造一种现代市政文明的氛围,培养市民对城市的公共意识、家园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他们还主张立足于国内现实,在“三民主义”的指引下逐渐地改善当时市政建设落后的状况,以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秩序,从而促进城市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市政评论》中所体现的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改善与发展、城乡经济的复兴、现代城市文明的营造、城市政治的改进等主张,来考察《市政评论》对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思想与观点,以及当时主政者的市政实践与努力等内容。在勾勒出社会精英们为了城市现代化而努力镜像的同时,进而揭示出该刊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范畴、研究现状和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力求对全文的写作思路作一宏观概述。第一章,介绍《市政评论》创刊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首先从民国初期北平市的城市发展概况进行着手,以更好地理解《市政评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思想”与“立场”,其次对《市政评论》创办的原因、编者、作者群体、发行、搬迁、停刊等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再次对主要的作者进行介绍以体现出他们为《市政评论》所做出的贡献,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出该刊物在困厄中的坚持。此外,通过与同时期的市政刊物或译着进行了对比,得出《市政评论》所占据的地位与其独有的特征。第二章,围绕民国时期的城市管理,展开对《市政评论》中所体现的主张与实践进行考察。20世纪30年代,曾经作为首都的北平问题丛生,政局的持续动荡不安导致城市管理与市政建设混乱,面对此种状况,《市政评论》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民国时期的部分城市的当政者、一大批具有留学背景并怀有强烈城市化愿望的知识分子精英,对当时的城市管理进行了评论、设计与想象。他们作为中坚力量以推行城市自治为核心,以健全城市政府组织结构为己任,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以实现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为表层目标,以最终实现依靠城市带动社会发展、并对全国各个方面进行革新,从而达到复兴民族的目的。在这一章节,主要从民国时期市政专家群体的产生与市政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论析,考察专家群体忧国忧民的现实意识与经世致用之情怀。第三章,阐发《市政评论》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张。在《市政评论》刊行过程中,正是民国时期重要的阶段,从民初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对城市经济的破坏,继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城市经济受到战争的持续摧残,沦陷区经济遭到毁灭性浩劫,直接导致后方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市政评论》作者群体中不乏经济学家,他们看到了战争时期经济极为重要的作用。讨论重点在于:经济建设基本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针对以农立国的旧调,强调工业化;指出政府一定要统制经济,其中重点是物价;当时舆论的关注热点——汇兑也是他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他们还以民族复兴为大任,主张必须全民动员进行城市经济的建设,除此以外,更是从民生角度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回应,认为应该减免捐税以减轻平民负担,应该大力提倡赈灾救济。他们所提倡的这些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深受“三民主义”影响下的产物,一直致力于民族的复兴与民生的改善,从实际的结果来看,这些主张与见解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四章,阐述《市政评论》对城市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张。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与保证。由于民国时期的城市居民深受数千年古老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他们的观念仍然依照旧俗,还存在不良现象,从日常生活习惯到文化教育,都缺乏现代化的思维,因此,从西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开始试图营造现代化的生活氛围。他们以《市政评论》为媒介,通过征稿、讨论等方式,在与知识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互动中,试图孕育出一种健康向上、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关心现代人格塑造、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城市平民文化。第五章,分析了《市政评论》对城市政治的参与。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大都秉持“经世致用”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内忧外患交迫的民国时期,传统士人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精神很容易被唤醒,因此,他们自觉地走出书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从民国时期的宪政自治到城市政府的行政效率,他们都给予了密切关注并做出了评论。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市政评论》进行了总体评价。透过这份刊物,通过对市政学家们思想与言论的客观考察,勾勒出了民国时期精英阶层的设计与想象、活动与实践。从而认为尽管他们的某些思想存在局限性与不足,或者他们的主张因政局不稳或者其他原因未能真正实施,但是对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发展还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对当今进行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同时也考察了《市政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7](2006)在《《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文中认为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8](2004)在《《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文中研究说明《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指导的技术性期刊,是国防交通工程技术领域首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本刊的宗旨是贯彻实施江泽民同志"平战结合,造福人民"的伟大战略,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为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交通工程体系提供技术服务;拟在现代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通信等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9](2004)在《《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文中认为《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指导的技术性期刊,2003年创刊,季刊。本刊的宗旨是贯彻实施江泽民主席"平战结合,造福人民"的伟大战略,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借鉴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的战例,为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交通工程体系提供技术服务;拟在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10](2003)在《《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文中研究指明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是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指导的技术性期刊,2003年创刊,季刊。本刊的宗旨是贯彻实施江泽民主席“平战结合,造福人民”的伟大战略,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
二、《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论文提纲范文)
(1)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及最新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高等级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 |
2 中、低等级底座模拟器 |
3 驾驶模拟器技术的最新应用 |
3.1 在无人车技术开发上的应用 |
3.2 在高龄驾驶员行为模式研究上的应用 |
3.3 联合驾驶模拟器应用技术 |
3.4 可重构驾驶模拟器的应用 |
4 结束语 |
(2)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缺 |
1.1.2 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内容的深化 |
1.1.3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史料调研与分析 |
1.6.1 史料调研 |
1.6.2 史料分析 |
1.7 历史分期及依据 |
第二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孕育:知识的生发(1923年前) |
2.1 近代转型之下西方城市规划知识的传入及影响 |
2.1.1 早期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 |
2.1.2 西方城市规划知识与技术的传入途径及意义 |
2.2 工程学体系中城市规划知识的孕育 |
2.2.1 从被动到主动:西式城市建设认知的形成(1895年前) |
2.2.2 城市建设实践与城市规划知识积累(1895-1923年) |
2.2.3 近代工程教育发展及城市规划知识孕育 |
2.3 市政学体系中城市规划知识的孕育 |
2.3.1 市政管理知识的传播(1895年前) |
2.3.2 城乡建制的导入(1895-1923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开端:课程的设置(1923-1937) |
3.1 多学科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
3.1.1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
3.1.2 首次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
3.2 土木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
3.2.1 开设情况 |
3.2.2 教学情况:体系、内容与方法 |
3.2.3 作用与地位:市政工程学的重要理论知识 |
3.3 建筑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
3.3.1 开设情况 |
3.3.2 教学情况:内容与方法 |
3.3.3 作用与地位:建筑学科的重要设计课程之一 |
3.3.4 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的起步 |
3.4 市政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
3.4.1 开设情况 |
3.4.2 教学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与形成:从课程到方向与专业(1937-1952) |
4.1 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
4.1.1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扩大 |
4.1.2 城市规划学术的发展 |
4.2 城市规划课程的拓展 |
4.2.1 建筑学中城市规划课程的规范化 |
4.2.2 城市规划课程的分化:理论与设计 |
4.3 城市规划方向的零星出现 |
4.3.1 土木学毕业论文城市规划选题的出现 |
4.3.2 建筑学中城市规划专业方向设立的构想 |
4.4 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 |
4.4.1 教育层次的拓展——学术研究与交流 |
4.4.2 城市规划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
4.4.3 同济大学“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城市规划任课教师的历史作用 |
5.1 概况 |
5.1.1 任课教师的统计 |
5.1.2 任课教师的多身份复合 |
5.1.3 任课教师的多学科教育背景 |
5.2 任课教师的教育贡献 |
5.2.1 刘福泰与建筑学中城市规划课程的规范化 |
5.2.2 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市镇体形计划”组 |
5.2.3 金经昌与同济大学“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 |
5.3 任课教师的学术贡献 |
5.3.1 战前的工程学研究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传播 |
5.3.2 战后对城市重建及工程教育的讨论 |
5.4 任课教师的建设贡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代城市规划教材的评析 |
6.1 现存近代城市规划教材述要 |
6.1.1 城市规划课程创设初期——讲义 |
6.1.2 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与使用 |
6.1.3 城市规划教材的本土化探索——自主编着 |
6.2 美国原版教材《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
6.2.1 作者及成书背景 |
6.2.2 教材内容评述 |
6.2.3 影响 |
6.3 首部系统阐述城市规划的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 |
6.3.1 陈训烜其人及成书背景 |
6.3.2 教材内容评述 |
6.3.3 意义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形成过程 |
7.2 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高超声速飞行器舵面故障Nussbaum增益自适应容错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学模型及问题阐述 |
2.1 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 |
2.2 控制目标和系统框图 |
2.3 升降舵故障模型 |
3 高度跟踪控制器设计 |
3.1 输入-输出线性化处理 |
3.2 虚拟高度控制律设计 |
3.3 舵面故障Nussbaum增益自适应容错控制器设计 |
3.4 稳定性证明 |
4 速度跟踪控制器设计 |
5 Matlab仿真研究 |
6 结束语 |
(4)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
一、栏目设计情况 |
二、文献统计 |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后记 |
(5)腾冲:一个内陆边疆县的近代变迁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清代的腾越厅和今天的腾冲县的行政区划对比图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几个问题的说明 |
四、研究的基本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腾冲的政治变迁 |
一、腾冲口岸开放与其滇西行政中心地位的形成 |
二、行政区划的调整及腾冲北段边界的勘划 |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尝试 |
四、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
第二章 近代腾冲的经济变迁 |
一、农业的缓慢发展 |
二、工业的起步 |
三、商业的快速发展 |
四、新式交通建设尝试 |
第三章 近代腾冲的社会变迁 |
一、社会习俗观念的变迁 |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三、社会服务的变迁 |
四、民众国家意识的萌生 |
第四章 近代腾冲的文化教育变迁 |
一、新式社团的出现 |
二、图书馆的建立 |
三、地方报刊的创办 |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
结语 |
一、腾冲近代变迁中的三大群体 |
二、影响腾冲近代变迁的三大因素 |
附录 |
参考资料 |
后记 |
(6)《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单体城市的研究 |
(二) 近代城市整体研究 |
(三) 城市各个层面的研究 |
三、问题意识和理论基础 |
四、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困厄与曲折:《市政评论》概说 |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与政治背景 |
一、北平的衰落与市政乱象 |
二、民族危机的持续 |
第二节 《市政评论》的历程:从创办到停刊 |
一、艰难的历程 |
二、办刊目的及其发行 |
第三节 《市政评论》作者群 |
第四节 《市政评论》的办刊特色与所处地位 |
第二章 宣播与实践:《市政评论》与城市空间的改善 |
第一节 市政改革新兴势力的崛起 |
一、二十世纪前期国外市政概况 |
二、留学生的归来与专业市政人才的出现 |
第二节 理想的都市:对城市空间现代化的追求 |
一、民国时期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 |
二、立足于国内现状的市政建设 |
第三节 城市防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
一、“国民防空”计划的制定 |
二、《市政评论》对城市防空的高度关注 |
第四节 城市消防危机的应对 |
一、民国时期的火灾与消防 |
二、《市政评论》对消防问题的讨论 |
第三章 经济与民生: 《市政评论》对城乡发展的评述 |
第一节 《市政评论》对民生的关注 |
一、铜元跌价与平民生计 |
二、贫乏问题与产业 |
三、财政制度的检讨 |
第二节 民生视野下的赈灾与救济 |
一、民国时期的灾荒与赈灾 |
三、《市政评论》对赈济的见解与主张 |
第三节 《市政评论》对财政政策的见解 |
一、战时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 |
二、《市政评论》的经济主张 |
第四节 对“以工立国”的讨论 |
第四章 革新与改造:《市政评论》与城市文化发展 |
第一节 城市文化概说 |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题中之意 |
二、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 |
三、文化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
四、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营造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努力 |
一、民国时期的恶风陋习 |
二、领袖的指令:新生活运动 |
三 《市政评论》的改良主张 |
第三节 批政?良策?:对教育政策的评说 |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
二、对会考制度的评论 |
三、社会民众教育的提倡 |
第四节 对科学思想的传播 |
第五节 文化视野下的文物保护 |
第五章 市政与国政:《市政评论》对政治的参与 |
第一节 《市政评论》关于宪政与民主的讨论 |
一、宪政的概念 |
二、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 |
三、《市政评论》关于宪政与民主的讨论 |
第二节 对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建议 |
第三节 对地方自治与宪法市制的见解 |
一、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 |
二、民国时期的宪法市制 |
三、对地方自治与宪法市制的见解 |
结语 |
一、《市政评论》的积极影响 |
二、《市政评论》的局限性 |
三、《市政评论》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征稿的主要内容 |
二、投稿要求 |
三、稿件处理 |
四、联系方式 |
四、《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论文参考文献)
- [1]驾驶模拟器的发展历程及最新应用实例[J]. 田顺,谷亚蒙,魏朗,刘晶郁,关闯. 汽车技术, 2018(04)
- [2]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D]. 张万丽. 东南大学, 2017(12)
- [3]高超声速飞行器舵面故障Nussbaum增益自适应容错控制[J]. 徐斌彦,齐瑞云,姚雪莲. 战术导弹技术, 2017(04)
- [4]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5]腾冲:一个内陆边疆县的近代变迁研究(1902-1949)[D]. 梁建. 南京大学, 2016(08)
- [6]《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D]. 朱洪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4)
- [7]《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6(04)
- [8]《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4(04)
- [9]《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4(03)
- [10]《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征稿启事[J].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编辑部.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