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传奇,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改写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何亮[1](2016)在《论唐传奇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改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传奇的成熟、繁荣,很大程度上因其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进行了改写。唐传奇突破传统故事的约束,对其进行增衍、改编,形成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内容更为细致婉曲、意蕴更为深广的故事。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编撰者,秉持还原真实的叙事理念,力求客观呈现事件,而唐传奇小说家将叙事思维的主观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悬念设置、插叙、铺叙等艺术手法,有意虚构、敷衍故事,写人、叙事技巧有极大提升。唐传奇的表现手法、叙事艺术、文学价值等,较汉魏六朝志怪小说都有长足进步。唐传奇对志怪小说的改写是一种实质性的再创造,表现在故事情节、内容、文体特征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唐人"有意为小说",是促使小说文体独立、成熟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曹娜[2](2013)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继承了先秦时期动物描写的神化书写——动物神话和动物图腾,以及两汉时期的动物描写的仙化书写——异化神化。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呈现出独特的特质:不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更加繁丰,而且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动物描写介于人、仙之间,阴、阳之间,书写更加鬼化。这种描写不仅是当时"万物有灵"文化的反映,也是魏晋士子任化虚空的集体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孙万基[3](2012)在《《新罗殊异传》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借鉴和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朝鲜的叙事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约在新罗末至高丽初,终于产生了朝鲜古代小说的雏形作品——《新罗殊异传》。中国志怪小说在古代朝鲜广泛传播和古代朝鲜的叙事文学经历了长期的积累,使《新罗殊异传》的产生成为可能,它是朝鲜志怪小说的源头。《新罗殊异传》现已经失传,其十叁篇遗文散见于后世的一些典籍中。本论文以朝鲜志怪小说《新罗殊异传》作为研究中心,一方面从主体学的角度,对它模仿、借鉴中国志怪小说的情况加以考证,以探讨朝鲜文学家在叙事方式、文学思想、艺术特征等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轨迹和特点;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古代朝鲜志怪小说发展的历史,试图明确朝鲜志怪小说——《新罗殊异传》在朝鲜小说历史上的地位。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新罗殊异传》做个体的研究,明确《新罗殊异传》在朝鲜古代小说的地位。进一步分析《新罗殊异传》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主要表现在身份等级制度、城市与文化的繁荣、汉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叁个方面。为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产生的社会条件做比较做基础。第二部分,概述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及其在朝鲜得以传播的条件基础上,分析新罗、高丽、李朝时期的汉文小说及发展。当时朝鲜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佛教的兴盛是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得以在朝鲜传播的条件,这两个条件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产生条件契合。说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产生和在朝鲜的传播与《新罗殊异传》的产生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条件。第叁部分,讨论《新罗殊异传》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借鉴,主要从母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结构等。还将继续探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对《新罗殊异传》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在受到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后,《新罗殊异传》在朝鲜民族文化的作用下其具有的思想和艺术特点。从内容、题材、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分析其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关联。综上,古代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并被当地读者和文人所模仿、借鉴,深深影响了朝鲜小说的创作。本论文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旨在揭示古代朝鲜小说的雏形——《新罗殊异传》与中国志怪小说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希望能为中朝古代小说的研究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2-06-02)
孙蓉蓉[4](2011)在《谶纬与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兴盛于我国汉魏六朝的谶纬同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谶纬的神学迷信、荒诞诡异,以及其"事丰辞富"的特点,为志怪小说的繁盛创造了条件。因此,志怪小说中有表现谶纬的内容,如圣人感生、灾异遣告等,而志怪小说在"志怪"艺术上,也注重想象丰富、辞采华茂。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程丽芳[5](2011)在《生态美学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表现了对理想生态环境的审美追求及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资源,对当代的生态美学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1年03期)
程丽芳[6](2009)在《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看仙凡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神仙与凡人的关系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在汉代的仙传小说中神仙的形象大多威严冷漠,与凡人的关系隔膜疏远;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神仙开始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与凡人的关系日渐密切,神仙形象具有更加浓厚的人性化色彩。(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曾维加[7](2008)在《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是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道教一方面不断吸收民间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尽量将自己与民间信仰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一边吸收一边排斥的过程中道教逐渐成熟,成为了中国的正统宗教。早期道教的成长过程在志怪小说中多有反映。本文以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道教经典与历史文献研究早期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8年10期)
李剑国,张玉莲[8](2008)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亭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些以亭为背景的故事,形成一种特殊的亭结构叙事模式。亭结构基本上具备叁个要素:亭、人(宿客)、鬼(包括精怪)。主要有两种类型:女鬼报冤和人鬼较量。事故事根植于汉代亭制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表现出鲜明的正邪观念,并呈现出恐怖神秘以及幽默诙谐的美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彭磊[9](2005)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论仙话兴起的思想背景”从信仰、哲学两个方面分析了战国秦汉以来神仙故事之所以大量涌现的思想上的原因;“论志怪传奇小说中的洞穴仙话”,则论述了仙话之一种——洞穴仙话的产生、发展、特征等问题;“论六朝鬼神志怪之宗教意识”分析了六朝鬼神志怪中蕴含的巫教、佛教意识;“论六朝志怪与唐传奇的梦幻意识”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中的诸多梦幻故事分为了“预兆型”、“宣传型”、“分离型”、“寓言型”四种进行了深入论述;最后,在“魏晋志怪与南北朝志怪比较研究”中,笔者从一个大的视角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诸多比较,对于六朝志怪的发展趋势也得出了一个大致的结论。总之,本文讨论了一些前辈学者未曾注意,或者曾经注意,而未尝深究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相信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的学术意义和价值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继承了先秦时期动物描写的神化书写——动物神话和动物图腾,以及两汉时期的动物描写的仙化书写——异化神化。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呈现出独特的特质:不仅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更加繁丰,而且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动物描写介于人、仙之间,阴、阳之间,书写更加鬼化。这种描写不仅是当时"万物有灵"文化的反映,也是魏晋士子任化虚空的集体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何亮.论唐传奇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改写[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2].曹娜.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动物描写[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3].孙万基.《新罗殊异传》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借鉴和创新[D].延边大学.2012
[4].孙蓉蓉.谶纬与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J].中国文化研究.2011
[5].程丽芳.生态美学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J].北方论丛.2011
[6].程丽芳.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看仙凡关系的演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7].曾维加.汉魏六朝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志怪小说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8].李剑国,张玉莲.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亭故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彭磊.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