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大报头版头条(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明[1](2021)在《红色报刊向人民报刊的转型——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百年历程(四)》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红色中华》报和红中社改名为《新中华报》和新华社,中共中央机关报转型为人民报刊。以党报为核心的人民新闻事业的诞生,标志着工农革命跨入民族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人民报刊的办报原则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壮大,迅速推动了民族与人民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
王琴琴[2](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转“形”研究 ——以南方周末为例》文中提出
周昌[3](2021)在《民国上海报刊上的沪剧广告研究(1916-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报刊业与广告业的中心,独特的地缘优势为沪剧广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沪剧传播的重要媒介,沪剧的报刊广告是所有广告媒介中最为普遍、最为持久、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形态,是沪剧宣传的最主要手段。作为沪剧广告的载体,就承担的角色与功能而言,上海报刊分为普通报刊、游乐场小报、沪剧报刊三类,它们在沪剧广告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对沪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沪剧进入申曲阶段后,逐渐为社会接受,进入新兴的游乐场演出,自此开始了借助报刊媒介传播的时代。此时,游乐场小报是沪剧广告的主要载体,游乐场小报如《大世界报》《新世界报》《先施乐园日报》等普遍刊载有沪剧讯息。此时的沪剧广告更多地是依附于游乐场发布的游艺时刻表中,仅仅是传递基本的演出讯息,广告的功能处于简单的告知性传播,但对于使沪剧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成立后,沪剧演出场扩展至戏院、剧场,沪剧广告也随之变化,戏院、剧场成为新的广告主,广告重心逐渐转移到《新闻报》《申报》等报刊,广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不断强化广告的吸引力与兴趣点,广告的营销策略更灵活多样。随着沪剧影响力的扩大,沪剧报刊应运而生,如《申声月刊》《申曲日报》《沪剧周刊》等。沪剧报刊面向的市场群体最为主要的就是沪剧剧迷,因此刊物营销的核心便是沪剧,全方位刊登有关沪剧方面的讯息。此时沪剧主要剧社如文滨剧团、施家剧团、鸣英剧团都已拥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竞争激烈,各剧团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物力在宣传上,沪剧报刊广告便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平台。沪剧借助沪剧报刊的发行,促进沪剧艺术的发展繁荣。沪剧广告是演出及创作主体的形象塑造重要途径,广告逐渐建立沪剧艺人的艺术形象。沪剧明星效应开始凸显,受到观众的追捧。伴随着沪剧地位的提高,沪剧的商业价值也不断被发掘,逐渐形成以沪剧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在这个以沪剧为核心,由报刊、唱片、电台、剧场、出版社、周边企业等组成沪剧生态圈,沪剧得以借此参与与影响上海市民的都市社会生活,同时也为沪剧艺术的繁荣创造的良好的机遇。沪剧的周边广告既是沪剧影响扩大的结果,也是沪剧影响力的见证。
程多宝[4](2021)在《英雄辈出》文中认为一《野战军报》社记者即将下连采访的消息,是一连长姜成玉突然宣布的:听好了,打起精神来……尽管口头上要求这般严厉,但姜成玉也没把报社记者下连采访当成多大的事。上百号人的队伍,除了指导员老马和一排长汪元庆,就算他自己还有班排长们哪怕全连紧急集合,再一个个打着灯笼喊破嗓子,也扯不出几个识文断字的。报社采访那是人家记者的事,记者不来采访,还不照样打小鬼子?
王思晗[5](2020)在《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8年台湾当局宣布开始“全面解禁”,报纸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闻自由”,却同时出现了娱乐化、黄色新闻泛滥;政治斗争每时每刻都占据着版面头条;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最关切的民生新闻无人问津;从业人员新闻职业素养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为止,我国台湾报业并未朝着本来大众所期待的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反而出现了新闻自由被过度利用的现象。有学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的“台湾地区新闻自由和媒体信赖度调查”中显示,台湾民众对于报纸新闻的信任度不到60%;2006年,调查研究显示台湾大众传播媒体只获得了1%的公众信任,竟然99%的民众都不相信媒体。1《联合报》作为台湾四大报之一,受众面广,发行量大,当今的台湾媒体形象自然对《联合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了改变人们眼中的台湾媒体形象,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联合报》创立了“愿景工程”这一栏目,作为其最重要的栏目之一。本文就以“愿景工程”栏目为研究对象,综合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共整理出“愿景工程”自2012年创立起至2019年6月共49个专题450篇报道作为样本。为了更好的展现研究成果,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24张图表对“愿景工程”的新闻报道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框架理论做了研究综述,并介绍了论文的样本选择、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为下文的研究搭建类目。第二部分,对“愿景工程”栏目建构的最首要部分新闻选择框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愿景工程”栏目新闻建构框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入手,用甘姆森的“诠释包裹理论”分析了“愿景工程”栏目的内容框架,并在第二、三、四章的最后分别进行了小结,以总结本章节“愿景工程”新闻框架所呈现出的媒体形象。最后第五部分则总结了愿景工程栏目呈现出此类媒体形象的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得出“愿景工程”栏目的确按照其为自身打造的“迈向公益媒体之路”前进,在内容选择、报道数量、主要议题、报道倾向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形象。最终研究认为,作为私有制制度下的媒体想要呈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形象,与媒体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媒体受众以及媒介内部情况都有所关联,这些因素共同控制着《联合报》的发展方向。
宋佳[6](2020)在《汪伪《中华日报》宣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日报》创刊于1932年4月11日,终刊于1945年8月21日,在上海发行时间长达13年之久。自成立之始,《中华日报》即是汪精卫的机关报,着力宣扬汪派的言行。汪精卫投敌后,《中华日报》更是成为汪伪统治下的第一大报。综观汪伪时期《中华日报》的宣传内容,可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39年7月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华日报》主要围绕“和平反共建国”的政治纲领进行舆论宣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华日报》的宣传重点有了明显转向,主要围绕“大东亚战争”展开宣传。此外,由于战争后期日本推行加强汪伪政权的“对华新政策”,为此1943年的《中华日报》充斥着所谓“独立自主”、“中日亲善”的鼓吹。汪伪《中华日报》的宣传内容反映其傀儡性、奴化性、欺骗性、暴力性、迷惑性等特点。对于汪伪的欺骗手段,国共双方都予以揭露,故汪伪建构的舆论叙事并无多大影响力,不过是汪伪的一种自我麻醉方式而已。
乔傲龙[7](2019)在《《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邵鲁阳[8](2019)在《大陆历史人物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 ——以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为例(1956-2016)》文中研究表明孙中山是对两岸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1949年以来,每逢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大陆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特别是孙中山诞辰“逢十”周年的纪念日,大陆的纪念活动规格尤其高。这不仅在大陆舆论场引起反响,也在台湾舆论场激起涟漪,形成特殊的跨舆论场传播。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研究的焦点是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方式。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理论将传播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信息的传递,称之为“传播的传递观”;另一种是以在场聚集、共同关注和共同分享为主要特征的传播,称之为“传播的仪式观”。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仪式。但仪式化的活动,未必产生仪式化的传播。仪式化的活动,其传播方式,可能仅仅就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大陆对两岸都具有深切影响的历史人物孙中山诞辰的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是否也产生了仪式化传播?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展开研究: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法,根据年代顺序,对台湾报刊1956至2016年对大陆孙中山诞辰“逢十”纪念活动的报道进行历史学回顾,了解其来龙去脉;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台湾报刊自1956至2016年间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判断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四大报是否实现了仪式传播;然后,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该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中引发的相关议题进行分类和剖析,多方位探究相关议题引发的争议和分歧,了解事件被关注、引发参与和进行共享的轨迹;最后,利用台湾意蓝数据库挖掘大数据,研究大陆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在台湾网络舆论场传播的表现与效果,检验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是否在整个台湾舆论场实现了仪式传播。研究发现,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产生了仪式化传播。台湾舆论场形成了一种带有共性历史、共有议题、共享标的物的相似性共同体。大陆历史人物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具有在乎型在场、不同调参与和争议式共享的特征。
游莉苹,余海荣,刘思佳[9](2018)在《《南方周末》近十年来头版头条深度报道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南方周末》自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做一份读者心目中最严肃的大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以结构严谨、阐述严密、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在众多报纸中独立开来。它重视对新闻事实的披露和对事件影响的剖析,对社会重大事件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以事件相关人物引出重大社会问题。其从选题到撰稿皆深入地挖掘事实真相并全面阐明事实。
杨城[10](2018)在《新闻标题语言模因计量研究——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2017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作为考察语料,对其进行语言模因的计量研究。重点探讨了标题语言模因的类型和来源,并针对语言模因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图示分析,重新审视了融媒时代下《人民日报》语料的重要研究价值,对于新闻头版头条标题的拟定提出建议和展望,并对融媒时代下标题规范化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思路。
二、中国大报头版头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大报头版头条(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报刊向人民报刊的转型——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百年历程(四)(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中央新闻喉舌更名的深意 |
二、《解放日报》展现出民族解放的曙光 |
三、人民报刊在国统区反对新闻专制的斗争 |
四、人民报刊的旗帜与《人民日报》的诞生 |
(3)民国上海报刊上的沪剧广告研究(191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相关概念的界说 |
第一章 沪剧与传播媒体的融合发展 |
第一节 沪剧的传播与发展 |
一、沪剧传播渠道概述 |
二、沪剧演出的广告宣传 |
第二节 上海报刊与沪剧的结盟 |
一、报刊中沪剧的相关讯息 |
二、报刊上沪剧广告的初现 |
第二章 报刊上的沪剧广告呈现 |
第一节 沪剧广告的发展历程 |
一、发轫时期的沪剧广告(1916-1927年) |
二、成长时期的沪剧广告(1928-1937年) |
三、成熟时期的沪剧广告(1938-1941年) |
四、衰退时期的沪剧广告(1942-1949年) |
第二节 沪剧广告的主要内容 |
一、演出及主创人员 |
二、演出剧目的推介 |
三、演出场所的票价 |
四、私人定制的堂会 |
第三章 报刊广告视域下的沪剧及其周边 |
第一节 报刊广告视域下的沪剧 |
一、沪剧的市场演出机制 |
二、沪剧目标受众的设定 |
第二节 沪剧的周边商业广告 |
一、沪剧商业价值的开发 |
二、沪剧明星的商业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闻报》沪剧广告资料索引 |
致谢 |
(4)英雄辈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5)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缘起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 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
(一)国外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
(二)国内框架理论相关研究 |
二 台湾媒体相关研究 |
(一)台湾媒体研究 |
(二)台湾媒体政治报道研究 |
三 台湾《联合报》相关研究 |
(一)台湾《联合报》新闻报道、生产、转型研究 |
(二)台湾《联合报》和大陆传统媒体报道对比研究 |
(三)台湾《联合报》等台湾媒体大陆形象构建研究 |
第四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六节 样本选取 |
一 样本选择 |
(一)台湾《联合报》 |
(二)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 |
二 样本抽样 |
三 时间范围 |
第七节 创新点和难点 |
一 论文创新点 |
二 论文难点 |
第一章 联合报系发展历史分析 |
第一节 台湾报业发展特征分析 |
一 鲜明的政治特征 |
二 鲜明的市场化特征 |
第二节 《联合报》报业集团风雨七十年 |
第三节 “愿景工程”:迈向公益媒体之路 |
第二章 《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报道新闻选择框架分析 |
第一节 报道来源 |
第二节 主要议题 |
小结 |
第三章 《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报道新闻建构框架分析 |
第一节 报道数量及变化趋势 |
第二节 报道体裁 |
第三节 报道倾向 |
小结 |
第四章 《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报道内容框架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建设议题 |
第二节 环境类议题 |
第三节 青少年类议题 |
第四节 老龄化议题 |
第五节 文化类议题 |
第六节 健康类议题、愿景工程议题以及其他类议题报道 |
小结 |
第五章 “愿景工程”栏目控制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政治控制因素分析 |
第二节 经济控制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受众控制因素分析 |
第四节 媒介内部控制因素 |
研究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愿景工程”栏目研究启示 |
一 注重树立社会责任感 |
二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解决问题 |
三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
第二节 “愿景工程”栏目研究反思 |
一 依旧“煽情” |
二 阅读量堪忧 |
三 存在“信息茧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汪伪《中华日报》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四、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华日报》概况(1932-1945) |
第一节 复刊前的《中华日报》概况 |
一、《中华日报》的创刊与发行 |
二、《中华日报》的舆论宣传 |
第二节 汪伪时期《中华日报》概况 |
一、汪伪的“新闻统制”政策 |
二、沦陷时期的上海日伪报刊 |
三、复刊后的《中华日报》 |
四、《中华日报》的机构设置与经营管理模式 |
五、《中华日报》的版面设计及主要栏目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华日报》的宣传(1939-1941) |
第一节 以“和平”为中心的舆论宣传 |
一、“民族失败论”的宣扬 |
二、日本和谈“诚意”的鼓吹 |
三、和谈条件和性质的界定 |
第二节 以“组府”为中心的舆论宣传 |
一、“组府”原因的宣传 |
二、“新中央政府”形象的宣传 |
三、“不承认”风波下的舆论应对 |
第三节 以“国共关系”为中心的舆论宣传 |
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诋毁 |
二、以联共和“剿共”攻击重庆政府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华日报》的宣传(1941-1945) |
第一节 鼓吹“大东亚战争” |
一、鼓吹“大东亚战争”的“正义性” |
二、鼓吹“大东亚战争”的“必胜性” |
第二节 宣扬“新国民运动” |
一、对“新国民运动”理论的宣传 |
二、对“新国民运动”实践方式和主体的宣传 |
第三节 日本对华新政策下的日汪关系宣传 |
一、以“收回”租界和“撤废”治外法权为中心的宣传 |
二、以《同盟条约》签订为中心的宣传 |
第四章 汪伪《中华日报》宣传的特点 |
第一节 为日本摇旗呐喊的傀儡性 |
第二节 建构“正统”形象的欺骗性 |
第三节 宣传“共苦”观念的奴化性 |
第四节 汪伪舆论宣传的特殊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阐释 |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大陆历史人物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 ——以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为例(1956-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3 理论框架与概念界定 |
1.3.1 仪式传播 |
1.3.2 舆论 |
1.3.3 舆论场与跨舆论场 |
1.3.4 纪念活动 |
1.4 文献回顾 |
1.4.1 纪念活动的研究概况 |
1.4.2 孙中山诞辰的研究概况 |
1.4.3 仪式传播的研究概况 |
1.4.4 对台传播的研究概况 |
1.5 研究方法 |
1.5.1 历史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1.5.3 文本分析法 |
1.5.4 大数据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报道的历史回顾(1956至2016年) |
2.1 台湾四大报简述 |
2.2 台湾报纸1 956至201 6年阶段性报道情况回顾 |
2.2.1 1956年和1966年:“苦寒”阶段 |
2.2.2 1976年、1986年和1996年:“破冰”阶段 |
2.2.3 2006年和2016年:“回温”阶段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传统舆论场的传播 |
3.1 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报纸上的呈现 |
3.1.1 《联合报》对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的报道 |
3.1.2 《中国时报》对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的报道 |
3.1.3 《自由时报》对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的报道 |
3.1.4 《苹果日报》对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的报道 |
3.1.5 四大报对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报道的比较研究 |
3.2 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传统舆论场的议题争议和分歧 |
3.2.1 孙中山诞辰纪念议题的争议和分歧 |
3.2.2 两岸关系议题的争议和分歧 |
3.2.3 国家和民族认同议题的争议和分歧 |
3.2.4 军事与统战议题的争议和分歧 |
3.3 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传统舆论场的在场、参与和共享 |
第四章 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网络舆论场的传播 |
4.1 数据搜集和概念定义 |
4.2 2016年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在台湾网络舆论场的传播大数据 |
4.2.1 网络声量概述 |
4.2.2 声量来源分布 |
4.2.3 主回文声量分布状况 |
4.2.4 网友讨论面向分布 |
4.3 2016年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当日在网络舆论场的主要议题 |
4.3.1 基本情况 |
4.3.2 主要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研究得出的结论 |
5.2 研究获得的启示 |
5.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4 研究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南方周末》近十年来头版头条深度报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由来及数据来源 |
二、数据整合与分析 |
(一) 新闻议题选择分析 |
(二) 关注对象分析 |
(三) 叙事手法分析 |
三、结语 |
(10)新闻标题语言模因计量研究——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日报》语料的研究价值 |
(一) 数据来源及研究意义。 |
(二) 时间跨度及确立原因。 |
(三) 研究内容及研究价值。 |
二、标题语言模因的类型、来源及制图分析 |
(一) 标题语言模因的类型。 |
1. 重复。 |
2. 类推。 |
(二) 标题语言模因的来源。 |
1. 借用古旧语词。 |
2. 借用媒体语言。 |
3. 政治语言强势模因。 |
(三) 标题语言模因的制图分析。 |
三、结语 |
(一) 对新闻修辞运用的新探索。 |
(二) 为新闻制作提供新思路。 |
(三) 有利于融媒时代的标题规范化。 |
四、中国大报头版头条(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报刊向人民报刊的转型——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百年历程(四)[J]. 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1(09)
- [2]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转“形”研究 ——以南方周末为例[D]. 王琴琴. 安徽大学, 2021
- [3]民国上海报刊上的沪剧广告研究(1916-1949)[D]. 周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英雄辈出[J]. 程多宝. 神剑, 2021(02)
- [5]台湾《联合报》“愿景工程”栏目研究[D]. 王思晗. 兰州大学, 2020(01)
- [6]汪伪《中华日报》宣传研究[D]. 宋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D]. 乔傲龙. 山西大学, 2019(02)
- [8]大陆历史人物纪念活动在台湾舆论场的传播 ——以大陆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为例(1956-2016)[D]. 邵鲁阳. 厦门大学, 2019(08)
- [9]《南方周末》近十年来头版头条深度报道发展研究[J]. 游莉苹,余海荣,刘思佳.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3)
- [10]新闻标题语言模因计量研究——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为例[J]. 杨城. 绥化学院学报,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