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乳酸脱羧酶论文_刘文娟,黄守锋,葛菁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酰乳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羧酶,乙酰,乳酸,杆菌,芽孢,量子力学,枯草。

乙酰乳酸脱羧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娟,黄守锋,葛菁萍[1](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alsD)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酰乳酸脱羧酶是2,3-丁二醇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alsD)进行分析。根据GenBank中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alsD)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ICC10026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Bacillus subtilis CICC10026基因片段alsD。对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二级结构和功能性分析及3D结构预测等。结果表明:获得的alsD片段为768 bp,未发生碱基突变,该片段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ICC10026的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alsD)的基因序列。本研究结果为构建产2,3-丁二醇的工程菌株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李明阳[2](2018)在《枯草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结构及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酰乳酸脱羧酶(Acetolactate decarboxylase,ALDC)是乙偶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催化R型乙酰乳酸和对映异构体S型乙酰乳酸形成单一手性产物R型乙偶姻。尽管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策略已实现乙偶姻的微生物合成,但合成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ALDC对底物和产物的立体选择性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以Bacillus subtilis168为出发菌株,获得适合X射线衍射的ALDC晶体,通过解析ALDC蛋白结构,研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论文研究将来源于Bacillus subtilis 168的ALDC(B.s.-ALDC)编码基因在E.coli BL21中重组表达,37oC IPTG诱导后获得可溶性表达;通过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两步柱层析,获得电泳纯ALDC;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得ALDC蛋白实际分子量为28983.4 Da;通过肌酸-萘酚显色法测得ALDC的比酶活为115.16 U/mg。采用气相扩散法对B.s.-ALDC蛋白进行结晶条件筛选及优化,在池液组成为0.1 M氯化钠,0.1 M Tris pH 8.5,25%w/v PEG 3350,添加剂为1%(w/v)n-正辛基-β-D-葡萄糖苷,蛋白浓度为30 mg/mL,培养温度为4℃条件下获得蛋白结晶。通过X-ray晶体衍射分析,获得分辨率为1.5?,空间群为P31,晶胞参数为a=71.303?,b=71.303?,c=84.13?,α=β=90°,γ=120°,R_(free)和R_(work)分别为0.202、0.200的B.s.-ALDC晶体结构,每个不对称单元格中含有两个分子,B.s.-ALDC是二聚结构。Zn~(2+)与叁个高度保守的His191,His193,His204和来自C末端的保守的Glu251,Glu62形成配位键构成活性中心。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研究B.s.-ALDC与底物对映体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B.s.-ALDC与(R)-α-乙酰乳酸复合物的结构中,Zn~(2+)与临近的叁个组氨酸残基His191,His193,His201及底物形成配位键,构成五元环结构;与(S)-α-乙酰乳酸组成的复合物中,Zn~(2+)与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和底物配位形成六元环结构。B.s.-ALDC与S型底物结合的自由能比与R型底物结合的自由能大30 kcal/mol,表明B.s.-ALDC更倾向于结合S型底物。综上,论文研究实现了来自枯草芽胞杆菌ALDC的重组表达,获得了晶体结构,揭示了B.s.-ALDC在原子水平上的结构信息,确定了催化过程中决定立体构型选择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初步解析ALDC的手性选择催化机理。(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赵晨晓[3](2017)在《甲基转移酶、精氨酸脱氨酶及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与传统的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并且环保、无公害,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酶的催化机理不仅有助于理解酶的生物学功能,还将为酶的实际应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但酶催化的反应通常速度很快,仅通过实验方法很难获得酶催化反应的详细信息。近年来量子化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采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力学相结合(QM/MM)的方法对叁种酶的催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晶体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合理的计算模型,确定了反应的最佳路径,分析了反应中间体、过渡态的结构特点,给出了反应的能量学信息,在原子水平上详细地阐明了酶催化反应的机理。理论计算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酶的催化反应机理,还可为工业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大肠杆菌中SAM甲基转移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甲基转移酶(RlmN)属于自由基SAM酶,它是一个双重特异性的酶,既可以催化23S rRNA上2503号腺苷的甲基化又可催化大肠杆菌中转运RNAs(tRNA)上37号腺苷C2的甲基化。本文以RlmN与大肠杆菌tRNA的复合物(PDB编码:5HR6)的晶体结构为基础构建了计算模型,并应用QM/MM研究的甲基化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RlmN催化腺苷C2原子的甲基化过程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反应总共包含四步基元反应,5'-dA自由基首先夺取甲基化的半胱氨酸C355上的质子,生成C'自由基,然后C'自由基进攻A37上的C2原子,生成蛋白质-核苷酸交联的中间体(IM2);在中间体IM2的分解过程中,C118残基的夺质子过程与C355残基的C'-S'键断裂是协同进行的,C118残基将氢原子转移至C'生成最终的产物,其中C'-S'键的断裂过程为催化反应的决速步骤,对应的能垒为17.4 kcal/mol。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RlmN及其同源酶Cfr的催化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2)牙龈卟啉单胞菌酞酰精氨酸脱氨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酞酰精氨酸脱氨酶催化多肽C-末端精氨酸的胍基化。精氨酸的胍基化反应在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中广泛存在。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酞酰精氨酸脱氨酶的胍基化机理将为该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研究酶的催化机理前,首先确定了活性中心两个关键残基C351和H236的质子化状态,然后对酶催化的胍基化反应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反应经过脱氨和水解两个连续的过程,脱氨过程总能垒为20.17kcal/mol;水解过程中,D238或H236残基皆可作为碱活化水分子,并且对应相似的能垒(-17kcal/mol)。(3)短芽胞杆菌中乙酰乳酸脱羧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乙酰乳酸脱羧酶催化α-乙酰乳酸的对映异构体生成单一的产物(R)-乙偶姻。其中(S)-α-乙酰乳酸为自然底物,催化反应速度较快,(R)-α-乙酰乳酸为非自然底物反应速度较慢。本论文应用QM/MM方法研究了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催化机理。计算结果表明,乙酸乳酸脱羧酶对(S)-α-乙酰乳酸的催化反应包含两步基元反应,包括底物直接脱羧生成烯醇化物中间体以及烯醇中间体夺取E253残基上的质子生成最终的产物。研究结果还表明,非自然底物(R)-αα-乙酰乳酸活性位点不能直接进行脱羧反应,需要先经过羧基迁移重排为自然的底物(S)-αα-乙酰乳酸,然后再按照(S)-α-乙酰乳酸的反应机理完成催化反应。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1)研究了 SAM甲基转移酶(RlmN)的催化反应机理,确定了 RlmN-tRNA复合体的分解机制,给出了甲基化过程的决速步骤,在原子水平上总结了 RNA甲基化过程中的自由基传递规律,为深入理解RlmN及其同源酶的催化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2)研究了牙龈卟啉单胞菌酞酰精氨酸脱氨酶(PPAD)的胍基化反应机理,确定了 PPAD酶活性中心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质子化状态以及PPAD酶催化反应的脱氨和水解过程,解释了 C351-D238-H236催化叁联体在酶的催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研究了短芽胞杆菌中乙酰乳酸脱羧酶(ALDC)对不同立体构型底物的催化反应,从理论上说明ALDC酶对(S)-αα-乙酰乳酸的催化反应经过两步基元反应,但(R)-α-乙酰乳酸不能直接进行脱羧反应,需先经过羧基迁移转化为(S)-构型,然后再完成脱羧反应(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然然,禹伟,陆健,Eun,Ji,Choi[4](2016)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对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a-乙酰乳酸脱羧酶(ALDC)对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由于双乙酰有类似黄油的味道,因此被认为是啤酒中一种异昧化合物。已知ALDC通过绕过双乙酰形成途径而降低双乙酰的含量。在此,以韩国生长的二棱麦芽(Jinyang)和六棱麦芽(Dahyang)为原料,添加ALDC酿造啤酒。双乙酰的形成被游离氨基氮如缬氨酸逆向影响。向啤酒样品中添加ALDC(0.02,0.04,0.06 unit/mL),并分析成品啤酒的理化性质以确定其质量。双乙酰含量的降低与酶浓度成正比。由Jinyang和Dahyang生产的啤酒样品中双乙酰的含量分别降低25%和15%,两者的双乙酰含量对于小啤酒厂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本文来源于《中外酒业·啤酒科技》期刊2016年19期)

庄灿波[5](2016)在《乙酰乳酸脱羧酶催化机制的QM/M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酰乳酸脱羧酶(EC 4.1.1.5,ALDC)能够对天然底物(S)-乙酰乳酸((S)-acetolactate))进行脱羧,随后进行质子化反应产生(R)-乙偶姻((R)-acetoin)。而对于非天然底物(R)-乙酰乳酸((R)-acetolactate)),乙酰乳酸脱羧酶并不能直接对其进行脱羧产生(R)-乙偶姻。研究表明:(R)-乙酰乳酸的脱羧反应需要预先进行重排反应产生(S)-乙酰乳酸才能发生脱羧反应。这在生物体内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详细的叁维结构信息,两个对映异构体在活性中心的具体结合模式以及周围氨基酸残基和锌离子如何影响重排和脱羧反应的细节尚不清楚。本文以2013年解出的乙酰乳酸脱羧酶晶体结构(PDB code:4BT2,4BT3,4BT4,4BT5,4BT6和4BT7)为基础,采用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联用的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该酶的催化机制以及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天然底物分子(R)-乙酰乳酸的羧基重排到邻近的碳的过程中,氨基酸残基Glu253与(R)-乙酰乳酸的羧基形成的氢键对重排有很重要的影响。乙酰乳酸脱羧酶对底物(S)-乙酰乳酸的催化过程中,它经历了两步反应来得到产物(R)-乙偶姻。第一步是羧基的离去产生烯二醇中间体。第二步是质子转移到第一步离去羧基的碳的反面形成(R)-乙偶姻。在第二步的质子化的过程中,有水参与的质子转移比无水参与的质子转移在能量上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质子化反应是乙酰乳酸脱羧酶催化(S)-乙酰乳酸的决速步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10-01)

王长丽,孙雯,黄守锋,葛菁萍[6](2016)在《产酸克雷伯氏菌(K.oxytoca) 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Bud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Klebsiella oxytoca(K.oxytoca)HD79为出发菌株,根据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序列相似的特点,利用Primer5.0设计一对引物,以K.oxytoca HD79为模板,PCR扩增,获得K.oxytoca HD79基因片段Bud A,此片段经测序显示长度为780 bp,无碱基缺失。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疏水性分析、磷酸化位点预测、亚细胞定位分析及二、叁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该片段为K.oxytoca HD79的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序列。对该酶进行的生物信息学特异性分析为其构建产2,3-丁二醇的工程菌株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天琪[7](2015)在《乙酰乳酸脱羧酶体外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偶姻及其氧化还原产物双乙酰、2,3-丁二醇均是重要的四碳平台化合物,在食品、制药、燃料和航天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在细菌发酵生产这叁种四碳平台化合物途径中,乙酰乳酸脱羧酶(Acetolactate decarboxylase, ALDC)是控制α-乙酰乳酸代谢流的关键酶,它能催化外消旋的α-乙酰乳酸分子发生脱羧反应,生成单一手性产物(R)一乙偶姻。多数微生物体具有生产ALDC的能力,但是不同来源的ALDC在结构与酶学性质方面有很大差异。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Enterobacter cloacae是常见的具有2,3-丁二醇生产能力的菌株;然而一株来源于近海污泥高产乙偶姻(41.63g/L)的菌株Bacillus subtilis DL01,在发酵过程中检测不到副产物双乙酰和2,3-丁二醇的产生。因此,本论文以上述叁株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基因克隆和重组表达的叁种ALDC,研究ALDC结构与酶活性关系。论文研究将不同来源ALDC的编码基因克隆、重组到E.coli BL21中。经IPTG在37℃诱导后重组基因获得可溶性表达。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两个步骤成功获得了电泳纯的ALDC, SDS-PAGE结果显示叁种ALDC分子量大小均为30 kDa左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LDC-B.s与另外两者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仅有40%;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叁种ALDC更倾向于直接催化(S)型底物反应,其中ALDC-E.c与底物的结合能最小,而ALDC-B.s的最大,说明ALDC-E.c较ALDC-B.s表现出更好的底物亲和性。根据ALDC催化反应所发生的特殊手性变化,采用圆二色光谱技术测定叁种ALDC的活性,结果表明,ALDC-B.s的比活力为1853.26 U/mg,约是ALDC-E.c的1.8倍和ALDC-E.a的2.2倍。相同pH条件下叁者活性有所差异,且部分二价金属离子能对ALDC产生激活作用。酶反应动力学常数显示ALDC-B.s的Km值为20.94 mmM;而ALDC-E.c与ALDC-E.a的Km值接近,分别为12.20与14.83 mM,与ALDC-B.s相比,ALDC-E.c与ALDC-E.a表现出更好的底物亲和性;ALDC-B.s的kcat值为2.21 s-1,大于ALDC-E.c的kcat 0.96 s-1与ALDC-E.a的Kcat 0.81 S-1,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效率;这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9)

王春[8](2015)在《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以及其应用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固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研究中,一种具有灵活使用性的Fe3O4@SiO2–NH2纳米微球成功被合成。使用羰基二咪唑(CDI)作为一种螯合交联剂,将α-乙酰乳酸脱羧酶(α-ALDC)成功的固定在这种核壳纳米微球上。首先,单分散性、具有亲水的性质的、单晶型、平均直径100 nm左右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通过先前报导过的溶剂热还原方法(加上一点小的修饰)制备得到。第二步,通过溶胶-凝胶技术,正硅酸乙酯(TEOS)用来引入高活性的硅醇到磁性Fe3O4的纳米微球的表面。第叁步,氨基功能化的核壳Fe3O4磁纳米粒子是通过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与Fe3O4@SiO2–OH结构纳米粒子表面的羟基通过极性化学键连接所得。然后,以CDI作为一种螯合交联剂,α-ALDC是成功地被固定在氨基功能化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上。影响α-ALDC固定在氨基功能化的Fe3O4表面的因素和固定化的α-ALDC的性质被详细的进行分析。制备得到的Fe3O4、Fe3O4@SiO2–OH、Fe3O4@Si O2–NH2磁性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来进行定性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粒子具有令人满意的磁性,良好的亲水性,高度的结晶性,并且有大量的氨基基团在纳米粒子上。固定在氨基Fe3O4磁纳米粒子上的α-ALDC的载量被检测出是48.70±1.25μg/mg。与游离的α-ALDC相比较,固定的α-ALDC展示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尽管与游离的α-ALDC相比较,固定的α-ALDC的Vmax有所减小,Km值有所增加,但是这两个动力学参数的改变是相当的接近,这表明固定的α-ALDC仍然具有良好的催化能力。在储存14天后,与固定化的酶的活力相比,固定的α-ALDC仍然具有65.35%的活力。然而在相同的条件下,游离的α-ALDC只保存了它起初活力的39.22%。在8次的连续使用后,固定的α-ALDC的剩余活力仍然保持在它起初活力的67.47%。因此,这种固定α-ALDC的方式在实际应用方面展示出潜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浩[9](2015)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α-乙酰乳酸脱羧酶中四环素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α-乙酰乳酸脱羧酶中四环素残留量。样品经EDTA-Mcllvaine缓冲液提取,通过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V(甲醇)∶V(乙酸乙酯)=1∶9溶液洗脱,氮气流下浓缩定容,采用资生堂ACR(4.6mm×150mm×5μm)色谱柱,以草酸(0.01mol/L)-乙腈-甲醇(82∶12∶6)为流动相,流速为1m L/min进行测定。四环素检测限(LOD)为0.04043mg/kg,进样量在0.0904-15.07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8,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5%,RSD为2.6%。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食品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吕洋[10](2014)在《磁性固定化α-乙酰乳酸脱羧酶在啤酒发酵中的控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微球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表面可设计性、靶向性、可重复回收利用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中。通过将磁性微球与戊二醛的结合,可以连接到靶向性药物上,从而使其功能得到显着的发挥。本课题是以玉米淀粉为初始原料,通过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酶解反应,从而得到多孔淀粉微球。实验中,通过对酶解的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多孔淀粉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温度50℃、pH为3.5、酶的添加量为1mL/20g、酶解时间在24小时左右。利用共沉淀法,将Fe2+、Fe3+的混合溶液在弱碱的作用下,制得具备磁性的颗粒Fe3O4,进而将Fe3O4与多孔淀粉混合,利用多次离心震荡,将其注入到多孔淀粉微球的毛细孔中,从而使该淀粉微球具有磁响应性,多次洗涤后,得到所需的磁性微球。以磁性多孔淀粉微球作为载体,通过共价结合法,将α-乙酰乳酸脱羧酶固定在载体表面,从而得到固定化ALDC。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酶加量为lOmL/g、戊二醛加量为总体积1%时,酶固定化效果最佳,固定化ALDC的蛋白载量为65.59 mg·g-1,比活为745.39 U/mg-1,回收率为40.85%。此外,发现固定化ALDC在25℃、pH 6.0环境中,酶的活性最高,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本课题不仅仅局限于α-乙酰乳酸脱羧酶这一种功能酶的单一研究,而是在实验中印证磁性微球在当代自然科学领域所体现的价值。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磁性微球必将在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会为了今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4-03-01)

乙酰乳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乙酰乳酸脱羧酶(Acetolactate decarboxylase,ALDC)是乙偶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催化R型乙酰乳酸和对映异构体S型乙酰乳酸形成单一手性产物R型乙偶姻。尽管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策略已实现乙偶姻的微生物合成,但合成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ALDC对底物和产物的立体选择性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以Bacillus subtilis168为出发菌株,获得适合X射线衍射的ALDC晶体,通过解析ALDC蛋白结构,研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论文研究将来源于Bacillus subtilis 168的ALDC(B.s.-ALDC)编码基因在E.coli BL21中重组表达,37oC IPTG诱导后获得可溶性表达;通过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两步柱层析,获得电泳纯ALDC;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得ALDC蛋白实际分子量为28983.4 Da;通过肌酸-萘酚显色法测得ALDC的比酶活为115.16 U/mg。采用气相扩散法对B.s.-ALDC蛋白进行结晶条件筛选及优化,在池液组成为0.1 M氯化钠,0.1 M Tris pH 8.5,25%w/v PEG 3350,添加剂为1%(w/v)n-正辛基-β-D-葡萄糖苷,蛋白浓度为30 mg/mL,培养温度为4℃条件下获得蛋白结晶。通过X-ray晶体衍射分析,获得分辨率为1.5?,空间群为P31,晶胞参数为a=71.303?,b=71.303?,c=84.13?,α=β=90°,γ=120°,R_(free)和R_(work)分别为0.202、0.200的B.s.-ALDC晶体结构,每个不对称单元格中含有两个分子,B.s.-ALDC是二聚结构。Zn~(2+)与叁个高度保守的His191,His193,His204和来自C末端的保守的Glu251,Glu62形成配位键构成活性中心。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研究B.s.-ALDC与底物对映体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B.s.-ALDC与(R)-α-乙酰乳酸复合物的结构中,Zn~(2+)与临近的叁个组氨酸残基His191,His193,His201及底物形成配位键,构成五元环结构;与(S)-α-乙酰乳酸组成的复合物中,Zn~(2+)与高度保守的组氨酸和底物配位形成六元环结构。B.s.-ALDC与S型底物结合的自由能比与R型底物结合的自由能大30 kcal/mol,表明B.s.-ALDC更倾向于结合S型底物。综上,论文研究实现了来自枯草芽胞杆菌ALDC的重组表达,获得了晶体结构,揭示了B.s.-ALDC在原子水平上的结构信息,确定了催化过程中决定立体构型选择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初步解析ALDC的手性选择催化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酰乳酸脱羧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娟,黄守锋,葛菁萍.枯草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alsD)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李明阳.枯草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结构及催化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赵晨晓.甲基转移酶、精氨酸脱氨酶及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催化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7

[4].王然然,禹伟,陆健,Eun,Ji,Choi.α—乙酰乳酸脱羧酶对啤酒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6

[5].庄灿波.乙酰乳酸脱羧酶催化机制的QM/MM研究[D].吉林大学.2016

[6].王长丽,孙雯,黄守锋,葛菁萍.产酸克雷伯氏菌(K.oxytoca)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Bud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

[7].王天琪.乙酰乳酸脱羧酶体外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

[8].王春.磁性纳米微球的制备以及其应用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固定[D].大连工业大学.2015

[9].李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α-乙酰乳酸脱羧酶中四环素残留量[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

[10].吕洋.磁性固定化α-乙酰乳酸脱羧酶在啤酒发酵中的控制与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树脂固定化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K.pneumoniaeZG38(b...地衣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活...α-乙酰乳酸脱羧酶对双乙酰含量变...含有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α-乙...pH对地衣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

标签:;  ;  ;  ;  ;  ;  ;  

乙酰乳酸脱羧酶论文_刘文娟,黄守锋,葛菁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