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鼓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们江,中国战场,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1](2018)在《最强状态的日军怎么败给了最弱时候的苏军? 张鼓峰:日苏第一次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1938年夏季,日本和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张鼓峰发生了武装冲突,这是日本和苏联之间第一次正面碰撞。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发生冲突?当时,正是日军战力最为鼎盛的时候,却是苏军战力最薄弱的时候。那么为什么最终还是苏联取得了胜利?一个叛逃者带来的震动1938年的上半年,对于日本来说,(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8年09期)
赵聪[2](2018)在《张鼓峰事件前夕苏日在东北亚的军事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东北亚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快军事建设步伐,陆海空军实力得到极大增强。日本亦在伪满洲国边境地带加快构筑要塞工事、提高军事装备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苏日两方军事建设快速推进,军事对峙局面亦突出显现。这从根本上反映了苏日两方在东北亚的根本性利害冲突,战争其实早已在政治母体中孕育。(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赵聪[3](2016)在《张鼓峰事件中苏日参战兵力及损失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鼓峰事件是发生在伪满洲国与苏联毗邻边境地带的军事冲突事件,日本虽然打着伪满的幌子,但其冲突的主体是苏日两方。通过对张鼓峰事件中苏日两方投入兵力及损失的对比研究可见,苏军投入兵力优势及多兵种联合作战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苏军虽最终取得战局控制权,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冲突中实际兵力损失大于日方。(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赵聪[4](2016)在《张鼓峰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并一手拼凑了伪满傀儡政权。张鼓峰事件是发生在伪满洲国与苏联毗邻边境地带的军事冲突事件,日本虽然打着伪满的幌子,但其冲突的主体是苏日两方。张鼓峰事件的爆发是东北亚国际关系复杂化的产物,也是苏日关系进一步恶化的结果。将张鼓峰事件置于20世纪30年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背景之下就不难看出,在此事件之前苏日双方在“满”苏、“满”蒙边境地带的对峙已经势同水火难以调和。苏联方面和日“满”方面都在极力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部署。张鼓峰事件的出现有很多偶发因素使然,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场冲突更是苏日利益碰撞的必然结果。以1938年8月6日为分界,该事件的阶段性特点以及战场主动权转换等有明显不同。同时,苏联投入叁倍于日军之兵力加之多兵种联合作战为苏军扭转战局、掌握作战主动权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军损失惨重请求停战。苏联在张鼓峰事件中虽然最终取得战场主动权,但是实际兵力损失远远高于日方,这也反映出苏联军队尚存诸多不足。张鼓峰事件对苏联、日本及中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北进战略”受挫,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得以保障,西方国家对张鼓峰事件的态度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政治选择与考量。张鼓峰事件使得东北亚的“棋局”博弈更加紧张复杂,并加速了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崔艳芳[5](2016)在《张鼓峰事件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苏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博弈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日本大陆政策与苏联远东战略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在日本占领朝鲜半岛,特别是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后,日苏之间失去了缓冲地带,中苏东段边界成为“满苏”边界。日苏双方为了维护本国的权益,保障各自军事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在边界地区的兵力部署,时刻处于对峙状态,双方在边境地区的摩擦和冲突越来越频繁。张鼓峰事件就是这些冲突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本文试以日苏两国的远东战略为背景,将张鼓峰事件作为代表事件和切入点,对张鼓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的相关史实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归纳张鼓峰事件的深远影响。首先是文章绪论部分。阐述本篇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介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现状,提出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是文章的正文部分。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张鼓峰事件的背景。分别从日本和苏联两个国家的不同角度,阐述他们各自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方针的变化与矛盾点,分析张鼓峰地区在日苏的战略博弈中的所体现的重要地位。第二章是对张鼓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延续的论述。通过张鼓峰事件及其延续,苏联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日军的两次惨败也促使其对苏联北进政策彻底破产。第叁章主要论述张鼓峰事件的影响。张鼓峰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抗日战局,改变了中苏边界走向,中断了中国图们江出海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深远地影响和改变了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终止了日本“北进”战略的实施,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概括张鼓峰事件始末及影响,回顾张鼓峰事件的历史史实。联系实际,吸取历史教训,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展望东北亚各国之间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6-06-01)
何强,崔艳芳[6](2016)在《张鼓峰事件对中苏边界影响摭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苏两国远东战略矛盾激化,为争夺中国图们江地区的控制权,在张鼓峰地区爆发了军事冲突,即张鼓峰事件。这场冲突最终以日本战败收场,苏联取得了对中国张鼓峰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张鼓峰事件改变了中苏边界的划分,中断了中国图们江口的出海权,使中国东北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不仅影响了日苏两国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更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野蛮侵犯,历史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08期)
赵聪,黄定天[7](2014)在《对张鼓峰事件中苏联太平洋舰队作用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日在张鼓峰地区发生冲突,主要作战区域的道路被暴雨冲垮。对于苏联军队来说海上交通成为运送武器、弹药和粮食的主要手段。苏联的太平洋舰队承担了此任务,该舰队的海军特遣队、航空兵、第七舰艇支队、反坦克营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4年11期)
吴雪雪[8](2014)在《对日苏张鼓峰事件的重新认识——读重光葵《日本侵华内幕》心得》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鼓峰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日苏两国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一起大规模武装冲突。这起事件的起因,中国、苏联、日本叁方史学界看法大相径庭。显然,各国都有自己的立场倾向。在读日本大正、昭和时期的外交官,甲级战犯之一重光葵《日本侵华内幕》时,笔者觉得重光葵在叙述有关于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本着对历史客观公正的认识的原则,对于日苏之间的这两次冲突应有重新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4年07期)
杨平平[9](2013)在《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军侵华为背景,以国内外关于张鼓峰事件的专着和硕博论文为参照,通过具体史实的梳理,力求较为完整地展示张鼓峰事件爆发前的远东形势及日苏远东战略,从而深入解读张鼓峰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与日本“北进”战略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目的。第二章从两个不同时期阐述日苏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建设,对比日苏双方在不同时期的远东建设成果。前一时期日本将远东建设集中在经济方面,试图把远东作为“北进”的战略基地;苏联面临国际社会的敌视,在远东的军事建设仅以自卫作为目标。后一时期,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日本加紧侵苏的准备,对于远东的建设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方面;苏联面对着可能来自东西两线的战争威胁,采取援华制日的方针,苏联认为仅仅通过援助中国抗日来阻止日本侵苏的步伐是不够的,因此也加强了远东建设。第叁章阐述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日苏的远东战略。以“七·七”事变为转折点,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推行“北进”战略,针对日本侵华战争,苏联采取“不介入中日冲突”的中立态度,以避免日苏战争为宗旨。后一阶段,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日本逐渐陷入到战争的泥潭当中,尽管这样,日本依然没有放弃“北进”战略。苏联依然奉行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在东线继续采取援华制日的方针,同时对日本推行缓和的外交政策,在“满”苏国境线附近,日苏两军不断发生纷争,张鼓峰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第四章阐述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1936年广田内阁制定《国策基准》,正式把“北进”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并在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予以实施,日本将中国作为“北进”战略的基地。张鼓峰事件爆发在武汉会战前夕,日本正在准备武汉会战,主要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事件爆发后日本统治当局介于自身所处的战争环境和现实军事实力,对于张鼓峰事件抱着不扩大的方针,加之,苏联在军事上采取强硬措施,使日军感受到实施“北进”战略的困难。(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曲晓范,智利疆[10](2012)在《1938年日苏张鼓峰事件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日苏两国军队围绕"满苏边境"军事要点的控制和边界走向归属问题在吉林珲春界山张鼓峰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由于长期受到苏联史学观念的影响,以往我国学术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大多是在预设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以肯定苏军、批判日军为重心的战事史实介绍为主,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性研究。笔者以为,这场由日苏两国地方军队贸然发动,以争夺图们江地区战略制高点为目标,以打击对方局域军事攻击能力为核心的局部有限战争,在整体性质上体现出的是民族扩张主义、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鼓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东北亚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快军事建设步伐,陆海空军实力得到极大增强。日本亦在伪满洲国边境地带加快构筑要塞工事、提高军事装备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苏日两方军事建设快速推进,军事对峙局面亦突出显现。这从根本上反映了苏日两方在东北亚的根本性利害冲突,战争其实早已在政治母体中孕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鼓峰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明.最强状态的日军怎么败给了最弱时候的苏军?张鼓峰:日苏第一次碰撞[J].国家人文历史.2018
[2].赵聪.张鼓峰事件前夕苏日在东北亚的军事建设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8
[3].赵聪.张鼓峰事件中苏日参战兵力及损失对比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16
[4].赵聪.张鼓峰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崔艳芳.张鼓峰事件及影响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
[6].何强,崔艳芳.张鼓峰事件对中苏边界影响摭论[J].兰台世界.2016
[7].赵聪,黄定天.对张鼓峰事件中苏联太平洋舰队作用的历史考察[J].学习与探索.2014
[8].吴雪雪.对日苏张鼓峰事件的重新认识——读重光葵《日本侵华内幕》心得[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
[9].杨平平.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10].曲晓范,智利疆.1938年日苏张鼓峰事件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